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李健

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李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佐匹克隆,死亡原因,法医毒物动力学,死后再分布

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19)在《佐匹克隆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佐匹克隆(Zopiclone)为新一代吡咯酮类镇静安眠药,有催眠、镇静、抗焦虑、肌肉松驰和抗惊厥作用,由于起效快、药效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逐渐取代了苯二氮?(benzodiazepines,BZDs)类药物,成为治疗睡眠问题的首选药物和常用药物。早期研究认为佐匹克隆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安眠药物,且临床效果优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佐匹克隆的大量使用,其危害逐渐显现并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在国外,与佐匹克隆相关的死亡案件时有发生;而近年来国内也时常出现一些利用佐匹克隆进行自杀和麻醉犯罪等的案件。但国内外对佐匹克隆的研究多集中于药效学、药物动力学、作用机制及机体内佐匹克隆的测定,有关佐匹克隆法医毒物动力学(Forensic toxicokinetics)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报告较少,需进一步系统研究。本课题拟通过对佐匹克隆的死后再分布(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PMR)、检材保存方法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推测死者死亡时体内佐匹克隆的含量和佐匹克隆对人体的影响,为尸检时检材部位的选取和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参考。最后,探讨了死后再分布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目的:1.测定不同死亡时间的佐匹克隆染毒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中的佐匹克隆含量,获得佐匹克隆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尸检时选取检材的提取部位提供参考,同时推测死者死亡时体内佐匹克隆的含量,为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帮助。2.检测佐匹克隆染毒大鼠肝脏中佐匹克隆含量在冷冻保存下的变化,获知其变化规律,以获得尸检提取时肝脏中的佐匹克隆含量的精确数值,为死亡原因推断提供参考,同时为检材的保存提供意见;3.对佐匹克隆染毒大鼠的肺、肝、脾、肾和脑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探究佐匹克隆对机体组织结构的影响,为明确机体是否佐匹克隆中毒提供参考,并为死亡原因推断提供帮助。方法:1.死后再分布: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以1/4 LD50(750 mg/kg)剂量灌胃,2 h后立即采用颈椎脱位处死,处死后仰卧位放置于室温(25℃)条件下,分别于死后第0 h、6 h、12 h、24 h、48 h、72 h解剖提取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提取的脏器立即处理或放置于-20℃冷冻保存待检。二氯甲烷对脏器进行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脏器中佐匹克隆含量;2.保存实验:雄性SD大鼠6只,体重300±20 g,精确称量1/4 LD50的佐匹克隆标准品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水配制的混悬液内混匀,吸取溶剂对相应大鼠进行灌胃染毒处理;2 h后立即处死,提取大鼠肝脏0.5 g用于佐匹克隆含量检测,其余检材保存于–20℃待检。分别于冷冻15 d、30 d、45 d、60d、90 d后提取称量肝脏进行检测;3.组织病理学观察:雄性SD大鼠6只,以1/4 LD50(750 mg/kg)剂量灌胃,灌胃后观察大鼠症状表现,若大鼠在24 h内死亡,则直接解剖提取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提取后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待检;若未死,则在第24 h采用颈椎脱位处死,处死后解剖提取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提取后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待检。结果:1.死亡当时分布:死后0 h佐匹克隆在各脏器中的含量高低依次为肺、肝>肾>心、脾>脑;2.死后再分布规律:心脏中佐匹克隆含量死后0~12 h升高,12~24 h下降,24~72 h上升,但24~72 h总体趋势平缓;肺脏0~72 h总体趋势下降;肝脏总体趋势上升;脾脏0~12 h总体趋势上升,12~24 h下降,24~72 h上升;肾脏0~12 h上升,12~24 h下降,24~72 h上升;脑0~12 h上升,12~24 h下降,24~72 h上升,但24~72 h变化较小;3.在-20℃冷冻保存情况下,肝脏中的佐匹克隆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佐匹克隆中毒大鼠存在脑水肿、肝脂肪变性和水肿、肾水肿现象、多器官淤血。结论:1.佐匹克隆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对存在佐匹克隆中毒情况的死者进行死亡原因推断时需要注意;2.初期肝和肺中佐匹克隆含量比较高,若死亡时间较短,提取肺和肝进行检测效果较好;总体而言,心和脑中佐匹克隆含量变化较小,若死亡时间较长,应提取心和脑进行测量分析,减少死后再分布的影响,提高死亡原因推断的准确性,而肝脏作为法医毒物分析中的常用检材,其佐匹克隆含量逐渐升高,影响死亡原因推断,需要高度重视;3.在-20℃冷冻保存情况下,肝脏中的佐匹克隆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应尽快进行检测,若保存时间较长,需考虑含量变化,或使用影响更小的保存方式。4.佐匹克隆中毒大鼠存在脑水肿、肝脂肪变性和水肿、肾水肿现象,对死亡原因推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尉志文[2](2017)在《有机磷农药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采用基于质谱检测的蛋白组学方法研究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规律,确定有机磷农药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的鉴别标志物;2.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并确定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规律进行研究,确定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合成采用羧基和氨基端有保护基的N-苄氧羰基-L-酪氨酸与苄基溴反应生成N-苄氧羰基-L-酪氨酸苯酯,再与相应结构的烷基磷酰氯反应生成N-苄氧羰基-O-(O-二烷基膦酰基)酪氨酸苯酯,最后脱去酪氨酸在羧基和氨基端的保护基,生成烷基膦酰基酪氨酸。2.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分别对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死后染毒大鼠血液进行白蛋白加合物分析,对空白血液室温放置不同时间与有机磷农药在37℃水浴中孵育24小时后检测白蛋白加合物,观察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大鼠白蛋白加合物在室温,4℃,-20℃和添加1%NaF室温保存条件下血液中稳定性的稳定性规律,对中毒案例血液中白蛋白加合物进行分析,验证动物实验的结果。3.代谢组学筛选确定潜在中毒生物标志物分别对毒死蜱,敌敌畏,甲胺磷,氧化乐果,甲拌磷和对硫磷急性中毒大鼠与空白对照样本的代谢物质谱图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PCA分析,PLS-DA分析,差异化合物筛选,差异化合物鉴定等分析,得到其代谢指纹图,进一步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并在代谢水平上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毒理学机制。4.潜在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选用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上的主要代谢物肌酸及其上游代谢物乙酸胍,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上下游的代谢物l-α-磷脂酰胆碱和l-α-甘油磷酸胆碱,二硫代磷酸二乙酯,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对毒死蜱,敌敌畏,甲胺磷,氧化乐果,甲拌磷和对硫磷急性中毒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血液中乙酸胍、肌酸、磷脂酰胆碱、甘油磷酸胆碱和二硫代磷酸二乙酯的含量进行分析检测,确定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代谢生物标志物。结果:1.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合成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合成纯度较高,经过质谱分析二乙基膦酰酪氨酸分子量为317.1,质子化后mh+为主要离子,产物离子主要为272.1,244.0和216.0。二甲基膦酰酪氨酸分子量为290.2,质子化后mh+为主要离子,产物离子主要为228.2。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分子量为333.3,质子化后mh+为主要离子,产物离子主要为187.2,217.1,245.1和120.2,以上产物均可用于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敌敌畏急性中毒致死组,慢性中毒组,混合中毒实验组均检出二甲基膦酰酪氨酸;死后染毒,空白血液室温放置不同时间与敌敌畏在37℃水浴中孵育24小时的实验组中中毒案例血液放置六个月后均未检出二甲基膦酰酪氨酸;敌敌畏与白蛋白的加合物含量较低且不稳定,添加1%naf会加速其降解,常温和4℃保存12天大部分已经降解,-20℃保存可以延缓其降解;毒死蜱,甲拌磷和对硫磷急性中毒致死组,慢性中毒组,混合中毒组,大鼠死后0.5小时给药,空白血液室温放置不同时间与有机磷农药在37℃水浴中孵育24小时的实验组和中毒案例血液放置叁个月均检出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大鼠死后1小时染毒,血液中未检出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毒死蜱,甲拌磷和对硫磷与白蛋白的加合物含量较高,-20℃保存条件下比4℃保存条件下较稳定,常温保存和添加1%naf会加速其降解。3.代谢组学筛选确定潜在中毒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和确定出18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得到其代谢指纹图。其中,硬脂酰胺,辛胺,n,n-二甲基苯胺,神经酰胺,二乙基硫代磷酸,丙酮酸,葡萄糖酸在急性中毒的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神经酰胺的浓度均降低,葡萄糖酸的浓度均升高;除甲胺磷中毒实验组外,二乙基硫代磷酸的浓度均升高;对硫磷中毒实验组外,n,n-二甲基苯胺的浓度变化均有意义。进一步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得到11个代谢产物主要参与了包含叁羧酸循环,丁酸甲酯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丙酮酸的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脂肪酸的合成、延长和代谢,嘌呤代谢等相关通路在内的16条代谢通路的过程,二乙基硫代磷酸为ops入体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丙酮酸和琥珀酸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神经酰胺,磷脂酰胆碱和溶血卵磷脂与细胞凋亡有关,尿酸,葡萄糖酸与肾脏损害有关,乙酰肉碱与神经系统损害有关,从而在代谢水平上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毒理学机制。4.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二硫代磷酸酯可以作为甲拌磷中毒的生物标志物之一;中毒实验组血液中肌酸含量均升高,乙酸胍含量明显降低;与急性中毒实验组相比,死后1/2小时和死后1小时灌药染毒,各实验组大鼠血液中肌酸浓度均下降。急性ops中毒后,死后1/2小时和死后1小时灌药染毒实验组甘油磷酸胆碱含量与空白组相比保持不变,甘油磷酸胆碱的浓度与死亡时间无关系。与急性中毒实验组比较,死后1/2小时和死后1小时灌药各实验组磷脂酰胆碱的浓度均下降。结论:1.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化学合成方法可以作为ops-白蛋白加合物法医毒物动力学规律研究的对照品;血浆代谢物的lc-q-tof-ms分析方法,ops-白蛋白加合物的lc-ms-ms分析方法可以用于ops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二甲基膦酰酪氨酸可以作为敌敌畏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鉴别的生物标志物,但其稳定性较差,检测时限较短;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可以作为ops入体的生物标志物,但无法对甲拌磷、对硫磷及毒死蜱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进行鉴别;3.由OPs急性中毒的代谢指纹图可得到18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11个代谢产物主要参与了体内16条代谢通路的生物学过程,导致能量代谢障碍,特别是叁羧酸循环的障碍,在细胞凋亡,脂肪酸代谢和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着剂量依赖的关系,并导致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4.二硫代磷酸酯可以作为甲拌磷中毒,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鉴别的生物标志物;肌酸、乙酸胍在血液中的水平,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在血液中的水平可以作为OPs中毒判定的生物标志物;磷脂酰胆碱可以作为OPs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鉴别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3-10)

宋伟[3](2015)在《利多卡因代谢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生物检材中利多卡因及其代谢物的高效液相法和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检测方法;2.建立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的死后分布、死后弥散和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建立代谢和分解动力学的实验动物模型;3.研究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在犬体内的死后分布、死后弥散和死后再分布以及代谢、分解动力学的规律。方法:检测方法:在生物检材中添加内标安定、利多卡因、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MEGX)和甘氨二甲基苯酰胺(GX),采用液液萃取和在线固相萃取法选择,离子肼质谱联用进行定性和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死后分布:犬经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股静脉,按临床硬脑膜麻醉极量(10.665mg/kg)注入利多卡因。待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完全消失后,采集脑、脊髓(颈段、胸段、腰段和骶段)、心肌、肺、肝、脾、肾、心血、外周血、胆汁,-20℃保存待检。死后再分布:犬经蛛网膜下腔、硬膜外,按0.5倍(6.34mg/kg)和5倍(63.4mg/kg)硬膜外麻醉极量分别注入利多卡因,待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完全消失后,分别于0h、12h、24h、36h和72h采集心血、外周血、肝和脑,-20℃保存待检。死后弥散:犬窒息处死,待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完全消失后,经硬膜外注入利多卡因(10.665mg/kg)。分别于给药后0.5h和72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肌、脑、肺、肝、脾、肾、左下肢肌,-20℃保存待检。代谢动力学研究:经蛛网膜下腔按蛛网膜下麻醉极量(2.665mg/kg),硬膜外和股静脉按临床硬膜外麻醉极量(10.665mg/kg)缓慢注入利多卡因。给药后0、5、10、20、40、60、120、200、420、1440、2880、4320mins采集股静脉血,-20℃保存待检。分解动力学研究:染毒组按临床硬膜外麻醉极量(10.665mg/kg)经股静脉注入利多卡因,给药后0.5h采集股静脉血300m L,置于20℃、4℃、-20℃和20℃+1%Na F条件下保存待检;空白添加组采集股静脉血300m L分为3等份,按照中毒组犬死亡时静脉血中的利多卡因、MEGX和GX的含量分别添加利多卡因、MEGX和GX,将空白添加组的每等份血样分别置于同染毒组相同的条件下保存,第1天、10天、15天、30天、45天、81天、115天检测。统计学方法和其他软件:采用SPSS 20软件对多样本均数比较进行方差分析,各组数据进行t检验。Win Nonlin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结果:1.检测方法:HPLC-LIT-MS和HPLC可以对利多卡因、MEGX和GX进行检测。利多卡因的线性范围为0.01~160ng/m L或ng/m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ng/m L,最低检出限为0.004ng(S/N=3);MEGX的线性范围为0.8~160ng/m L或ng/mg,最低检出浓度为0.2ng/m L,最低检出限为0.1ng(S/N=3),GX的线性范围为0.01~200ng/m L或ng/m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ng/m L,最低检出限为0.001ng(S/N=3)。2.死后分布:蛛网膜下腔染毒致死家犬脏器和体液中MEGX含量最高的是肺,胆汁最低;GX含量最高的是肺,胆汁最低。硬膜外染毒致死家犬脏器和体液中MEGX含量最高的是肺,胆汁最低;GX含量最高的是肺,胆汁最低。静脉注射染毒致死家犬脏器和体液中MEGX含量最高的是脾,胆汁最少;GX含量最高的是肾,胆汁最少。3.死后再分布:蛛网膜下腔组,小剂量利多卡因入体后,心血中期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而在脑中呈上升趋势。心血、外周血、肝脏和脑中均可检出代谢产物MEGX且含量变化较稳定;大剂量利多卡因入体后,其含量随时间在心血、外周血和脑中呈现上升趋势,肝中检出MEGX且含量变化较稳定。硬膜外组,小剂量利多卡因在心血、外周血和脑中的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相似,肝中的含量较稳定,但未检出MEGX;大剂量组中利多卡因在心血中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脑组织中呈上升趋势。所有样品中仅在肝中检出MEGX。4.死后弥散:犬生命体征完全消失时给药后0.5h,外周血中Lidociane含量最高,其次是脑,脾中含量最低。72h脑中Lidociane含量最高,其次是外周血,脾最低。所有生物样品均未检出MEGX和GX。5.代谢动力学研究:经蛛网膜下腔染毒,股静脉血中的GX、MEGX吸收半衰期分别为24.65min、4.81min,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65.08min、71.53min。Tmax分别为93.13min、20.09min。经硬膜外染毒,GX、MEGX吸收半衰期分别为24.65min、4.31min,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14.54min、162.56min。Tmax分别为113.49min、23.19min。经静脉染毒,股静脉血中的GX、MEGX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9.15min、0.22 min,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18.33 min、81.88 min。Tmax分别为136.46 min、1.89 min。硬脑外麻醉组中GX:MEGX的值、蛛网膜下腔麻醉组中GX:Lidocaine的值、静脉麻醉组中GX:Lidocaine的值与时间拟合的函数推算出的理论时间和实际时间相近。6.分解动力学研究:添加利多卡因的空白血分别置于20℃+Na F和20℃条件下,第81天血中均可检出MEGX和GX,第115天添加利多卡因的血中均可检出MEGX和GX。空白组中MEGX和GX在-20℃条件分解缓慢,染毒组中MEGX和GX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分解速度由快到慢:20℃>20℃+Na F>4℃>-20℃。结论:1.本实验建立了同时检测生物检材中利多卡因、MEGX和GX的液液萃取方法和LC-LIT-MS、HPLC检测方法,可用于对利多卡因中毒案件的定性定量检测。2.不同途径染毒犬体内均可检出利多卡因、MEGX和GX,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致死时利多卡因的死后分布特点相似,与静脉注射死后分布不相同;检测MEGX和GX时,可选择肺为首选检材。3.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MEGX不发生死后再分布。4.利多卡因会发生死后弥散,生前染毒犬体内血液和脏器均可检出利多卡因MEGX和GX,而死后染毒犬体内血液和脏器仅检出利多卡因,而未能检出代谢物MEGX和GX,提示MEGX和GX检出与否可能成为区分利多卡因生前还是死后染毒的依据。5.不同途径染毒犬体内利多卡因及其代谢物MEGX和GX的代谢动力学规律不同。利用利多卡因、MEGX和GX叁者相互比值与时间关系方程推算的利多卡因理论用药时间与实际时间相近,其推断方法有望应用于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鉴定。6.利多卡因、MEGX和GX在染毒血和空白添加血中均可分解,其分解产物与其代谢产物相同;相同保存条件下染毒组血中利多卡因、MEGX和GX比空白添加组分解较快;染毒组和空白添加组中的利多卡因、MEGX和GX在-20℃比20℃+Na F、20℃和4℃降解的慢。(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30)

Ke-ming,Yun[4](2014)在《法医毒理学新分支学科——法医毒物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ombined the task,developing tendency and challenge of forensic toxicology,a new subject of forensic toxicology,forensic toxicokinetics,has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in which there are the concept,objective,task,research object,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directions and problems to solve.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toxicokinetics,postmortem distribution,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postmortem diffusion and toxic decomposition kinetics of forensic poisons.Through the forensic toxicokinetics research,many problems in the medicolegal expertise of poisoning can be solved,for instance,how to conclude the concentration of poison in the corpse when the death happened,how to conclude the concentration of poison in the organism when the accident take placed,how to distinguish the poisons which were given before the death or produced after the death,how to identify the poisons which were given before or after the death,how to determine the time,way and form by which the poison enters the body.(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9分会:公共安全化学》期刊2014-08-04)

张晓飞[5](2012)在《利眠宁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大鼠的利眠宁灌胃的死后分布和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建立犬利眠宁灌胃的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2)建立生物样本中利眠宁的GC-NPD及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利眠宁的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及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为利眠宁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研究:大鼠分别按0.5,2和4倍LD50灌胃,于给药后3.0h处死,即刻解剖,取心、肺、肝、脾、肾、脑、心血、肌肉和睾丸等组织脏器和体液,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2)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大鼠按0.5倍LD50灌胃,于给药后3.0h处死,室温放置,分别于死后0,2,4,8,12,24,48,72,96h解剖,取心、肺、肝、脾、肾、脑、心血、肌肉和睾丸等组织脏器和体液,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3)利眠宁在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犬按4倍LD50灌胃,于给药后3.0h处死,死亡后立即取液和肝脏,血液用柠檬酸叁钠抗凝。血液和肝脏分叁等份分别置于20℃、4℃、-20℃环境中,于第0、1w、3w、5w、7w、14w、5m、7m、16m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4)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One-Way ANOVA t-test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以X±S表示。结果(1)中毒症状:利眠宁低剂量经口灌胃之后,主要表现为倦睡,但不引起深度睡眠,易被唤醒,大剂量时可导致昏迷,呼吸、心跳停止等中毒症状。(2)检测方法:利眠宁的特征离子为282,220,77,Tr=8.88mmin;心血和肝组织中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血=0.1656X+0.0463(R2=0.998)、0.5-32μg/mL、0.01μg/mL;Y肝=0.1332X-0.0756(R2=0.992)、0.1-32μg/g、0.01μg/g。(3)死后分布:0.5倍LD5o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脑、脾、睾丸、’肾、肺、肌肉和心脏。2倍LD50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肺、脾、心脏、脑、肾、睾丸和肌肉。4倍LD50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脑、肺、肾、睾丸、肌肉、脾和心脏。(4)死后再分布:大鼠按0.5倍LD50给药3小时后处死,心血中利眠宁浓度在96h内整体呈下降趋势,96h与2h、4h、8h、16h、24h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中72h和96h利眠宁的含量与2h、4h、8h、16h、24h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中利眠宁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肝脏16h利眠宁含量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16h与其他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2h利眠宁含量升高,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肺脏中利眠宁含量8h达高峰,与其余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8h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肾脏24h时利眠宁含量最高,后下降。肌肉中2h含量最高,4h开始下降,8h后浓度基本不变。脑、睾丸和胃中利眠宁含量在死后各时间点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眠宁可以发生死后再分布现象。(5)保存检测中的分解动力学: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在4℃和-20℃保存时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保存21d浓度达最高,为初始含量的229.7%和162.7%,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至保存480d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5.1%和43.1%;常温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至保存480d下降至初始浓度的43.5%。保存温度对肝组织中利眠宁的含量影响不大,在480d内下降比较缓慢,常温,4℃和-20℃分别下降至初始温度的48.2%,52.8%和21.2%。结论(1)本研究采用利眠宁大鼠和犬灌胃,分别建立了利眠宁的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和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所建模型可应用于利眠宁中毒或死亡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本研究建立了生物检材中利眠宁的液-液萃取方法和GC、GC/MS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其提取回收率、线性范围和检测灵敏度均达到生物样本中毒(药)物检验要求,可应用于利眠宁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3)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利眠宁在体内的含量分布趋势基本与服用剂量无关,但是由于灌胃剂量较大,在濒死期由于呼吸深长,发生呕吐误吸入气管中等因素可导致肺的含量明显升高,在进行鉴定时需要特别注意。(4)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大鼠给药3小时处死后,组织脏器中利眠宁的含量在96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心血、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受死后再分布影响较为明显。脑、睾丸和胃中利眠宁含量在死后各时间点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受死后再分布影响不显着。(5)利眠宁在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利眠宁含量在保存检材中呈下降趋势,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犬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在4℃和-20℃分别保存21d浓度达最高,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常温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下降,保存温度对肝组织中利眠宁的含量有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利眠宁有一定的分解,但不同保存温度对其含下降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2-06-15)

朱培培[6](2012)在《氧化乐果的法医毒物动力学(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氧化乐果在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保存检材和埋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2.研究氧化乐果在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保存检材和埋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为氧化乐果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死后再分布健康犬4只,隔夜禁食,随机分为实验组(3只)和对照组(1只)。实验组犬,按20LD50氧化乐果灌胃。观察动物反应,待实验组犬心跳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全部消失时,于死后不同时间(0h、2h、6h、12h、24h、48h、72h、96h、120h)在同一尸体取心血、肝脏、脑和右后肢肌肉。二氯甲烷提取,GC/MS、GC-FPD法定性定量检测其中的氧化乐果含量;对照组犬,以相同的方法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2.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2.1染毒犬血、肝中氧化乐果分解动力学:健康犬3只,隔夜禁食,20LD50氧化乐果灌胃,观察动物反应,待心跳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全部消失时,立即解剖,取其心血和肝脏。将每只犬的心血和肝脏分四等份,其中叁份血和肝分别置于20℃、4℃、-20℃保存,另一份心血中加氟化钠至1%,另一份肝脏加4%甲醛溶液固定,20℃保存;分别于实验设计的时间点进行提取,GC/MS、GC-FPD法检测其中氧化乐果含量,WinNonlin软件拟合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氧化乐果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分解半衰期。2.2尸血中添加氧化乐果的分解动力学:尸血1000mL,添加氧化乐果乳油5mL,超声混匀后,分为四等份,其中叁份分别置于20℃、4℃、-20℃保存;另一份添加氟化钠至1%。分别于实验设计的时间点提取检材,GC/MS、GC-FPD法检测其中氧化乐果含量,WinNonlin软件拟合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尸血中氧化乐果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分解半衰期。3.埋葬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3.1埋葬时间对埋葬尸体中氧化乐果分解动力学的影响:健康犬30只,20LD50氧化乐果灌胃,染毒,犬死亡后,0d的立即解剖取材,其余犬装入双层塑料袋中,不封口,埋于太原市东山实验基地,分别于埋葬后29d、59d、120d、200d、380d挖出后,解剖取材,GC/MS、GC-FPD法检测其中氧化乐果含量。3.2染毒剂量对埋葬尸体中氧化乐果分解动力学的影响:健康犬12只,5LD50、10LD50、氧化乐果剂量分别灌胃染毒3只犬,20LD50剂量灌胃染毒6只,犬死亡后,装入塑料袋中,埋于实验基地,于89d(5LD50)、89d(20LD50)、120d(10LD50)、120d(20LD50)后挖出相应剂量组犬各叁只,解剖取材,用研磨法进行提取,GC/MS、GC-FPD法检测其中氧化乐果含量。3.3埋葬方式对埋葬尸体中氧化乐果分解动力学的影响:健康犬9只,20LD50氧化乐果灌胃,染毒,犬死亡后,随机分为叁组,分别装入塑料袋、编织袋和木箱(棺材)中,埋于太原市东山实验基地,75d后挖出,解剖取材,用研磨法进行提取,GC/MS、GC-FPD法检测其中氧化乐果含量。结果:1.死后再分布实验组犬,死亡当时以及死后120h,心血中氧化乐果含量均高于周围血中氧化乐果含量,且C心血与C周围血浓度比分别达1.87、1.10;在犬死亡后120h内,心血中氧化乐果的含量在2h-12h呈显着性降低(P﹤0.05),24h-72h内显着升高(P﹤0.05),死后与死亡当时心血氧化乐果浓度比达1.20~1.32;肝脏中氧化乐果的含量在6h之内稳定,12h-48h内显着升高(P﹤0.05),死后与死亡当时肝脏氧化乐果浓度比达1.47~1.62;肌肉中氧化乐果含量在48h内稳定,72h-120h内显着降低(P﹤0.05),脑组织中氧化乐果含量在犬死后120h内无显着性变化(P﹥0.05)。2.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2.1染毒致死犬(血、肝)中氧化乐果的分解动力学不同条件保存血和肝中氧化乐果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犬血在20℃、20℃(1%NaF)、4℃、-20℃条件下保存第10d、12h、23d、23d,其中的氧化乐果含量显着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1.7±4.6%、8.1±1.6%、51.9±12.1%、69.2±26.9%(P﹤0.05);上述条件下保存至29d、60h、110d、110d,氧化乐果含量已下降至初始浓度的0.5±0.004%、0.5±0.001%、3.0±0.1%、4.6±2.4%,20℃(1%NaF)保存血中氧化乐果在72h已完全分解;犬肝在20℃、20℃(4%甲醛)、4℃、-20℃条件下保存第2d、10d、10d、23d,其中氧化乐果含量显着下降至初始浓度的56.9±0.2%、25.4±6.8%、61.1±9.3%、52.1±9.6%(P﹤0.05);上述条件下保存至29d、110d、110d和110d,其中氧化乐果含量已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6±0%、2.7±0.7%、7.2±5.4%、10.4±1.5%,而20℃保存犬肝至31d时已检测不到氧化乐果。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和肝中氧化乐果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其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可用公式C-αtt=C_oe+C-αt1eβt或C_t=C_oe-表示。犬血在20℃、-20℃以及犬肝在4℃保存条件下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一室模型,可用C-αtt=C_o,其分解半衰期(t_(1/2α))分别为4.5d、33.6d和30.2d;犬血在4℃、20℃(1%NaF)以及犬肝在20℃、-20℃、4%甲醛保存条件下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二室模型,可用C_t=C_oe-αt+Cβt1e-表示,其快速分解半衰期(t_(1/2α))和慢速分解半衰期(t1/2β)分别是28.2d、2.8d、2.3d、52.1d、2.6d和96.1d、14.2d、10.2d、41.2d、38.2d。根据公式C--βtt=C_oe~(αt)+C_1e或C_t=C_oe~(-αt)计算的各样本中氧化乐果含量理论值与实测值接近。2.2保存尸血中氧化乐果的分解动力学尸血中添加氧化乐果含量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均呈下降趋势。20℃、20℃(1%NaF)、4℃、-20℃条件下保存第8d、6h、13d、18d,其中的氧化乐果含量显着下降至初始浓度的88.5±5.7%、39.7±0.9%、49.8±4.5%、41.6±6.6%(P﹤0.05);20℃、4℃、-20℃条件下保存第57d,氧化乐果含量已分别下降至初始浓度的0.59±0.1%、20.8±3.5%、24.3±6.4%。;而20℃(1%NaF)条件下保存第78h,已检测不到氧化乐果。20℃、20℃(1%NaF)和-20℃保存条件下,氧化乐果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一室开放模型,可用公式Ct=C-αtoe表示,其分解半衰期(t1/2α)分别为6.6d、10h和28.8d。4℃保存条件下的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二室开放模型,可用公式Ct=Cαt-oe-+C1eβt表示,其快速分解半衰期(t1/2α)和慢速分解半衰期(t1/2β)分别是4.7d和63.9d。3.埋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20LD_(50)灌胃致死犬埋葬尸体在埋葬后59d内,测得胆汁中氧化乐果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心血中氧化乐果含量无显着性变化,其余体液脏器中药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埋葬后120d、200d、380d仅胃组织中可检测到少量氧化乐果,其余组织中均未检出。不同染毒剂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犬在埋葬后89d时,5LD_(50)和20LD_(50)剂量组各脏器中均未检出氧化乐果;10LD_(50)和20LD_(50)剂量组犬在埋葬后120d,仅在20LD_(50)剂量组犬的胃组织中检出少量的氧化乐果,而两组的其他组织脏器中均未检出氧化乐果。不同埋葬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埋葬75d时,木箱(棺材)包装犬尸体内心脏、肝脏、肾脏、骨骼肌、胸肌和胃组织中氧化乐果含量显着高于塑料袋和编制袋包装犬体内氧化乐果含量(P﹤0.05);塑料袋包装犬尸体内肝脏、肾脏和胃组织中氧化乐果含量显着高于编织袋包装犬体内氧化乐果含量(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20LD_(50)氧化乐果灌胃染毒和尸体血添加氧化乐果,建立了氧化乐果的死后再分布同体(动物)模型、保存检材和埋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异体动物(研究)模型,可应用于氧化乐果中毒(死)的法医学鉴定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的实验研究。2.20LD_(50)染毒致死犬,在死亡当时以及死后120h,心血中氧化乐果含量均高于周围血中氧化乐果含量;在犬死亡后120h内,心血、肝脏和肌肉中氧化乐果的含量发生了显着性变化,而脑组织中氧化乐果含量无显着性变化。氧化乐果在犬体内存在位置依赖的血浓度变化和时间依赖的血与脏器浓度变化,可发生死后再分布。在氧化乐果中毒(死)案件分析中,应考虑死后再分布对死后药物浓度的影响,检材采取时除血液、肝脏、胃内容物等常规检材外,还应取脑组织等受死后再分布影响较小的组织进行检测。3.不同保存条件下,染毒犬血、犬肝中氧化乐果以及尸体血中添加的氧化乐果均可发生分解。保存条件不同,分解速率不同。实验结果表明:低温保存以及固体组织用甲醛固定均可抑制细胞的腐败,从而延缓氧化乐果的分解速度,使分解半衰期延长;添加抑菌剂1%NaF后,保存环境成碱性,而氧化乐果在碱性环境下分解速度加快。犬血在20℃(1%NaF)保存至72h,就已检测不到氧化乐果,而尸血中添加氧化乐果20℃(1%NaF)保存至78h也已检测不到氧化乐果。在氧化乐果中毒法医学检验中,所取检材应尽快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应低温保存,或固体检材放置于4%甲醛溶液中保存,但液体检材中不能添加抑菌剂NaF。4.染毒犬血、犬肝中的氧化乐果以及尸血中添加氧化乐果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一室或二室开放模型,可用公式C-αtt=C_oe+C-1eβt或Cαtt=C_oe-表示,根据此方程计算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符合情况良好,可采用公式和分解动力学参数推断取材当时体内的氧化乐果含量。5.20LD_(50)氧化乐果灌胃致死犬埋葬尸体中氧化乐果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分解较快。在埋葬后120d、200d、380d仅可在胃内容中检测到少量氧化乐果;染毒剂量对氧化乐果分解的影响受取材时限的影响,高剂量染毒犬尸体内在较长时间仍可检出氧化乐果。埋葬方式对埋葬尸体犬中氧化乐果的分解也有影响,编织袋埋葬方式分解最快,塑料袋次之,木箱(棺材)最慢。6.氧化乐果中毒(死)埋葬尸体法医学鉴定时,应根据埋葬时间、服毒剂量、埋葬方式等对尸体中氧化乐果分解的影响,结合服毒方式和生前抢救情况,综合判断尸体挖掘的价值和可能性,并及早进行尸体挖掘和检测,全面取材进行毒物分析,并可分居其分解规律,充分考虑偶发因素的影响,大致推断中毒致死时尸体内氧化乐果的浓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2-03-15)

马亚男[7](2011)在《氯丙嗪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生物检材中氯丙嗪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2.建立氯丙嗪的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分解动力学动物模型;3.研究氯丙嗪在动物体内的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和分解动力学分布规律,为氯丙嗪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死后分布研究1.1氯丙嗪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研究:雄性SD大鼠6只,体重200g±10g经灌胃匀速注入6LD_(50)(1350 mg/kg)氯丙嗪。观察给药到死亡时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中毒症状,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动物,取大脑、心、肝、脾、肺、肾、心血等冷冻保存,碱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氯丙嗪。1.2氯丙嗪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研究:家兔6只,实验前隔夜禁食。经灌胃匀速注入8LD_(50)(5990.4 mg/kg)氯丙嗪。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动物,取大脑、心、肝、脾、肺、肾、心血等冷冻保存,碱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氯丙嗪。2.死后再分布研究:雄性犬6只,固定于犬台上,插胃管,2min内注入1/2LD_(50)剂量(201.6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氯丙嗪。2h后缺氧处死,仰卧位置于室温下(20℃),分别在死后0h、2h、4h、8h、12h、24h、48h、72h、96h取捡材,-20℃冰箱保存待检。解冻,液-液萃取血液和各组织脏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氯丙嗪。3.死后弥散研究:家兔15只,随机分为5组。实验前隔夜禁食,将其仰卧位固定于兔台,插胃管,然后处死;处死1h后,经灌胃匀速注入LD_(50)(748.8mg/kg)氯丙嗪,分别于3h、1d、2d、4d和6d各解剖一组(3只)家兔,取大脑、心、肝、脾、肺、肾、左右后肢肌、心血、周围血、胆汁、尿液、玻璃体液,-20℃冰箱保存待检。解冻,液-液萃取血液和各组织脏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氯丙嗪。4.分解动力学研究:雄性犬6只,固定于犬台上,插胃管,2min内注入LD_(50)剂量(403.2mg/kg)氯丙嗪,给药体积为20mL。灌胃后2h,经股动脉插管采血,肝素抗凝;缺氧处死,取心血和肝脏。每只犬血分四等份分别置于20℃、4℃、-20℃、20℃(加NaF至1%),每只犬肝分四等份分别置于20℃、4℃、-20℃、20℃(4%甲醛),于第0d、7d、54d、90d、150d、280d、320d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氯丙嗪。采用WinNonlin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平均药物浓度,拟合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分解半衰期。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结果1.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GC/MS分析氯丙嗪的特征离子m/z为86、233、272、318。心血中氯丙嗪气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相关系数、回收率、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4.2403X+0.2044 (μg/mL)、0.1~10μg/mL、0.9927、99.03±5.20%、0.1μg/mL。肝脏中氯丙嗪气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相关系数、回收率、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10.38X+0.2784 (μg/mL)、0.1~10μg/mL、0.9815、98.26±2.50%、0.1μg/mL。2.死后分布:6LD_(50)剂量灌胃大鼠10~11h死亡,体内氯丙嗪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2249.18±164.23μg/g)>肝(880.17±8.62μg/g)>肺(571.09±0.82μg/g)>脑(108.62±27.38μg/g)、脾(105.37±17.64μg/g)、肾(100.33±0.34μg/g)、心(95.11±4.63μg/g)>心血(6.31±1.87μg/mL)。8LD_(50)剂量灌胃家兔5~6h死亡,体内氯丙嗪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3823.24±662.66μg/g ) >肝(489.67±230.44μg/g)、肺(396.16±237.70μg/g)>脑(251.24±98.01μg/g)、脾(267.62±87.46μg/g)、肾(289.01±153.35μg/g)、心(117.88±52.79μg/g)>心血(5.86±1.90μg/ mL)。3.死后再分布:1/2LD_(50)氯丙嗪在灌胃致死犬心血中的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肝脏中的浓度呈升高趋势。心血中氯丙嗪含量在死后4h之内稳定,8h时显着升高(LSD,P<0.05),48h~96h内又逐渐降低。死后与死亡当时心血氯丙嗪浓度比(C_(死后血)/C_(死亡当时血_)达0.47~2.28;肝脏中氯丙嗪含量在24h之内稳定,48h~96h内显着升高(LSD,P<0.05),死后与死亡当时肝脏氯丙嗪浓度比(C_(死后肝)/C_(死亡当时肝))达1.57~6.74;在染毒犬死后96h内,肌肉中氯丙嗪浓度在死后无显着性变化(LSD,P﹥0.05)。4.死后弥散:LD_(50)氯丙嗪灌胃染毒家兔3h后,大脑、心、肝、脾、肺、肾、左、右后肢肌和心血中均检出氯丙嗪成份,且脾中氯丙嗪含量最高。尿和胆汁中在6d后仍未检出氯丙嗪成份。5.分解动力学:氯丙嗪在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一室开放模型,Ct=C_0e~(-kt)表示。20℃、4℃、-20℃、20℃(加NaF至1%)保存犬血中氯丙嗪浓度第7d时犬血中氯丙嗪浓度下降至最初浓度的57.6%、97.3%、53.6%、80.2%,20℃、4℃、-20℃、20℃(加NaF至1%)保存280d时犬血中氯丙嗪浓度分别显者下降至最初浓度的29.80%、36.51%、19.62%、39.29%。20℃、4℃、-20℃、20℃(4%甲醛)保存犬肝中氯丙嗪浓度第7d时分别上升至最初浓度的237.01%、160.75%、165.52%、60.27%,保存320d时,分别显者下降至最初浓度的67.91%、78.60%、67.84%、12.63%。结论1.本文建立了生物检材中氯丙嗪的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前者选择性好,定性准确,后者色谱简便,快速,敏捷,定量结果准确,可用于氯丙嗪中毒的临床快速检验诊断和氯丙嗪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2.氯丙嗪死后分布不均匀,6LD_(50)灌胃染毒大鼠体内氯丙嗪含量顺序为:胃、肝、肺、脑、脾、肾、心、心血。8LD_(50)灌胃染毒家兔体内氯丙嗪含量顺序为胃、肝、肺、脑、脾、肾、心、心血。脏器组织中氯丙嗪浓度均高于血液。在氯丙嗪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除采集血液和胃外,还可选取脾﹑肝、肺、肾﹑脑等组织为检材,其死后分布规律为氯丙嗪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检材采取和特殊案件血中药物浓度推断提供了实验依据。3.氯丙嗪在染毒犬体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1/2LD_(50)氯丙嗪在灌胃致死犬死后与死亡当时心血氯丙嗪浓度比(C_(死后)/C_(0h))达0.47~2.28,死后与死亡当时肝脏氯丙嗪浓度比(C_(死后)/C_(0h))达1.57~6.74,肌肉中含量变化不大。提示氯丙嗪在染毒致死犬体内存在死后时间依赖的血与脏器浓度变化,可发生死后再分布,肌肉组织受影响较小。因此,氯丙嗪意外死亡案件或多药滥用死亡法医学鉴定中,不仅要取心血,而且尽量采集肌肉、脑等受死后再分布影响较小的检材,在相关的死因分析上考虑死后尸检时间,取材部位、尸体存放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4.氯丙嗪在家兔体内可发生死后弥散,LD_(50)氯丙嗪灌胃染毒3h后,大脑、心、肝、脾、肺、肾、左、右后肢肌和心血中均检出氯丙嗪成份,且脾中氯丙嗪含量最高。尿和胆汁中在6d后仍未检出氯丙嗪成份。在盐酸氯丙嗪中毒(死)法医学鉴定中可根据尿液和胆汁中是否检测出氯丙嗪来区分生前服毒和死后染毒。5.氯丙嗪在染毒犬保存肝脏和心血中均可发生降解;保存温度降低或添加1%氟化钠能使其分解半衰期和检出期限延长,而4%的甲醛溶液(20℃)固定则能能使其分解半衰期和检出期限缩短。氯丙嗪在样品中的分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一室开放模型,可用C_t=C_0e~(-kt)表示,利用该分解动力学方程,可以推断解剖或采集当时检材中药物含量,为中毒(死)案件法医学鉴定中毒物检验结果的分析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5-18)

韩亮[8](2011)在《苯巴比妥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苯巴比妥死后分布、死后弥散和保存血液中的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2.研究苯巴比妥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死后弥散和保存血液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为苯巴比妥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苯巴比妥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研究:健康家兔6只,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注射组,分别经灌胃或耳缘静脉匀速注入LD50(0.34 mg/kg)苯巴比妥。观察给药后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中毒症状,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动物,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肌、尿、胆汁、玻璃体液冷冻保存,酸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苯巴比妥。2.苯巴比妥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弥散研究:实验家兔30只,窒息处死,1小时后经灌胃匀速注入LD50(0.34mg/kg)苯巴比妥。21只置于常温,分别于3h、6h、12h、24h、48h、72h、96h各解剖3只;9只分别置于常温(20℃)、4℃、-20℃,4天后解剖。将所取心、肝、脾、肺、左肾、右肾、脑、左下肌、右下肌、心血、周围血、尿、玻璃体液、胆汁检材冷冻保存待检。酸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苯巴比妥。3.苯巴比妥在保存血中的分解动力学研究:取空白人血1200 mL,平均分为12份,每份100 mL;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20℃组、4℃组、-20℃组、20℃NaF(1%)添加组;每组分别添加治疗剂量(25μg/mL)、中毒剂量(100μg/mL)、致死剂量(150μg/mL)。分别于0d、7d、14d、21d、28d、42d、56d、105d、147d、189d、231d各取1 mL,酸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苯巴比妥。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1.死后分布:家兔苯巴比妥灌胃或静脉注射后均出现嗜睡症状,灌胃组家兔2.0±0.5h死亡,静脉注射组家兔2.0±0.1h死亡。各脏器组织中苯巴比妥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①灌胃组:肝(183.22±11.19μg/g)>肾(143.45±13.02μg/g)>脑(115.47±6.92μg/g)、心(109.24±14.01μg/g)>肺(93.38±8.29μg/g)、心血(86.80±10.32μg/mL)>脾(69.69±12.36μg/g)、肌(66.14±4.63μg/g)、胆汁(65.52±4.56μg/g)、尿(52.04±9.62μg/mL)>玻璃体液(29.02±10.86μg/g);②静注组:尿(311.36±37.26μg/g)>肝(155.74±29.35μg/g)>脑(104.40±9.43μg/g)、心(96.96±18.91μg/g)、肾(91.13±2.06μg/g)、心血(89.81±8.32μg/mL)>胆汁(75.19±5.09μg/mL)、肌(62.69±6.67μg/g)、脾(57.38±17.06μg/g)>肺(41.32±8.80μg/g)、玻璃体液(29.60±8.56μg/mL) (LSD检验,P<0.05)。2.死后弥散:死后染毒家兔常温保存时,除3h、6h尿液未测出外,其余3-96小时内所有时间点所取检材中均检出苯巴比妥,并且心和肺、肝和脾的变化趋势相同。死后染毒家兔不同温度保存4天后,常温组(20℃)所取检材中均可检出苯巴比妥;4℃组除尿液、左/右下肢肌中未检出外,其他所取检材中均检出苯巴比妥;-20℃组除玻璃体液、尿液、脑、左/右下肢肌未检出外,其他所取检材中均检出苯巴比妥。3.分解动力学:不同保存条件下,血中添加苯巴比妥浓度均可降低,其分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可用公式Ct=D/V*EXP(-K10*t)表示。20℃保存7天和231天,治疗浓度组、中毒浓度组、致死浓度组血中苯巴比妥浓度分别下降为初始浓度的76.59%、93.58%、88.69%和5.15%、3.60%、5.02%(P<0.05),其分解半衰期为70.9天、61.1天、36.6天;4℃保存14天和231天治疗浓度组、中毒浓度组、致死浓度组血中苯巴比妥浓度分别下降为初始浓度的78.72%、90.33%、84.28%和20.14%、22.78%、19.50%(P<0.05),其分解半衰期为105.7天、97.4天、88.5天;-20℃保存21天和231天,治疗浓度组、中毒浓度组、致死浓度组血中苯巴比妥浓度分别下降为初始浓度的83.28%、91.29%、82.75%和35.05%、35.71%、30.20%(p<0.05),其分解半衰期为172.2天、147.5天、143.8天;20℃添加1%NaF时保存7和231天,治疗浓度组、中毒浓度组、致死浓度组血中苯巴比妥浓度分别下降为初始浓度的90.13%、94.15%、89.06%和15.15%、16.25%、10.07%,其分解半衰期为90.4天、85.6天、62.2天(P<0.05)。结论1.采用LD50剂量(兔)苯巴比妥灌胃或静注染毒,建立了苯巴比妥的死后分布、死后弥散研究;采用空白人血添加不同剂量苯巴比妥的方法建立了保存血液检材中苯巴比妥分解动力学的研究模型。该系列模型可应用于苯巴比妥中毒(死)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灌胃染毒致死家兔肝中苯巴比妥含量最高,肾次之,玻璃体液最少;静注染毒致死家兔尿中苯巴比妥含量最高,肝次之,玻璃体液最少。说明灌胃和静注染毒家兔体内苯巴比妥死后分布不同,可为苯巴比妥中毒(死)案件法医学鉴定中提示入体途径和检材采取提供实验依据。3.苯巴比妥在家兔体内可发生死后弥散,尿、肌肉和脑受其影响较小,保存温度降低可阻止或减慢其发生;LD50剂量死后染毒家兔体内苯巴比妥的浓度低于同剂量灌胃或静注生前染毒致死家兔体内药物浓度。此规律可为苯巴比妥生前服药和死后染毒的鉴别提供依据。苯巴比妥中毒(死)案件法医学鉴定时,应考虑死后弥散和死后再分布对毒物分析结果的影响,还应排除死后染毒的可能性。4.苯巴比妥在保存血液中可发生分解,含量呈下降趋势,低温保存和添加抑菌剂(1%NaF)可减缓苯巴比妥的分解,使苯巴比妥含量下降减缓,分解半衰期延长。苯巴比妥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检材应在7天内及时送检和检测,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冷冻保存或添加抑菌剂,并尽快检验。5.苯巴比妥在保存血液中的分解可用一级动力学过程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在苯巴比妥中毒(死)案件法医学鉴定时,可采用Ct=D/V*EXP(-K10*t)公式和分解动力学参数推断取材当时或送检当时血中苯巴比妥含量,为苯巴比妥中毒(死)案件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5-15)

吴苗苗[9](2011)在《呋喃丹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呋喃丹的死后分布、保存检材和埋葬尸体(犬)中的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2.研究呋喃丹在大鼠、犬体内的死后分布以及其在保存检材、埋葬尸体(犬)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为呋喃丹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死后分布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经灌胃分别匀速注入2LD_(50)(22mg/kg)和4LD_(50)(44mg/kg)呋喃丹。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动物,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冷冻保存,待检。GC/MS法定性,GC法定量检测其中呋喃丹含量。健康犬9只,随机分为3组,4LD_(50)(13.50mg/kg)呋喃丹灌胃,观察动物反应。3组动物分别于死亡当时、室温放置1d、7d解剖取心、肝、脾、肺、肾、脑、右前肢肌、右后肢肌、胸肌、胃组织、心血、胆汁、玻璃体液。酸性二氯甲烷提取,GC/MS法定性定量检测其中呋喃丹、呋喃酚含量。2.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2.1染毒犬血、肝中呋喃丹分解动力学:健康犬6只,4LD_(50)(13.50mg/kg)呋喃丹灌胃,观察动物反应。待心跳、呼吸、脉搏消失后,立即解剖,取其心血和肝。每只犬心血和肝分叁等份,分别置于20℃、4℃、-20℃保存。分别于0h、1d、2d、3d、4d、7dGC/MS法定性,GC法定量检测其中呋喃丹含量。健康犬3只,4LD_(50)(13.50mg/kg)呋喃丹灌胃,观察动物反应。实验犬心跳、呼吸、脉搏消失后,立即解剖,取其心血和肝。心血中加氟化钠至1%,肝脏加4%甲醛溶液固定,20℃保存。分别于0h、2d、4d、7dGC/MS法定性,GC法定量检测其中呋喃丹含量。2.2尸血中添加呋喃丹的分解动力学:尸血1000mL,添加80mg呋喃丹,分为四等份,其中叁份分别置于20℃、4℃、-70℃保存;另一份添加1%的氟化钠。分别于0h、2d、5d、8d、32d、64d、96d、152d提取检材,GC/MS法定性定量检测呋喃丹和呋喃酚。3.埋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3.1埋葬尸体中呋喃丹分解动力学:健康犬12只,4LD_(50)剂量呋喃丹灌胃染毒。待心跳、呼吸、脉搏消失后,装入塑料袋,不封口,埋于太原市东山实验基地。分别于14d、40d、62d、153d挖出后,解剖,取材,GC/MS法定性定量检测呋喃丹和呋喃酚。3.2埋葬方式对呋喃丹在埋葬尸体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健康犬9只,4LD_(50)剂量呋喃丹灌胃染毒。待心跳、呼吸、脉搏消失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装入塑料袋、编织袋和木箱(棺材)中埋于实验基地,62d后挖出解剖取材,GC/MS法定性定量检测呋喃丹和呋喃酚。3.3染毒剂量对呋喃丹在埋葬尸体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健康犬1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LD_(50)、2LD_(50)、4LD_(50)、8LD_(50)灌胃染毒。待心跳、呼吸、脉搏消失后,分别装入塑料袋中,埋于实验基地,62d后挖出,解剖,取材,GC/MS法定性定量检测呋喃丹和呋喃酚。结果1.动物表现实验组大鼠在经口灌胃后出现中毒症状,染毒10±30min内实验大鼠死亡,临床表现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即抽搐、流涎、流泪、湿毛、大小便失禁,然后死亡。实验犬染毒0.25±0.10h出现症状,于1.0±0.5h死亡,中毒症状表现为:流涎、反胃、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肌束震颤、抽搐。2.GC和GC/MS检测3.死后分布3.1呋喃丹在大鼠体内死后分布各组织脏器呋喃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LSD-t检验,P<0.05):(1)2LD_(50)组:肺、肝>心血、脑、心、肾、脾;(2)4LD_(50)组:肺、肝、肾>心血、心、心血、脑、脾。呋喃丹在含血丰富的器官如肺、肝中含量较其它组织和血液高,脾脏中含量最低。4LD_(50)组各脏器呋喃丹的含量普遍比2LD_(50)组中各脏器呋喃丹的含量低。3.2呋喃丹在犬体内死后分布及在尸体中的稳定性死亡当时,各脏器组织中呋喃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心血、肝、肺>脾、心、右前肢肌、肾、玻璃体液、脑>胸肌、右后肢肌、胆汁(LSD-t检验,P<0.05)。呋喃酚在各脏器组织中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心血、心>肾、脾,其余脏器均未检出。室温放置1d、7d后,心血、心、肝、脾、肺、肾、胃中呋喃丹含量较死亡当时未见明显减少(t检验P<0.05),玻璃体液、肌肉、脑中未检出呋喃丹。随放置时间延长死亡当时未检出呋喃酚的胆汁、肺组织中可检出呋喃酚,死亡当时检出呋喃酚的胃、肝、心血、心、肾、脾中呋喃酚含量呈升高趋势。4.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4.1染毒致死犬(血、肝)呋喃丹的分解动力学:不同条件保存血和肝中呋喃丹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保存第7d,不同温度条件下血中均检测不出呋喃丹,常温下肝脏中也未检测出呋喃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0℃保存犬血、肝呋喃丹含量相对20℃、4℃下降慢(t检验,P<0.05)。20℃和20℃(1%NaF)保存条件下血中呋喃丹含量在2d分别下降至最初浓度的63.9%和49.5%,4d,分别下降至最初浓度的29.5%和14.8%。20℃和20℃(4%甲醛)保存条件下,肝中呋喃丹含量在2d分别下降至最初浓度的31.5%和45.7%,4d,分别下降至最初浓度的2.8%和18.2%,7d,分别下降至最初浓度的0%(未检出)和7.4%。4.2保存尸体血中呋喃丹的分解动力学:不同保存条件下尸体血中添加呋喃丹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0℃、4℃、-70℃和20℃(1%NaF)条件下分别于2d、2d、5d、2d显着下降至最初浓度的79.7%、72.6%、82.1%、79.5%,于152 d,分别下降至最初浓度的22.9%、39.0%、62.3%、0%(未检出),呋喃丹的分解符一室开放模型一级速率过程,可用C_T=C_0e-~(KeT)表示,其分解半衰期分别为61.4d、135.3d、190.9d和150.3d。0h,添加呋喃丹尸体血中即可检测出呋喃酚,且呋喃酚含量随时间呈增加趋势(t检验,P<0.05),20℃、4℃、-70℃和20℃(1% NaF)条件下,0h呋喃酚含量2.06±0.39μg/mL,152d,分别增加到26.97±4.28μg/mL、25.47±8.88μg/mL、18.49±4.84μg/mL、15.99±3.00μg/mL。5.埋葬尸体的分解动力学埋葬0d、14d、40d、62d,153d呋喃丹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除右前肢肌肉和胃外,其余脏器呋喃丹含量均在14d升至最高。埋葬后40d,右后肢肌肉、胸肌、肺、脑中未检测出呋喃丹。62d,右前肢肌肉、右后肢肌肉、胸肌、肝、肺、脑中未检测出呋喃丹。153d,只有胃中可检出呋喃丹及呋喃酚。0h,心血、心、肝、脾、肾、胃中均检出呋喃酚,且呋喃酚含量随时间呈增加趋势。40d时,在未检出呋喃丹的心血中检测出呋喃酚。62d时,在未检出呋喃丹的右前肢肌肉和肝中检出了呋喃酚。不同埋葬方式研究显示,埋葬62d时,塑料袋埋葬方式下,心、脾、肾、胃中可检出呋喃丹,而编织袋条件下肾、胃中可检出,木箱(棺材)条件下只有胃可检出。塑料袋和编织袋条件下心、肝、脾、肾、胃可检出呋喃酚,木箱(棺材)条件下心、肝、脾、胃可检出呋喃酚。不同染毒剂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埋葬62d时,1LD_(50)和2LD_(50)剂量组各脏器中均未检出呋喃丹、呋喃酚。4LD_(50)剂量组心、脾、肾、胃中检测出呋喃丹,右前肢肌肉、心、肝、脾、肾、胃中检出了呋喃酚。8LD_(50)剂量组右后肢肌肉、心、肝、脾、肺、肾、胃中检测到呋喃丹,右前肢肌肉、右后肢肌肉、心、肝、脾、肺、肾、脑、胃中检测出呋喃酚。结论1.本实验采用不同剂量呋喃丹灌胃染毒,建立了呋喃丹的死后分布、保存检材和埋葬尸体中的分解动力学动物(研究)模型,可应用于呋喃丹中毒(死)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本研究建立了生物检材中呋喃丹的提取和GC-NPD、GC/MS检测方法,提取回收率、线性范围、检测灵敏度均达生物检材中毒(药)物检验要求,可应用于呋喃丹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3.染毒致死大鼠体内呋喃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LSD-t检验,P<0.05):(1)2LD_(50)组:肺、肝>心血、脑、心、肾、脾;(2)4LD_(50)组:肺、肝、肾>心血、心、心血、脑、脾。提示,在实际中毒案件的法医鉴定中应合理取材,全面分析,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染毒致死犬死亡当时尸体内呋喃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心血、肝、肺>脾、心、右前肢肌、肾、玻璃体液、脑>胸肌、右后肢肌、胆汁(LSD-t检验,P<0.05)。呋喃丹的代谢产物呋喃酚在各脏器组织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心血、心>肾、脾,其余脏器均未检出。室温放置7d,体内仍可检出呋喃丹和呋喃酚。提示呋喃丹在体内代谢较快,但在尸体内有一定的稳定性。呋喃丹中毒死亡案件采取检材时,可提取胆汁、肺、胃、脾、肝,不适宜提取玻璃体液、肌肉、脑,并应当同时检测呋喃丹和呋喃酚含量,为死因判定提供实验依据。4.不同条件保存时,染毒犬血、肝中呋喃丹及尸体血中添加呋喃丹均可发生分解。保存犬血、肝中呋喃丹分解较快,第7d,不同温度条件下血中均检测不到呋喃丹,常温下肝脏中也未检测出呋喃丹。而尸体血添加呋喃丹分解相对较慢,20℃、4℃、-70℃、20℃(加NaF至1%)保存条件下呋喃丹的分解半衰期分别为61.4d、135.3d、190.9d、150.3d。呋喃丹中毒法医学检验中应注意低温保存检材,并同时检测呋喃丹和呋喃酚。5.呋喃丹在保存尸体血中的分解可用一室开放模型一级速率过程描述,可用C_T=C_0e-~(KeT)表示,根据此方程计算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符合情况良好。可用尸体血中呋喃丹分解动力学方程和参数推测采取检材当时的血中呋喃丹浓度。6.呋喃丹在埋葬尸体中可发生分解,分解较快。埋葬153d后,只有胃中可检出呋喃丹及呋喃酚。埋葬153d内,除右前肢肌肉和胃外,其余脏器呋喃丹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14d时最高。不同埋葬方式以及不同染毒剂量对其分解影响较大。在进行呋喃丹中毒(死)埋葬尸体法医学鉴定时,应根据埋葬时间、埋葬方式、服毒剂量等因素对尸体中呋喃丹分解的影响,结合服毒方式和生前抢救情况,综合判断尸体挖掘的价值和可能性,并及早进行尸体挖掘和检验,全面取材,及早进行呋喃丹和呋喃酚的定性、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3-16)

原九喜[10](2011)在《艾司唑仑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生物样品中艾司唑仑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建立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毒物动力学、分布与死后再分布的动物模型;研究艾司唑仑在动物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分布、死后再分布及艾司唑仑在保存样品中的稳定性,为艾司唑仑中毒(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及组织样品添加内标物地西泮,碱化后经乙醚萃取,以甲醇-纯水(75:25)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艾司唑仑含量。2.SD大鼠48只(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8只),随机分组,LD_(50)剂量(2.85mg/g)艾司唑仑灌胃,分别于给药后0.5h、1h、2h、5h、12h、24h、48h和72h处死各组大鼠,提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胃等组织,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其中艾司唑仑含量。研究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动态分布。3.大鼠12只(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2只),实验组大鼠分别以LD_(50)艾司唑仑2.85mg/g和2倍LD_(50)艾司唑仑5.70mg/g灌胃染毒,1h后处死,迅速解剖动物,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胃壁等组织。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其中艾司唑仑含量,研究灌胃不同剂量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的分布。4.大鼠40只(实验组3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大鼠以0.108mg/g艾司唑仑(人体最大用药量的100倍按大鼠/人体型系数推算)灌胃染毒,3h时处死,实验大鼠尸体仰卧置于20℃保存,不同时间(0h、2h、4h、8h、12h、24h和48h)各随机取5只,分别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其中艾司唑仑含量。研究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5.犬6只(实验组5只和对照组1只),实验组犬以37.6mg/kg艾司唑仑灌胃染毒3h后处死,解剖取心血和肝。每只犬心血分四等份及肝分叁等份,其中叁份分别置于20℃、4℃、-20℃保存,另一份心血中加氟化钠至1%,20℃保存;分别于0h、1d、10d、30d、90d、150d和210d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其中艾司唑仑含量。研究保存样品中艾司唑仑的稳定性。6.犬2只(实验组1只和对照组1只),实验组犬以37.6mg/kg艾司唑仑灌胃染毒3h后处死,解剖取其心脏、肝脏、肾脏、脑组织,迅速将以上组织各分为55份(1g/份),置于约4%甲醛溶液中,常温条件下保存。分别于样品固定前(0d)及固定1d、7d、14d、21d、28d、35d、42d、49d、56d和63d提取、分析组织及甲醛溶液中艾司唑仑的含量。研究艾司唑仑在甲醛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1.毒物动力学LD_(50)(2.85mg/g)剂量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心血中艾司唑仑达峰时间(t_(max)):5.570h;消除速率常数(K_(10)):0.046h~(-1);消除半衰期(t1/2k10):30.250h;表观分布容积(V):450.974L/k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3347.159;峰浓度(C_(max)):45.286μg/mL。2.分布1倍LD_(50)剂量染毒大鼠3h后,胃、肾、心中艾司唑仑的含量较其它组织的含量高。1倍LD_(50)剂量染毒大鼠1h时体内艾司唑仑含量为:胃(58.212±4.649μg/g)﹥脾(24.211±2.310μg/g)﹥肝(23.284±3.217μg/g)﹥心(18.453±6.240μg/g)﹥肺(17.833±1.942μg/g)﹥脑(15.442±6.994μg/g)﹥肾(14.975±3.378μg/g)﹥心血(11.061±2.012μg/g);2倍LD_(50)剂量染毒大鼠1h时体内艾司唑仑含量为:胃(288.230±54.067μg/g)﹥心血(109.258±19.445μg/g)﹥肝(67.990±30.607μg/g)﹥心(59.877±33.427μg/g)﹥脾(37.528±30.270μg/g)﹥肺(35.332±17.134μg/g)﹥脑(33.534±20.257μg/g)﹥肾(25.509±8.162μg/g)。3.死后再分布染毒大鼠尸体20℃保存时,死后12h心血、肝、肾中艾司唑仑含量与0h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呈升高趋势,之后下降;脾中艾司唑仑8h含量与0h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呈升高趋势;心、肌肉中艾司唑仑8h含量与0h含量相比降低(P﹤0.05);肺中艾司唑仑4h含量与0h含量相比降低(P﹤0.05);脑中艾司唑仑2h含量与0h含量相比降低(P﹤0.05)。4.保存样品中艾司唑仑稳定性艾司唑仑染毒犬血在20℃、4℃和-20℃保存至210d时样品中艾司唑仑的含量与初始含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毒犬肝脏在4℃和-20℃保存至210d时的含量与初始含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甲醛固定(20℃)的犬组织中的药物含量从第1天起即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结论1.建立了艾司唑仑的毒物动力学、分布、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可应用于艾司唑仑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消除较慢。3.染毒后不同时相大鼠体内艾司唑仑的动态分布以及不同染毒剂量组的大鼠体内艾司唑仑分布趋势均不同。4.艾司唑仑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死后尸体在室温下存放时,心血、肝、肾、脾中艾司唑仑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心、肺、脑、肌肉中含量呈显着下降趋势。提示艾司唑仑中毒(死)案件法医学鉴定中应考虑死后再分布对心血中艾司唑仑浓度的影响,取检材应在死后8h内完成。5.艾司唑仑在犬血中稳定,不同保存温度对其稳定性无影响;艾司唑仑在低温保存的犬肝中稳定;艾司唑仑在甲醛溶液中降解快。因此,艾司唑仑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的组织检材不可用甲醛固定,应采用其它方式保存。(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3-10)

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采用基于质谱检测的蛋白组学方法研究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规律,确定有机磷农药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的鉴别标志物;2.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并确定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规律进行研究,确定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合成采用羧基和氨基端有保护基的N-苄氧羰基-L-酪氨酸与苄基溴反应生成N-苄氧羰基-L-酪氨酸苯酯,再与相应结构的烷基磷酰氯反应生成N-苄氧羰基-O-(O-二烷基膦酰基)酪氨酸苯酯,最后脱去酪氨酸在羧基和氨基端的保护基,生成烷基膦酰基酪氨酸。2.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分别对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死后染毒大鼠血液进行白蛋白加合物分析,对空白血液室温放置不同时间与有机磷农药在37℃水浴中孵育24小时后检测白蛋白加合物,观察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大鼠白蛋白加合物在室温,4℃,-20℃和添加1%NaF室温保存条件下血液中稳定性的稳定性规律,对中毒案例血液中白蛋白加合物进行分析,验证动物实验的结果。3.代谢组学筛选确定潜在中毒生物标志物分别对毒死蜱,敌敌畏,甲胺磷,氧化乐果,甲拌磷和对硫磷急性中毒大鼠与空白对照样本的代谢物质谱图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PCA分析,PLS-DA分析,差异化合物筛选,差异化合物鉴定等分析,得到其代谢指纹图,进一步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并在代谢水平上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毒理学机制。4.潜在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选用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上的主要代谢物肌酸及其上游代谢物乙酸胍,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上下游的代谢物l-α-磷脂酰胆碱和l-α-甘油磷酸胆碱,二硫代磷酸二乙酯,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对毒死蜱,敌敌畏,甲胺磷,氧化乐果,甲拌磷和对硫磷急性中毒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血液中乙酸胍、肌酸、磷脂酰胆碱、甘油磷酸胆碱和二硫代磷酸二乙酯的含量进行分析检测,确定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代谢生物标志物。结果:1.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合成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合成纯度较高,经过质谱分析二乙基膦酰酪氨酸分子量为317.1,质子化后mh+为主要离子,产物离子主要为272.1,244.0和216.0。二甲基膦酰酪氨酸分子量为290.2,质子化后mh+为主要离子,产物离子主要为228.2。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分子量为333.3,质子化后mh+为主要离子,产物离子主要为187.2,217.1,245.1和120.2,以上产物均可用于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有机磷农药白蛋白加合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敌敌畏急性中毒致死组,慢性中毒组,混合中毒实验组均检出二甲基膦酰酪氨酸;死后染毒,空白血液室温放置不同时间与敌敌畏在37℃水浴中孵育24小时的实验组中中毒案例血液放置六个月后均未检出二甲基膦酰酪氨酸;敌敌畏与白蛋白的加合物含量较低且不稳定,添加1%naf会加速其降解,常温和4℃保存12天大部分已经降解,-20℃保存可以延缓其降解;毒死蜱,甲拌磷和对硫磷急性中毒致死组,慢性中毒组,混合中毒组,大鼠死后0.5小时给药,空白血液室温放置不同时间与有机磷农药在37℃水浴中孵育24小时的实验组和中毒案例血液放置叁个月均检出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大鼠死后1小时染毒,血液中未检出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毒死蜱,甲拌磷和对硫磷与白蛋白的加合物含量较高,-20℃保存条件下比4℃保存条件下较稳定,常温保存和添加1%naf会加速其降解。3.代谢组学筛选确定潜在中毒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和确定出18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得到其代谢指纹图。其中,硬脂酰胺,辛胺,n,n-二甲基苯胺,神经酰胺,二乙基硫代磷酸,丙酮酸,葡萄糖酸在急性中毒的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神经酰胺的浓度均降低,葡萄糖酸的浓度均升高;除甲胺磷中毒实验组外,二乙基硫代磷酸的浓度均升高;对硫磷中毒实验组外,n,n-二甲基苯胺的浓度变化均有意义。进一步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得到11个代谢产物主要参与了包含叁羧酸循环,丁酸甲酯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丙酮酸的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脂肪酸的合成、延长和代谢,嘌呤代谢等相关通路在内的16条代谢通路的过程,二乙基硫代磷酸为ops入体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丙酮酸和琥珀酸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神经酰胺,磷脂酰胆碱和溶血卵磷脂与细胞凋亡有关,尿酸,葡萄糖酸与肾脏损害有关,乙酰肉碱与神经系统损害有关,从而在代谢水平上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毒理学机制。4.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二硫代磷酸酯可以作为甲拌磷中毒的生物标志物之一;中毒实验组血液中肌酸含量均升高,乙酸胍含量明显降低;与急性中毒实验组相比,死后1/2小时和死后1小时灌药染毒,各实验组大鼠血液中肌酸浓度均下降。急性ops中毒后,死后1/2小时和死后1小时灌药染毒实验组甘油磷酸胆碱含量与空白组相比保持不变,甘油磷酸胆碱的浓度与死亡时间无关系。与急性中毒实验组比较,死后1/2小时和死后1小时灌药各实验组磷脂酰胆碱的浓度均下降。结论:1.烷基膦酰基酪氨酸的化学合成方法可以作为ops-白蛋白加合物法医毒物动力学规律研究的对照品;血浆代谢物的lc-q-tof-ms分析方法,ops-白蛋白加合物的lc-ms-ms分析方法可以用于ops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二甲基膦酰酪氨酸可以作为敌敌畏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鉴别的生物标志物,但其稳定性较差,检测时限较短;二乙基硫代膦酰酪氨酸可以作为ops入体的生物标志物,但无法对甲拌磷、对硫磷及毒死蜱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进行鉴别;3.由OPs急性中毒的代谢指纹图可得到18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11个代谢产物主要参与了体内16条代谢通路的生物学过程,导致能量代谢障碍,特别是叁羧酸循环的障碍,在细胞凋亡,脂肪酸代谢和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着剂量依赖的关系,并导致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4.二硫代磷酸酯可以作为甲拌磷中毒,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鉴别的生物标志物;肌酸、乙酸胍在血液中的水平,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在血液中的水平可以作为OPs中毒判定的生物标志物;磷脂酰胆碱可以作为OPs生前入体和死后染毒鉴别的生物标志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健.佐匹克隆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和组织病理学观察[D].河南科技大学.2019

[2].尉志文.有机磷农药中毒生物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3].宋伟.利多卡因代谢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

[4].Ke-ming,Yun.法医毒理学新分支学科——法医毒物动力学(英文)[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9分会:公共安全化学.2014

[5].张晓飞.利眠宁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

[6].朱培培.氧化乐果的法医毒物动力学(二)[D].山西医科大学.2012

[7].马亚男.氯丙嗪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8].韩亮.苯巴比妥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二)[D].山西医科大学.2011

[9].吴苗苗.呋喃丹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10].原九喜.艾司唑仑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标签:;  ;  ;  ;  

法医毒物动力学论文-李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