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吸收骨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吸收骨棒,踇趾末节骨折,微创内固定,横斜形骨折
可吸收骨棒论文文献综述
周富强,朱付平,李武平,申震,潘成熙[1](2018)在《可吸收骨棒微创内固定在足踇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骨棒行微创内固定在足踇趾末节趾骨横斜形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2018年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应用可吸收骨棒行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足踇趾末节趾骨横斜形骨折的患者15例,术后均定期复查X线。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定期随访,骨折均在术后8周临床愈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患足踇趾趾间关节活动可,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临床评分量表评价,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达到93%。结论可吸收骨棒微创内固定在治疗足踇趾末节趾骨横斜形骨折中临床疗效显着,骨折内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损伤小,避免了二次手术。(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余斌,齐亮,王敏,童兴[2](2018)在《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03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的13例Mason Ⅱ、Ⅲ桡骨头骨折。术后1、2、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固定及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 12例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进行末次随访。12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未出现桡骨头关节面再次塌陷、分离,无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方建峰,甄允方,郭志雄,刘尧,刘亚[3](2017)在《克氏针及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克氏针及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肱骨外踝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儿行切开复位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两组患儿术后行无菌包扎,管型石膏固定4周。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的短,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优良率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47,P<0.0 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3%,优于对照组的2 6.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810,P<0.05)。结论克氏针及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吸收骨棒治疗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85期)
陆敏华[4](2017)在《可吸收骨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吸收骨棒在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住院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分A,B两组,A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共37例。B组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术,共2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后感染率、肘关节功能、提携角的丢失、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A、B两组在年龄、性别、肘关节功能评价、提携角的丢失、住院费用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A组的术后感染率高于B组。结论:可吸收骨棒相对于克氏针,同样固定效果明显,患者免去二次创伤,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研究结果表明,可吸收骨棒治疗效果与克氏针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少华[5](2016)在《可吸收骨棒对比Herbert螺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物型可吸收骨棒在临床中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与经济学效应,证实其可行性。方法于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叁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30例行切开复位、可吸收骨棒及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15例,1组为可吸收骨棒内固定,设为观察组;另1组为Herbert螺钉内固定,设为对照组。通过随访跟踪调查,观察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利用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对比2组患者的医疗总费用,评价可吸收骨棒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2组患者随访时间为8~12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费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结论可吸收骨棒与Herbert螺钉均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应用可吸收骨棒治疗桡骨小头骨折,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越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陈少华,刘锦波[6](2016)在《可吸收骨棒与Herbert螺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吸收棒与Herbert螺钉修复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经济学效应。方法:从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30例,分为2组,每组15例,1组设为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棒治疗,另1组设为对照组,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Morrey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费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结论:可吸收棒与Herbert螺钉治疗效果相当,但可吸收棒治疗费用较少,且能避免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可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6年06期)
李文强,高峰[7](2015)在《生物型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桡骨小头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物型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桡骨小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12月,16例儿童桡骨小头骨折应用自增强可吸收棒固定,对其手术方法、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平均12个月。按Metaizeau的肘关节功能后期疗效标准评定疗效,良好10例,较好6例。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桡骨小头发育正常,均无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及骨延迟愈合,无肘外翻及腕关节尺偏、术后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发生。结论对明显移位需要手术切开治疗的儿童桡骨小头骨折,采用可吸收棒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确切、骨折愈合快、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和避免二次手术取出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儿童桡骨小头骨折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徐大鹏,戴进,王晓东[8](2013)在《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吸收骨棒内固定在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中的适应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9月应用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共41例,其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5岁至13岁,平均7.6岁,手术在伤后2d内完成,手术操作时间30~105min,平均50min,术后上肢管型石膏固定3~4周。结果:4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无感染,无内固定断裂骨折再移位,未出现骨骺早闭。对肘关节外观及功能进行疗效评价:优39例,良2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可吸收骨棒可用于治疗年龄大于5岁的肱骨外髁骨折,固定牢固、无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克氏针的代替物。(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可吸收骨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采用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03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的13例Mason Ⅱ、Ⅲ桡骨头骨折。术后1、2、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固定及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 12例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进行末次随访。12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未出现桡骨头关节面再次塌陷、分离,无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吸收骨棒论文参考文献
[1].周富强,朱付平,李武平,申震,潘成熙.可吸收骨棒微创内固定在足踇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
[2].余斌,齐亮,王敏,童兴.可吸收骨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3].方建峰,甄允方,郭志雄,刘尧,刘亚.克氏针及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4].陆敏华.可吸收骨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分析[D].苏州大学.2017
[5].陈少华.可吸收骨棒对比Herbert螺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应[D].苏州大学.2016
[6].陈少华,刘锦波.可吸收骨棒与Herbert螺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J].现代养生.2016
[7].李文强,高峰.生物型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桡骨小头骨折[J].医药论坛杂志.2015
[8].徐大鹏,戴进,王晓东.可吸收骨棒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