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系膜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结,磁共振成像,功能性
系膜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杨李[1](2019)在《DCE-MRI对直肠癌周围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以及对中低位LARC新辅助放化疗应答的预测和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DCE-MRI对直肠癌周围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诊断直肠癌周围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经全结肠镜检查初诊为直肠癌患者6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将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常规MRI及DCE-MRI检查,并在MRI检查后一周内行直肠癌根治术及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分析术前常规MRI图像,比较直肠系膜内的可视淋巴结的短径、边界、平扫及T1WI增强信号特点(均匀/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ADC值在转移性与非转移淋巴结间的差异性;根据MRI诊断标准,对直肠癌周围系膜淋巴结是否转移作出影像学诊断,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通过DCE-MRI图像后处理获得定量灌注参数Krans、Kep及Ve,比较它们在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间的差异性,绘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的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Recei 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 Ve,ROC)及并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应阈值;再比较常规MRI、DCE-MRI以及常规+DCE-MRI对直肠癌周围系膜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1)56例患者纳入淋巴结79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44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5枚。在常规MRI扫描中,直肠癌周围系膜淋巴结的短径、边界、平扫及T1W1增强信号特点以及ADC值等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CE-MRI扫描中,定量灌注参数Ktrans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转移性淋巴结的Ktrans值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而Kep以及Ve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常规MRI诊断转移性淋巴结与病理“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中,Kappa值=0.455,P<0.001;常规MRI诊断直肠癌周围系膜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约为61.4%,特异度约为85.7%,阳性预测值约为84.4%,阴性预测值约为63.8%。(3)分析直肠癌周围系膜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Ktrans值的ROC,根据约登指数的最大值确定阈值,当Ktrans=0.124 min~(-1)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的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77.1%。(4)常规MRI、DCE-MRI以及常规+DCE-MRI的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0.852及0.919,常规MRI以及DCE-MRI诊断直肠癌周围系膜转移性淋巴结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3,p=0.910),常规MRI联合DCE-MRI的AUC大于常规MRI(Z=3.116,P=0.0018)。结论(1)常规MRI对诊断直肠癌周围系膜淋巴结的状态有一定价值,但与病理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中等,诊断效能亦不高。(2)DCE-MRI的定量灌注参数Ktrans对直肠癌周围转移性淋巴结有诊断价值,可将Ktrans=0.124 min~(-1)作为鉴别直肠癌周围系膜转移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阈值。(3)常规MRI以及DCE-MRI对直肠癌周围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均为中等,但常规MRI联合DCE-MRI扫描对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较高。第二部分DCE-MRI对中低位LARC新辅助放化疗应答的预测及评估价值目的探讨DCE-MRI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CRT)疗效的预测及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初诊为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46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医师制定的标准CRT方案,在行CRT前一周内、完成CRT间歇5-12周后分别行两次常规MRI及DCE-MRI检查,并在完成第二次MRI检查后一周内行全系膜切除手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及术后标本病理检查。根据美国抗癌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八版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ing,TRG)评分系统的标准,将患者的病理结果分为CRT有应答组与无应答组、CRT反应良好组与不良组,比较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在各组间及组内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并绘制相应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确定相应阈值。结果(1)在CRT有应答与无应答组间比较中,CRT前有应答组的Ktrans高于无应答组(p<0.05),而Kep及Ve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后各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trans预测CRT有/无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当Ktrans=0.122 min~(-1)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96.3%,特异度为85.7%。(2)在CRT应答良好与应答不良组间比较中,在CRT前应答良好组的Ktrans值高于不良组,CRT后低于不良组(p<0.05),Kep及Ve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trans预测CRT反应良好/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当Ktrans=0.158 min~(-1)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8.7%%。(3)在CRT应答良好与应答不良组内比较中,CRT前应答良好组的Ktrans、kep值高于CRT后(p<0.05),Ve在CRT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前应答不良组的Ktrans值亦高于CRT后(p<0.05),Kep、Ve在CRT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前后灌注参数变化百分比结果显示,应答良好组的ΔKtrans和ΔKep高于应答不良组,ΔVe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ΔKtrans及ΔKep值评估CRT反应良好/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764,且ΔKtrans的AUC值大于ΔKep(Z=2.063,p=0.039),当ΔKtrans=-38.8%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6.7%。结论(1)DCE-MRI检查对中低位LARC患者的CRT疗效有一定的预测及评估作用。(2)在CRT前行DCE-MRI检查,当Ktrans值≥0.122 min~(-1)时,可预测该患者行CRT后有应答;当Ktrans值≥0.158min~(-1)时,可预测该患者CRT应答良好;而当Ktrans<0.122 min~(-1)时,提示该患者对CRT无明显应答;当0.122 min~(-1)≤Ktrans<0.158min~(-1)时,提示CRT有应答,但应答不良、疗效较差,应选择其他治疗方案。(3)在CRT后术前行DCE-MRI检查,当ΔKtrans的绝对值≥38.8%时,可评估该患者的CRT应答良好,提示可接近甚至达到PCR。(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傅爱燕,段书峰,吉磊燕,冯峰[2](2018)在《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T2WI)上直肠癌系膜淋巴结的MRI特点,探讨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依据,旨在提高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2例直肠癌患者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以淋巴结短径≥3 mm及≥5 mm为基准,结合内部信号(分为信号混杂及信号均匀)、边缘情况(分为边缘光整及边缘毛糙),对直肠癌系膜脂肪筋膜内淋巴结进行N分期。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统计分析MRI在诊断直肠癌的术前N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62例患者,以淋巴结≥5 mm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7.42%,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86.84%,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78.57%;以淋巴结≥3 mm作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5.80%,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68.00%,阳性预测值为63.60%,阴性预测值为89.66%;淋巴结≥3 mm组的敏感度高于≥5 m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结合内部信号特点及边缘情况后,淋巴结≥5 mm组诊断准确度为83.8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97.37%,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83.43%;淋巴结≥3 mm组诊断准确度为90.32%,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94.74%,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90.00%;两者诊断效能均较单纯淋巴结大小为阳性指标时有所提高,尤其以淋巴结≥3 mm组诊断效能更佳,其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转移标准时,3 mm较5 mm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低;结合淋巴结的信号及边缘情况,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而且3 mm时更加明显。因此,在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时,应依据淋巴结大小,结合信号以及边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何洋[3](2017)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对胰腺系膜淋巴结的分布及转移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与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其对生存期和复发率的影响,指导手术治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团队完成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达到胰腺全系膜切除术的80例标本。将胰腺系膜标本分区,探索胰腺系膜淋巴结分布,通过单因素分析各项可能因素对恶性肿瘤胰腺系膜及各分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各项因素包括:1)术前全身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症情况、有无黄疸、有无腹痛等;2)肿瘤相关因素,肿瘤位置、大小、肿瘤指标等。随访患者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团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系膜切除术80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恶性55例,良性25例。针对恶性肿瘤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状况(年龄、性别、BMI、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黄疸、有无腹痛)、肿瘤相关因素(肿瘤位置、大小、CA19-9、CA125、CEA、外周血粒淋比(NLR))与胰腺系膜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相关。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血管区系膜淋巴结转移均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和复发转移显着相关。复发类型与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及各分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胰腺系膜是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之一。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血管区系膜淋巴结转移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及复发转移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亮[4](2016)在《1.DAB2IP抑制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2.胃癌系膜转移(第五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DAB2IP在人结直肠癌中调控EMT及CSC特性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构建稳定敲减和高表达DAB2IP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及其对照组细胞株,体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RT-PCR实验比较以上稳定细胞株EMT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变化;Real Time PCR实验检测以上稳定细胞株的CSC标志物和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比较稳定株细胞非贴壁依赖性性生长情况,球体形成实验比较以上稳定株细胞球体形成的数量及大小,利用细胞凋亡检测实验比较稳定株细胞对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和5-Fu的敏感性;有限稀释实验比较稳定株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免疫组化检测异种移植瘤、DAB2IP敲除小鼠结肠组织和临床结直肠癌正常、原发灶以及肝转移灶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肿瘤干细胞(CSC)标志物CD4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结直肠癌患者新鲜肿瘤标本中CD133+细胞的比例;最后,通过裸鼠脾脏被膜下注射肿瘤细胞肝转移模型比较稳定敲减&DAB2IP的结直肠癌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的肝转移能力。结果:外源性高表达DAB2IP可以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和PCSC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相反内源性敲减DAB2IP可以明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EMT和CSC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球体形成实验都表明DAB2IP明显抑制软琼脂和球体形成的数量和大小,细胞耐药实验表明DAB2IP的表达下调都可以显着降低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和5-Fu的敏感性;有限稀释试验表明DAB2IP的缺失可以明显增强结直肠细胞的肿瘤形成能力;在异种移植瘤中,HT29-KD6和HCT116-KD2细胞所形成的移植瘤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较对照组细胞HT29-shcon和HHCT116-shcon形成的移植瘤明显下降,但CSC标志物CD44的表达则增加;在DAB2IP敲除小鼠的结肠组织标本中,DAB2IP敲除的小鼠结肠组织较野生型小鼠结肠组织的E-cadherin表达下降,间质标志物Snail、Slug和CSC标志物CD44表达则增加;在临床结直肠癌正常、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标本中DAB2IP和E-cadherin的表达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间质标志物Snail、Slug和CSC标志物CD44表达则逐渐增强;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结直肠癌患者新鲜肿瘤标本中CD133+细胞的比例后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灶DAB2IP低表达可以富集更多的CD133+肿瘤干细胞。最后,在裸鼠肝转移模型中,结直肠癌细胞DAB2IP的表达下降可以增强其肝转移能力。结论:DAB2IP可以在体内、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和CSC特性;DAB2IP的表达下调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目的:探究DAB2IP调控结直肠癌EMT和CSC特性的可能机制。方法:提取稳定高表达DAB2IP细胞(SW480)和敲减DAB2IP细胞(HT29和HCT116)的胞浆胞核蛋白,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65在细胞核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以上叁对稳定株细胞的NF-κB的转录活性;利用siRNA干扰技术分别干扰IκB或p65后检测NF-κB的转录活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和肿瘤细胞的球体形成能力,观察能否逆转DAB2IP调控结直肠癌EMT和CSC特性的效应;此外,免疫组化检测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敲除DAB2IP的转基因小鼠的结肠组织和临床结直肠癌标本中p65和IκB-α的表达。结果:与它们相应的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核中p65在SW480-D2细胞中表达下降,在HT29-KD5和 HCT116-KD3细胞中表达都增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DAB2IP可以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在SW480-D2细胞中干扰IκB-α的表达可以逆转DAB2IP 对 NF-kB转录活性的抑制效应,在HT29和HCT116细胞中干扰p65可以逆转DAB2IP表达下降对NF-κB转录活性的激活效应;同样的处理方法还能逆转DAB2IP对EMT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以及对细胞体外球体形成能力的影响;在裸鼠皮下形成的异种移植瘤中,我们还发现DAB2IP的表达下调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HT29-KD6 和 HCT116-KD2) p65的入核和IκB-α的出核,在敲除DAB2IP的转基因小鼠和临床结直肠癌标本中也发现这一现象。结论:DAB2IP调控结直肠癌EMT和CSC特性的作用是通过NF-κB信号介导的。目的:明确DAB2I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我们首先通过免疫组化分析比较同一张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肿瘤侵袭前沿部位和肿瘤中心部位DAB2IP的表达,我们还在162例结直肠癌标本、10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62例转移组织(57例淋巴结转移和5例肝转移)中分析DAB2IP的表达规律;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162例结直肠癌患者DAB2I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DAB2I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在同一张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结直肠癌组织DAB2IP的表达明显较正常组织表达低,且肿癌侵袭前方部位较肿瘤中央部位DAB2IP表达明显降低;在我们收集的结直肠肿瘤临床标本中发现只有8%患者(8/100)的正常结肠组织DAB2IP氏表达或不表达,92%患者(92/100)DAB2IP中、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62.3%(101/162)患者DAB2IP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转移灶中低表达或不表达DAB2IP的患者比例高达80.6%(50/62);进一步统计分析DAB2IP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发现:低表达DAB2IP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4)和转移(P=0.034)密切相关:此夕,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低表达DAB2IP结直肠癌患者5年预后明显差于高表达DAB2IP结直肠癌患者(P=0.001)。结论:DAB2IP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DAB2IP低表达促进结直肠癌进展。目的:检测胃癌患者系膜转移(第五转移)的发生及其规律。方法:对胃癌患者术后胃系膜标本进行大规模连续切片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证实胃癌系膜转移(第五转移)的存在及其发生率;此外,通过分析第五转移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得出第五转移的一般规律。结果:我们在74例胃癌患者胃系膜中发现9例患者存在胃癌系膜转移(第五转移),总体发生率为12.2%(9/74),其中在4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发现1例(发生率2.5%)存在系膜转移(第五转移),在3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发现8例(发生率23.5%)存在系膜转移(第五转移);此外,系膜转移(第五转移)灶距离胃壁平均距离为2.6cm;系膜转移(第五转移)的发生与肿瘤的侵犯深度呈止相关(P=-0.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也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01),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的分化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通过大规模连续切片分析可检测出早期和进展期胃癌患者存在第五转移,且其发生率随着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加而增加。目的:明确胃癌第五转移是否影响患者预后。方法:定期随访胃癌患者并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胃癌第五转移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之间的3年生存率;单变晕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多变晕分析明确胃癌第五转移是-含能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结果:通过病例随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第五转移阳性胃痛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第五转移阴性胃痛患者(P=-0.0006);此外,在T3分期胃痛患者中,第五转移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也显着低于阴性患者(P=0.004),在临床肿瘤分期为Ⅱ期的患者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单变量分析发原发肿瘤灶大小(P=0.02)、Lauren分型(P=0.01)和第五转移(P=0.002)都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变量分析表明第五转移可以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结论:胃癌第五转移影响患者预后,且能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龚龙波,吕孝鹏,孟良,谢志远,张才华[5](2016)在《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的转移规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病理学检查判断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是否存在癌转移,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7例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和(或)胰腺被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癌转移,其中5例同时经病理检查也提示癌转移。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癌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选择性地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对肿瘤侵及浆膜层及TNM分期为Ⅲ期的胃癌患者应彻底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对肿瘤未侵及浆膜层及TNM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患者可不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晓浪,周建华,王从俊[6](2014)在《腺病毒介导的白介素-24转移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和周期调节蛋白p21、p27及CyclinE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IL-24转移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p27及Cyclin E的影响。方法采用10%FBS/DMEM培养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GMCs培养4~6代细胞后用于分析。1观察IL-24对LPS诱导的GMCs凋亡影响:分为对照组、Ad.IL-24组、LPS组和LPS+Ad.IL-24组,其中对照组和LPS组GMCs不转染携带IL-24腺病毒(Ad.IL-24),Ad.IL-24组和LPS+Ad.IL-24组以Ad.IL-24转染GMCs,LPS组和LPS+Ad.IL-24组加LPS培养,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后24和48 h的GMCs凋亡率;2考察IL-24对GMCs周期蛋白影响:对照组为5%FBS/DMEM培养GMCs,Ad-GFP组采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对照载体(Ad.GFP)转染GMCs,Ad.IL-24+LPS组以Ad.IL-24转染GMCs,采用Western-blot检测p21、p27及Cyclin E表达。结果 1GMCs在培养后24和48 h细胞凋亡率:对照组分别为(0.86±0.15)%和(0.98±0.4)%;IL-24组分别为(1.02±0.22)%和(1.43±0.31)%;LPS组分别为(2.19±0.81)%和(2.49±0.12)%,LPS+Ad.IL-24组分别为(18.01±1.17)%、(26.82±5.01)%;2个观察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对照组与IL-2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S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PS+Ad.IL-24组细胞凋亡率最高(P<0.05)。2Ad-GFP组p21、p27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yclin E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d.IL-24+LPS组p21、p27表达较Ad-GFP组显着上调(P<0.05),Cyclin E表达较Ad-GFP组下调。结论 IL-24腺病毒载体对正常GMCs无影响,但可使LPS诱导增生的GMCs凋亡增加,其可能机制是上调关键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p21、p27及下调Cyclin E。(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韦皓棠,董保国,李霖,谢桂生,梁万强[7](2014)在《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Borrmann类型及TNM分期对其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转移的影响。结果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转移49例,转移率为38.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Borrmann类型与转移无关(P>0.05),L区肿瘤,肿瘤直径≥5 cm,浸润浓度为T3、T4,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者更易发生转移。结论胃癌根治术应根据肿瘤本身生物学特性评估并选择术式,合理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4年07期)
孟兆清[8](2014)在《CK20检测直肠癌系膜根部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41例直肠癌92枚系膜根部淋巴结微转移状态,以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淋巴结分期的影响。方法:对41例直肠癌92枚系膜根部淋巴结行间断连续切片结合细胞角蛋白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1例直肠癌患者92枚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发生微转移9例11枚。结论:CK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显着提高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ME)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4年02期)
曾杨,何晓生,练磊,吴小剑,马晋平[9](2013)在《T1、T2结直肠癌系膜转移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浸润深度T1、T2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癌结节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对260例伴/不伴系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统计分析,对侵袭前沿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对各种影响因素行单变量或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共入选260例T1、T2结直肠癌病例,其中无系膜转移者218例,阳性淋巴结和(或)癌结节者42例。出现系膜淋巴结转移或系膜癌结节者,3年无病生存期DFS和5年总体生存期OS均低于阴性组(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女性、组织低分化、神经脉管浸润、术前CEA水平>5μg/L为转移危险因素,CD80在无转移组侵袭前沿表达高于系膜转移组。结论系膜淋巴结转移或癌结节为T1、T2结直肠癌预后不良因素,结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须谨慎选择病例,女性、组织低分化、脉管神经浸润、术前CEA增高为发生系膜转移危险因素,CD80在侵袭前沿的高表达为一保护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3年03期)
程红,张丽萍[10](2012)在《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转移的MRI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术切除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术前放疗及术后新辅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研究表明,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的状态是影响局部复发率的主要因素之一[1]。因此,准确的评估局部淋巴结的状态,对于制订正确的治疗措施和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直肠系膜内淋巴结的特征对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系膜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T2WI)上直肠癌系膜淋巴结的MRI特点,探讨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依据,旨在提高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2例直肠癌患者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以淋巴结短径≥3 mm及≥5 mm为基准,结合内部信号(分为信号混杂及信号均匀)、边缘情况(分为边缘光整及边缘毛糙),对直肠癌系膜脂肪筋膜内淋巴结进行N分期。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统计分析MRI在诊断直肠癌的术前N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62例患者,以淋巴结≥5 mm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7.42%,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86.84%,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78.57%;以淋巴结≥3 mm作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5.80%,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68.00%,阳性预测值为63.60%,阴性预测值为89.66%;淋巴结≥3 mm组的敏感度高于≥5 m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结合内部信号特点及边缘情况后,淋巴结≥5 mm组诊断准确度为83.8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97.37%,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83.43%;淋巴结≥3 mm组诊断准确度为90.32%,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94.74%,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90.00%;两者诊断效能均较单纯淋巴结大小为阳性指标时有所提高,尤其以淋巴结≥3 mm组诊断效能更佳,其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转移标准时,3 mm较5 mm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低;结合淋巴结的信号及边缘情况,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而且3 mm时更加明显。因此,在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时,应依据淋巴结大小,结合信号以及边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膜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杨李.DCE-MRI对直肠癌周围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以及对中低位LARC新辅助放化疗应答的预测和评估价值[D].西南医科大学.2019
[2].傅爱燕,段书峰,吉磊燕,冯峰.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8
[3].何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胰腺系膜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意义[D].浙江大学.2017
[4].刘亮.1.DAB2IP抑制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功能与机制研究2.胃癌系膜转移(第五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龚龙波,吕孝鹏,孟良,谢志远,张才华.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6
[6].王晓浪,周建华,王从俊.腺病毒介导的白介素-24转移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和周期调节蛋白p21、p27及CyclinE的影响[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
[7].韦皓棠,董保国,李霖,谢桂生,梁万强.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4
[8].孟兆清.CK20检测直肠癌系膜根部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4
[9].曾杨,何晓生,练磊,吴小剑,马晋平.T1、T2结直肠癌系膜转移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
[10].程红,张丽萍.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转移的MRI评价[J].实用医药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