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役刑论文-吕帅

劳役刑论文-吕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役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秦汉,劳役刑,刑期,髡

劳役刑论文文献综述

吕帅[1](2017)在《秦汉劳役刑的发展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刑罚的本质都是国家对违反现行刑法的犯罪行为的一种惩罚机制,目的是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历史时期的刑罚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思想变迁。本文以秦汉劳役刑刑罚为研究对象,对秦汉劳役刑刑徒指代、刑徒生活以及社会地位进行考证和分析,力求厘清秦汉劳役刑的发展演变轨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关于秦汉五种劳役刑的研究。出土简牍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通过对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以及候刑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城旦舂刑为秦汉劳役刑中等级最高的刑罚,应用于危害较大的刑事犯罪,并且不仅仅只是男犯为城旦,女犯为舂,二者可以交叉服役。鬼薪白粲与城旦舂应当是同一等级的刑罚,并不是只适用于贵族或减轻其处罚的律文。隶臣妾作为重刑犯与轻刑犯的过渡刑罚,在刑罚体系中起到了缓冲作用。司寇和候作为轻刑刑名,适用于比较轻微的犯罪。判处司寇和候刑的犯人服役内容为伺察敌情,监督重刑犯服役。从宏观上分析秦汉劳役刑刑名和适用范围,以捋清秦汉劳役刑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关于秦汉劳役刑刑期研究。分析研究简牍文献资料,吸收前哲今贤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劳役刑刑期的看法。秦代劳役刑刑期以无期刑为主流,但是出于量刑合理和平衡刑罚体系的需要,也出现了“系城旦舂六岁”的有期刑,可以说秦代产生了有期刑的萌芽。在汉文帝刑制改革后,劳役刑刑期变为了有期刑,刑罚标准由劳役刑服刑内容的轻重变为了服刑时间的长短。第叁章,对与劳役刑刑名搭配的“髡、耐、完”刑的分析研究。这叁种刑名根据本意来说,“髡、耐”是基本不存在争议的,但是“完”刑出现后,叁者之间的关系就陷入混乱中。以往,学者大多只是从法律学角度来解释刑名,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当时的含义。本文把这叁种刑名放到不同的阶段进行解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认为,“完”刑在秦至文帝改制前与“髡”刑或者“耐”刑相当,文帝改制后,“完”刑可以解释为完好无损的意思,这与今日的含义接近。总体来说,秦汉劳役刑刑罚体系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法律条文也趋于人性化、文明化。秦汉时代是古代刑罚建立、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秦汉时代劳役刑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厘清刑罚的发展演变轨迹,深入了解秦汉国家控制和社会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3)

张武[2](2016)在《汉晋劳役刑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而自汉代以降,刑罚体系逐渐演变,至隋唐而构成新的五刑体系,肉刑逐渐废除,流刑成为仅次于死刑的正式刑等。而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劳役刑一方面一直被保留在刑罚体系之中,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刑罚体系的整体变革中,劳役刑自身及其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劳役刑的变化,可以看出刑罚整体变化的脉络。在汉晋刑罚体系发展过程中,汉文帝十叁年改革,是劳役刑乃至整个刑罚体系变化的重要基点,是一次程序严谨的制律活动。就其对劳役刑的变化而言,改革同时针对判决和执行两个方面,其中对劳役刑徒减免方式并非严格的刑期制度,而是一种过渡方法。这次改革,一方面使得劳役刑从身份性、肉刑性中独立出来,刑罚的评价标准逐渐走向确定和单一;另一方面也使死刑和劳役刑之间缺乏中间刑等,易造成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的后果。以这次改革为落脚点向前和向后看,可以发现劳役刑在性质上发生了转变,惩罚方式从通过剥夺身份权利逐步转变为进行短期劳役。本文以汉文帝十叁年改革为中心展开,向前追溯秦及汉初劳役刑体系,向后探索劳役刑在此之后的内部结构和整体地位变化。本文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借助秦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当前秦汉刑罚研究现状,阐明秦及汉初劳役刑特点,分析其在刑罚结构和刑罚标准上的缺陷。第二章围绕汉文帝十叁年改革展开,从这一事件涉及的背景、人物、文书等方面阐述这一改革的性质,及其对劳役刑制度的重要改变,并指出其对后世刑罚体系的正反面影响。第叁章第四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劳役刑体系在东汉魏晋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复废肉刑讨论和五刑概念的重新制度化,探究劳役刑变化对新五刑制度形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6-03-07)

左斌[3](2009)在《中国古代劳役刑执行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劳役刑以徒刑为代表,隋朝以后的流刑也规定先执行一定期限的劳役刑。根据现有史料,徒刑萌芽于商周时期,后世不断得到发展;流刑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夏商时的流刑是对罪人逐出所在群体,这种惩罚源自原始社会后期,自然谈不上劳役刑问题。南北朝以后逐渐兴起的流刑与此不同,是将罪犯迁出原居住地,或在迁后地服一定期限劳役。笔者认为,我国古代劳役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夏商周叁代为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劳役刑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远不及肉刑;战国至西汉前期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劳役刑往往伴随着肉刑,各等级的轻重程度往往与肉刑的轻重相对应;第叁个阶段是西汉中期以后到隋以前,这个阶段是劳役刑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汉文帝刑制改革以后,肉刑基本被废除,劳役刑适用范围得到扩大而且劳役刑由无期变为有期。南北朝时期,流刑和徒刑进入法典,为封建制五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个阶段是隋唐至清末变法修律之前,隋唐时封建制五刑正式形成,徒刑与流刑在刑罚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清末。清末修律以后为第五个阶段,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劳役刑走向终结并为自由刑所取代,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监狱实现了近代化。本文的研究正是沿着上述历史进程而展开的。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叁部分。引言对法律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本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总体上论述中国古代的劳役刑,对我国古代劳役刑的演变、劳役刑执行制度的特征及第二至第四章的线索作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探讨秦汉至南北朝的劳役刑执行制度,借助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劳役种类、劳役犯人的管理制度以及汉文帝刑制改革作了探讨,根据现有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劳役刑的资料对当时的徒刑与流刑给予介绍。第叁章探讨唐宋的劳役刑执行制度,首先根据《唐律疏议》、唐《狱官令》、《旧唐书·刑法志》、《新唐书·刑法志》等资料对唐代徒刑和流刑的执行制度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宋代刑罚体系中的劳役刑进行了说明并重点对配隶制度、编管法、圜土制度给予介绍。第四章探讨明清的劳役刑执行制度,先对明朝的以役代刑规定进行了介绍,继而考察了明代劳役的种类及劳役场所,又对明代的充军刑给予专门介绍,关于清代的劳役刑本文重点介绍了发遣刑,因为这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刑罚。第五章研究清末监狱的近代化及自由刑的确立,对清末劳役刑被废的背景、起因与经过进行了探讨,劳役刑的被废与监狱近代化是同一过程,研究劳役刑的终结就必然涉及监狱近代化问题,劳役刑在司法实践中走向终结之后清廷最终在实体法上确立了自由刑,至此,传统的劳役刑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结论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谈了个人的几点浅见供学界师友批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期刊2009-03-01)

劳役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而自汉代以降,刑罚体系逐渐演变,至隋唐而构成新的五刑体系,肉刑逐渐废除,流刑成为仅次于死刑的正式刑等。而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劳役刑一方面一直被保留在刑罚体系之中,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刑罚体系的整体变革中,劳役刑自身及其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劳役刑的变化,可以看出刑罚整体变化的脉络。在汉晋刑罚体系发展过程中,汉文帝十叁年改革,是劳役刑乃至整个刑罚体系变化的重要基点,是一次程序严谨的制律活动。就其对劳役刑的变化而言,改革同时针对判决和执行两个方面,其中对劳役刑徒减免方式并非严格的刑期制度,而是一种过渡方法。这次改革,一方面使得劳役刑从身份性、肉刑性中独立出来,刑罚的评价标准逐渐走向确定和单一;另一方面也使死刑和劳役刑之间缺乏中间刑等,易造成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的后果。以这次改革为落脚点向前和向后看,可以发现劳役刑在性质上发生了转变,惩罚方式从通过剥夺身份权利逐步转变为进行短期劳役。本文以汉文帝十叁年改革为中心展开,向前追溯秦及汉初劳役刑体系,向后探索劳役刑在此之后的内部结构和整体地位变化。本文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借助秦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当前秦汉刑罚研究现状,阐明秦及汉初劳役刑特点,分析其在刑罚结构和刑罚标准上的缺陷。第二章围绕汉文帝十叁年改革展开,从这一事件涉及的背景、人物、文书等方面阐述这一改革的性质,及其对劳役刑制度的重要改变,并指出其对后世刑罚体系的正反面影响。第叁章第四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劳役刑体系在东汉魏晋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复废肉刑讨论和五刑概念的重新制度化,探究劳役刑变化对新五刑制度形成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役刑论文参考文献

[1].吕帅.秦汉劳役刑的发展演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张武.汉晋劳役刑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6

[3].左斌.中国古代劳役刑执行制度的发展与演变[D].中国政法大学.2009

标签:;  ;  ;  ;  

劳役刑论文-吕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