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崔佳慧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崔佳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吉林省,中部农区,旱作土壤,土壤可蚀性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崔佳慧[1](2017)在《吉林省中部农区主要土壤类型K值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可蚀性是反映土壤性质对侵蚀敏感程度的指标,是进行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定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准确估算是构建土壤侵蚀模型的前提。目前,对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估算多采用美国及欧洲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国外的可蚀性估算模型不能够准确应用于我国的土壤可蚀性估算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妨碍了土壤侵蚀预报研究的进程和准确性。本研究依托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结合松辽流域特点,以吉林省中部农区为例,对不同土壤类型K值进行研究。研究吉林省中部农区旱作土壤可蚀性K值的分布及时空变化规律。结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吉林省中部农区进行水土流失定量评价、水土保持监测、土壤侵蚀量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农区为研究区域,获取了主要旱作土壤类型的K值(土壤可蚀性因子)大小、不同地形特征不同土壤类型K值的空间规律以及近20年间吉林省土壤可蚀性K值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由供试的59份表层混合土样得出土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质成呈负相关。土壤质地与K值的关系中,土壤可蚀性K值与粉砂粒、粉砂粒+极细砂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与黏粒含量无相关性。粉砂粒+极细砂粒含量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最大。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表层容重无相关性。(2)根据十五种土属,十四种亚类,按土类面积归并计算得到四大土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大小为:K黑土>K黑钙土>K白浆土>K暗棕壤。吉林省中部农区的西北部为土壤可蚀性较大集中分布地区,南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相对可蚀性最小。(3)在典型耕地地形条件下,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可蚀性K值表现为坡底的K值高于坡顶的K值。这与坡顶和坡底的机械组成、渗透性不同有关,也与在水力侵蚀条件下坡顶和坡底受到的侵蚀外营力有很大关系。(4)根据《中国土种志》、栅格数据和2015-2016年实测的59份混合土样得吉林省中部农区黑钙土、黑土和白浆土K值从1994年至2016年间,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50.65%、76.16%和47.84%。而对于暗棕壤,在1994~2011年间K值增长47.74%,而在2011~2016年间K值减小23.58%。根据松辽流域叁级区划,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为0.03886t·hm2h/hm2·MJ·mm;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土壤可蚀性K值为0.03863t·hm2h/hm2·MJ·mm。自1994年至2016年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和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土壤可蚀性呈持续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梦瑶,王永,吉凡,王开爽,高淑青[2](2016)在《吉林省主要类型农田土壤中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吉林省6种主要类型农田土壤在不同施氮量(0、0.10、0.14、0.16和0.18 g N/kg土,相当于田间施用量0、168、240、270和312 kg N/hm2)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分析了玉米子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子粒产量也趋于增加,而氮肥偏生产力(PFPN)趋于降低;不同类型土壤相比,平均玉米子粒产量为白浆土>暗棕壤>草甸土>冲积土>黑土>风沙土,平均PFPN为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冲积土>黑土>风沙土。相关分析指出,玉米子粒产量和PFPN与土壤粉粒(0.02~0.002 mm)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与土壤细砂粒(0.2~0.02 mm)含量、0.25~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容重、p H值、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罗香丽[3](2016)在《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粘粒矿物XRD物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吉林省主要土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在测定供试土壤颗粒组成、化学组成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方法,对比四种类型土壤剖面,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粘粒矿物XRD物相特征,深入探讨土壤粘粒矿物在剖面中的形成及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对四种不同土壤类型而言,CEC平均含量顺序为:黑钙土>盐碱土>黑土﹥白浆土。从供试土壤剖面垂直分布来看,除白浆土外,黑土、黑钙土、盐碱土表层CEC含量均低于下层,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递增,到了母质层又有所降低。2、对吉林省主要土壤颗粒组成研究发现,白浆土以粘粒为主,其表层土壤质地均为壤质粘土,整个土壤剖面质地属于粘土与粘壤土的过渡类型;黑土中细砂、粉粒及粘粒的含量相对较平均,剖面各层土壤质地均为壤质粘土;黑钙土、盐碱土主要以细砂为主,黑钙土质地主要为粘壤土和砂质粘壤土,盐碱土剖面各层土壤质地主要以砂质粘土和砂质壤土为主。3、吉林省白浆土、黑土、黑钙土、盐碱土剖面各层粘粒化学组成主要以SiO2、Al2O3、Fe2O3为主,CaO、MgO、K2O、Na2O、MnO、P2O5的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SiO2含量呈现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而Al2O3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通过对4种类型土壤的可溶性分析可知,除盐碱土外,白浆土、黑土、黑钙土剖面中DCB可溶成分从表层往下呈先减少再增加的特征。从土壤剖面来看,供试土壤DCB可溶成分平均值大小为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盐碱土,且白浆土、黑土剖面中DCB可溶成分变化幅度较大,黑钙土、盐碱土变化幅度较小。4、XRD图谱分析表明,供试白浆土、黑土、黑钙土、盐碱土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中粘粒矿物XRD物相组成基本一致,主要是以2:1型晶层结构的有伊利石、蒙脱石、蛭石和伊-蒙混层矿物为主,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高岭石,少量石英。其差异表现在除白浆土外,黑土、黑钙土、盐碱土剖面整体蒙脱石含量较高,而白浆土表层土壤蒙脱石含量较低。四类土壤剖面中表层土壤伊利石含量较下层低。盐碱土中高岭石、蛭石含量与其他叁类土壤相比较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晓秋[4](2013)在《吉林省主要类型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复杂的自然体,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矿物质是土壤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它们构成土壤矿物质的大部分。但是,在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却是次生矿物和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代土壤中的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姥鲛烷、植烷具有环境指示作用,其在不同土壤剖面的含量、碳数分布范围和地球化学参数的不同反映了土壤成熟度、氧化-还原性质和有机质来源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正构烷烃的分布,探讨土壤类型及地带性因素对土壤正构烷烃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发育和演化规律;分析不同剖面土壤成土条件,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和正构烷烃来源,推断古环境土壤有机质形成的植被因素,为恢复吉林省古环境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改良土壤提供科学的依据。吉林省位于四季分明的寒温带,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中部和西部土壤呈地带性分布,在典型地带性土壤中星散分布着非地带性土壤。吉林省拥有高产玉米和水稻耕地,也保留着完整的长白山原始森林,土壤类型多样,地质特征典型,因此,不同类型土壤正构烷烃分布特征鲜明。本论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吉林省19种类型土壤(45亚类)的不同剖面土壤样品133件,典型植物样品8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吉林省不同类型土壤姥鲛烷、植烷和正构烷烃含量。利用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姥鲛烷、植烷分布特征的环境指示作用探讨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环境地球化学变化规律。(2)分析了吉林省东部垂直地带性土壤和水平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东部土壤中正构烷烃多数富集于亚表层,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生物,成熟度程度低,土壤处于强还原性环境。此外,长白山区垂直地带性土壤CPI1值随着海拔高度规律分布,东部土壤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3)分析了吉林省中部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OEP平均值分别为2.37、1.79、2.39,CPI2分别为2.71、2.12、1.59,长链碳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数据显示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源于高等植物,成熟度相对较低。Pr/Ph在0.64~1.17,揭示了中部地带性土壤处于弱氧化-还原性环境。(4)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西部土壤正构烷烃主要源于高等植物,成熟度相对较高。西部土壤CPI2分布具有经度地带性特征,随着经度的降低西部土壤有机质成熟度增高。L/H数值也随着黑钙土壤分布向西延展而降低,反映出西部土壤性质变化的经度地带性因素。(5)探讨了吉林省典型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参数OEP、CPI2和Pr/Ph变化特征反映出吉林省主要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沿着经度的降低方向,土壤地球化学参数OEP和CPI2呈下降趋势,Pr/Ph呈上升趋势。(6)分析了吉林省非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吉林省非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分布差异很大,土壤类型及土壤分布地带性因素影响不同。非地带性土壤正构烷烃来源具有多样性,有机质成熟度普遍很低,土壤氧化-还原性质由土壤类型和成土附加过程决定。(7)分析了吉林省典型植物的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地带,正构烷烃分布截然不同。东部山区杂草正构烷烃主峰碳为nC31,西部草原杂草主峰碳为nC29。西部草本植物奇偶优势指数,碳优势指数,明显低于东部草本植物相应数值,只有短链与长链碳数比完全相同。(8)探讨了土壤正构烷烃的来源与生长植被的关系。吉林省代表性植被与其覆盖下的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布并不一致。正构烷烃丰度差值显示土壤有机质输入是生物和时间因素的函数,土壤表层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不同程度显示出当前优势植被的影响。不同土壤剖面正构烷烃来源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吉林省古环境植被与现代不同,反映出土壤表面植被的更迭和人类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王鸿斌,高强,赵兰坡[5](2010)在《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分析测定,研究了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为336.72mg/kg,最低为57.87mg/kg,平均为187.62mg/kg;固定态铵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含量顺序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风砂土;土壤中固定态铵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着正相关,与<0.001mm粘粒含量相关性不显着;与阳离子交换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机质呈P0.05水平的显着正相关;与pH值无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曲颖群[6](2010)在《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和进行长距离迁移和沉积、对源头附近或远处的环境和人体产生损害的有机化合物,因此有必要开展POPs在环境中的行为研究。本论文主要对POPs在吉林省环境土壤中分布进行研究。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所在区域的代表性,并兼顾样点的均匀性,采集了吉林省松嫩平原和东部山区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POPs的含量研究。根据含量与样品所在环境,同时也对POPs环境学与生态学进行了讨论。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HCHs含量范围为0.42-44.96μg/kg,平均含量为5.09μg/kg,残留水平比较低。β-HCH和γ-HCH是其主要残留物。α-HCH和γ-HCH的比值介于N.D.-1.27之间,均值为0.56,远小于混合HCHs中α-HCH和γ-HCH的比值。一方面表明HCHs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其组分通过光解和微生物作用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可能近期存在其他源的输入。(2)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DDT质量分数范围为N.D.-21.89μg/kg,总体残留水平低于国内外其他地区土壤;土壤DDT同系物中以p,p’-DDT和p,p’-DDE为主。通过分析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DDT的组成,可知土壤中DDT主要是以前输入环境的DDT及其降解产物,但近期仍有少量的DDT输入。(3)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土壤中DDT量很少,主要以HCHs为主。土壤中HCHs含量范围为3.044-1033.6μg/kg,平均值HCHs为19.8μg/kg。而林区土壤中HCHs含量范围为1.703-5.617μg/kg,平均值为2.7μg/kg。由于土壤中的高HCHs,影响到人参中HCHs含量,人参中HCHs含量范围为8.46-2092.2μg/kg,平均为63.65μg/kg,高于林区土壤中HCHs含量,同时也远高于参区土壤中HCHs含量。人参是否具有富集有机氯化物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4)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东部林区土壤中HCHs、DDT含量水平不高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一级标准值(50μg/kg),是安全的。但DDT具有环境激素特点,从食物链角度进行的生态风险分析表明,该区土壤中的DDT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张一,陈鹏[7](1984)在《吉林省东部山地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动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典型的“类生物体”,即具有明显生理机能的自然体。土壤一切性质均依赖于寄居生物的活动,特别是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很大部分属于植物界,但动物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在有机质分解的早期,它们有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有机体,其中包括动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为此,开展土壤动物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4年02期)

李宗铁[8](1965)在《吉林省延边地区稻田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生产性能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北部,系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着名北方稻区之一,是北方稻区水稻栽种历史较长的地方.水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当地的高产作物,据全州14年间(1949—1962年)统计,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州总播种面积的21%.而水稻总产量却占全州农作物总产量的叁分之一.所以历年水稻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粮食总产量的升降.因此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都十分重视水稻生产问题.稻田土壤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基地,稻田土壤肥力的高低和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水稻生育和产量的高低,所以各地农民群众都十分重视水稻土的利用管理和培肥问题.一、本地区稻田土壤的特点、类型和分布本区气候属于北方近海洋性暖流气候区,无霜期120—150天,年平均气温3—5℃,适于一季水稻生长.(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65年05期)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吉林省6种主要类型农田土壤在不同施氮量(0、0.10、0.14、0.16和0.18 g N/kg土,相当于田间施用量0、168、240、270和312 kg N/hm2)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分析了玉米子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子粒产量也趋于增加,而氮肥偏生产力(PFPN)趋于降低;不同类型土壤相比,平均玉米子粒产量为白浆土>暗棕壤>草甸土>冲积土>黑土>风沙土,平均PFPN为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冲积土>黑土>风沙土。相关分析指出,玉米子粒产量和PFPN与土壤粉粒(0.02~0.002 mm)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与土壤细砂粒(0.2~0.02 mm)含量、0.25~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容重、p H值、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崔佳慧.吉林省中部农区主要土壤类型K值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2].李梦瑶,王永,吉凡,王开爽,高淑青.吉林省主要类型农田土壤中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16

[3].罗香丽.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粘粒矿物XRD物相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4].刘晓秋.吉林省主要类型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3

[5].王鸿斌,高强,赵兰坡.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玉米科学.2010

[6].曲颖群.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张一,陈鹏.吉林省东部山地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动物[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8].李宗铁.吉林省延边地区稻田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生产性能简介[J].土壤通报.1965

标签:;  ;  ;  ;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论文-崔佳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