一、如何降低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提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罗林,陈浩,程永浪,高琳[2](2021)在《肝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肝切除术通常作为肝癌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高,远期疗效待提高。胸腔积液是肝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饮酒、右肝切除等与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关系密切,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影响因素的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制定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后,应用Rev Man5.3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合计5 4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MD=5.03,95%CI=1.85~8.21)、术前血清白蛋白低(OR=-1.28,95%CI=-2.14~-0.42)、有饮酒史(OR=1.46,95%CI=1.03~2.06)、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3.15,95%CI=1.15~8.59)、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R=0.98,95%CI=0.72~1.34;OR=2.17,95%CI=1.18~4.00)、腹水(MD=7.13,95%CI=3.53~14.40)、肿瘤直径大(MD=1.30,95%CI=0.27~2.33)、肝门长时间阻断(MD=3.24,95%CI=1.65~4.83)、术中出血量大(MD=482.99,95%CI=183.24~782.74)、手术时间长(MD=67.14,95%CI=47.49~86.79)、右肝肿瘤切除(MD=10.29,95%CI=4.60~22.99)、术后总胆红素(TBIL)水平高(MD=19.83, 95%CI=6.17~33.49)、术后凝血酶原时间长(MD=2.15, 95%CI=0.19~4.10)、术后白蛋白低(MD=-4.06,95%CI=-7.07~-1.06)。不确定因素有术前TBIL、肝硬化、糖尿病。结论:本研究确定14项肝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本研究结果仍有待未来大样本、更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李小辉[3](2021)在《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间歇性Pringle法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间歇性Pringle法和腹腔镜下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肝切除及术后病理为肝细胞癌的155例患者资料。分为三组,IPM组,区域阻断组(区域组),联合阻断组。IPM组:59例,男52例、女7例,年龄(54±12)岁;区域组:74例,男60例、女14例,年龄(55±13)岁;联合阻断组: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52±11)岁。本研究重点比较IPM组与区域组的失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指标等的差异,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ALT、AST随住院天数变化情况。因为联合阻断组基线资料与另外两组不一致(瘤体大、肿瘤位置特殊难以暴露或肿瘤紧邻第一、二肝门血管),所以本次研究不参与比较,仅统计描述。结果:区域组与IPM组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均P>0.05)。IPM组(n=59)与区域组(n=74)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PM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大于区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ALT、AST、PT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IPM组术后第1、5天TBIL显着高于区域组(均P<0.05),两组术后第3天TBI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PM组术后第5天ALB低于区域组患者(P<0.05),两组术后第1、3天ALB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ALT、AST均在术后第5天恢复接近术前水平。联合阻断组平均手术时间230 min,平均出血量344 m L,无中转开腹病例,未出现术后肝功能衰竭、胆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1.在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使用间歇性Pringle法、区域性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均安全、有效;2.与间歇性Pringle法比较,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使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可能降低术后肝功能损伤;3.对于部分困难的肝癌腹腔镜肝切除,联合上述两种阻断方式亦是安全、有效的。
罗来辉[4](2021)在《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BLT)的诊断,手术指征,外科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173例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3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9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肝腺瘤4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果:173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6.13%。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指南规定的手术指征,其中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73例,开腹肝切除(Open hepatectomy,OH)组100例。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开腹组肝门阻断率高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开腹组(P<0.01)。LH组有3例中转开腹病例。术后第一天、第二天LH组患者ALT及AST上升水平低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难度组(A组)中,LH组手术出血量及术中输血率高于OH组,(P<0.05),除术后第一、二天LH组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明显低于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直径≥10cm组(B组)中术后第一天LH组AST、直接胆红素上升水平明显低于OH组(P<0.05),术后第一天及第二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低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1、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应充分结合病史;2、手术切除是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开腹肝切除与腹腔镜肝切除均是安全有效的方式;3、在高难度组中,虽然腹腔镜组出血较多,但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均是安全有效。在肿瘤≥10cm组中,开腹肝切除组与腹腔镜肝切除组均是安全有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治疗选择,提高肝脏良性肿瘤的外科诊治水平。
刘珞[5](2021)在《复发性肝癌再次行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癌患者行再次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复发性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手术切除的48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发组)及同一时期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0例首次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等相关资料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X2检验等方法分析复发性肝癌行再次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28例肝癌患者中,其中复发组纳入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9±8.6)岁,原发组纳入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9.0±1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指数、基础疾病、术前甲胎蛋白、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以及是否感染肝炎病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复发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61.3±17.2)min,而原发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24.2±26.0)min,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复发组的术中出血量为(396.4±29.7)ml,而原发组的术中出血量为(286.7±31.4)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复发组解剖性肝切除率为43.8%,而原发组解剖性肝切除率为83.8%,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复发组最大肿瘤直径为(3.87±1.69)cm,而原发组的最大肿瘤直径为(6.03±2.6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两组患者在肿瘤数目、有无包膜侵犯及有无脉管内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两组患者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汁漏、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两组患者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复发性肝癌患者行再次手术切除与首次行手术切除相比不会显着增加其并发症,再次肝切除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凌鹏[6](2021)在《评估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eft hepatectomy,LLH)用于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revious abdominal surgery,PAS)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接受了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其中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41例,无腹部手术史患者70例。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日,住院费用,术后实验室生化检验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作为评估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腹部手术史患者相比,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所用手术时间更长(324.6±82.6min vs 283.9±71.1min,p=0.007),住院费用花费更多(6.5±1.5 vs5.9±1.4 Wan RMB,p=0.019)。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23.2±247.8 vs298.6±230.9ml),转开腹率(12.2%vs 8.6%)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住院时间(17.5±5.3 vs 17.4±5.7d,p=0.964)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对象中无肝衰竭及死亡病例。术后化验指标在既往有手术史患者组与无手术史患者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于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再次行腹腔镜左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广泛应用。
袁晨东[7](2021)在《基于ERAS管理模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且接受同一组富有经验的外科团队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共36例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方式,将17例归入ERAS组,19例归入传统康复组。ERAS组参考国内现有专家共识设计,而传统康复组围术期管理模式经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团队拟定。对两组收集的一般资料、拟定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具备可比性。其中,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ALB(术前、术后1 d)、AST及ALT(术后1、3 d)、术前CRP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差别无意义(P>0.05)。但传统组ALB(术后3、6 d)略低于ERAS组,而对比ALT及AST(术后6 d)、CRP(术后1、3、6 d),传统组均高于ERAS组,差别有统计学含义(P<0.05)。两组在术后一般情况的比较上,ERAS组均低于传统组,差别有统计学含义(P<0.05)。ERAS组术后总并发症数7例(41.2%)与传统组10例(52.6%)相比,差别无统计学含义(P>0.05),但并发症情况独立统计项PONV的发生ERAS组2例(11.8%)显着低于传统组9例(47.4%),差别有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围手术期施行ERAS管理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能改善PONV的发生,达到患者加速康复。
张坤超[8](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对比开腹肝血管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越性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选取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间共40例确诊并手术的肝血管瘤(II-VI段)患者,分为N组(n=17)与M组(n=23),分别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N组)与开腹肝血管瘤切除术(M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总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手术术前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瘤体最大直径、术前ALT、术前AST、术前ALB、术前TBI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中出血量较腹腔镜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术后肝功能水平、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P均<0.05);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Ⅵ段的肝血管瘤行腹腔镜手术可减轻正常肝组织副损伤,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价值优越于开腹肝血管瘤切除术的患者,但在术中出血控制上,开腹组更具有优势。
郭兵[9](2021)在《预测两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两型肝包虫病PH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包虫病PH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从而更好的指导围手术期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搜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263例两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两型肝包虫病PHC的IRF。根据IRF所占权重,构建NRPM。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构建ROC工作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绘制DCA验证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263例肝两型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患者中,术后并发症93例,发生率为35.36%。ALBI(OR=3.694,95%CI:1.860~7.336)、手术时间(OR=2.848,95%CI:1.384~5.859)、术中出血量(OR=4.832,95%CI:2.384~9.793)、包虫直径(OR=3.073,95%CI:1.528~6.177)是两型肝包虫发生PHC的IRF(p值均<0.05)。基于上述4个IRF所占权重构建NRPM,模型的AUROC为0.877(95%CI:0.831~0.923);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871,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P=0.890)观测值和实际值贴合和Hosmer-Lemeshow检验(P=0.905)均显示NRPM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当阈概率为35.6%时,DCA显示的临床净获益为22%;在8%-89%阈概率区间内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ALB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虫直径是两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PHC的IRF,以此为基础构建的NRPM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一致性及临床实用性。从而更好的指导围手术期临床决策,减少PHC的发生率。
马梦飞[10](2021)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 法](一)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了阻断技术行肝切除术6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二)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n=16),B组为间歇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C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D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后复流24h组(n=16)。间歇阻断法采用阻断30min开放5min的方法控制肝左叶和肝中叶血流,共阻断4次;连续阻断法为直接阻断肝左叶和肝中叶至预定时间。阻断30min、60min、90min、120min后,分别心脏穿刺采血1ml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值,并留取新鲜肝左叶组织2块,一块进行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另一块石蜡包埋HE染色。[结 果](一)60例肝切除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区域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并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2±47.6min,入肝血流阻断时间39.9±13.4min,术中出血量327.3±222.4ml,术后住院日10.1±3.0d,术中输血17例,术后胸腔积液5例,切口感染2例,胆瘘0例,肺部感染2例,无肝功能衰竭、术后出血及死亡患者。(二)血清ALT、AST值随着血流阻断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3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9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B与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功能损害随复流次数增多而加重,呈线性正相关;新鲜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ATP酶活性逐渐降低;阻断时间120min,C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组织切片发现在连续阻断90min,缺血肝组织出现部分坏死;阻断时间120min,出现大片坏死,肝索结构不清。[结 论](一)采用Glisson系统鞘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高,可避免剩余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腹腔脏器淤血;肝硬化一次性阻断30min、正常肝脏一次性阻断60min是安全可行的,对减少术中失血、降低术中腹腔脏器淤血、提高手术精准度有益,可在临床上常规推广使用。(二)肝脏复流时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复流次数越多,肝损害越严重;当连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时间>90min时,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即使复流也难以恢复肝组织活性,推测SD大鼠连续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约为90min;在阻断安全时限内,对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更能耐受缺血缺氧。
二、如何降低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降低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2)肝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文献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及质量评价 |
2.3 纳入文献的研究因素及Meta分析结果 |
2.3.1 Meta分析结果 |
2.3.2 各个因素对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影响 |
2.3.3 敏感度分析 |
3 讨论 |
3.1 术前危险因素 |
3.2 术中危险因素 |
3.3 术后危险因素 |
3.4 不确定因素 |
3.5 总结 |
3.6 局限性及展望 |
(3)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间歇性Pringle法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患者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肝血流阻断方法 |
2.4 围手术期管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IPM组与区域组术前资料比较 |
3.2 IPM组与区域组手术相关资料比较 |
3.3 IPM组与区域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
3.4 IPM组与区域组术后并发症资料比较 |
3.5 联合应用IPM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患者资料 |
第4章 讨论 |
4.1 间歇性Pringle法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各有优缺点 |
4.2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较于Pringle法可能减少对肝功能的损伤 |
4.3 困难的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阻断也能有效减少出血且安全性好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控制术中出血的技术 |
参考文献 |
(4)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方法和资料 |
2.1 资料来源 |
2.2 外科治疗方法 |
2.2.1 术前检查及准备 |
2.2.2 手术步骤 |
2.2.3 术后处理 |
2.2.4 出院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3.1 术前资料 |
2.3.2 术中资料 |
2.3.3 术后资料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情况 |
3.2 OH组与LH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
3.3 OH组与LH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
3.4 OH组与LH患者术后实验室资料比较 |
3.5 亚组间OH组与LH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
3.6 亚组间OH组与LH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
3.7 两亚组间LH组与OH患者术后实验室资料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影像学检查和术前诊断 |
4.2 手术治疗指征及方法 |
4.3 术中出血与手术时间 |
4.4 术后并发症 |
4.5 术后实验室指标与住院时间 |
4.6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5)复发性肝癌再次行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复发性肝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
2.1 外科治疗 |
2.1.1 再次肝切除 |
2.1.2 挽救性肝移植 |
2.2 非外科治疗 |
2.2.1 局部消融治疗 |
2.2.2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
2.2.3 放射治疗 |
2.2.4 全身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 资料收集 |
3.3.1 术前临床资料 |
3.3.2 术中临床资料 |
3.3.3 术后临床资料 |
3.4 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者术中临床资料比较 |
4.3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评估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样本与方法 |
2.1 病例及分组 |
2.2 纳入及排外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外标准 |
2.3 LLH步骤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术中相关指标 |
2.4.3 术后相关指标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有PAS 患者与无PAS 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
3.3 有PAS 患者与无PAS 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分析讨论 |
4.2 术中出血量分析讨论 |
4.3 术后并发症分析讨论 |
4.4 LLH应用于有腹部手术史患者的手术过程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基于ERAS管理模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资料采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形式 |
2.2.2 两组患者围术期管理模式 |
2.2.3 出院计划及标准 |
2.2.4 随访 |
2.3 临床指标 |
2.4 统计学检验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临床指标的比较 |
3.2.1 两组术后生化指标及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
3.2.2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及疼痛评分比较 |
3.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背景 |
4.2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
4.3 ERAS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实施 |
4.3.1 早期术前宣教与心理干预 |
4.3.2 术前禁食水与肠道准备 |
4.3.3 疼痛的管理 |
4.3.4 术中体温的控制 |
4.3.5 精准肝切除的应用 |
4.3.6 引流管、鼻胃管及尿管的管理 |
4.3.7 早期下床活动 |
4.3.8 液体的管理 |
4.3.9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4.3.10 早期进口进食及肠内营养 |
4.4 浅谈加速康复外科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手术操作 |
2.4 分析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检索策略 |
第3章 结果 |
3.1 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3.2 手术中指标对比 |
3.3 术后相关指标对比 |
3.3.1 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水平 |
3.3.2 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
3.3.3 住院总费用 |
3.4 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诱因 |
4.2 手术治疗方案 |
4.3 出血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
4.4 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4.4.1 术后出血 |
4.4.2 胆漏 |
4.4.3 膈下脓肿 |
4.5 术后ERAS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对比开腹肝血管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9)预测两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基本资料 |
2.1.1 数据来源 |
2.1.2 资料搜集 |
2.1.3 纳入排除标准 |
2.2 相关定义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描述 |
3.2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3.3 PHC发生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4 共线性诊断 |
3.5 预测方程建立 |
3.6 预测PHC发生风险列线图的构建 |
3.7 模型评价 |
3.8 NRPM的临床使用方法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综述 肝切除术后胆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如何降低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肝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罗林,陈浩,程永浪,高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07)
- [3]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间歇性Pringle法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的应用价值[D]. 李小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4]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D]. 罗来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5]复发性肝癌再次行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D]. 刘珞. 吉林大学, 2021(01)
- [6]评估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D]. 刘凌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7]基于ERAS管理模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袁晨东. 南昌大学, 2021(01)
- [8]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的对比研究[D]. 张坤超. 大理大学, 2021(09)
- [9]预测两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D]. 郭兵. 青海大学, 2021(01)
- [10]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 马梦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