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刘伟伟,袁琳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刘伟伟,袁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甲胎蛋白水平,肝癌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伟,袁琳[1](2019)在《观察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析其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癌变早期判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患有不同类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425例进行研究,以正常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作为对照,观察各类肝病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甲胎蛋白的含量随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增高,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的患者其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显着增高并呈逐渐递增的趋势(P<0.05);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在400IU/L以上的患者罹患肝细胞癌的几率高于甲胎蛋白在400IU/L以下的患者(P<0.05)。结论:甲胎蛋白水平可以评估肝细胞受损程度,并用于判断肝细胞癌的发生,即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越高,则越容易发生肝细胞癌变。(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张维[2](2019)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时肝脏微循环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于本院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0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3例)口服恩替卡韦,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血府逐瘀汤;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状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包含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包含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含量,治疗前后使用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改变状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P、ALT、TBIL、GGT及AST含量较对照组、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脾脏厚度及门脉主干内径比对照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LN、HA、Ⅳ-C及PCⅢ含量比对照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显着,可起到抗纤维影响并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值得临床推荐。(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卓婷婷[3](2019)在《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抗病毒、护肝等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炎性因子变化及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58.97±8.31)U·L~(-1)、 TBil(12.54±2.16)μmol·L~(-1)和AST(41.64±10.07)U·L~(-1)含量低于对照组(107.83±13.38)U·L~(-1)、(18.49±1.25)μmol·L~(-1)和(41.64±10.07)U·L~(-1)(t=22.154、17.027、16.235,P<0.05)。观察组治疗后LN(94.52±6.57)μg·L~(-1)、PCⅢ(119.65±15.49)μg·L~(-1)、Ⅳ-C(76.52±8.90)μg·L~(-1)和HA(109.68±15.40)μg·L~(-1)含量低于对照组(138.94±14.66)μg·L~(-1)、(154.27±24.18)μg·L~(-1)、(118.63±14.52)μg·L~(-1)和(186.50±21.21)μg·L~(-1)(t=19.746、8.610、17.658、20.930,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3.51±1.08)μg·L~(-1)、IL-10(25.57±3.09)μg·L~(-1)和TNF-α(1.14±0.25)μg·L~(-1)含量低于对照组(6.25±1.37)μg·L~(-1)、(47.68±4.62)μg·L~(-1)和(2.01±0.34)μg·L~(-1)(t=11.217、28.408、14.72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16%)高于对照组(74.51%)(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可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且可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余琼华[4](2019)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高危因素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方法在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资料库中,提取连续临床跟踪管理与观察12年的资料102份,回顾性分析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的高危因素。结果对纳入慢病管理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定期检测血清生化学、病毒学、肝癌血清生物标记物及肝纤维化指标,同时进行肝胆脾胰影像学检查,在86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发现原发性肝癌8例(9.3%),全是男性(100.0%),而16例慢性丙肝患者中发现原发性肝癌4例(25.0%),男性3例(75.0%);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年龄36~78岁,60岁以上者仅4例,中位数55岁,提示年轻化倾向明显,7例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失掉手术切除机会,10例高病毒载量者未系统规范抗病毒治疗(不知道、未及时或不依从治疗、有伴发病无法接受抗病毒治疗)(83.3%),8例病程≥20年(66.7%),7例有吸烟或饮酒、饮食无节制、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5例伴有肝硬化(41.7%),4例有肝癌家族史(33.3),3例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25.0%),2例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结论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而长病程、高病毒载量、不良生活习惯、肝硬化、有伴发病及肝癌家族史,无疑均是肝癌的高发因素。对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规范管理、开展患教、定期筛查、积极抗病毒治疗可改善临床结局,虽然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肝癌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5-16)

靳春雪[5](2019)在《APR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17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11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61例。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中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分为无食管静脉曲张45例,轻度食管静脉曲张31例,中度食管静脉曲张38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60例。应用IBM SPSS 22.0、MedCalc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比较APRI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食管静脉曲张组间的差异,通过Spearrman分析对APRI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s,AUC)来评价APR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结果:(1)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无、轻度、中度、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组的APRI分别为0.58(0.41-0.89)、0.86(0.59-1.11)、1.34(1.10-1.80)、1.60(1.13-2.20)。四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PRI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分级呈正相关(r=0.57,p<0.01)。(3)APRI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轻度、中度、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AUC分别为0.66(95%CI,0.58-0.73)、0.66(95%CI,0.58-0.73),0.79(95%CI,0.72-0.85),P均<0.05。结论:1.APRI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分级呈正相关。2.APR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罗明理,戚团结,王国玮,孙凤霞[6](2019)在《王鸿士治疗郁证经验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诊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王鸿士对郁证的认识与辨治经验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诊疗中的应用。王老认为,郁证是慢性毒性肝炎的常见病理过程,而郁证同时会加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进展,特别是气郁后引发的血郁、痰郁可致痰浊瘀血阻塞肝络,凝聚成形,而成积聚、症瘕等病变,进而引发肝硬化。故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应重视郁证的辨识与防治,以调气为根本大法,从气郁、气逆、气虚3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与运动疗法,全方位诊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刘学龙,李杨帆,章从恩[7](2019)在《同仁乌鸡白凤丸联合紫河车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仁乌鸡白凤丸联合紫河车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对照组采用同仁乌鸡白凤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紫河车治疗,2个月治疗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肝功能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ALT、AST、TBIL肝功能指标要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临床上采用同仁乌鸡白凤丸联合紫河车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HBV-DNA转阴,对患者身体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广梅,黄睿,王玉兰,陈四清,邵铭[8](2019)在《邹良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病毒性肝炎多数与湿热瘀毒有关,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肾等脏腑。邹良材临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法、疏肝运脾法、化湿健脾法、泻肝和胃法、柔肝健脾法、双补脾肾法、养阴柔肝法、清金制木法、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重视辨证施治,用药灵活,取得良效。(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正鑫,刘成海[9](2019)在《Ishak与METAVIR在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Ishak与METAVIR系统是临床中用以评价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见的两大半定量评分体系。两者均能较好的反映病毒性肝炎的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1-2]),两者在判读中的不同特点已被广大病理工作者所熟知,但在纤维化的分级判读中,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系统论述两者在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判读中的区别和转换方式,通过探讨两系统中概念的内涵和局(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3期)

赵生珍[10](2019)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7月收治的89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6例)。两组分别接受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舒肝宁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着。结论舒肝宁注射液用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时肝脏微循环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于本院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0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3例)口服恩替卡韦,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血府逐瘀汤;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状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包含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包含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含量,治疗前后使用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改变状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P、ALT、TBIL、GGT及AST含量较对照组、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脾脏厚度及门脉主干内径比对照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LN、HA、Ⅳ-C及PCⅢ含量比对照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显着,可起到抗纤维影响并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值得临床推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伟,袁琳.观察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名医.2019

[2].张维.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J].四川中医.2019

[3].卓婷婷.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9

[4].余琼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高危因素临床分析[C].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2019

[5].靳春雪.APR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D].吉林大学.2019

[6].罗明理,戚团结,王国玮,孙凤霞.王鸿士治疗郁证经验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诊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9

[7].刘学龙,李杨帆,章从恩.同仁乌鸡白凤丸联合紫河车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8].陈广梅,黄睿,王玉兰,陈四清,邵铭.邹良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J].中医学报.2019

[9].李正鑫,刘成海.Ishak与METAVIR在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异同[J].肝脏.2019

[10].赵生珍.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标签:;  ;  ;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刘伟伟,袁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