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战略定位,文化中心,人文城市
理论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马娜,刘士林[1](2019)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还原与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在城市战略定位上"放弃经济中心、高举文化中心",既出自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烈现实需要,也深深契合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主要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去消费化"、五六十年代"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中心"建设和新时代以来的"文化中心"建设等主要阶段。凡是符合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政策、战略、规划就会落实得比较好。而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需要不协调的则会在实践中逐步被纠正和调整。建设作为中国新型人文城市最高层级的"全国文化中心",不仅有助于北京深入探索如何"取‘文化之长’补‘不协调不平衡之短’",也可以在文化引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上作出首都应有的担当和示范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金永龙,何志军,湛文龙,庞清海[2](2019)在《固体碳直接还原钢铁厂含锌固废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铁厂内的含锌固废数量巨大,同时富含铁、碳等元素,是可循环再利用的二次资源。通过固体碳直接还原ZnO和FeO的热力学分析,发现在非标准状态下,ZnO的还原条件要优于FeO。为此,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含锌固废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还原试验,发现在还原温度为1 423K、还原时间为15min以上时,脱锌率可达到90%,而铁的金属化率需要在1 573K时才能接近90%;在还原温度低于1 423K时,还原时间对脱锌率的影响较大;在还原温度高于1 473K时,还原温度对脱锌率影响较小,同时脱锌率可达到95%。这些结果对国内当前处理含锌固废主要工艺(回转窑、转底炉)的操作制度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如何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以低投入、低运营成本实现含锌固废的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0期)
刘园园[3](2019)在《推进氧化还原平衡理论治疗重大疾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山科学会议近日召开第654次学术讨论会,聚焦氧化还原平衡与重大疾病防治诊治新策略。会议执行主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刘珊林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氧化损伤的形成主要与机体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有关。氧化应激会导致自由基积累过剩,诱使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7-04)
刘士则[4](2019)在《基于石墨烯掺杂体系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作为一种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进而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因其具有零污染且电能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然而阴极缓慢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严重制约了PEMFCs的发展。迄今为止,金属铂(Pt)及其合金仍然是公认的最好的PEMFCs阴极催化剂。但因其寿命短、成本高、储量低且容易被CO氧化等缺点一直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因此,寻找能取代Pt及其合金的ORR催化剂是发展PEMFCs的重要环节。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杂原子掺杂尤其是金属和氮原子共掺杂碳材料具有较好的ORR催化性能且成本低、稳定性高,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通过计算形成能、电荷分布、过渡态和自由能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几种不同金属和氮原子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的ORR电催化活性,并对催化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铱(Ir)和氮原子(N)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催化剂。针对IrN_4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展开ORR反应机理和自由能变化研究。从电荷转移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得出IrN_4和它相邻的十个碳原子(C)构成了催化活性位点。研究结果表明,O_2在此催化剂表面为化学吸附。随后,在ORR机理研究中发现活化的O_2分子可以通过叁条ORR竞争反应路径完成4e~-反应过程且最终生成两分子H_2O。其中动力学最优路径是O_2分子氢化成OOH,OOH氢化成2OH的过程。这个路径的决速步骤是OOH氢化成2OH。从自由能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每一步的基元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都是负值,这说明ORR在该催化剂表面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结合外电势的影响,所预测该催化剂的工作电压是0.41 V。2、铁(Fe)卟啉催化剂。铁(Fe)卟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位点是FeN_4以及与之相邻的八个C原子。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该催化剂的动力学最优反应路径是O_2分子氢化形成OOH,然后OOH氢化形成O+H_2O的过程。动力学决速步骤是O_2氢化成OOH的过程,反应能垒为0.09 eV。热力学研究表明,铁(Fe)卟啉催化剂的工作电压为0.52 V。3、氧改性的钌(Ru)和氮(N)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催化剂。研究发现经过氧改性的RuN_4掺杂双空位石墨烯比RuN_4掺杂双空位石墨烯无论是在动力学上还是热力学都具有更好的ORR催化活性。对于氧改性的RuN_4掺杂双空位石墨烯,RuN_4和它相邻的八个C原子构成了催化活性位点。HOOH在该催化剂表面不能保持其稳定的化学结构,因此ORR在此催化剂表面是一个4e~-转移过程。过渡态计算表明动力学最优反应路径是O_2分子氢化形成OOH,然后OOH氢化形成O+H_2O的过程,决速步骤为O原子氢化成OH。通过计算不同电极电势下的ORR自由能变化所预测的工作电压为0.54 V。(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宇[5](2019)在《Pd_3M(M=Au,Fe)表面CO_2还原至甲酸、甲烷和甲醇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CO_2)作为主要温室气体,对它的收集和再利用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电催化还原CO_2因其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如果与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联用,则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循环而成为研究热点。在电催化CO_2的材料中,金属铜(Cu)因其能够得到可观产率的碳氢产物而备受关注,但它的高过电位和低选择性使其无法满足高效催化条件。与此同时,由其他过渡金属形成的合金被报道具有高选择性和低过电位的优异性能。但如果采用传统“合成-测试”模式的催化剂筛选技术耗时耗力,而辅以建立在高速计算机基础上的理论计算手段能够大大加快研发速度。基于上述现实,本论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钯-金(Pd-Au)、钯-铁(Pd-Fe)二元合金体系表面CO_2还原为甲酸、甲烷以及甲醇的热力学路径,计算结果表明:CO_2在Pd-Au上还原为甲酸有两种可能的热力学路径,总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0.46 eV,电势决定步骤是CO_2→COOH*(*表示中间体),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89 V;CO_2还原为甲烷有叁种可能的热力学路径,总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0.98 eV,电势决定步骤是CO_2→COOH*,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89 V;CO_2还原为甲醇有两种可能的热力学路径,总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0.44 eV,电势决定步骤是CO*→CHO*,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1.21 V。CO_2在Pd-Fe上还原为甲酸有两种可能的热力学路径,总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0.71 eV,电势决定步骤是CO_2→OCHO*,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46 V;CO_2还原为甲烷有叁种可能的热力学路径,总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1.87 eV,电势决定步骤是CO*→CHO*,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81 V;CO_2还原为甲醇有两种可能的热力学路径,总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0.15 eV,电势决定步骤是CO*→CHO*,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81 V。以上研究的结果揭示了Pd-Au和Pd-Fe合金催化剂表面CO_2被催化还原的可能性和优势路径对应的电极电势,对指导实验中钯基合金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钟续[6](2019)在《二氧化碳还原和氮还原电催化剂性能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二氧化碳回收并加以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能源短缺、环境保护来说意义重大。如何设计并制备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长循环寿命的二氧化碳电催化剂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氮还原可以将空气中丰富的氮气(N_2)转化为氨气(NH_3),对于维持所有生命形式至关重要,因为需要氮来生物合成植物,动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基本构件。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TM(transition metal)N_4/石墨烯作为金属基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电催化剂的潜力以及单过渡金属掺杂、B_(int)掺杂的C_2N层用作氮还原反应(NRR)的潜在电催化剂的可能性,其结果如下:(1)单个Co、Rh和IrN_4/石墨烯原子催化剂对CO_2RR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特别是,CH_3OH是CoN_4/石墨烯催化剂上CO_2RR的优选产物,具有0.59V的过电位,而RhN_4/石墨烯和IrN_4/石墨烯催化剂优先将CO_2还原为CH_2O,过电位分别为0.35和0.29V。(2)Mo@C_2N在所研究的一系列TM@C_2N催化剂中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其中NH_2~*物质与NH_3(g)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是潜在决速步骤。计算出的Mo@C_2N对NRR的起始电位为-0.17V。(3)B_(int)掺杂的C_2N单层可以通过“接受-提供”过程充分激活N_2分子,因为它在B掺杂剂上具有显着的正电荷和磁矩。而且随后的N_2还原反应优选通过酶促机制进行,具有相当低的限制电位(-0.15V),表明其对于N_2还原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TMN_4/石墨烯是一种高效可调节活性的新型金属基CO_2电催化剂;由C_2N支撑的单一过渡金属原子催化剂(TM@C_2N)具有优良的NRR催化活性;B_(int)掺杂的C_2N单层可以通过仔细控制掺杂位点用作非常有前途的高效的N_2还原电催化剂。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启发更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来开发其他种类的二维纳米材料的电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冯纯阳[7](2019)在《双取代与单缺位Keggin型多酸衍生物的氧化还原性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酸(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由氧与过渡金属原子连接而形成的一类含氧多酸盐,其中Keggin型多酸因为其丰富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质成为材料科学和光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光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实验上合成了各类新型的Keggin型多酸衍生物,这些多酸氧化还原的性能需要进一步理论研究。本论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主要探究了双取代与单缺位Keggin型多酸的电子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质。本文第叁章对α-[SiW_(10)M_2O_(40)]~(n-)(M=Ti~Ⅳ,V~Ⅴ,Cr~Ⅵ,Mn~Ⅴ,Fe~Ⅲ)型硅钨酸在同一叁金属簇中的双取代结构进行了几何优化和能量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过渡金属双取代的硅钨酸体系的氧化还原性能相比未取代的母系都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Cr取代的改善效果最好,而Ti取代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计算得出这些体系的能隙差(GHL)从大到小依次是[SiW_(12)O_(40)]~(4-)>[SiW_(10)V_2O_(40)]~(6-)>[SiW_(10)Cr_2O_(40)]~(4-)>[SiW_(10)Mn_2O_(40)]~(6-)>[SiW_(10)Fe_2O_(40)]~(10-)。进一步分析它们的前线分子轨道成分,发现除了Ti外,V、Cr、Mn和Fe取代体系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基本都分布在取代金属原子上,并且Cr取代体系LUMO最低,因此[SiW_(10)Cr_2O_(40)]~(4-)的氧化还原性最好。但对于最高占据轨道(HOMO),只有在Mn和Fe双取代时HOMO分布在取代金属原子上。本文第四章对单缺位α-[XMo_(11)O_(39)]~(n-)(X=S,P,Si)叁种不同体系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氧化还原性能及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四面体空穴XO_4基本构型不随中心杂原子的改变而改变,S、P和Si叁种杂原子体系的GHL基本相同,表明杂原子不会影响体系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但不同体系的氧化能力不同,[SMo_(11)O_(39)]~(6-)>[PMo_(11)O_(39)]~(7-)>[SiMo_(11)O_(39)]~(8-)。通过TDDFT方法对叁种体系激发态研究表明它们的吸收光谱主要源于电荷从氧原子到过渡金属的转移(OMCT),并且都主要分布在紫外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许策[8](2019)在《还原氧化石墨烯基气凝胶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在能源短缺的世界性难题面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门领域。吸附和可见光催化技术由于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石墨相氮化碳(g-C3N4)、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rGOA)两种新型功能材料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两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一下叁方面研究:(1)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通过还原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宏观叁维(3D)多孔框架结构的rGOA。通过对样品进行SEM、HRTEM、XRD、XPS、BET等手段表征,表明rGOA具有叁维网状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到294 m2·g-1。因为rGOA是具有π-π共轭的多孔宏观结构,而环境中染料大多含有π-π键结构,所以易于被rGOA吸附。rGOA对罗丹明B(RhB)染料的吸附量最大达到了 304 mg·g-1符合Freundlich吸附平衡模型,动力学模拟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2)以叁聚氰胺为前驱体,使用无模板法制备了介孔氮化碳(MCN)。然后MCN与GO混合,使用还原自组装法制备复合气凝胶。利用各种表征手段对复合气凝胶进行了材料表征,结果表明,MCN和rGO成功地结合在一起。MCN/rGOA复合物的比表面积从18m2·g-1增加到149m2·g-1。最优比例MCN/rGOA(MCN:GO=3:9)复合材料,在80 min内对RhB(20 mg·L-1,100 mL)吸附率最高为73.7%,吸附和可见光催化的总效果达到95.2%。与此同时,材料具有良好稳定性,五次重复实验后去除率仍约89%。该混合气凝胶不仅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结合染料废水中各种影响因素,实验测试了 pH在3-7时去除效果较好、阳离子对RhB去除影响较小、腐殖酸会降低去除率以及表面活性剂少量存在时促进对RhB去除,浓度较大时抑制对RhB去除。(3)通过Gasusion 09软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B3LYP杂化泛函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RhB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以及能量计算,然后利用Multiwfn计算福井函数的自由基反应系数找到RhB分子易被攻击的位点,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Q-TOF-MS/MS)对RhB催化降解中间产物,提出相应的降解路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9)
王晓俐[9](2019)在《Mn/Ru配合物催化还原CO_2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CO_2转化为燃料或燃料前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通过电化学还原或催化加氢反应将CO_2分别还原成CO或CH3OH。虽然近年来对此类催化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中的许多催化剂仍是以昂贵的金属为基础的。相比于这些贵金属,成本低的廉价金属催化剂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对于电催化还原CO_2来说,最近,使用地壳中含量丰富的金属锰(Mn)作为配位中心的催化剂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而对于CO_2的催化加氢反应,铂族金属中相对低廉的钌(Ru)催化剂也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弱Br?nsted酸和Lewis酸协助下的Mn(mesbpy)(CO)_3Br(1)电催化还原CO_2为CO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Lewis酸协助的催化反应,由于Mg(OTf)_2和活化的CO_2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势能面上出现了较深的势阱(中间体13),从而增加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ΔG~≠)。为了降低中间体13的稳定性并减小ΔG≠,我们测试了一系列不同基团取代的中间体13和初始催化剂1。对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发现,初始催化剂的2e还原电位与其LUMO值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与13的ΔG值呈现中等的线性关系。此外,计算结果表明醛基取代的R8具有比Mn(mesbpy)(CO)3Br更低的过电位和表观活化能,因此,我们预测R8将是活性更高的催化剂。其次,我们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双官能团催化剂Ru(PNP)催化CO_2加氢生成CH3OH的详细机理。在整个催化反应中,DMF是非常关键的中间产物,它可以通过NHMe2捕获CO_2生成DMC,DMC再在Ru催化剂的催化下生成,也可以通过催化CO_2加氢生成HCOOH后,HCOOH再与NHMe2反应生成。生成的DMF经过羰基的初始氢化后,半胺缩醛中间体的C-N键的质子分解产生NHMe2和CH_2O后进一步氢化生成最终产物CH3OH。值得注意的是,半胺缩醛中间体的C-N键的质子分解能够经由不同的途径发生,包括分子内的质子转移和催化剂参与的分子间质子转移。这取决于底物的性质和当前的反应条件。经过理论计算,我们绘制了整个催化反应的势能面。下一步我们拟通过改变配体以研究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为以后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刘帅[10](2019)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还原性质计算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立足于高效、低碳的固体燃料化学链循环过程,选题涉及其中的核心关键载氧体科学问题,聚焦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工业应用可行的铁基载氧体,最终确定了多金属元素协同作用、且结构更稳定、多阳离子空位结构的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理论与计算化学为主、常规性能评价和材料表征实验为辅、结合已发表实验数据为验证的策略,考察和讨论了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的电子结构性质、反应活性和反应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研究阐释了载氧体宏观还原性能的微观本质,涉及六种复合铁基反尖晶石结构,包括CuFe2O4、CoFe2O4、MnFe2O4、NiFe2O4晶体以及掺杂了Ca、Ba元素的Fe3O4晶体;以实质的气(H2/CO)-固(载氧体)模拟固体燃料化学链循环表观的固-固反应,以化学吸附和热重实验仪器重点研究了CuFe2O4和CoFe2O4,并借助XPS进一步实验表征其电子形态和结合能。具体结果如下:CuFe2O4和CoFe2O4载氧体在H2或CO还原性气氛下表现出不同的还原行为特点,CuFe2O4与气体的起始反应温度比CoFe2O4低,CoFe2O4的最大反应速率比CuFe2O4高。XPS表征结果揭示载氧体氧形态的多样化是造成上述宏观还原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氧反应活性影响着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体相晶格氧含量远高于表面氧含量且是载氧体还原反应速率能力的决定因素。表面氧反应活性和体相晶格氧迁移效率共同决定了还原反应发生的起始及演变。理论计算得到电子态密度图显示,CoFe2O4晶体体相晶胞的禁带宽度比CuFe2O4窄,意味着其价带电子越容易跨越禁带跃迁到导带成为自由电子,说明CoFe2O4晶体内原有金属-氧键更容易发生断裂,从而有利于解离后的体相晶格氧向表面迁移、及与更外层的金属原子形成新的金属-氧键,因此CoFe2O4晶体体相晶格氧的迁移速率比CuFe2O4高,对应更快的宏观还原反应速率;CuFe2O4晶体表面的禁带宽度比CoFe2O4窄,CuFe2O4表面金属吸附位点和表面晶格氧的活性比CoFe2O4更高,从而在实验测试中CuFe2O4比CoFe2O4在更低的温度下开始反应。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表面弛豫后位于最外层的Cu或Co原子与次外层的Fetetl原子比在体相结构中相距更远,从空间位置角度证明了CuFe2O4表面比CoFe2O4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供外来气体吸附其上。巴德电荷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弛豫后表面金属原子比在体相结构中的电负性有所增加,有利于显正电性的燃料气体分子基团吸附,且表面Cu原子比表面Co原子的电负性更强,从电负性角度证明了 CuFe2O4表面金属原子比CoFe2O4的吸附活性更高,因此其表面反应活性更强。统一研究MFe2O4(M=Cu,Co,Mn,Ni)铁基反尖晶石结构发现,以八面体位点的Moct原子和四面体位点的Fetetl原子作终端的两种表面,由于表面弛豫过程中原子配位数减小得最少,计算得到的表面能最低,因而最有可能代表实际表面。Moot原子作终端的表面拥有更多的金属原子吸附位点从而有利于气体分子的吸附过程,Fetetl原子作终端的表面其氧原子层与燃料气体分子在空间上距离更近,与之发生反应的空间可能性更高。弛豫后的表面金属原子呈现相互远离的趋势,以增强整个体系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其比体相金属原子对燃料气体分子的吸附活性更高。马利肯布居数分析揭示了Ba铁尖晶石作为载氧体优于Fe3O4尖晶石、Ca铁尖晶石的微观电子性质本质。Ba掺杂的Fe3O4晶体中的O原子的电子数最多,可能最有利于体相晶格氧的迁移,晶体中位于四面体位点的Fetet原子与氧原子的作用较其它两个体系最弱,可能意味着其表面反应活性最高。本论文采用理论计算化学手段和实验手段共同构建了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在还原性气氛下(H2/CO)的反应活性与其微观电子结构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并拓展了理论分析、解释、预测复合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宏观还原反应活性能力,具有显着的科学意义及明显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理论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钢铁厂内的含锌固废数量巨大,同时富含铁、碳等元素,是可循环再利用的二次资源。通过固体碳直接还原ZnO和FeO的热力学分析,发现在非标准状态下,ZnO的还原条件要优于FeO。为此,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含锌固废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还原试验,发现在还原温度为1 423K、还原时间为15min以上时,脱锌率可达到90%,而铁的金属化率需要在1 573K时才能接近90%;在还原温度低于1 423K时,还原时间对脱锌率的影响较大;在还原温度高于1 473K时,还原温度对脱锌率影响较小,同时脱锌率可达到95%。这些结果对国内当前处理含锌固废主要工艺(回转窑、转底炉)的操作制度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如何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以低投入、低运营成本实现含锌固废的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马娜,刘士林.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还原与理论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9
[2].金永龙,何志军,湛文龙,庞清海.固体碳直接还原钢铁厂含锌固废的理论与实践[J].钢铁.2019
[3].刘园园.推进氧化还原平衡理论治疗重大疾病研究[N].科技日报.2019
[4].刘士则.基于石墨烯掺杂体系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5].周宇.Pd_3M(M=Au,Fe)表面CO_2还原至甲酸、甲烷和甲醇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王钟续.二氧化碳还原和氮还原电催化剂性能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冯纯阳.双取代与单缺位Keggin型多酸衍生物的氧化还原性能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许策.还原氧化石墨烯基气凝胶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及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王晓俐.Mn/Ru配合物催化还原CO_2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0].刘帅.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铁基反尖晶石载氧体还原性质计算及实验研究[D].安徽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