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建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3220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也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这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体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没有学习能力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这一观点是美国数学教育界80年代提出来,所以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问题学习的提法。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尤其是计算器引入课堂教学后,单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再被过度看重,而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小学数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也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学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基于问题学习的小学数学也是新课改后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
一、“问题学习”的含义理解
在新课改实施以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理解问题学习的含义可以从数学的教育功能上看,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这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数学问题学习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成为教学的核心要素。所以数学教学要尽一切所能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
1.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没有学习能力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互伴生的关系。二者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以《认识公顷》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并且了解一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密切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我这样设计教学: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物品,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面积,银行卡、数学书、教师的地面、操场的面积。对于前几个,学生能很顺利地估计出他们的面积,但是对于学校的操场面积,学生很不容易才用平方米表示出来。这时候教师及时出示“公顷”一词。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了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接下来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学校占地面积等等,学生明白了大的面积要用大的面积单位。于是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一公顷到底是多大呢?还是以学校的操场为例,学生每天在这里玩耍做操,他们对操场的面积概念更为清楚,所以老师选择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作为诠释公顷一词的背景。学生在心理勾画出操场的大小,心目中对公顷一词也就有了具体的概念。教师进一步提示在操场上选择相距100米的两个点,然后将这两个点延伸100米后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就是1公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了一公顷,了解了1公顷的大小。并且这种大小是建立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和真实,对公顷的感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公顷的概念,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问题学习是要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增强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探究中获得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树立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3.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探究,给学生拐个弯出问题,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复杂一些的问题,学会利用面积公式计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数学思想。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在这里充分得到了验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给学生留下探究的余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没有问题意识就难以具有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案中要体现出问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形成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2]李红美教学应答系统问题设计的框架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3]魏雪峰崔光佐段元美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