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春霞(鄢陵县实验小学河南鄢陵461200)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每个班级中,除了诸如班委会、行政小组等“正式”的群体之外,往往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称“非正式群体”。据调查,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它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其类型及形成原因,客观分析,因势利导,抑制或消除其消极的作用,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1.“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1当今,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控制,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迫切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友谊和经验,寻找适合自己存在的小群体,以满足安全归属的需要。
1.2对自我的认识需要借助他人或集体的评价来实现,因此,他们渴望找到一个能够常在一起活动的小群体,以满足自我认识的需要。
1.3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面对许多新事物、新困惑,他们不愿意或不可能事事与家长或老师交流,因而,需要有一个共同探讨问题、倾吐心声、解决疑惑的非正式群体。
1.4学生心理需要具有多样性特点,学校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这也是班级中出现多种小群体的重要原因。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1智力能力型:其成员之间以相近的智力、能力水平为中介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有两个这样的群体。一是班级中那些思维反应迅速、综合能力强,被称为“高智商者”的群体。二是思想品德素质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后进生”小群体。
2.2兴趣爱好型:这是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如书友、画友、才友、球友等。也有因癖好而结合在一起的,如爱打好斗、上网打游戏等。
2.3性格气质型:以性格品质为中介结合在一起,或相近或互补。
2.4以对人对事的共同感受或共同的道德评价为中介结合在一起。
3.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3.1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保护积极性因素,转变消极群体。
在学生的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各种“非正式群体”是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它能较好地满足各类学生的多元化需要。因此,要充分肯定并积极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
首先,要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情感性、自愿性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踏实、团结、进取的良好风气。如对于“智力能力型”中的高智商者群体,要引导他们克服嫉妒心理,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使其成员的竞争在健康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引导他们主动地吸纳新成员“加盟”到这样的集体中,发挥他们在班集体中的“领头羊”作用。有利于班风和学风建设。对于后进生群体,则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上进心,改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能较好地发挥各自特长,满足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特点,放手让他们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对足球迷,以班集体的名义联系球队进行比赛,组织啦啦队为其呐喊助威。这样,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使他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同时,活跃了班级气氛,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第三,要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核心人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有威信,且有一定管理能力,左右着所在小群体的活动。要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配合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并帮助解决班上的一些棘手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实践表明,班主任若能利用好一个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则往往可带动一群学生的思维转变。当然,要能真正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还必须对他们不断“输血”,提高其整体素质。如吸收他们参加学雷锋小组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学生“非正式群体”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必须区别对待。对于积极的、进步的、亲集体的“非正式群体”,要充分肯定、积极利用,并引导其向更高的、与班级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对于偏离集体的“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控制;对于违纪型甚至是违法型的小群体,要果断处理、强令解散。当然,对于这类群体的处理,仍要注意方式,要摸清每个成员的思想脉搏,摸清头目或主要成员的心理认知差异,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瓦解工作,使成员不盲目追随小头目,在精心转化每一个成员的同时,重点做好小头目的工作。一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及个性,既要了解消极一面,又要了解积极的一面,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二要争取多种教育的力量,如调动班集体中的广大同学向“非正式群体”的小头目及其成员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其改正缺点,同时班主任要做好细致的家访工作,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则效果较好。如果态度粗暴、简单干涉,则效果不大,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3.2要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多方位思想教育。“非正式群体”的自发性,往往会导致其活动的盲目性和破坏性。然而,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估计不足,这在客观上又增加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其实,“非正式群体”同样是班主任研究和教育的对象。班主任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哥儿们”义气等等。
其次,要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和保密性,而这易使班集体分化成多个派别,造成同学之间的不团结,相互攻击,甚至打群架。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工作,使各小群体都能融于统一的班级大集体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小群体,同时,促使一些隐蔽的小群体公开化,引导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开展有益的活动。
第三,要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每个学生既是整个班集体中的一员。通常情况下,“非正式群体”同班委等“正式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时,两者会发生离散现象,这时“非正式群体”很可能成为“正式群体”正常工作和发展的干拢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必须对“非正式群体”加强管理,注意其发展动向,寻找教育时机,而不要任其发展。要使“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不出现越轨现象,除要加强管理外,还要求班队干部和班主任能以普通朋友的身份参与各种小群体的活动,加强同核心人物的交往,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始终不背离班集体。
总之,当班里出现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时,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要着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因势利导,使班级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成为良好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