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禾论文-黄文城,张林,叶大鹏,TAYLOR,Alan,George

摩擦禾论文-黄文城,张林,叶大鹏,TAYLOR,Alan,George

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种壳,颖果,物理力学特性

摩擦禾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城,张林,叶大鹏,TAYLOR,Alan,George[1](2018)在《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物理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鸭茅状摩擦禾种子因形态结构复杂、种壳坚硬厚实而导致的脱壳困难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完整种子、种壳和颖果的物理力学特性,探讨可行的机械化脱壳方法。结果表明:四倍体品种Meadowcrest种子尺寸和质量均大于二倍体品种Pete,Meadowcrest和Pete这2个品种的颖果质量各占完整种子质量的1/4和1/3,其完整种子长度均约为颖果长度的2倍;种壳含水率显着低于颖果含水率;种子破裂力大小与压缩方向有关,轴向压缩时完整种子的破裂力为颖果破裂力的1/2~2/3。种子尺寸、水分和破裂力特性共同决定了轴向压缩可能是一种有效分离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种壳并获得无损伤颖果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朱奇琳[2](2016)在《摩擦禾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禾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它具有很多农艺性状,如良好的抗病性,常被用作为优质牧草。由于摩擦禾是玉米的近缘种,与玉米具有一个共同祖先,可能在玉米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通常认为摩擦禾是扩大玉米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基因组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物种十分重要。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复序列的种类繁多,其中卫星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进化较快,在不同物种间表现出在序列,拷贝数以及分布的差异。因此,卫星重复序列经常被用于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然而目前对于摩擦禾基因组以及重复序列的研究还极为有限。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对两种二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var. meridonale (2n=36, MR), Tripsacum dactyloides (2n=36, DD),一种四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2n=72, DL)进行低覆盖度测序,分别得到~7G,~10G,8G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基因组结构及其组分含量。完成两个二倍体摩擦禾的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四倍体摩擦禾与二倍体的重复序列分布对比,以及它们的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比对。另外开展了摩擦禾间,与玉蜀黍族的近缘属间的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对叁种摩擦禾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估算,以玉米B73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测定峰值进行计算。估算结果MR, DD, DL的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3,103Mb,3,814Mb, 6,892Mb.2、利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完成双末端测序,叁种摩擦禾MR, DD, DL核基因组的低覆盖度测序数据分别为7457.58Mb,10216.58Mb和8485.93Mb。3、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重复序列占MR, DD, DL基因组分别为63.23%、59.20%以及61.57%。其中反转座子的含量最高,分别占46.53%,42.26%,51.86%;卫星重复序列分别占14.66%,13.99%,7.19%。4、利用一组重复序列对二倍体MR, DD进行了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其中一些分布模式差异较大的重复序列在四倍体上也进行了染色体分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D与四倍体DL在这些重复序列的染色体上分布模式非常类似,推测DL与DD的亲缘关系比DL与MR的亲缘关系近。5、为了进一步探究叁种摩擦禾的亲缘关系,对它们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相比于MR, DD与DL亲缘更近。6、为了研究摩擦禾的着丝粒重复序列,我们利用OsCENH3抗体对叁种摩擦禾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对ChIP-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禾的着丝粒区的主要重复序列也是CentT和CRM,与玉米着丝粒重复序列的组成类似,没有检测到新类型的着丝粒重复序列。结果也说明了摩擦禾与玉米的亲缘关系非常近。7、对叁种摩擦禾进行了重复序列比较分析,表明DD与DL共享聚类相对较多。对摩擦禾属、玉米属、高粱属、薏苡属进行了重复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摩擦禾属与玉米属的共享聚类最多,与高粱属共享聚类最少。表明摩擦禾属与玉米属亲缘关系最近,与高粱属最远。总之,结合叁种摩擦禾的重复序列比较分析结果,重复序列在染色体的分布模式结果,ITS序列比对结果,可以推测相比于MR, DD与DL亲缘更近,而且有可能四倍体DL是由二倍体DD加倍而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黄文城[3](2016)在《鸭茅状摩擦禾种子质量提升的工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s (L.) L.]是一种多年生暖季型丛生禾草,是草产品质量最好的牧草之一,被称作“禾草之王”。鸭茅状摩擦禾主要用于饲草料生产,还可用于控制土壤侵蚀,生产生物能源。此外,鸭茅状摩擦禾种子可作为谷物来源生产面粉和食用油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种子产量不高、种子质量差以及种子休眠引起的建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鸭茅状摩擦禾的推广种植。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鸭茅状摩擦禾种子休眠的机理,确定可以有效破除种子休眠并提高种子质量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在不破坏颖果的条件下解决种子的去壳难题。论文研究发现,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种壳和种皮均延缓了颖果内部组织的水分和氧气的吸收,从而延缓了种子的萌发。为实现萌发,带壳种子比裸露颖果消耗了更多氧气。种皮是影响鸭茅状摩擦禾种子休眠和阻碍种子萌发的最关键因素。无论种壳存在与否,擦破种皮处理可以完全破除后熟种子批的休眠。足够长时间(8-12周)的冷湿层积处理也可以完全破除种子休眠。对冷湿层积处理的种子进行后干燥处理会导致休眠逆转,而擦破种皮处理可以解除休眠逆转。杀菌剂克菌丹(Captan)和福美双(Thiram)拌种处理中涉及的各化学成分对种子具有明显的植物毒性,从而降低了发芽率,因此不适合用于鸭茅状摩擦禾的种子处理。杀菌剂唑菌胺酯(Pyraclostrobine)和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无论是单独拌种还是以混剂形式拌种均可达到发芽率和霉菌控制的最佳效果。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物理机械特性及压缩去壳试验结果显示,四倍体品种"Meadowcrest"种子尺寸和重量均大于二倍体品种"Pete",两个品种的颖果重量各占完整种子重量的1/4和1/3,完整种子长度约为颖果长度的两倍。种壳含水率显着低于颖果含水率。种子破裂力大小与压缩方向有关,轴向压缩时完整种子的破裂力仅为颖果破裂力的一半。种子尺寸、水分和破裂力共同决定了机械式轴向压缩可以有效分离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种壳并获得无损伤的颖果,有效分离率为84-87%。在批量压缩前进行长度分选分级处理并以不同压缩位移压缩能够将种子有效分离率提高至95%。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新的去壳工艺流程,并对压缩去壳装置整机及关键机构进行了设计。通过控制种子鼓风机清选中的气流速度可以分离没有活性的空瘪种子,从而提高种子批质量。完整种子、擦破种皮带壳种子和裸露颖果叁种测试种子形态的最佳清选气流速度分别为9、10和12 m/s。对Westrup LA-LS风筛式清选设备风选系统的气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后表明,在吸风道风量调节阀倾角设定准确的条件下,可以确保鸭茅状摩擦禾种子达到最佳清选效果。前吸风道的调节确保轻杂被去除即可,后吸风道风量调节阀对应完整种子、擦破种皮带壳种子和裸露颖果的最适宜倾角分别为36°、270和90。虽然不同鸭茅状摩擦禾种子批间质量差异大,但采用合适的种子理技术和方法能够实现休眠的彻底破除,保证所有有活性的种子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红林[4](2016)在《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异源多倍体为桥梁种质创制玉米—大刍草附加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四倍体玉米(2n=40)、四倍体指状摩擦禾(2n=72)、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2n=40)叁物种远缘杂交创制的异源近六倍体MTP-1(2n=74)为桥梁材料,通过与玉米回交在BC3代获得两个玉米-大刍草单体附加系,对这两个附加系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分子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附加染色体传递率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体压片技术鉴定表明BC3和BC4代植株均出现正常二倍体型(2n=20)和附加系类型(2n=21)两种类型,BC4代植株的染色体类型同样为以上两种。对BC3代附加系材料3-9和367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附加染色体均来自于大刍草染色体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附加系材料3-9的核型公式为2n=2x=21=14m+m+6sm(2SA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1=2L+6M2+M2+12M1,着丝粒指数变化幅度从27.91-57.27,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Lt/st为1.78,无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附加染色体类型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相对长度与其5号染色体相对长度接近;367核型公式为2n=2x=21=14m+6sm(2SAT)+1sm,染色体组成为2n=21=2L+8M2+8M1+M1+2S,着丝粒指数变化幅度从28.213-67.753,最长染色体与最短(?)度比Lt/st为1.890,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有两条,分别为第6和第8染色体,附加染色体类型为近端部着丝粒的染色体(sm),相对长度与其7号染色体相对长度接近。2、利用RAPD技术对BC3和BC4代正常二倍体植株和附加系植株进行了多态性扩增。共筛选了104对引物,结果显示编号为04(AAGTCCGCTC)的引物在BC3代的叁个正常二倍体植株中均扩增出一条750-1000bp的特异性条带,条带清晰一致,可重复性高,叁个附加系植株的多态性一致,并且,利用该引物在BC4代材料中也扩增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细胞学验证表明条带与所对应的植株类型相同,说明该引物是可靠的RAPD标记引物,可用于后代材料的快速鉴定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3、附加系植株与对应二倍体植株的形态学性状比较结果表明,BC3代普通植株的株高、穗位高、穗位叶长、穗长、穗粗、行粒数均显着大于附加系植株;而附加系植株秃顶长显着大于普通植株,穗行,轴粗差异不明显。BC4代普通植株株高、穗位高、穗位叶长、穗长、行粒数、花粉育性,显着高于两个附加系植株,穗重和结实率极显着的高于两个附加系植株;穗粗、穗行数、轴粗差异不显着。两个附加系植株秃顶长显着大于普通植株。附加系植株相同性状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4、对附加系材料中大刍草染色体的传递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BC3代叁个附加系材料的染色体传递率各不相同,3-9染色体传递率最高达到100%,367传递率为43.42%,3-5最低为40.00%。对异源近六倍体(MTP-1)与玉米回交后代研究表明(1)随着后代中玉米染色体的增加,外源染色体的数目逐渐减少,植株表型越趋向玉米,育性提高,结实率不断提高。(2)通过异源多倍体与玉米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的生殖障碍,可以在低代创制出含有不同外源染色体的附加系,缩短了材料创制年限,拓宽了玉米种质资源。(3)核型分析与附加系基因组多态性表明,以叁元杂种为桥梁材料创制的附加系其基因组及染色体配对方式比较复杂,是研究外源染色体在玉米遗传背景中的遗传规律及基因组变化的良好材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杨世鹏[5](2016)在《利用2n配子聚合重组玉米、摩擦禾、大刍草染色体选育多年生饲草玉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2n配子有性多倍化和远缘杂交创制出了聚合玉米、摩擦禾和大刍草叁物种染色体的异源近六倍体(MTP-74,2n=74)和异源近八倍体(MTP-94,2n=94),以两个异源多倍体为母本,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9475,2n=40)为父本,分别杂交,获得MTP74杂交群体和MTP94杂交群体材料,对2个群体植株的细胞学、形态学及生物产量杂种优势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双色GISH的方法,对MTP74杂交群体材料的染色体数目、组成等进行了鉴定分析,共成功鉴定材料19个,群体的染色体范围在54-58之间,后代中含玉米、9475和摩擦禾的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7-13条,26-33条和14-18条,平均数分别为9.79条、30.00条和16.11条。MTP94杂交群体成功鉴定材料21个,群体的染色体范围在47-87之间,后代中含玉米、9475和摩擦禾的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7-16条,32-42条和14-18条,平均数分别为10.00条、38.58条和16.21条。2.对两个群体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在两个群体中,株高、草长、叶面积以及叶片数均与群体总鲜重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说明这四个性状可能是饲草玉米高产的基本特征。由于两个群体杂交后代都属于多分蘖品系,当分蘖数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分蘖和茎粗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因此,在多分蘖的多年生饲草材料中,分蘖、茎粗与生物产量之间并没有显着相关性。3.对两个群体的材料进行杂交优势结果分析表明,MTP74和MTP94杂交群体材料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株高、草长性状多表现为超亲优势,叶片数、茎粗、分蘖和叶面积性状多表现为中亲优势。在MTP74杂交群体中有11个材料的8个性状中亲优势全为正值,超亲优势最高的材料为P-08,其超亲优势有7个形状为正值。在MTP94群体中有15个材料的8个性状中亲优势全为正值,超亲优势最高的材料有3个(PP-11、PP-12和PP-21),它们的超亲优势有6个形状为正值。上述结果表明,MTP-74和MTP-94与9475杂交可以提高其杂种后代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均可作为桥梁亲本选育饲草玉米新品种。4.对MTP74杂交群体和MTP94杂交群体的9个性状均值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在染色体总数上,两个群体间在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MTP94群体中来自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的染色体显着高于MTP74杂交群体;而在在株高、草长、分蘖数、茎粗、叶面积、叶片数、总干重和总鲜重上两个群体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倍性的提高对后代个体性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会随着倍性的不断增加而无限提高,倍性到达一定程度后,决定后代个体的性状变异及产量取决于个体内在的染色体重组、基因交流以及核质间的相互作用。5.对两个群体农艺性状、鲜干产量的变异系数进行结果分析表明,MTP94杂交群体在株高、草长、茎粗、鲜草和干草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显着高于MTP74杂交群体;在叶面积上,MTP74杂交群体的变异系数显着高于MTP94杂交群体;在分蘖数上,两个群体并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用MTP-94作为中间桥梁材料进行杂交后代容易产生多的变异,更容易筛选出现性状优良、产量高的饲草玉米新品种。6.对两个群体材料的生长动态进行结果分析表明,MTP74杂交群体和MTP94杂交群体不同材料不同性状(或器官)的生长动态变化不同。不同于一年生玉米或一年生多分蘖饲草玉米所经历的的“慢-快-慢”的生长大周期,大部分材料在株高和分蘖数上都表现为“慢-快-慢-快-慢”的生长模型,表现出多年生多分蘖材料特有的复杂的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株高和分蘖在营养生长阶段分别有两次的快速生长期,并且株高和分蘖之间的生长相互抑制,当分蘖快速生长时株高生长缓慢,反之依然。7.对MTP74杂交群体和MTP94杂交群体材料刈割时田间农艺性状表型和鲜、干产量结果分析表明,MTP74杂交群体中P-30和MTP94杂交群体中的PP-03、PP-10、PP-11、PP-19在性状和生物产量上表现最为优异,同时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对这几个材料刈割后的再生性和越冬性进行观察,发现它们的刈割后生长势极强,直到12月温度降低后才停止生长;P-30和PP-19的越冬率为100%,PP-03、PP-10和PP-11越冬率分别为94.44%、88.89%和77.78%。(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闫彩清,董民堂,古小红,李凌雨,王学雄[6](2015)在《摩擦禾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利用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禾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具有许多与玉米相对同源的基因以及良好的抗逆性、抗病虫性及品质等[1],由于它们的染色体组不是紧密同源的[2],在玉米种质的改良中对摩擦禾的利用存在困难,介绍用花粉管通道法和玉米幼胚离体培养,来提高实现摩擦禾改良玉米的利用效果,供广大玉米育种者开展相关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5期)

赵翠荣,余华强[7](2014)在《利用玉米和鸭茅状摩擦禾诱导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远缘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创造新种质和遗传群体。20多年来的研究利用趋势表明,玉米(Zea may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也有应用的潜力,但是都未做详细的对比研究,至今尚未成为小麦育种的成熟技术手段,主要原因是在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萌发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还达不到稳定、高频率生产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技术水平,导致与育种结合推广应用的速度很慢。(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程明军[8](2013)在《玉米—摩擦禾—大刍草异源多倍体的形态解剖、TrnL-F和ITS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四倍体玉米×四倍体指状摩擦禾杂种Fl(2n=56)为母本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9475)杂交创制的叁元杂种(MTZ-1)(2n=76)和叁元杂种与9475的回交后代MTZZ-1 (2n=96)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了形态、解剖、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方面的解析,旨在鉴定评价合成的异源多倍体与其亲本重要性状关系,探明异源多倍体早期合成过程中遗传变化规律。试验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叁亲本与两个异源多倍体的形态性状和部分器官解剖性状表明,MTZ-1大部分性状如茎粗、根尖数、根体积等介于叁亲本之间,部分性状如花丝横切面积具有超亲优势,也有部分性状如花药维管束面积产生了退化;MTZZ-1大部分性如叶面积、茎粗、根横切导管数等与MTZ-1差异不显着,少数性状如主茎雌穗数显着高于MTZ-1,表现出一定的“多倍化”现象。2.叁亲本和两个异源多倍体所有观测性状聚类分析表明,MTZ-1与摩擦禾遗传距离最近,玉米其次,9475最远;MTZZ-1与9475遗传关系最近,玉米其次,摩擦禾最远;说明MTZ-1基因受摩擦禾影响较大,而MTZZ-1基因受9475影响较大。3.叁亲本与两个异源多倍体TmL-F和ITS直接测序分析表明,MTZ-1和MTZZ-1的TrnL-F序列与玉米完全相同,说明杂种母本为玉米,回交后细胞核的改变对TrnL-F影响不大;两个异源多倍体的ITS序列长度介于叁亲本之间;G+C含量降低,发生较多GC突变;对叁亲本和两个异源多倍体ITS序列信息位点与峰图结合分析表明,信息位点对应峰图均出现套峰,并且套峰中包涵叁亲本信息位点。综合ITS直接测序结果表明,叁亲本ITS序列在同一细胞中发生相互作用,并且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能够鉴定异源多倍体亲本组成。4.ITS单克隆测序分析表明,MTZ-1ITS序列摩擦禾型序列仅占2.4%,MTZZ-1没有摩擦禾型序列出现,说明摩擦禾ITS序列在两个异源多倍体中消失速度较快;在MTZ-1中,玉米ITS序列对9475作用较大,在MTZZ-1中9475ITS序列对玉米作用较大,而摩擦禾ITS序列在两个异源多倍体细胞中作用相对较小,说明两个异源多倍体细胞中ITS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玉米和9475之间,并且相互作用大小与染色体条数有关;对两个杂种信息位点对位分析表明,与MTZ-1相比,同一位点9475信息位点在MTZZ-1中所占比例升高,说明9475DNA的加入增加了9475位点的检出率;对MTZ-1和MTZZ-1所有单克隆序列和玉蜀黍属(玉米和大刍草)及摩擦禾单克隆序列共同构建系统发育树, MTZ-1单克隆序列在发育树中分成叁类,分别与玉蜀黍亚属、繁茂亚属和摩擦禾相对应,但与摩擦禾相对应的单克隆序列最少:而MTZZ-1主要分成两类,分别与玉蜀黍亚属和繁茂亚属对应。说明叁亲本ITS序列协同进化主要发生在玉米和9475之间。5.MTZ-1和MTZZ-1ITS直接测序序列和玉蜀黍属中各物种及摩擦禾ITS单克隆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两个异源多倍体的聚类结果与形态解剖性状聚类不同,结合ITS序列位点分析,说明新合成的异源多倍体ITS序列变异位点较多,不能采用ITS序列对新合成异源多倍体进行聚类分析。6.MTZ-1有丝分裂各时期和减数分裂FISH-GISH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一定的不协调性,部分染色体片段出现丢失现象,包含ITS序列的45sDNA发生一定的聚集和分离,说明在MTZ-1有丝分裂过程中,部分细胞内叁亲本染色体不稳定而相互作用;在减数分裂时期,45sDNA信号位点在大部分细胞中同样发生一定的聚集及染色体片段丢失现象,结合ITS序列分析说明,叁亲本在同一细胞中存在协同进化现象,这为叁元杂种出现丰富的性状变异后代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志龙[9](2011)在《玉米—摩擦禾—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叁元杂种及玉米—摩擦禾附加系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四倍体玉米、四倍体指状摩擦禾、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以及叁物种杂交创制的叁元杂种(MTF-1)为材料,进行了45S rDNA序列和5S rDNA序列在供试材料染色体上的位点分布研究;同时对一个玉米-摩擦禾附加系进行遗传鉴定,试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四倍体玉米(2n=40)、四倍体指状摩擦禾(2n=72)、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2n=40)的5S rDNA序列和45S rDNA序列FISH核型分析表明,四倍体玉米染色体各有2对5S rDNA和45S rDNA位点,5S rDNA位于第2号染色体的长臂近末端,45S rDNA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次缢痕区;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染色体各有2对5S rDNA和45S rDNA位点,5S rDNA位于第4、6号染色体长臂近末端,45S rDNA位于第11、13号染色体次缢痕区;四倍体摩擦禾染色体各有2对5S rDNA和45S rDNA位点,5S rDNA位于第6、12号染色体的短臂近着丝粒处,45S rDNA位于第16、32号染色体短臂次缢痕区和随体上。叁元杂种MTF-1染色体5S rDNA和45S rDNA FISH核型分析表明,叁元杂种染色体组存在3对45S rDNA位点和3对5S rDNA位点,染色体数目为76条,为异源六倍体,进一步推断得出叁元杂种是由玉米-摩擦禾杂种F1(2n=20Mz+36Tr)未减数雌配子(n=56)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正常雄配子(n=20)结合发育而成。玉米-摩擦禾附加系细胞学分析表明,附加系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1,除正常配对的10对染色体外,存在1条长度短于第10号染色体且表现为近端部着丝粒的染色体(sm)。单色、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该附加系为玉米-摩擦禾异源单体附加系,玉米与摩擦禾染色体之间存在片段易位。田间性状调查表明,该附加系(2n=21)形似玉米,但株高低于对应的二倍体(2n=20)。花粉母细胞分析表明,该附加系(2n=21)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主要有10IⅡ+1Ⅰ和9Ⅱ+1Ⅲ两种,染色体平均构型为0.57Ⅰ+9.58Ⅱ+0.43Ⅲ,在分裂后期常出现异常染色体、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等现象。花粉育性检测表明,该附加系花粉粒的可染率仅为4%,而相应的倍体植株花粉粒可染率高达98%。用普通植株授粉附加系,结实率与对应的2n=20植株无异。附加系中外缘摩擦禾染色体传递率分析结果表明,传递率最高为55.7%,最低为42.0%,平均传递率为46.44%。(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苏月贵[10](2009)在《玉米、摩擦禾、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叁元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四倍体玉米×四倍体指状摩擦禾杂种F_1(2n=56)为母本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杂交创制的叁元杂种(MTF-1)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旨在探明该叁元杂种的遗传组成与遗传行为,比较研究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摩擦禾叁个物种间的基因组关系。试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分析叁元杂种(MTF-1)与其叁个亲本植株的形态学性状结果表明,叁元杂种(MTF-1)为多年生,生长繁茂,植株综合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摩擦禾的生物学性状;花粉粒高度不育,雌穗部分可育。对叁元杂种(MTF-1)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杂交后代和天然杂种后代植株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叁元杂种各杂种后代均分离出玉米型、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型和叁元杂种型(MTF-1型)植株。2.四倍体玉米×四倍体指状摩擦禾杂种F_1(2n=56)与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杂种后代出现较高频率的双胚植株,发生频率为22.2%;在叁元杂种天然杂交后代中也出现双胚植株,发生频率为3.6%。高频率双胚植株的出现可能与无融合生殖特性相关。3.利用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对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摩擦禾进行了核型比较研究。玉米(Zea mays ssp.mays)的核型公式为K(2n)=2x=20=14m+6sm(2SAT);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Zeaperennis)核型公式为K(2n)=4x=40=18m+22sm(4SAT);四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L.)的核型公式为K(2n)=4x=72=2n=34m+38sm(4SAT)。比较表明,叁种物种的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20,40,72,核型均属2B类型,核型不对称性和进化地位由高到底依次为摩擦禾、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玉米。4.利用单色、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了叁元杂种(MTF-1)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结果表明,叁元杂种(MTF-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76;单色基因组原位杂交中,36条为摩擦禾染色体(显示为红色),其余40条为玉米和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染色体(显示为黄色);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中,20条为玉米染色体(显示为青绿色),20条为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显示为蓝色),其余36条来自于四倍体指状摩擦禾(显示为红色)。5.结合GISH与核型分析对叁元杂种体细胞内各基因组的同源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0条玉米染色体中,10个较强的玉米纽状杂交信号分布在其中的10条染色体上,分别分布在2、4、7、8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3号染色体一个成员的短臂近端部和5号染色体一个成员的短臂近着丝粒区。36条摩擦禾染色体中,3条染色体上分布有3个较小而弱的异染色质纽,其余33条染色体上分布有42个较大的玉米纽状杂交信号,其中1~8、10号染色体等9条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末端都有异染色质纽。玉米与摩擦禾的基因组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特别是玉米与摩擦禾异染色质纽重复序列高度同源。6.对叁元杂种(MT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及其花粉粒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的染色体构型中,除了染色体配对正常的二价体外,还发现有单价体、叁价体、四价体等异常染色体配对构型,在统计的140个细胞中,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构型为1.74Ⅰ+25.29Ⅱ+4.11Ⅲ+2.84Ⅳ;减数分裂中期Ⅰ以后各个时期均发现滞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衡分离等异常现象。四分体时期后,小孢子细胞质解体,细胞核无法从中获取营养而停止发育于单核早期,最终形成只含单细胞核的不饱满花粉粒。叁元杂种(MTF-1)花粉粒可育率仅为0.16%。(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摩擦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摩擦禾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它具有很多农艺性状,如良好的抗病性,常被用作为优质牧草。由于摩擦禾是玉米的近缘种,与玉米具有一个共同祖先,可能在玉米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通常认为摩擦禾是扩大玉米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基因组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物种十分重要。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复序列的种类繁多,其中卫星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进化较快,在不同物种间表现出在序列,拷贝数以及分布的差异。因此,卫星重复序列经常被用于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然而目前对于摩擦禾基因组以及重复序列的研究还极为有限。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对两种二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var. meridonale (2n=36, MR), Tripsacum dactyloides (2n=36, DD),一种四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2n=72, DL)进行低覆盖度测序,分别得到~7G,~10G,8G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基因组结构及其组分含量。完成两个二倍体摩擦禾的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四倍体摩擦禾与二倍体的重复序列分布对比,以及它们的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比对。另外开展了摩擦禾间,与玉蜀黍族的近缘属间的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对叁种摩擦禾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估算,以玉米B73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测定峰值进行计算。估算结果MR, DD, DL的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3,103Mb,3,814Mb, 6,892Mb.2、利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完成双末端测序,叁种摩擦禾MR, DD, DL核基因组的低覆盖度测序数据分别为7457.58Mb,10216.58Mb和8485.93Mb。3、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重复序列占MR, DD, DL基因组分别为63.23%、59.20%以及61.57%。其中反转座子的含量最高,分别占46.53%,42.26%,51.86%;卫星重复序列分别占14.66%,13.99%,7.19%。4、利用一组重复序列对二倍体MR, DD进行了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其中一些分布模式差异较大的重复序列在四倍体上也进行了染色体分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D与四倍体DL在这些重复序列的染色体上分布模式非常类似,推测DL与DD的亲缘关系比DL与MR的亲缘关系近。5、为了进一步探究叁种摩擦禾的亲缘关系,对它们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相比于MR, DD与DL亲缘更近。6、为了研究摩擦禾的着丝粒重复序列,我们利用OsCENH3抗体对叁种摩擦禾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对ChIP-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禾的着丝粒区的主要重复序列也是CentT和CRM,与玉米着丝粒重复序列的组成类似,没有检测到新类型的着丝粒重复序列。结果也说明了摩擦禾与玉米的亲缘关系非常近。7、对叁种摩擦禾进行了重复序列比较分析,表明DD与DL共享聚类相对较多。对摩擦禾属、玉米属、高粱属、薏苡属进行了重复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摩擦禾属与玉米属的共享聚类最多,与高粱属共享聚类最少。表明摩擦禾属与玉米属亲缘关系最近,与高粱属最远。总之,结合叁种摩擦禾的重复序列比较分析结果,重复序列在染色体的分布模式结果,ITS序列比对结果,可以推测相比于MR, DD与DL亲缘更近,而且有可能四倍体DL是由二倍体DD加倍而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禾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城,张林,叶大鹏,TAYLOR,Alan,George.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物理力学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

[2].朱奇琳.摩擦禾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6

[3].黄文城.鸭茅状摩擦禾种子质量提升的工艺与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4].王红林.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异源多倍体为桥梁种质创制玉米—大刍草附加系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5].杨世鹏.利用2n配子聚合重组玉米、摩擦禾、大刍草染色体选育多年生饲草玉米[D].四川农业大学.2016

[6].闫彩清,董民堂,古小红,李凌雨,王学雄.摩擦禾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利用途径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5

[7].赵翠荣,余华强.利用玉米和鸭茅状摩擦禾诱导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4

[8].程明军.玉米—摩擦禾—大刍草异源多倍体的形态解剖、TrnL-F和ITS序列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

[9].李志龙.玉米—摩擦禾—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叁元杂种及玉米—摩擦禾附加系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苏月贵.玉米、摩擦禾、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叁元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摩擦禾论文-黄文城,张林,叶大鹏,TAYLOR,Alan,Georg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