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转移癌论文-牛宁奎,纳莉,丁惠强,吕爱君,何进文

脊柱转移癌论文-牛宁奎,纳莉,丁惠强,吕爱君,何进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转移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转移癌,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

脊柱转移癌论文文献综述

牛宁奎,纳莉,丁惠强,吕爱君,何进文[1](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在脊柱转移癌表达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筛选脊柱转移癌患者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分析lncRNAs在脊柱转移癌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3例脊柱转移癌患者和3例正常对照患者。利用LncPathTMHuman Cancer Array(8×15 K, Arraystar)芯片检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织的lncRNAs和mRNAs、GO及KEGG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的功能分布。[结果]脊柱转移癌患者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326条,差异表达的mRNAs有775条。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细胞增殖调节、生物细胞过程负调控、局灶性粘连、细胞-基质粘连等。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癌症途径、AGERAGE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并发症、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结论]脊柱转移癌患者椎体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可能与脊柱转移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未来可能成为脊柱转移癌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董清科,汪代杰,尹雷,章伟[2](2019)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引起疼痛的近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引起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32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7个病灶。术前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病灶内,随访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2例患者共47个病灶均成功植入,平均1~1. 5 h;粒子植入数目为12~60粒;中位粒子数30粒。术后1 d、3 d、7 d、15 d、30 d、60 d和90 d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53. 13%、75. 00%、90. 63%、81. 25%、81. 25%、81. 25%、81. 25%。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现代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于淼[3](2018)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2017年9月取我院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7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比治疗前低,椎体前缘高度比例及QOI评分比治疗前高,P<0.05。结论脊柱转移癌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椎体重建情况较好,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92期)

韦学昌,刘晓锋,叶青,刘频[4](2018)在《肺癌伴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肺癌是临床上脊柱转移癌常见来源,虽然手术在治疗脊柱转移癌时效果肯定,但对上述肿瘤来源的脊柱转移癌缺乏特异性指导意义。目的:评估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生存情况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对肺癌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Frankel分级、EORTCQLQ-C30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脊髓损伤情况、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二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4.7%、18.8%、14.1%。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EORTCQLQ-C30评分、二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术前[(3.44±1.15)分vs (9.23±0.56)分,(50.26±12.58)分vs (86.42±6.94)分,35.4%(17/48) vs 60.4%(29/48)], Frankel分级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61, P<0.001; t=17.437, P<0.001;χ~2=6.010, P=0.014;u=8.121,P=0.017)。术后共5例(10.4%)患者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手术治疗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疗效显着,在治疗肺癌脊柱转移时值得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林昆,易志新,黄爱军,靳松,邹学农[5](2018)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脊柱骨科采用PVP和PKP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8~81岁,平均(64.10±1.83)岁。脊柱转移癌部位为颈椎(11个椎体)、胸椎(53个椎体)、腰椎(47个椎体)。原发肿瘤为乳腺癌9例,前列腺癌6例,结肠癌和肺癌各4例,肝癌和胃癌各2例,甲状腺癌、宫颈癌和食管癌各1例。行颈椎PVP和胸、腰椎PKP手术,术后3天、1个月、3个月、1年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活动功能,测量区域后凸角(LKA)、椎体高度压缩率评估患者的椎体重建情况,依据生存质量(QOL)量表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肺栓塞、骨水泥过敏等并发症。26例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4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于术后6~12个月死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d、1个月、3个月及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P<0.05),QOL评分升高(P<0.05),椎体高度压缩率和LKA均改善(P<0.05)。结论 PVP和PKP是治疗脊柱转移癌有效的微创方法,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和LKA、骨折复位、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方面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崔悦,王俊杰[6](2018)在《脊柱转移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脊柱转移癌患者,过去多采用传统外照射以达到缓解疼痛的姑息治疗目的。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生存期也逐渐延长,导致脊柱转移癌发生率逐步增加,因此近些年脊柱转移癌的治疗方式逐步转变为一种更积极的模式,研究者更致力于提高局部照射剂量而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许多新兴的放疗方法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本文将对近年脊柱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孙正望,孔金海,肖辉,钟南哲,钱明[7](2017)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的外科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35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并内固定重建术。对所有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重建策略、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以及双膦酸盐治疗。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96±35)min,术中出血量为(2 160±240)m L,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8.7)个月。术后1例ASIA A级患者恢复至B级;3例ASIA B级患者恢复至C级、D级各1例,1例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2例ASIA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仍然为C级;11例ASIA D级患者9例恢复至E级,2例仍然为D级;18例ASIA E级患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1例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复发压迫颈髓致瘫痪,并肺部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患者复发,1例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3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术后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范志松,邢栋,杨朝旭,左静,王玉栋[8](2017)在《基于SINS评分的手术治疗对于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7分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评估采用手术治疗与否对其脊髓功能、体力状态和疼痛等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将收治的115例SINS评分≥7分、预计生存期>6月且ECOG活动状态评分≤3分的脊柱转移癌患者,根据是否行脊柱手术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评估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体力状况及骨转移相关疼痛程度。手术组评估时间为术前1周内及术后6月、非手术组评估时间为首次判定SINS评分≥7分和首次评估后6月。结果首次评估时手术组患者脊髓功能(P=0.033)和体力状况(P=0.007)明显差于非手术组,疼痛程度较非手术组严重(P=0.029)。二次评估时手术组患者的脊髓功能和体力状况明显优于非手术组患者(均P<0.00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结论对于SINS评分≥7分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有效保护脊柱转移癌患者的脊髓功能、缓解疼痛,对于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康肖,裴世深,王清和,刘璞,李士学[9](2017)在《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采用基本概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3个月的疼痛感觉,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3个月侧位X线片上椎体前缘高度。进行手术前后对比,分析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过程均顺利,其中24例患者术后24h疼痛症状均有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术前为(8.21±1.38)分,术后3天为(2.26±0.92)分,术后3个月为(0.85±0.43)分。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37.87±15.31)mm,术后3天为(19.14±9.47)mm,术后3个月为(22.57±6.73)mm。术后3天和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和病变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可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7年05期)

任大伟,何胤,贾涛,余利民,施建党[10](2017)在《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广元市中心医院骨科行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18例(2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术前、术后1 d、1周及1、2、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罗兰-莫里斯生活障碍问卷(Rolando-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同时通过术后随访复查的X线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全部病人术后24 h内疼痛明显缓解,技术成功率为100%,均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2个月。术后3个月,9例(50.0%)疼痛完全缓解,7例(38.9%)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低,2例(11.1%)止痛药维持原量。治疗后(术后1 d、1周及1、2、3、6个月)的VAS、JOA、RMDQ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FA联合PKP可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安全,对脊柱转移癌病人微创、有效。(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7年03期)

脊柱转移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引起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32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7个病灶。术前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病灶内,随访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2例患者共47个病灶均成功植入,平均1~1. 5 h;粒子植入数目为12~60粒;中位粒子数30粒。术后1 d、3 d、7 d、15 d、30 d、60 d和90 d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53. 13%、75. 00%、90. 63%、81. 25%、81. 25%、81. 25%、81. 25%。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安全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转移癌论文参考文献

[1].牛宁奎,纳莉,丁惠强,吕爱君,何进文.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在脊柱转移癌表达的差异[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2].董清科,汪代杰,尹雷,章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引起疼痛的近期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9

[3].于淼.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4].韦学昌,刘晓锋,叶青,刘频.肺癌伴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疗效分析[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

[5].林昆,易志新,黄爱军,靳松,邹学农.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8

[6].崔悦,王俊杰.脊柱转移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8

[7].孙正望,孔金海,肖辉,钟南哲,钱明.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J].脊柱外科杂志.2017

[8].范志松,邢栋,杨朝旭,左静,王玉栋.基于SINS评分的手术治疗对于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17

[9].康肖,裴世深,王清和,刘璞,李士学.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

[10].任大伟,何胤,贾涛,余利民,施建党.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初步研究[J].骨科.2017

标签:;  ;  ;  ;  

脊柱转移癌论文-牛宁奎,纳莉,丁惠强,吕爱君,何进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