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制粒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质,制粒,成型机理,研究现状
制粒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宗煜翔,万芳新,蒲军,黄晓鹏[1](2016)在《生物质制粒成型机理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国内外生物质制粒成型机理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生物质制粒成型力学模型、制粒成型压缩过程和微观成型机理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我国生物质制粒成型机理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6年07期)
蒋清海,武凯,孙宇,夏先飞[2](2013)在《生物质制粒机环模的磨损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模是制粒机的核心部件,目前存在磨损快、寿命短等问题。该文对X46Cr13钢环模进行600 h实际生产状态下的磨损试验;对环模内壁和模孔内壁的磨损量与表面硬度进行测量;对磨损面进行表观形貌和微观磨损形貌观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磨损机理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研究环模磨损机理与磨损分布规律,对环模改进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不同磨损位置起主导作用的磨损机制有所不同;环模内壁磨损十分严重,磨损机理为以微切削作用为主的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交互作用;模孔内壁磨损量较小,模孔入口附近以磨粒磨损为主,出口附近则以疲劳磨损为主,从模孔入口到出口磨损量呈指数形式逐渐减小,磨损由磨粒磨损为主逐渐向疲劳磨损为主过渡。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环模耐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22期)
魏羽锋,田冰[3](2013)在《制粒机理、制粒设备及其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制粒目的引出制粒方法,以方法为角度,分析不同的制粒原理,并针对不同的原理阐述了不同的机械结构,最后综述了如何选择制粒设备。(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3年08期)
黄晓鹏[4](2012)在《环模制粒机成型工艺及关键部件磨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模制粒机是农牧业产品的主要加工设备,也是苜蓿草产业加工中确保高产、优质、高质量草产品的关键设备。我国在苜蓿草产业制粒技术上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环模制粒机设备的关键部件使用寿命短、制粒质量差、功耗大和生产率低等方面。本文通过对苜蓿草颗粒的制粒成型过程与制粒机关键部件的磨损及减磨等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分析了环模制粒机的制粒过程与草颗粒成型机理。通过对环模制粒系统工作区苜蓿草粉物料层的受力分析,阐释了苜蓿草粉形成草颗粒的过程,建立了草粉层厚度与环模转角间的函数关系,推导出一般条件下物料层微分单元的力学方程,得到了环模对草粉层作用力的计算式。2、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苜蓿草颗粒的成型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出草颗粒产品的最优工艺参数:挤出力4.47kN、含水率15.96%、草粉粒度5.34mm,即制粒密度为最大值1.241g/cm3。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工艺参数下草颗粒的微观结构变化与成型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3、系统研究了苜蓿草粉为磨料对45#钢的磨损规律与磨损机理。分析了载荷、转速、草粉粒度和含水率等因素对45#钢磨损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磨料、不同金属材料的磨损试验研究,总结了植物磨料对金属材料的磨损机理。4、基于数字图像技术,以植物磨料(选择苜蓿草粉作为典型磨料)对不同金属材料磨损表面SEM灰度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和小波理论,研究了植物磨料对金属材料的磨损表面形貌特征。5、以环模、压辊常用45#钢为基体材料,对其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探讨了了不同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45#钢抗植物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耐磨机理。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得到45#钢抗植物磨料磨损最佳激光相变硬化工艺参数组合:激光功率2050W、扫描速度20mm/s、光斑直径4mm,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本文通过对制粒过程与制粒工艺、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机理的研究,为优化制粒机的结构、提高制粒质量与制粒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对制粒机关键部件磨损及减磨的研究、植物磨料对金属材料的磨损规律与磨损机理研究,为农业加工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施水娟[5](2010)在《环模制粒机挤压成形机理分析与结构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模制粒机在饲料机械行业和生物能源技术研究领域都是举足轻重的机械之一,其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颗粒的加工质量、产量和制粒机能耗。目前,国内的制粒机制粒成本较高,存在生产率偏低,能耗偏高和使用寿命偏短等问题。本文以提高制粒机的生产率、降低制粒能耗和延长制粒机使用寿命为目标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1)针对挤压过程物料在叁个区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数学模型,且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显示了每个区的环模受力、磨损情况,得出环模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磨损,物料在环模的轴向方向不是均匀分布等重要结论。(2)推导了环模抗弯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公式。(3)对不同特性(正交各向异性、各向同性)的物料在模孔(直孔)内的挤压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不同物料在环模孔内的力学模型。(4)对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在不同进料孔口(锥形孔、弧面孔)的模孔中挤压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得出弧面进料孔口较之锥形孔优。(5)对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在不同锥度锥形进料孔口模孔中的挤压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结果显示模孔锥形入口角越小,能耗越小。(6)建立了制粒机的能耗模型,结合不同环模转速、不同环模宽度和不同物料对制粒机的能耗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针对环模制粒机的生产效率、使用寿命、能耗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成果对优化制粒机的环模、压辊结构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12-01)
陈炳伟[6](2009)在《环模制粒机高效制粒机理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模制粒机是饲料机械四大主机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饲料加工产量,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在环模制粒机制粒机理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且制粒机与国外同类型设备相比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偏低、能耗偏高等缺陷,这极大地制约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环模制粒机理与结构优化技术,对提升饲料机械整体设计、制造水平,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制粒过程中物料层在制粒室的分布情况,指出了物料层分布的叁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对环模和压辊之间的物料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推导了供料区物料层最佳厚度理论公式。2.分析了环模孔在物料挤压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环模孔挤压受力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物料特性对制粒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物料泊松比、摩擦系数和环模长径比与制粒过程中挤压力之间的关系。3.研究了环模孔受力简化模型,并基于简化模型对环模孔口进行了有限元受力分析,结果表明环模孔进料口倒角越大,所受应力越小,物料更容易被挤压,相应的环模使用寿命越长。4.研究了环模和压辊的结构参数与压入物料高度及环模制粒机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大小辊环模制粒机和叁辊式环模制粒机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并进行了优化计算。5.推导了环模制粒机能耗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环模制粒机能耗的因素,揭示了环模线速度与制粒能耗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本课题针对环模制粒机制粒原理和性能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对提高环模制粒机的制粒质量、生产效率、制粒能耗与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吴劲锋[7](2008)在《制粒环模磨损失效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模是制粒机的核心部件,加工苜蓿草颗粒的环模寿命只有加工配合饲料颗粒的四分之一。在环模草颗粒制粒过程中,由于草粉对环模磨粒磨损,当颗粒的成型率下降至75%时,产生环模失效。本文在农业部牧草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对环模磨损失效机理、苜蓿草粉对金属材料的磨损机理、环模力学特性及对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通过对环模失效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制粒环模失效机理是环模表面在塑性变形和显微切削两种磨损机制作用下产生表面的材料流失;2.通过对不同金属材料的抗苜蓿草粉磨粒磨损行为的研究,苜蓿草粉磨料对金属材料的磨损有两种不同的磨损机制,在硬磨料磨损条件下,以显微切削机制为主导,在软磨料磨损条件下,以多次塑性变形机制和低周期疲劳机制为主导;3.试验研究发现,提高金属材料抗植物材料磨料磨损抗力不是简单地提高金属材料表面的硬度,而是应综合考虑金属材料的硬度与韧性的合理配合,即在本试验条件下,45~#钢硬度HRC50.67,韧度0.69kgfm:4.确定了45~#钢的抗苜蓿草粉磨粒磨损的热处理制度即:45~#钢亚温淬火比常温淬火能提高耐磨性;45~#钢抗苜蓿草粉磨损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40℃保温30min水淬,550℃回火后水冷预处理;770℃加热5-6min,水淬,200℃回火2小时。5.通过对环模制粒过程的力学特性分析和挤出力与制粒密度的关系研究,建立了进行环模结构优化设计的数理模型,为环模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植物材料对金属材料磨料磨损机理研究的新领域,为农业机械、饲料加工机械的设计制造中的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郑建荣[8](2003)在《流化床喷雾制粒机若干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流化床喷雾制粒机的起始流化速度、粉粒平稳流化及其控制方法、喷雾制粒机理和骤变失稳现象。指出起始流化速度的实验值远大于理论值,但是可以通过对床层压降的监控,实现平稳流化的操作控制。颗粒以团聚方式长大,而湿骤变失稳是本文流化制粒失效的主要形式。讨论了多种过程参量对制粒和骤变失稳的影响,其结果有助于指导实际生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田华,卓震[9](2001)在《抛射式双轴混合制粒机混合机理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固体颗粒在高速混合器内进行的搅拌混合的试验 ,研究了混合器内各结构参数与混合效果的关系 ,如筒体直径、主搅拌桨离筒底的间隙、主辅搅拌桨间距、辅搅拌桨离筒底的距离 ;分析了混合效果与各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的关系。通过固定1个物料体系 ,进行 3因素 (主搅拌桨转速、辅搅拌桨转速、混合时间 ) 3水平的正交试验。找出最佳混合参数组合 ,给出最适混合转速及最适混合时间。此型混合机与传统的混合装置相比大大缩短了混合时间 ,提高了混合效率、降低能耗。同时还具备制粒、干燥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张汉泉[10](2001)在《分流制粒强化高铁低硅烧结工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炉炼铁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入炉矿品位升高,冶炼渣量减少,焦比下降,喷煤比增加,相应对入炉精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烧结矿品位升高和SiO_2含量降低,烧结矿强度将下降。为保证烧结矿的质量,必须生产高碱度甚至超高碱度烧结矿。但对于我国大多数钢铁厂而言,烧结矿占入炉矿石的80%以上,由于酸性炉料供应短缺,入炉熟料比高,反过来使烧结矿碱度限制在1.6-1.8范围内。对于铁品位为58~62%、SiO_2含量4.0~4~4.5%、碱度为1.6~1.8的烧结矿,提高其产质量存在很大难度。 在当进口矿粉约为43%、国内矿粉约为22%、国产精矿22~25%、混合料水分为6.5%、焦粉配比为5.5%、碱度在1.8倍条件下,制备TFe含量为58~62%、SiO_2含量为4.1~4.5%的高铁低硅烧结矿,采用常规烧结工艺,烧结杯试验取得如下指标:烧结矿转鼓强度为60.53%,利用系数为1.894t·m~(-2)·h~(-h),成品率为79.82%,固体燃耗为54.07kg·t~(-1),FeO含量为8.99%。,而且结果表明,随着含铁品位的升高、SiO_2含量的降低,烧结矿强度下降,利用系数降低,烧结矿产质量明显下降,无法实现现代高炉冶炼的要求。为此,必须开发适合我国原料条件的烧结新工艺、新技术。 本文对一种新的分流制粒烧结工艺进行了研究,即将含铁精矿和粉矿分别制粒,形成低碱度内核、高碱度外壳的准颗粒进行烧结。通过考查分流制粒时间、水分分加、燃料分加等多种措施及相应工艺参数对烧结矿产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流制粒工艺后,烧结混合料中细颗粒比常规工艺明显减少(-3mm粒级含量由48%减少32%),中间粒级明显增多,准颗粒的加权调和平均粒径增大,混合科层气体阻力减小,烧结过程透气性得到改善。分流制粒工艺强化烧结取得如下指标:烧结矿转鼓强度达到65~70%,利用系数在1.9t·m~(-2)·h~(-1)以上,成品率在82~85%,固体燃耗为51~52kg·t~(-1),FeO含量在7.2~8.8%。与常规烧结试验相比,烧结矿转鼓强度可提高近10个百分点,利用系数和成品率也有所上升,固体燃耗下降了3.6~4.8%,而烧结矿中FeO含量明显降低,烧结矿产质量得到改善。 运用烧结过程气体力学、液相形成热力学和动力学及成矿机理对分流制粒强化烧结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该工艺的的实质就是利用选定的高效制粒设备,对添加25%左右的高品位铁精矿粉内配一定量的生石灰做粘结剂(也是熔剂)进行强化分流制粒,制备出理想的准颗粒结构,使局部碱度达到3.0以上(烧结料的总碱度仍维持在1.8左右),以增强亲水性差的铁精矿的粘附性能,改善烧结料层透气性。通过熔剂和固体燃料分加技术,控制烧结温度和气氛,生成局部高碱度且残余赤铁矿比例高、具有高强度和高还原性、以针状铁酸钙为主要粘结相且伴有一定量的钙铁橄榄石的非均质烧结矿。由于高碱度部分CaO含量较高,生成的液相总的表面张力因子增加,故表面张力较大,且粘度较低,易于促使气孔由不规则大孔变为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且大小适中的规则球形,改善了烧结矿的还原性和强度,提高了烧结矿的成品率。为高炉提供铁品位为58.5%、SiO_2 中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右晋学权优秀青年汰师基金汾助项目 含量4.5%、R为1.8、强度高、还原性好的烧结矿,为高炉精料、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1-12-01)
制粒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模是制粒机的核心部件,目前存在磨损快、寿命短等问题。该文对X46Cr13钢环模进行600 h实际生产状态下的磨损试验;对环模内壁和模孔内壁的磨损量与表面硬度进行测量;对磨损面进行表观形貌和微观磨损形貌观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磨损机理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研究环模磨损机理与磨损分布规律,对环模改进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不同磨损位置起主导作用的磨损机制有所不同;环模内壁磨损十分严重,磨损机理为以微切削作用为主的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交互作用;模孔内壁磨损量较小,模孔入口附近以磨粒磨损为主,出口附近则以疲劳磨损为主,从模孔入口到出口磨损量呈指数形式逐渐减小,磨损由磨粒磨损为主逐渐向疲劳磨损为主过渡。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环模耐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粒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宗煜翔,万芳新,蒲军,黄晓鹏.生物质制粒成型机理的研究现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6
[2].蒋清海,武凯,孙宇,夏先飞.生物质制粒机环模的磨损机理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
[3].魏羽锋,田冰.制粒机理、制粒设备及其选择[J].机电信息.2013
[4].黄晓鹏.环模制粒机成型工艺及关键部件磨损机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
[5].施水娟.环模制粒机挤压成形机理分析与结构参数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0
[6].陈炳伟.环模制粒机高效制粒机理与性能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
[7].吴劲锋.制粒环模磨损失效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08
[8].郑建荣.流化床喷雾制粒机若干机理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
[9].田华,卓震.抛射式双轴混合制粒机混合机理及参数优化[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1
[10].张汉泉.分流制粒强化高铁低硅烧结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