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运移论文-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

养分运移论文-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肥,花生,盐碱地,土壤水分

养分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1](2019)在《施用钙肥对盐碱地花生开花期后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养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出苗和建苗率,田间条件下,设置CaO0 kg/hm2(对照,Ca-0)、180 kg/hm2(Ca-1)和360 kg/hm2(Ca-2)试验,研究盐碱土花生开花期后0~100 cm剖面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随花生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钙肥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层含盐量,80 cm以下土层含盐量明显增加,对0~4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不大,但明显提高开花后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较高钙肥用量可降低60~100 cm土层含水量。施用钙肥可明显提高开花期后0~60 cm土层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明显降低土壤水解性氮的淋溶强度,尤以Ca-2处理表现明显。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区,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匮乏,速效磷含量虽然较充足,但受盐碱胁迫、团粒结构缺乏、土壤板结严重等因素制约,不利于花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土壤磷效率难以发挥,基施钙肥可有效提高0~60 cm土层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水解性氮的淋溶强度,使土壤肥力有效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4期)

陈晓鹏[2](2018)在《纳米碳对黄土区水土流失及养分运移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国际研究热点与黄土地区水土养分严重流失相结合,将纳米碳的特殊性质应用于改善黄土坡地土壤结构,以达到治理水土养分流失的目的。本文通过室内分析试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模型模拟分析叁者结合的研究手段,对纳米碳作用于黄土地区坡地水土养分流失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描述纳米碳作用下坡面水分、养分传递的数学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纳米碳可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分布及土壤水势能变化过程。纳米碳的施加能够有效减少0.01~0.05mm~3区间的土壤孔隙,增加大孔隙(>0.05mm~3)在孔隙结构中的占比。另外,土壤表层以下布设纳米碳混合层在入渗过程中具有明显减渗作用,且施加量对于水分下渗的抑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施加纳米碳改变了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吸力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整体土壤水吸力,且纳米碳施加量越多,土壤水吸力越大,土体对水分的吸持能力越强;(2)黄土区坡面土壤中施加纳米碳,对坡面降雨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显着,且坡面累计产流产沙量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果。径流平均水深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雷诺数和弗劳德数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平均水流功率与含沙量之间的分析得出,产流初期,坡面的产沙率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剖面含水量对比分析,纳米碳混合层的布设,增加了土壤深层剖面的含水量,提高了土壤对降雨的容纳、快速渗入能力;通过Hydrus-3D模型模拟坡地土壤剖面水分运动过程,模拟效果良好,纳米碳混合层内土壤的水力参数与纳米碳存在显着关系,进气吸力α~(-1)、形状系数n和饱和导水率K_s与纳米碳施加量呈线性关系,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施加纳米碳的土壤中各项水力参数均发生了中等变异,在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中纳米碳对土壤水分性质的影响要大于土壤结构的影响;(3)径流和泥沙硝态氮累计流失量与纳米碳的施加量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后剖面硝态氮分布呈现单峰状,纳米碳可促进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迁移。基于幂函数的等效混合深度模型对硝态氮径流流失过程拟合效果最好,其中,混合层深度与纳米碳施加比例呈幂函数关系,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混合层深度h_m、h_m?和H_0均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参与径流养分流失的深度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卢垟杰[3](2018)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和养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大片的盐碱荒地被废置,未能作为后备土地资源被利用,若能改良开发盐碱地,对解决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意义重大。地表滴灌具有频率高、流量小、时间长的优点,不仅可以淋洗土壤盐分,还可增强植物根系吸水,既可以做到省水、省肥、节能、保墒、改良盐碱土地,又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灌区灌溉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水灌溉系统的规划布置以及盐碱地的改良和开发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滴灌施肥技术,通过在大同盆地盐碱地上设置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种植方式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施肥量以36-72-180kg/hm~2(K_2O-P_2O_5-N)为100%标准施肥水平,分为0%、40%、70%、100%和130%,5个施肥量处理,种植方式分为垄作无膜、垄作覆膜、平作无膜和平作覆膜4个处理,灌溉定额为70%田间持水量,研究了滴灌施肥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和养分运移的影响,为大同盆地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牧草的种植提供有益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适宜种植于极轻度盐化土壤和极轻~轻度碱化土壤(pH值为8~9,EC为0.2~0.7 mS/cm);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则适宜种植于轻度~重度盐化土壤和中度~重度碱化土壤(pH值为9~10,EC为0.7~1.6 mS/cm);2)滴灌施肥后,除最高施肥量处理外其他各组表层土壤盐分含量有明显降低,土壤电导率峰值向远离滴头的水平和竖直方向运移了15 cm,其中70%施肥量处理的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最好;表层土壤pH随施肥量增高而降低。各施肥量处理中对比不同滴灌施肥量的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发现土壤中速效钾、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均随施肥量升高而增大,其中速效钾水平方向的运移距离大于竖直方向;速效磷难以淋洗,主要分布于滴头附近;硝态氮易淋洗,在土壤中分布范围较广。综合比较各施肥量处理的土壤电导率、pH和养分,100%施肥量处理的表现最优。3)不覆膜时垄作的土壤含水率明显低于平作,覆膜后二者土壤含水率相似且均大于前者。垄作种植时,滴灌对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较平作好,表层土壤电导率和p H降低更多,覆膜后淋洗效果更加明显。由于硝态氮淋洗性强、速效钾水平运移速度快,垄作后,二者易向垄沟汇集,通过覆膜可显着降低这一趋势,使之分布于作物根部。4)不同滴灌施肥量和种植方式下的植物生长研究表明:100%施肥量组的紫花苜蓿株高和产量高于其他组;垄作覆膜的种植方式下,紫花苜蓿株高和产量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胡乐宁,肖和友,苏以荣[4](2017)在《土壤改良剂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水平运移的阻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一种或者组合材料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改良剂,达到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有效降低土壤养分流失的风险,研究了不同材料对溶液中养分的吸附特性以及室内模拟添加到喀斯特地区土壤后对土壤养分地表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9 900 g土、9 900 g土+3%甘蔗渣炭297 g、9 900 g土+3%玉米秸秆炭297 g、9 900 g土+3%甘蔗渣炭297 g+2%沸石198 g+2%粉煤灰198 g、9 900 g土+3%玉米秸秆炭297 g+2%沸石198 g+2%粉煤灰198 g处理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地表流失量之和分别为625.42、614.51、558.47、411.24、391.80 mg。所有实验处理均能降低养分地表流失总量,增加沸石及粉煤灰施用量有望进一步降低流失量。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能减少总养分流失,增加沸石和粉煤灰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养分流失。养分吸附特征与养分种类和吸附材料直接相关。改良剂填充柱对养分的去除效果显示,沸石和粉煤灰组合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有望降低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经落水洞的流失。(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武俊英,秦丽,杨进,秦德志[5](2017)在《盐胁迫对农大甜研6号甜菜幼苗生长和养分运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农大甜研6号甜菜新品种在盐碱地的高产高效栽培,于2015年采用盆栽土培方法,设置4个Na Cl浓度(0、0.25%、0.50%、1.00%)和3个基施肥量(N-P_2O_5-K_2O∶180-165-75、225-240-150、270-315-225kg/hm~2),共12个处理;在农大甜研6号甜菜幼苗盐胁迫处理后5d开始进行幼苗生长和根、冠养分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盐分胁迫对甜菜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N、P、K养分施用量,且盐分影响甜菜幼苗中N、P、K养分的运移。与幼苗根干物质呈正相关的营养指标:K(全株,0.755)>K(冠,0.754)>K(根,0.624)>P(根,0.494)>P(全株,0.265)。相对于无盐处理,K对甜菜耐盐性的提高作用较大。0.25%Na Cl对甜菜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甜菜幼苗可耐0.50%Na Cl胁迫,其中N-P_2O_5-K_2O为(225~270)-(240~315)-(150~225)kg/hm~2可促进甜菜株高、叶面积、干物质、根及全株N、P、K含量的增加,是盐胁迫条件下适宜的养分供应组合。甜菜幼苗不耐1.00%Na Cl胁迫。(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史书强,赵颖,何志刚,娄春荣[6](2016)在《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对马铃薯土壤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配合不同化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合化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对土壤养分运移、土壤微生物群落均有一定的影响,生物有机肥配合化肥处理马铃薯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16.09%,经济效益提高了10 431元/hm2,生物有机肥配合化肥减量75%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提高13.32%,经济效益提高了9 555元/hm2。生物有机肥配合化肥处理在马铃薯关键时期土壤养分运移发挥重要作用,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速效氮比常规施肥提高12.7%,速效钾比常规施肥提高14.4%,速效磷比常规施肥提高4.4%。对土壤微生物种群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生物有机肥配合化肥即可以显着提高马铃薯产量,还可以活化土壤、降低肥料量过大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郑慧[7](2016)在《北疆机采棉不同长势棉花生长发育及养分运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在玛纳斯县六户地镇创田村试验田进行不同长势机采棉田生长发育及养分运移的比较研究,分别为稳健型,偏旺型,早衰型。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栽培条件,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生长、养分运移的特性,为北疆机采棉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稳健型、偏旺型、早衰型棉花生育期分别为118天、122天、110天,主茎日增长量在开花前分别为1.22cm/d、1.53 cm/d、1.02cm/d,出叶速度分别为4.26 d/片、6.98d/片、7.51 d/片,现蕾强度分别为0.43个/d、0.22个/d、0.15个/d,成铃强度分别为0.75个/d、0.66个/d、0.56个/d;打顶前稳健型棉花的株高不超过75 cm,但不低于70cm。新陆早57号稳健型棉花产量形成主体是伏桃,占总量的86%,内围铃占总量71.33%,中部棉铃表现为分别为66.67%、52.36%、33.33%。2.稳健型棉花各生育时期的LAI应分别为:叁叶期0.33、现蕾期1.12、开花期2.47、盛花期3.80、盛铃期4.50、吐絮期3.85。稳健型棉花平均MTA盛铃期达到峰值为62°。生育后期稳健型棉花的Pn为11.57μmol·m~(-2)·s~(-1),分别比偏旺型、早衰型棉花高出38.23%和119.54%;蒸腾速率为5.37 mmol·m~(-2)·s~(-1)、气孔导度为784mmol·m~(-2)·s~(-1)。3.干物质向营养器官的分配现蕾后不断增加,峰值出现在盛铃期,不同长势棉花叶面积载铃量分别为27.16个·m-2,20.16个·m-2、20.08个·m-2。叶面积载果节量达到85个·m-2是形成稳健型高产棉花的必要条件。稳健型、偏旺型、早衰型棉花叶面积载生殖器官干重分别为0.32kg·m-2、0.28 kg·m-2、0.21 kg·m-2。4.稳健型棉花营养器官养分积累在开花期达到积累高峰。生殖器官总体积累趋势与营养器官一致,积累高峰期有所不同,生殖器官养分积累高峰出现在盛铃期,积累量表现为茎<叶<蕾铃。不同长势棉花N、P_2O_5、K_2O快速积累期时间分别为出苗后35-68d、43-69d、41-67d。(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赵颖,史书强,何志刚,娄春荣[8](2016)在《不同灌溉模式下新型缓释肥对马铃薯产量与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技术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技术配合缓释肥处理可显着提高马铃薯的肥料利用率,对马铃薯的产量构成、土壤养分运移均有一定影响;膜下滴灌技术配合缓释肥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比常规灌溉施肥提高12.07%,在马铃薯关键时期土壤养分运移发挥重要作用,速效磷、速效氮分别比常规灌溉施肥提高11.5%、15.5%。膜下滴灌技术配合缓释肥不仅显着提高马铃薯产量,还可节约水资源,并降低肥料量过大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张永强[9](2015)在《滴灌量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北疆麦后复播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3000 m3·hm-2(W1)、3600 m3·hm-2(W2)、4200 m3·hm-2(W3)、4800 m3·hm-2(W4)四个滴灌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转运、养分吸收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北疆复播大豆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复播大豆的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W3>W4>W2>W1。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及气孔导度(Ls)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但叶片胞间CO2浓度(Ci)却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2.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生长及荚、粒分布的影响:随滴灌量的增加,复播大豆的株高增高,平均节间长度、结荚节位及底荚高度增大,株高与茎粗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998);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在下层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上层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但对中层荚、粒所占的比例影响不大。3.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养分吸收特征的影响:复播大豆干物质、植株中N、P2O5及K2O的积累均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拟合度较高,均呈“S”型变化曲线。复播大豆单株干物质重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W3处理最高;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出苗后49.5~53.0 d,快速积累期为30.3~31.9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为0.48 g·plant-1·d-1。不同滴灌量处理大豆植株中N、P2O5和K2O含量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均以W3处理积累量最大。N、P2O5和K2O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苗后47.1~49.9 d、44.8~45.1 d和44.6~46.1 d,快速积累期分别为31.7~36.4 d、22.2~22.4 d和28.7~31.46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6.35、8.15和9.30 mg·plant-1·d-1。4.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复播大豆产量与滴灌量之间的关系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方程,以W3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741.23 kg·hm-2,分别比W1、W2和W4叁个处理,高出30.42%、13.98%和8.44%,达显着水平(p<0.05)。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在W1、W2、W3叁个灌溉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W4处理。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滴灌量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脂肪含量却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二者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77),且蛋脂总含量以W3处理最高,为53.03%。(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苏木德[10](2015)在《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马铃薯种植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实验条件对不同水肥的调控措施对马铃薯种植的研究,可以为不同水肥的调控措施对马铃薯生产中的有效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因而本文主要通过对常规灌溉是非和滴灌施肥两种水肥调控措施的马铃薯产量及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运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灌溉施肥方式和土壤质地都会对土壤剖面养分运移产生影响;而不仅能使土壤表层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养分含量水平,而且对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和养分供应都提供有利作用的是滴灌施肥技术的合理利用。结合所得的结论最终可以得出滴灌施肥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使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显着增加,利用块茎的增幅率的增长趋势可以使商品薯率的趋势得到有效提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15年02期)

养分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国际研究热点与黄土地区水土养分严重流失相结合,将纳米碳的特殊性质应用于改善黄土坡地土壤结构,以达到治理水土养分流失的目的。本文通过室内分析试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模型模拟分析叁者结合的研究手段,对纳米碳作用于黄土地区坡地水土养分流失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描述纳米碳作用下坡面水分、养分传递的数学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纳米碳可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分布及土壤水势能变化过程。纳米碳的施加能够有效减少0.01~0.05mm~3区间的土壤孔隙,增加大孔隙(>0.05mm~3)在孔隙结构中的占比。另外,土壤表层以下布设纳米碳混合层在入渗过程中具有明显减渗作用,且施加量对于水分下渗的抑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施加纳米碳改变了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吸力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整体土壤水吸力,且纳米碳施加量越多,土壤水吸力越大,土体对水分的吸持能力越强;(2)黄土区坡面土壤中施加纳米碳,对坡面降雨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显着,且坡面累计产流产沙量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果。径流平均水深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雷诺数和弗劳德数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平均水流功率与含沙量之间的分析得出,产流初期,坡面的产沙率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剖面含水量对比分析,纳米碳混合层的布设,增加了土壤深层剖面的含水量,提高了土壤对降雨的容纳、快速渗入能力;通过Hydrus-3D模型模拟坡地土壤剖面水分运动过程,模拟效果良好,纳米碳混合层内土壤的水力参数与纳米碳存在显着关系,进气吸力α~(-1)、形状系数n和饱和导水率K_s与纳米碳施加量呈线性关系,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施加纳米碳的土壤中各项水力参数均发生了中等变异,在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中纳米碳对土壤水分性质的影响要大于土壤结构的影响;(3)径流和泥沙硝态氮累计流失量与纳米碳的施加量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后剖面硝态氮分布呈现单峰状,纳米碳可促进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迁移。基于幂函数的等效混合深度模型对硝态氮径流流失过程拟合效果最好,其中,混合层深度与纳米碳施加比例呈幂函数关系,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混合层深度h_m、h_m?和H_0均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参与径流养分流失的深度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施用钙肥对盐碱地花生开花期后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养分运移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陈晓鹏.纳米碳对黄土区水土流失及养分运移特征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3].卢垟杰.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和养分运移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8

[4].胡乐宁,肖和友,苏以荣.土壤改良剂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水平运移的阻控效应[J].广东农业科学.2017

[5].武俊英,秦丽,杨进,秦德志.盐胁迫对农大甜研6号甜菜幼苗生长和养分运移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7

[6].史书强,赵颖,何志刚,娄春荣.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对马铃薯土壤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

[7].郑慧.北疆机采棉不同长势棉花生长发育及养分运移的比较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

[8].赵颖,史书强,何志刚,娄春荣.不同灌溉模式下新型缓释肥对马铃薯产量与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张永强.滴灌量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

[10].苏木德.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马铃薯种植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J].福建农业.2015

标签:;  ;  ;  ;  

养分运移论文-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