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登传论文-黄文雅

蓝登传论文-黄文雅

导读:本文包含了蓝登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蓝登传》,身份,双重性

蓝登传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雅[1](2018)在《《蓝登传》中蓝登的身份双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比亚斯·斯末莱特的小说处女作《蓝登传》(1748)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流浪汉小说。斯末莱特在《蓝登传》中用十分写实的文笔从一个苏格兰人的角度将18世纪英国最浓墨重彩的两个主战场(伦敦和海外)描绘得淋漓精致。本文拟以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点,研究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初期以蓝登为代表的苏格兰人的身份双重性。本文通过分析得出蓝登具有双重身份:作为苏格兰人的民族身份以及作为英国人的政治身份。一方面,根据泰弗尔和特纳所提出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斯特茨和伯克认为一个社会身份的认同会经历叁个阶段,即社会归类,社会比较以及积极区分。这叁个过程在蓝登身上得到了体现。蓝登受到来自英格兰人文化心理上的固有偏见,被英格兰人归为苏格兰人这个群体,而后蓝登主体意识增强,将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做比较,最后产生对苏格兰人这个群体的积极区分和群体偏好心理,最终形成了对苏格兰民族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蓝登从进入伦敦开始就对加入英国政府,并成为其中一员抱有极大热情;而后又积极投身海外战争以及海外殖民之中,成为了帝国事业的主力军中的一员;蓝登甚至公开辩论抨击法国人对法国国王愚忠思想,为自己身为一名自由的英国人而骄傲,通过各类政治实践展现其作为一名英国人的身份。笔者将蓝登身份双重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当时英国内部英格兰对苏格兰的边缘化,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内部殖民关系使得苏格兰无法融入英格兰;二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后的帝国野心又把两者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列颠身份。《蓝登传》一种幽默的口吻再现了18世纪时苏格兰的身份焦虑感,以及那种既想融合又有竞争,爱恨交织的两难境地。最终斯末莱特用隐喻的方式,通过蓝登和英格兰女士水仙姑娘的婚姻来暗示蓝登苏格兰和英国这两个身份的协商和内化,并以此表达斯末莱特欲在英国内部建立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平等关系的决心。(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公文慧[2](2016)在《翻译文学视角下杨周翰《蓝登传》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比亚斯·乔治·斯末莱特(Tobias George Smollett)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多产作家,他的成名之作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以斯末莱特为原型,透过蓝登的种种遭遇,以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描绘出产业革命前夕英国社会的全貌,深刻地揭露了殖民战争的残暴、议会的腐败、政府的腐朽以及官员的无能,并于1899年入围《每日电讯报》评选出来的"100部最佳小说"(Bouce xv)榜单。1961年,这部作品在译者杨周翰的努力下译介到中国。然而,受到当时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的影响,译作《蓝登传》的问世在当时并未引起很大反响,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对这部译作的研究也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开展的,鲜有人从翻译尤其是翻译文学的角度来剖析这部译作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独立的艺术价值及译者在这部译作中的独特的艺术贡献。本文选取了宏观的翻译文学的研究视角,将译作视为独立的文学作品,把翻译的研究范畴由翻译过程中具体的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研究扩展到译作产生之前、翻译过程及其译作完成之后叁个阶段中涉及到的语言层面、社会层面及文化层面,从而尽可能对作家(原作者和译者)、作品(原作和译作)、事件(译作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叁要素进行全面的剖析探讨。在这一研究思路下,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阐述有关杨周翰翻译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第叁章作为本文的主体之一主要探讨译者杨周翰在对原作的选择和解读以及再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第四章主要关注《蓝登传》译介到中国之后不同时内的接受情况及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的地位。第五章主要重申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经由这一探讨,笔者试图确定《蓝登传》作为一部独立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的新定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陟[3](2015)在《《蓝登传》与斯末莱特的不列颠帝国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1707年英苏合并之后,独立的苏格兰王国不复存在,苏格兰民族需要在新的不列颠框架内重新定义与构建自我。斯末莱特的《蓝登传》极力渲染伦敦的腐败与堕落,借此在情感上否定英格兰的中心地位,并试图以苏格兰人在海外殖民地发财致富的经历,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视野内重新定义苏英关系。不过,该小说虽然描绘了蓝登在英格兰遭遇的偏见与歧视,却又延续了英格兰传统中对爱尔兰"污名化"的描写惯例。这种双重"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可以转移怨恨的目标,暂时舒缓自我认同的焦虑,但却暴露出不列颠帝国与生俱来的内在分裂。小说关于加勒比的描写则表明,正是苏英两个民族在殖民扩张中共享的巨大利益,舒缓和遮盖了两者间的民族矛盾,推动了苏格兰对不列颠帝国的最终认同。(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3期)

谭静[4](2014)在《论《蓝登传》中的炫耀性消费》一文中研究指出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1721-1771)是18世纪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其第一部小说《蓝登传》1899年被《每日电讯报》评为“100部最佳小说”之一。它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主人公蓝登在流浪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揭示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许多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批判,但是很少有人从炫耀性消费的角度来解读斯摩莱特对奢侈和新兴资本主义的矛盾态度。本文使用凡勃伦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关注《蓝登传》中人物的炫耀性消费习惯。19世纪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其着作《有闲阶级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他认为,炫耀性消费主要指有闲阶级的消费习惯:他们经常消费炫耀性的物品和服务来宣传自己的财富,以达到更高社会地位的目的。奢侈品消费是为消费者本人的享受而进行的消费,是展现主人优越地位的记号。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服饰的奢侈性消费。上层阶级克林哲议员不仅自己穿着奢靡,而且喜欢结交服饰奢华的朋友。克林哲热情接待了衣着华丽的小乡绅葛奇却把衣着寒酸却有恩于他的蓝登冷落在一旁。蓝登的新船长魏弗尔对服饰的消费更痴迷,他不仅自己穿着华而不实的衣服,还要求其仆人穿上体面的服饰。而身处下层阶级的蓝登也对奢华服饰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把华丽的服饰看作是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方式。下层阶级成员蓝登穿上华丽的服饰后就被人认可为绅士,斯摩莱特批评炫耀性消费的误导性。第二章分析小说中人物对爱情的炫耀性消费。蓝登希望通过迎娶一位高贵女士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他先后追求了美丽但世故的美林达、丑陋但富有的斯那泼和漂亮又纯洁的水仙叁位女士。他为追求这叁位女士都花费了不少钱财,所以他的追求过程无一不是奢侈消费的过程。他陪同美林达出席各种奢华舞会,故意输钱给她;他陪同斯那泼到巴斯泡温泉疗养。而为了讨好水仙,他不得不陪其兄长出席各种酒馆,他还赠送了水仙一枚价值不菲的钻戒。而这叁位女士在和蓝登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收获了金钱而且其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斯摩莱特批评了炫耀性消费对传统男女关系的破坏作用。第叁章分析对休闲的炫耀性消费。一方面,炫耀性消费使得人们对经典文化的欣赏变了味,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蓝登花钱参观了巴黎的各种画廊和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并把它们当作是一种被上流社会接受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炫耀性消费又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欣赏经典的作品,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经典文化从而成为了主流文化。传统作家麦洛波因也因传统文学的衰落和大众文学的兴起而放弃操守,开始写作大众作品。其次休闲娱乐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主人公的炫耀性消费。蓝登热衷于各种巴斯和伦敦的娱乐活动,并把它看作是炫耀财富和地位的方式。然而斯摩莱特批评伦敦和巴斯的奢侈,并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堕落和社会动荡的根源。在《蓝登传》中,斯摩莱特对炫耀性消费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蓝登及其他人物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改变,是18世纪人们消费方式改变的标志,也是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炫耀性消费过程中也染上了如奢侈、欺骗的恶习。因此,斯摩莱特又认为消费社会中人们道德堕落的根源也恰恰来自炫耀性消费。(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4-05-16)

谭静[5](2013)在《论《蓝登传》中的浪荡子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世纪的英国,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消费的快乐。面对这种消费带来的变化,一方面,浪荡子享受着消费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他们是都市生活的体验者;另一方面,由消费带来的拜金主义等负面情绪,浪荡子积极地反抗,他们也都市生活的反抗者。本文试分析《蓝登传》中的浪荡子形象,旨在说明浪荡子对消费浪潮的矛盾反应。(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34期)

李俊良[6](2008)在《论析《蓝登传》在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独步》一文中研究指出托比亚斯·乔治·斯末莱特(Tobias George Smollett,1721——1771)是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家之一。《蓝登传》作为斯末莱特的代表作,发表之初就曾在英国文坛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本文立足于《蓝登传》的文本,从作品对18世纪英国现实的深刻揭露、对社会形态多角度的展示以及在海军小说方面的开创这叁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剖析《蓝登传》这部传统认知中的流浪汉小说于其主题背后的现实主义特质,探求其在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独特之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10)

刘戈[7](2007)在《试析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罗曼司因素——以《蓝登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斯摩莱特的流浪汉小说,如《蓝登传》,在18世纪的英国很受欢迎,他本人也被认为是18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但他却未能像笛福等人那样得到后世批评家们的重视。这是因为他作品中的罗曼司因素使它们偏离了笛福等人所遵循的“形式现实主义”的原则。然而正是这种偏离使影响小说兴起的因素变得多元化,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小说同罗曼司之间复杂而有趣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蓝登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托比亚斯·乔治·斯末莱特(Tobias George Smollett)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多产作家,他的成名之作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以斯末莱特为原型,透过蓝登的种种遭遇,以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描绘出产业革命前夕英国社会的全貌,深刻地揭露了殖民战争的残暴、议会的腐败、政府的腐朽以及官员的无能,并于1899年入围《每日电讯报》评选出来的"100部最佳小说"(Bouce xv)榜单。1961年,这部作品在译者杨周翰的努力下译介到中国。然而,受到当时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的影响,译作《蓝登传》的问世在当时并未引起很大反响,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对这部译作的研究也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开展的,鲜有人从翻译尤其是翻译文学的角度来剖析这部译作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独立的艺术价值及译者在这部译作中的独特的艺术贡献。本文选取了宏观的翻译文学的研究视角,将译作视为独立的文学作品,把翻译的研究范畴由翻译过程中具体的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研究扩展到译作产生之前、翻译过程及其译作完成之后叁个阶段中涉及到的语言层面、社会层面及文化层面,从而尽可能对作家(原作者和译者)、作品(原作和译作)、事件(译作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叁要素进行全面的剖析探讨。在这一研究思路下,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阐述有关杨周翰翻译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第叁章作为本文的主体之一主要探讨译者杨周翰在对原作的选择和解读以及再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第四章主要关注《蓝登传》译介到中国之后不同时内的接受情况及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的地位。第五章主要重申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经由这一探讨,笔者试图确定《蓝登传》作为一部独立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的新定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登传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雅.《蓝登传》中蓝登的身份双重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8

[2].公文慧.翻译文学视角下杨周翰《蓝登传》译本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张陟.《蓝登传》与斯末莱特的不列颠帝国想象[J].外国文学评论.2015

[4].谭静.论《蓝登传》中的炫耀性消费[D].湘潭大学.2014

[5].谭静.论《蓝登传》中的浪荡子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3

[6].李俊良.论析《蓝登传》在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独步[D].吉林大学.2008

[7].刘戈.试析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罗曼司因素——以《蓝登传》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蓝登传论文-黄文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