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刘晓燕,陈峰,魏永越,柏建岭,于浩

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刘晓燕,陈峰,魏永越,柏建岭,于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机化胜者优先原则,罐子模型,响应-自适应随机化设计,临床试验

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燕,陈峰,魏永越,柏建岭,于浩[1](2008)在《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临床试验中一种随机化分组方法——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方法:结合模拟实验,介绍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中"胜者优先原则"和"随机化胜者优先原则"的思想和原理,并讨论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结果:模拟结果显示,与传统的等比例分配结果相比,随机化胜者优先原则可以减少临床试验中的失败人数,而检验效能降低很少。结论:与传统等比例分配相比,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更好地兼顾了伦理问题,值得临床界及统计学界重视,完善后可推荐在临床试验中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08年06期)

刘晓燕[2](2008)在《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临床工作者而言,临床试验可以说是一个位于科学和伦理之间矛盾的综合体。统计学家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倾向于临床试验的科学性,而伦理学者认为既以人为试验对象,则必须确保受试者的最大利益。传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虽是目前公认的、严格的、科学的临床试验,但其伦理性在某些方面仍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得临床试验在科学性和伦理性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呢?自适应设计因此应运而生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自适应设计的其中一类——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本研究在系统地介绍了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它的两种方法——随机化胜者优先原则(randomized play the winner rule,RPW rule)和劣者淘汰原则(dropthe loser rule,DL rule)的基础上,采用模拟试验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着重评价RPW原则和DL原则在检验效能、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四个考核指标上的差异,并与等比例分配原则作了比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不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即每试验完一个受试对象就根据RPW和DL原则对分组比例进行调整,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固定检验效能固定样本量(该样本量由固定检验效能为90%的等比例分配计算得到),考察RPW原则、DL原则和等比例分配在检验效能、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四个指标上的差异;另一种情况是分别固定样本量为240、480和960,考察RPW原则、DL原则和等比例分配原则在上述四个指标上的差异。2.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即每试验完一组受试对象调整一次分组比例,也考虑上述不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的两种情况,同时考虑阶段数分别为2、3、4、5时,RPW原则、DL原则和等比例分配原则在检验效能、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四个指标上的差异。3.实例分析:本研究分别对两个实例进行了讨论:一个为Connor等人199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临床试验,一个为本教研室2006年负责统计分析的盐酸洛美利嗪片的临床试验。均在假设每个病人的试验结果可以即时观察到的情况下,探讨采用分阶段和不分阶段调整的RPW和DL原则对病人进行重新分组时,与试验本身的等比例分组相比,在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上存在的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分阶段的情形下,DL原则在四个考核指标上均优于RPW原则,即DL原则下的检验效能、分组比例、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均高于RPW原则者,而总失败人数低于RPW原则。2.在分阶段的情形下,在率较小时,RPW原则优于DL原则;但在率较大时,DL原则优于RPW原则。3.分阶段设计会降低自适应程度。根据本研究结果,初步建议RPW和DL原则适用于以下范围:(1)优效性试验;(2)组间差别较大的情况;(3)结局比较严重的疾病;(4)结局能够较早出现的疾病。(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临床工作者而言,临床试验可以说是一个位于科学和伦理之间矛盾的综合体。统计学家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倾向于临床试验的科学性,而伦理学者认为既以人为试验对象,则必须确保受试者的最大利益。传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虽是目前公认的、严格的、科学的临床试验,但其伦理性在某些方面仍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得临床试验在科学性和伦理性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呢?自适应设计因此应运而生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自适应设计的其中一类——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本研究在系统地介绍了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它的两种方法——随机化胜者优先原则(randomized play the winner rule,RPW rule)和劣者淘汰原则(dropthe loser rule,DL rule)的基础上,采用模拟试验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着重评价RPW原则和DL原则在检验效能、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四个考核指标上的差异,并与等比例分配原则作了比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不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即每试验完一个受试对象就根据RPW和DL原则对分组比例进行调整,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固定检验效能固定样本量(该样本量由固定检验效能为90%的等比例分配计算得到),考察RPW原则、DL原则和等比例分配在检验效能、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四个指标上的差异;另一种情况是分别固定样本量为240、480和960,考察RPW原则、DL原则和等比例分配原则在上述四个指标上的差异。2.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即每试验完一组受试对象调整一次分组比例,也考虑上述不分阶段调整分组比例的两种情况,同时考虑阶段数分别为2、3、4、5时,RPW原则、DL原则和等比例分配原则在检验效能、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四个指标上的差异。3.实例分析:本研究分别对两个实例进行了讨论:一个为Connor等人199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临床试验,一个为本教研室2006年负责统计分析的盐酸洛美利嗪片的临床试验。均在假设每个病人的试验结果可以即时观察到的情况下,探讨采用分阶段和不分阶段调整的RPW和DL原则对病人进行重新分组时,与试验本身的等比例分组相比,在分组比例、总失败人数和平均减少失败人数上存在的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分阶段的情形下,DL原则在四个考核指标上均优于RPW原则,即DL原则下的检验效能、分组比例、平均减少失败人数均高于RPW原则者,而总失败人数低于RPW原则。2.在分阶段的情形下,在率较小时,RPW原则优于DL原则;但在率较大时,DL原则优于RPW原则。3.分阶段设计会降低自适应程度。根据本研究结果,初步建议RPW和DL原则适用于以下范围:(1)优效性试验;(2)组间差别较大的情况;(3)结局比较严重的疾病;(4)结局能够较早出现的疾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燕,陈峰,魏永越,柏建岭,于浩.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

[2].刘晓燕.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方法的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08

标签:;  ;  ;  ;  

响应自适应随机化分组论文-刘晓燕,陈峰,魏永越,柏建岭,于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