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发育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氟醚,脂质组学,神经毒性,甘油磷脂
神经发育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金忆,胡小雪,杨泽勇[1](2019)在《孕晚期大鼠暴露于七氟醚对其子代神经发育潜在毒性的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孕晚期大鼠七氟醚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的潜在毒性作用。方法将28只孕18天大鼠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给予2%七氟醚和98%氧气6 h,C组给予100%氧气6 h。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TOF-MS)及代谢组学数据的统计、功能和综合分析(MetaboAnalyst)方法分析两组新生大鼠血清中脂质组学变化;采用转录组学分析两组新生大鼠皮层组织RNA-seq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分析两组新生大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结果在S组中,潜在内源性代谢产物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甘油磷脂代谢是6种代谢途径中最重要的。qRT-PCR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S组Vcan基因与神经元发育、功能和修复相关的mRNAs表达显着增加(P<0.05)。HE和TUNEL染色显示S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增加,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油磷脂和鞘脂代谢紊乱可能与孕晚期大鼠七氟醚暴露导致的子代神经发育潜在毒性机制有关,七氟醚诱导子代RNA-seq的变化,因此保持甘油磷脂和鞘脂代谢动态平衡,维持Vcan基因正常水平,可能是预防吸入麻醉药诱导的神经潜在毒性的相关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章征保,杨颖,张永慧,杨杏芬[2](2019)在《研究进展基于人源干细胞的神经发育毒性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关于神经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DNT)评价指南是参考2007年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颁布的TG 426测试指南编写,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测试模型,动物用量大且无法实现高通量检测,难以满足目前人们对巨量疑似DNT化学物的检测需求;测试所使用的啮齿类动物和人之间的大脑形态、功能和组织细胞特征上存在广泛差异,采用啮齿类动物获得的DNT数据外推至人体存在不确定性。人源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s,MSC)、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等具有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及进行高通量检测的潜能,且不存在物种外推问题,因此被认为是开发DNT体外测试方法的首选细胞模型。目前研究者已采用不同发育阶段的人源干细胞模型建立了一系列体外测试方法:如利用ESC分化为神经上皮前体/诱导神经元玫瑰花对进行早期神经发育毒性检测;采用ESC、MSC和iPSC分化成NPC或放射状胶质细胞评估神经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ESC、MSC、iPSC和NPC分化成神经嵴细胞/放射状胶质细胞/神经元评估神经纤维迁移。现有的结果提示人源干细胞极具开发为神经发育毒性体外替代测试模型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邬芳艳,马瑞娇,贾智莉,柳丽,王雪[3](2019)在《异烟肼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异烟肼是一线抗结核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异烟肼主要副作用是肝毒性、神经毒性,但目前对于异烟肼神经发育毒性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利用多种转基因斑马鱼模型,以斑马鱼发育形态、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神经血管发育损伤、脑部细胞凋亡和斑马鱼幼鱼行为学变化等为观察指标,评价异烟肼对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的影响,为异烟肼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发育至2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野生AB型斑马鱼、多巴胺神经元荧光(vmat:GFP)转基因斑马鱼和血管荧光〔Tg(Flk-1:GFP)〕转基因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设定异烟肼2、4、8、16、32 mmol·L~(-1)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给药后24、48、72、96、120小时(hpe,hours post exposure),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胚胎的孵化数、死亡数以及形态学变化。分别于72、120hpe,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异烟肼对幼鱼多巴胺神经元和神经血管的发育影响。120hpe,分析幼鱼行为学轨迹,AO染色检测斑马鱼脑部细胞的凋亡情况,并采用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方法测定斑马鱼幼鱼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异烟肼可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包括抑制孵化、形态发育畸形和运动行为能力降低等。异烟肼导致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身体色素紊乱、脊柱弯曲、心包水肿、鱼鳔缺失和体节模糊等发育畸形现象。异烟肼处理组幼鱼自发运动行为明显减少,运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显着降低。异烟肼导致斑马鱼幼鱼多巴胺神经元长度显着降低、脑部血管受损。PCR结果发现异烟肼给药组导致斑马鱼凋亡信号通路中caspcase-3、caspcase-8、caspcase-9、cytc和p53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结论异烟肼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明显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刘倩,顾杰,顾爱华[4](2019)在《环境污染物的神经发育毒性研究——以斑马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双酚A在工业上被广泛用来合成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材料,作为双酚A类似物被大量生产并应用于各种领域。随着对双酚A的生产和使用的严格限定,双酚类似物的生物毒性效应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近些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酚A类似物被证实对生物具有多种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神经毒性、生殖与发育毒性和细胞与基因毒性等。双酚S(BPS)作为最常见的双酚A替代品,一些研究表明,双酚S有破坏生殖功能和影响葡萄糖稳态等作用。然而,双酚S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BPS对斑马鱼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材料和方法将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5组,以BPS(0、0.03、0.3和3.0 mg·L~(-1))和阳性参照毒死蜱(0.3 mg·L~(-1))进行暴露,暴露时间为受精后4小时至受精后第6天。通过对胚胎和仔鱼的运动行为学测试、抗氧化酶活力(SOD、CAT和MDA检测试剂盒)、细胞凋亡(吖啶橙染色)、组织形态(HE染色)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RT-PCR,原位杂交)及蛋白(免疫荧光)检测来阐述BPS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BPS暴露能够显着抑制斑马鱼仔鱼的运动距离和平均速度,对其运动行为能力产生影响,说明BPS对斑马鱼仔鱼具有早期神经毒性作用。BPS可能通过显着降低SOD、CAT活性,显着升高MDA活性,诱导氧化应激从而产生神经毒性;同时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受到显着抑制;吖啶橙(AO)染色结果显示斑马鱼脑部细胞凋亡增加。BPS能够使6种神经发育基因(α1-tubulin,elav13,gap43,mbp,syn2a和gfap)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其中下调髓磷脂碱性蛋白基因(mbp)可能抑制少突胶质细胞,进一步影响髓鞘的形成;下调突触蛋白基因(syn2a)可能会影响神经分化和突触形成等,并最终影响导致神经行为障碍。此外,BPS暴露导致斑马鱼仔鱼视网膜受损,随着剂量的增加,毒性作用也显着增加。结论 BPS可能通过增加氧化应激和抑制神经发育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影响运动行为并部分改变斑马鱼幼虫的视网膜结构。BPS对斑马鱼仔鱼具有早期神经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代红雨,柳兆芳[5](2019)在《全身麻醉在脑发育中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麻醉是由多种全麻药引起的暂时性无意识、遗忘、痛觉缺失、肌肉松弛等状态,是围术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全身麻醉对脑发育产生影响,可导致神经器质性及功能性永久损害。本文针对全身麻醉在脑发育中潜在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丹丹,裴轶劲[6](2019)在《利用多能干细胞评估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通过诱导成熟的体细胞表达特定基因得到的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类似的细胞类型[1]。i PSCs和ESCs在体外均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两者在药物筛选、细胞治疗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iPSCs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其获取可以避免医学伦理问题。传统的发育毒性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而且实验周期长,操作繁琐,还存在种属差异。1981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孔繁城,马春来[7](2019)在《丙戊酸暴露致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丙戊酸是一种广谱抗癫■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丙戊酸是一种存在高致畸风险的抗癫■药物。在妊娠期接受丙戊酸治疗的妇女,其后代中约10%出现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异常,如胎儿畸形,自闭症谱系障碍,以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等,随后的大量实验研究也表明丙戊酸可干扰胚胎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信号通路而产生神经发育毒性反应,并且涉及它的表观遗传学效应。因此,探讨丙戊酸对于神经发育过程的毒性作用,除了揭示其影响胚胎干细胞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和干扰因素外,也能为做好产前预防的工作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宋秋楠,郑玉建,马艳,马潘红,王坤[8](2019)在《神经发育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育中的生物体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环境中,即使是较小剂量,也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引起神经发育性疾病。检测神经发育毒性能够早期预防神经性疾病,目前神经发育毒性检测方法主要有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以及一些新方法的提出。动物实验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对实验动物进行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测试,体外实验是基于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其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检测,人体观察通常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通量、高内涵、有害结局通路等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本文分别综述了几种方法的优势以及现阶段应用方法。(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06期)
顾杰,王宏烨,廖振东,石利利,吉贵祥[9](2019)在《双酚AP和双酚AF对斑马鱼的早期神经发育毒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双酚AP(bisphenol AP,BPAP)和双酚AF(bisphenol AF,BPAF)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对水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威胁。关于BPAP和BPAF的神经毒性研究甚少,本文以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研究BPAP和BPAF对斑马鱼的早期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斑马鱼幼鱼作为实验对象,将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5组,以BPAP(20μg/L和200μg/L)和BPAF(20μg/L和200μg/L)进行染毒,染毒时间为受精后4 h至受精后144 h。通过斑马鱼的运动行为学测试,原位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来阐述BPAP和BPAF的早期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的斑马鱼幼鱼的运动总距离和速度均明显下降,热图显示染毒组幼鱼有过多呆滞不动的现象,表明BPAP、BPAF均抑制了斑马鱼幼鱼的移动距离和速度。荧光定量PCR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BPAP(20μg/L和200μg/L)和BPAF(20μg/L和200μg/L)都抑制了斑马鱼神经发育关键基因(mbp和syn2a)的表达(P <0.001),同时原位杂交结果也验证了基因的结果。[结论]初步认为BPAF和BPAP对斑马鱼具有潜在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贞茹,王慧,连昆[10](2018)在《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NCCC)的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效应,本课题选用了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将斑马鱼胚胎和成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NCCC染毒液中,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的发育情况及斑马鱼的运动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NCCC(≥0.8mg/L)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有影响,主要表现为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增加,孵化率减少,孵化延迟,体长变短,心率变缓。低浓度NCCC溶液(0.25mg/L)会促进对斑马鱼成鱼的体长的发育,高浓度NCCC溶液(≥2mg/L)对斑马鱼成鱼的体长、体重发育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NCCC溶液(4mg/L)还会使斑马鱼成鱼肝脏的ROS含量和MDA活性增高,SOD含量降低。NCCC(≥0.4mg/L)会对斑马鱼胚胎的胎动行为产生影响,且NCCC(≥0.1mg/L)对斑马鱼幼鱼的自主运动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神经发育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现行关于神经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DNT)评价指南是参考2007年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颁布的TG 426测试指南编写,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测试模型,动物用量大且无法实现高通量检测,难以满足目前人们对巨量疑似DNT化学物的检测需求;测试所使用的啮齿类动物和人之间的大脑形态、功能和组织细胞特征上存在广泛差异,采用啮齿类动物获得的DNT数据外推至人体存在不确定性。人源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s,MSC)、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等具有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及进行高通量检测的潜能,且不存在物种外推问题,因此被认为是开发DNT体外测试方法的首选细胞模型。目前研究者已采用不同发育阶段的人源干细胞模型建立了一系列体外测试方法:如利用ESC分化为神经上皮前体/诱导神经元玫瑰花对进行早期神经发育毒性检测;采用ESC、MSC和iPSC分化成NPC或放射状胶质细胞评估神经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ESC、MSC、iPSC和NPC分化成神经嵴细胞/放射状胶质细胞/神经元评估神经纤维迁移。现有的结果提示人源干细胞极具开发为神经发育毒性体外替代测试模型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发育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金忆,胡小雪,杨泽勇.孕晚期大鼠暴露于七氟醚对其子代神经发育潜在毒性的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
[2].章征保,杨颖,张永慧,杨杏芬.研究进展基于人源干细胞的神经发育毒性检测方法[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邬芳艳,马瑞娇,贾智莉,柳丽,王雪.异烟肼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4].刘倩,顾杰,顾爱华.环境污染物的神经发育毒性研究——以斑马鱼为例[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5].代红雨,柳兆芳.全身麻醉在脑发育中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6].王丹丹,裴轶劲.利用多能干细胞评估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
[7].孔繁城,马春来.丙戊酸暴露致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9
[8].宋秋楠,郑玉建,马艳,马潘红,王坤.神经发育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9
[9].顾杰,王宏烨,廖振东,石利利,吉贵祥.双酚AP和双酚AF对斑马鱼的早期神经发育毒性作用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9
[10].刘贞茹,王慧,连昆.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