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分析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分析

一、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子津[1](2021)在《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盈余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它的存在伴有一定的争议性,其手段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盈余管理常常被企业选择作为调节经营活动的工具,以此来修饰财务报表业绩。适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的发展锦上添花,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损害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有可能演变为财务造假。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近些年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的交通装备制造业中的J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及行业比较法,对J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其次,结合J公司2016至2019年的财务数据,发现其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资产减值损失和非经常性损益;然后,对该公司盈余管理造成的结果和短期长期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站在公司董事会的视角对规范J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从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者的管理机制及优化公司的发展路径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最终的研究结论是:经营风险加大、治理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内外部原因促使J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并将盈余管理作为公司近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这个现象也是目前很多濒临亏损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实施盈余管理之后的净利润提升了,获得了短期效应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没有显着提升,说明盈余管理不具有改善公司业绩的持续性作用。最后,希望J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真正在交通设备制造行业中做大做强,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李昊燊[2](2021)在《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盈余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报表美容工具”已被国内外企业普遍使用,因此这也使得盈余管理成为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处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运营情况,更好的识别和判断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推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而分析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能够为更好地完善资本市场运作和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依据。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十分有必要。A制造公司在2014年至2019年年度净利润整体保持正向上升走势,最高净利润近3亿元,而2015年数据却发生异常波动,产生近两亿元的巨额亏损,考虑其面临钛材加工行业状况不景气和证监会ST警告规定的双重压力,认为其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本文以A制造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简要阐述以奠定研究基础;其次依据A制造公司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结合行业整体运营状况初步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和动机,并进一步利用修正琼斯模型验证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与否和程度大小,进而分析其对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最后分别为A制造公司、监管部门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修正琼斯模型下A制造公司确实存在过度盈余管理,其通过政府补助、关联方交易、资产减值等手段主要对2016年的财务报告进行了盈余管理操纵;在现有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背景下盈余管理暂时无法消除,应该通过上市公司自身、监管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尽可能压缩盈余管理空间,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苏梅[3](2020)在《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ST制度是我国特有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旨在加强对盈利能力低下公司的披露,督促其摆脱经营困境,同时提醒广大投资者密切注意潜在的退市投资风险,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根据我国颁布的证券市场退市管理制度,ST公司第三年继续亏损就要受到限制,被勒令暂停交易,若公司持续第四年亏损,则面对退市风险。由于我国上市“壳”资源的稀缺性,ST公司在无法利用主营业务增加利润的情况下,选择利用我国法律法规制度的漏洞和外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粉饰财务报告,从而避免退市,维持上市资格。久而久之,这种普遍操纵现象容易造成我国市场经济的不规范,导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利润的乱象研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以两度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的J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理论,在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运用经验识别法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初步识别出J公司两次摘帽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再通过对比分析法,分别纵向、横向分析公司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从而具体研究J公司分别在两次摘帽期间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分析其盈余管理动机,同时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顺利摘帽后的效果,分析其财务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升,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治理建议。本文最终研究发现:第一,分别利用盈余管理的经验识别和模型识别,检验出J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盈余管理粉饰利润行为;第二,我国退市制度的不完善,监管力度的不健全,盈余手段的隐蔽性都为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操作性;第三,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实现摘帽虽然能暂时维持上市资格,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短暂的获利方式并不能使公司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不能改善公司真实状况;第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公司要真正发展主营业绩,实施战略发展,相关会计制度要能有效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外部监管机构要真正落实监督。

楚知睿[4](2020)在《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4年盈余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学术界对该项行为的探讨就从未间断过。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加之相关制度并未完善,导致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本身并非不好的行为,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导致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够真实,影响投资者的判断,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会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常见的盈余管理行为多采用关联交易、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变更、资产重组、收入费用确认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会对企业的实际利润产生影响。LA信息技术公司是首家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视频公司,上市伊始,利润飞涨,曾被称为业界“奇迹”,而在2017年却被爆出财务危机,更换管理层,存在利用股权质押、大量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关联交易等方式实行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影响了公司的信用程度,不仅使得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度下滑,出现巨额亏损,有关学者也对该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出质疑。本文结合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运用数据的对比与分析,对LA信息技术公司2014年至201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部分数据分析至2019年,虽然LA信息技术公司前期财务报表看起来并无缺陷,但这并不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早在2014年其真实盈利质量就在逐渐下降,自2014年至2016年这三年中,LA信息技术公司的财务报表部分数据增长诡异,存在不真实的盈余管理行为,这样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其未来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结合数据,重点阐述了股权质押、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及关联交易行为对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后果,最终给出建议。

张威威[5](2019)在《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关联方交易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会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种交易方式既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的一面,也有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引发非公允竞争的一面。依法合规开展关联方交易有利于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优势、实现规模效益,但同时,关联方交易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学术界关联方交易监管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但采用大样本的经验数据研究政策监管效应的文献比较少见。一直以来,我国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相继出台多项准则制度规范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基于此,本文拟选择对关联方交易具有深远影响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监管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寻租理论论证关联交易监管的必要性以及这类交易形式需要政府介入的依据;其次,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揭示会计准则与企业关联交易行为特征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对关联方交易影响的机制和企业行为选择与法规调整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最后,本文依据2003~2015年沪深主板所有A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统计数据,分别基于关联方交易异质性、股权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展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新准则的出台,从总体上促进了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抑制了借出类关联方交易的发生,但对借入类关联方交易的治理效应没有体现出来。在新政策环境下,内外部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及选择的影响显着增强。(2)新准则对总体关联方交易披露量及借出类关联方交易发生量的监管效应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体现的更明显。在新政策环境下,内外部治理因素对不同股权性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披露及选择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3)大部分行业虚拟变量与总体关联方交易披露量、资金占用型关联方交易发生量具有显着相关性,且相关性较为稳定。从产业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对三个产业关联方交易的监管程度确实存在差异,第一产业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低为第二产业。不同行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存在着不同的制衡效果。这说明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企业性质、行业性质对于关联方交易也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完善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规则制定,加强公司内外部治理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管,加强对国有上市企业的关联方交易的监管,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监管的行业针对性。

杨权[6](2019)在《*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探究》文中认为自我国资本市场1990年建立以来,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迅速扩大,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3,6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现已超过55万亿元,上市公司已然成为中国经济体系总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与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同步,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占用资金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屡见不鲜。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公司大多数股份掌握在大股东手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最终决议往往由大股东操纵,甚至连公司的最高经营管理者都由其委派,所以大股东基本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和重大经营决策权。而中小股东由于持有股份数量很少,无法参与公司的治理过程,对上市公司运营情况的了解只能通过披露的信息来实现。而中小股东在获取公司一手信息的难易程度和实际控制人并不一致,例如能够影响公司股价的重大事项,在信息传递和获取上无法保持同等地位,相比大股东而言会更加困难。正是基于该固有问题,给大股东实施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提供了先决条件,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现象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顽疾。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行业,光伏产业在该行业中处于相对的核心板块,大量的投资者紧随政策的走向,海量资金的涌入给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产生提升了潜在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本案例研究的对象为曾经的光伏产业明星股——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海润”),本文将围绕*ST海润的大股东关联交易下卖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路径,探究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的动机以及随之产生的经济后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共存的方法剖析公司关联交易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以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研读国内外的文献和查阅大量的新闻和*ST海润公告类文件(年报、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意见说明以及独立董事的专项情况说明等)对案例的研究要点进行了梳理,从而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其他被大股东控制的公司,如何规避大股东以关联交易的形式进行掏空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开篇首先介绍了研究此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并对以前年度的文献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与评述;其次本文阐述了关联交易的概念,紧接着描述了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措施和动机,同时提出了本文将涉及到的理论基础,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再次为案例介绍,对关联各方的情况及*ST海润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ST海润掏空行为的路径进行挖掘,阐述*ST海润如何通过关联交易实现最终的掏空;接下来是案例分析部分,剖析了*ST海润大股东掏空行为发生的实际动机,同时对*ST海润掏空之后面临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从公司自身辐射至公众投资者,最终衍射到整个资本市场;最后通过对本案例的探究,结合当今我国公司的大致状况,提出一些有关于提防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这一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建议。回顾*ST海润整个掏空事件,大股东依靠自身对公司的控制权,运用关联交易这一方式进行利益输送,而最终导致公司受到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关联交易仅仅为大股东牟取自身利益的手段之一,制约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还存在着多方因素,但通过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消极方面的剖析,还是能得到一定的启示。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关联交易下*ST海润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其结论是,掏空性质的关联交易在公司层面上不仅会削弱公司的营运能力,同时还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对外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而言,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将会降低,这将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引发信用危机。

施姝[7](2019)在《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研究 ——以IPO受阻企业顺博合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4年IPO重新开闸以来,排队企业数量激增,其中不乏质地优良的企业,但也存在诸多鱼目混珠的企业,特别是以关联交易隐匿等手段操纵利润谋求上市的更是屡见不鲜。根据Choice金融端的数据统计,2018年1-12月首发上会的企业共计199家,审核结果为未通过的共59家,另有18家取消审核以及10家暂缓表决。而在被否的59家企业中,核心原因之一为关联交易及业务独立性存疑的就有43家,占比高达72.9%。可见,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及公允性已经成为证监会发审委关注的最核心问题之一,其中是否以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手段来逃避监管从而达成上市融资目的也是重点审核方向。事实上,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态度异常谨慎也并非无缘无故。近年来企业在一级市场内利用关联交易舞弊的现象愈发严重,而上市后因上市造假被司法机关查处的企业大量的虚假关联交易更是令公众震惊和愤怒。拟上市公司的这些行为不仅使得大量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降低了整个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视诚信如草芥,严重损伤了 A股市场在国内外公众认知中的形象,对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对拟上市企业的此类非公允关联交易进行大力治理,而所有这些都基于对拟上市企业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的深入分析。故而本文将理论与案例结合,先从整体上统计分析了近五年拟上市企业运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手段的动机、具体实施路径和影响因素,再结合顺博合金IPO被否案例具体分析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企业因何而实施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又是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其行为,最终发现:近年来拟上市企业为了操纵利润获取上市资格并规避监管,更偏好使用关联方非关联化和隐蔽利益输送两种手段将关联交易隐性化,而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信息披露质量等内部治理机制以及法规处罚力度、监管机制有效性、媒体报道影响力等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影响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成本进而成为影响该行为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影响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的关键因素,分别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方案,从而减少拟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以期对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稳健和繁荣有所贡献。

刘辉[8](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种普遍运用的金融工具,其既能促进股价理性回归,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又能便利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具有防御恶意收购和实施股权激励时代替新股发行等多项重要功能,从而以一种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身份促进公司金融创新。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也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和实践带来挑战,因此,对待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应当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金融法律制度创新,促进和鼓励上市公司合理运用股份回购工具。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立法模式、事前法律规制、事中法律规制和事后法律规制等方面展开论证。第一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实施的基本特点来看,其主要是在造成股东与上市公司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危及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等方面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带来挑战。现代公司证券法理论的发展使得这些理论挑战迎刃而解:股份回购与股份发行认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范畴,股份回购并不必然造成公司法上的逻辑混乱;如果限制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并不会威胁到法定资本法理的完整性,不会天然触犯债权人保护的底线;如果提供一套相对科学的回购机制和规范的回购程序,也能够为股东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机制,实现回购中的机会公平;在破坏公平交易秩序方面,可通过完善对虚假回购的防范机制和对内幕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规制机制予以规避。第二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和折中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政府,余外市场”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市场,余外政府”模式。折中立法模式竭力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二者之间的平衡,以期实现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价值最大化。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应当以“原则允许,例外禁止”为最终目标,而以折中立法模式为当前改革的重点目标。可进一步扩张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适用情形,并设立概括性目的回购,弘扬公司自治的基本理念,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应有价值。正文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具体的法律规制问题予以剖析。其中,第三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包括决议程序、资金来源以及回购数量与价格规制等内容。围绕公司法理论中公司治理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之争,公司法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的争鸣。在回购资金来源的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可分配盈余模式、可分配盈余+发新股融资模式、可分配盈余+资本公积金模式以及实质清偿能力模式四种模式。在回购数量与价格法律规制方面,有单设回购数量上限模式、将实质清偿能力与董事信义义务和经营判断规则相统合的模式以及既规制股份回购数量又赋予司法机关对争议中的回购价格予以裁定的模式。我国应设置与《公司法》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相协调的差异化的股份回购决议程序,确立上市公司实质偿债能力规则,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股份回购数量规制模式,并构建协议回购价格争议解决机制。第四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重点是防范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以及利用第三方主体规避回购限制等违法行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需要确立“二元”规制逻辑。一方面,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安全港”制度。另一方面,应当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行为之间不相竞合、后者利用前者带来的利好进行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进行区分规制,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开承诺制度及其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重点是完善敏感期交易禁止制度和内幕人员减持隔离期制度,并科学界定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内幕人员的主体范围。对回购规避行为,应建立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适度监管规则。同时,加强对财务资助行为的规制,以保护债权人。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合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对该股份的事后处理机制;违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违法回购下,股东的权利救济机制。我国合法回购下的股份权利状态应坚持股东权利(部分)休止说。应将库藏股法律制度写入《公司法》中,提高回购法律制度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对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行为,应区分行为违反的具体法律规范的性质进行差异化的效力认定。应建立董事直接赔偿责任制度,补充规定《公司法》中相关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在《刑法》中增设背信罪。同时,完善回购股份下的股东诉讼机制,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王珏玮[9](2016)在《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文中研究说明并购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它的成功与否将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高管是企业并购行为的决策主体,因此高管的行为动机也必然会对企业的并购以及并购后期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不为市场所认同、缺乏投资回报率的并购项目会加剧公司高管与股东的代理冲突,进而导致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下降(Daniel and Monica,2012)。近年来,国内78%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并购活动来实现规模的扩张(黄旭兰,2012),2014年更被称为“中国并购市场井喷”之年,交易数量达到6001起,披露拟交易规模3557.9亿美元①。但是,在并购市场繁荣的背后却是并购并没有为我国带来经济的增长,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并购完成后,其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与并购火热、收益低下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高管薪酬的不断提高。根据我国《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在2008年的平均薪酬为52.83万,到2012年则飙升到63.61万,是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5倍。虽然我国一直在对薪酬契约制度进行改革,但高管“刚性薪酬”、“天价薪酬”的乱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清楚影响高管薪酬水平偏高的影响因素,剖析高管薪酬增长的运作机理,进而完善我国薪酬契约制度。基于最优契约理论(Murphy,1999)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一直都被视为有效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的最优路径。然而法律规章制度漏洞的存在以及监管力度的薄弱无形中给高管机会主义薪酬动机提供了诱因。已有研究表明,并购活动是高管提高薪酬的手段之一(傅颀等,2014),但并购活动却是有经济后果的,它对于公司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化,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逐步上升(辛清泉、谭伟强,2009)。在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相挂钩的制度背景下,即使公司的并购行为并不为市场所看好,公司高管在并购后期的薪酬依然增长(傅颀等,2014),这种奇异的现象是否来自于公司高管利用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的操纵?盈余管理作为操纵会计信息的手段,其实现方式却有两种,高管又该如何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间做出权衡选择?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拟以2007-2012年发生的,以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的重大并购事项作为研究对象,从管理层私利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和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研究分析。本文基于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管理层权力理论,发现其对高管薪酬激励所存在的局限性。并结合我国特殊的法律制度背景,由此引申出薪酬动机下对高管实施并购活动以及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就公司并购与高管薪酬、公司并购与盈余管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展开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并购收益与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以及并购收益和盈余管理所造成的经济后果,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从高管机会主义动机视角出发所展开的“公司并购-盈余管理-高管薪酬-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高管薪酬契约激励制度的完整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章节,首先根据所要研究主题的背景引出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及其相关的研究意义,随后对所研究主题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另外,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论文整体结构框架,最后在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及贡献。第二章为文献评述,本章对有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分为并购活动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以及高管薪酬研究综述三个部分。在并购活动研究综述部分,回顾目标公司、收购方公司并购收益、并购动因及并购活动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和主要结论;在盈余管理研究综述部分,回顾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机理、实施动机、计量方法的比较等;在高管薪酬研究综述部分,对影响高管薪酬水平高低的因素进行回顾。第三章为基础理论及制度背景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和管理层权力理论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局限性,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会计制度背景以及高管薪酬契约制度,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和特点、会计信息质量现状、高管薪酬现状,融入到“高管机会主义薪酬动机诱发并购活动和盈余管理”的分析框架之下,构建后续实证研究的总思路。第四章分析和检验了并购活动与公司高管个人私有收益变化的关系。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三点结论:(1)并购活动已逐渐成为高管谋取私有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高管通过实施并购活动,其货币性薪酬以及在职消费水平都出现了显着的提高;(2)在并购当年,无论是高管货币性薪酬的变化还是在职消费水平的变化,都更多的是受到公司规模扩张的影响,而并购收益的高低对高管私有收益变化的影响则较弱;(3)在并购完成后期,高管货币性薪酬的变动更多的是受到公司业绩的影响,公司业绩对在职消费水平的影响依然较弱,而高管在职消费水平却不会受到公司业绩的影响。第五章本文进一步对并购后期,并购收益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两点结论:(1)并购收益的高低影响着公司在并购后期并购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具体来说,并购收益与公司在并购后期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显着负相关。这说明低收益的并购行为加剧了公司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公司高管在并购后期将更有动机利用盈余管理操纵会计信息缓解双方的矛盾;(2)虽然众多学者发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间存在替代关系(Cohen等,2010;李增福等,2011),但在某种情况下两者也会呈现出互补的关系。具体来说,当并购收益较低时,公司高管在并购后期在通过应计项目操控公司业绩的同时还会利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第六章分析和检验了并购收益和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变动影响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两点结论:(1)高管在并购完成后,在获取私利的背景下,并购收益是诱发高管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动因之一。即并购收益越低,在并购完成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对促进高管薪酬增长的影响越大;(2)虽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但受到应计项目调整额度有限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高管会同时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来操纵公司盈余。即当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并购收益越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促进高管薪酬增长的影响也越大。第七章从经济后果视角出发,分析和检验了并购活动和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三点结论:(1)与非并购公司相比,并购活动降低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间的敏感性;(2)并购收益越低,盈余管理行为增加高管薪酬水平的作用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并购完成后期,低收益的并购活动对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会造成持续性的影响;(3)剔除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后,并购收益越低,高管薪酬与真实业绩的敏感性越低。进一步的说明了,现今众多学者所发现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相关性的提高(辛清泉和谭伟强,2009)可能并不是来源于公司真实业绩,而只是来源于公司年报中经过粉饰之后所公布的业绩。第八章为全文总结,包括研究结论、启示与政策建议、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郑涛[10](2013)在《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为了抵御风险,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之间纷纷形成战略联盟或企业集团。随着企业集团化的扩大,关联方交易也频频发生,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事实证明,关联方交易是不能消除的,如何对关联方交易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进行监督就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重点。为了从理性上进一步弄清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主要形式,使广大的投资者能够有效的判断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对其利润的影响,本文从揭示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基本原理问题入手,引出关联方交易与利润的关系,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1年度审计报告提供的36家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主要通过eviews与spss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系数的假设检验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关联方交易的各种方式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从而使广大的投资者更有效的识别与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对公司的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自身、中介结构三个角度提出防范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对策及建议。

二、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1.1 契约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盈余管理概念及识别模型
    2.3 非经常性损益基本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3.1 J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1 交通制造行业背景及J公司概况
        3.1.2 选择J公司作为案例的原因
        3.1.3 J公司“亏损”历程
    3.2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初步识别
        3.2.1 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
        3.2.2 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3.2.3 高管人员更换频率高
    3.3 修正Jones模型进一步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分析
    4.1 J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4.1.1 公司经营层面的原因
        4.1.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原因
        4.1.3 公司外部环境原因
    4.2 J公司盈余管理重点手段的具体分析
        4.2.1 向关联方销售货物获取收入
        4.2.2 通过转移资产增加关联方收益
        4.2.3 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4.2.4 利用政府补助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4.2.5 利用债务重组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4.3 J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及影响分析
        4.3.1 净利润逆转实现保市
        4.3.2 行业形势低迷下保护了公司形象
        4.3.3 短时间实现股价稳定
        4.3.4 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的影响
        4.3.5 致使公司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
        4.3.6 导致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范J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5.1.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5.1.2 健全审计委员会
    5.2 完善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5.2.1 完善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5.2.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5.3 优化公司的发展路径
        5.3.1 开拓产品市场
        5.3.2 提高主营业务创收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2.1.2 盈余管理的目的
        2.1.3 盈余管理的手段
        2.1.4 盈余管理的识别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契约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盈余管理检验模型
第三章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识别
    3.1 A制造公司介绍
        3.1.1 A制造公司简介
        3.1.2 选择A制造公司的原因
        3.1.3 A制造公司的财务状况
    3.2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初步识别
        3.2.1 趋势分析法
        3.2.2 异常净利润识别
        3.2.3 异常现金流识别
        3.2.4 异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识别
    3.3 盈余管理识别检验
        3.3.1 A制造公司检测模型的选择
        3.3.2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的检验
第四章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分析
    4.1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4.1.1 避免公司收到ST警告
        4.1.2 应对市场变动
        4.1.3 缓解资金紧张
        4.1.4 管理者自身的绩效收入
    4.2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4.2.1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来进行盈余管理
        4.2.2 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4.2.3 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4.2.4 主动争取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
    4.3 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及分析
        4.3.1 股票长期走势向下
        4.3.2 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4.3.3 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第五章 规范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5.1 企业内部措施
        5.1.1 改进薪酬激励制度
        5.1.2 强化内部监督作用
        5.1.3 健全应收款项授权审批制度
    5.2 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5.2.1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披露
        5.2.2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5.2.3 完善关联交易的价值评估与披露
        5.2.4 严格控制政府补助
        5.2.5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盈余管理概念相关研究
        1.2.2 盈余管理动机相关研究
        1.2.3 盈余管理手段相关研究
        1.2.4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盈余管理理论相关概述
    2.1 ST制度概括
    2.2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前提
    2.3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3.1 基于资本市场预期动机
        2.3.2 满足相关证券监管的要求
        2.3.3 基于会计信息所订立的合约动机
    2.4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2.4.1 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2.4.2 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第三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初步识别
    3.1 J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3.1.1 J公司简介
        3.1.2 J公司行业背景分析
        3.1.3 J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3.2 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经验识别
        3.2.1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识别
        3.2.2 通过营业利润与净利润识别
    3.3 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模型识别
        3.3.1 检验模型分析选择
        3.3.2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四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分析
    4.1 J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1.1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
        4.1.2 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4.1.3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4.1.4 利用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4.2 J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4.2.1 维持上市资格动机
        4.2.2 高管对薪酬需求动机
        4.2.3 筹资和融资需求动机
        4.2.4 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提供可能性
    4.3 J公司盈余管理后果分析
        4.3.1 J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4.3.2 J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4.3.3 J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4.3.4 J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4.3.5 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影响分析
    4.4 案例小结
第五章 规范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5.1 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5.1.1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披露
        5.1.2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5.1.3 完善关联交易的价值评估与披露
    5.2 强化ST公司证券市场监督制度
        5.2.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5.2.2 合理规划ST公司退市制度
    5.3 提高ST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5.3.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5.3.2 完善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
        5.3.3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5.4 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
        5.4.1 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5.4.2 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力度
        5.4.3 提高外部使用者的识别能力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理论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 基本概念
        2.2.1 盈余定义
        2.2.2 盈余管理类型
    2.3 盈余管理行为
        2.3.1 股权质押
        2.3.2 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
        2.3.3 关联方交易
第3章 LA信息技术公司基本情况
    3.1 LA信息技术公司背景介绍
        3.1.1 公司主要业务构成
        3.1.2 公司股权结构
        3.1.3 财务状况分析
    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状况
    3.3 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金额及构成情况
        3.3.1 LA信息技术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情况
        3.3.2 LA信息技术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构成情况
    3.4 关联方交易基本情况
    3.5 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主要行为及弊端
        3.5.1 股权质押降低信誉
        3.5.2 计提大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影响利润
        3.5.3 巨额关联方交易占用资金
第4章 股权质押影响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
    4.1 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确认及分析
        4.1.1 股权质押导致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下的过度投资
        4.1.2 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确认及分析
        4.1.3 产权结构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4.2 股权质押对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4.2.1 财务业绩指标分析
        4.2.2 股权质押下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4.3 股权质押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分析
        4.3.1 公司面临停牌及更换管理层的危机
        4.3.2 债务违约影响公司声誉
    4.4 针对股权质押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4.4.1 加强公司治理及外部监管
        4.4.2 加强信用监管
第5章 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影响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
    5.1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因素分析
        5.1.1 无形资产过渡摊销
        5.1.2 费用支出比例上升
    5.2 大量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5.2.1 大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导致企业所得税费用为负
        5.2.2 合并报表数据存在粉饰风险
        5.2.3 股东权益大额亏损
    5.3 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经营环境的影响分析
        5.3.1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5.3.2 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5.4 针对过度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建议
第6章 关联交易影响LA信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
    6.1 关联交易产生的因素分析
        6.1.1 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交易比例上升
        6.1.2 未达账项多属关联交易
    6.2 关联交易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6.2.1 关联交易占用公司资金
        6.2.2 少数股东权益受损
    6.3 关联交易下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分析
        6.3.1 增加经营难度
        6.3.2 增加债务压力
    6.4 针对关联交易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关联方交易的理论基础
    2.3 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
    2.4 我国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的演进历程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设定
    3.3 研究模型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 会计准则监管效应——基于关联方交易异质性的视角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会计准则监管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模型的内生性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会计准则监管效应——基于股权异质性的视角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会计准则监管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会计准则监管效应——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会计准则监管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6.3 进一步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方式的研究
        1.2.2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动机的研究
        1.2.3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经济后果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行为的理论概述
    2.1 关联交易的概念
        2.1.1 关联交易的定义
        2.1.2 关联方关系的界定
        2.1.3 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
    2.2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手段
        2.2.1 价值不对等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2.2 价格不公允的商品购销
        2.2.3 违规提供担保
        2.2.4 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2.2.5 利用盈余管理套取融资资金
        2.2.6 支付委派的管理人员高额薪酬
    2.3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动机
        2.3.1 大股东的套利行为
        2.3.2 粉饰报表以吸引投资
        2.3.3 利用壳资源降低贷款门槛
        2.3.4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4 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控制权理论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案例介绍
    3.1 ~*ST海润的情况介绍
        3.1.1 关联交易各方简介
        3.1.2 ~*ST海润发展历程
    3.2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路径
        3.2.1 依靠隐蔽关联方搭建贸易链
        3.2.2 内部交易产生大量预付账款
        3.2.3 盈余操纵实现持续性融资套利
        3.2.4 利用公司信用进行违规担保
4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案例分析
    4.1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动机分析
        4.1.1 与关联方发生大额购销,进行利益输送
        4.1.2 与关联方采用实收赊付,减少期间费用
        4.1.3 与关联方保证担保,拓宽融资渠道
    4.2 ~*ST海润掏空事件的经济后果
        4.2.1 资产贬值,资金链断裂
        4.2.2 成为“仙股”,面临退市风险
        4.2.3 大股东套现后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4.2.4 公众投资信心受挫,妨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5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结论与启示
    5.1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结论
        5.1.1 削弱公司营运能力
        5.1.2 增加公司财务风险
        5.1.3 弱化公司盈利能力
        5.1.4 降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5.2 ~*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启示
        5.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建设效果
        5.2.2 健全会计准则对关联交易的监管
        5.2.3 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5.2.4 提高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力度
        5.2.5 重视社会中介机构、媒体舆论的监督
参考文献
致谢

(7)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研究 ——以IPO受阻企业顺博合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3.3 论文的创新点
2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理论基础
    2.1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及其表现
        2.1.1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界定
        2.1.2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动因
        2.1.3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实施路径
    2.2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2.1 科斯交易成本模型
        2.2.2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成本
        2.2.3 影响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成本的因素:内外部治理机制
    2.3 内部治理机制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3.1 独立董事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3.2 股权结构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3.3 信息披露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4 外部治理机制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4.1 法律制度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4.2 监管机制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2.4.3 媒体监督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3 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统计分析
    3.1 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动机分布
        3.1.1 操纵利润
        3.1.2 转移税负
        3.1.3 规避上市法规监管
    3.2 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路径分布
        3.2.1 关联方非关联化
        3.2.2 隐蔽地进行利益输送
        3.2.3 利用过桥公司分解交易
        3.2.4 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
        3.2.5 关联交易复杂化
    3.3 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3.1 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3.3.2 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4 顺博合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案例分析
    4.1 顺博合金IPO历程
        4.1.1 顺博合金自然业态
        4.1.2 顺博合金IPO被否过程
    4.2 顺博合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背景
        4.2.1 再生铝行业同质化严重
        4.2.2 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4.3 顺博合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动机
        4.3.1 操纵利润获取上市资格
        4.3.2 规避上市法规监管
    4.4 顺博合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路径
        4.4.1 以股权代持方式将关联方非关联化
        4.4.2 利用供应商隐蔽利益输送
        4.4.3 关联方关系不进行完整披露
    4.5 顺博合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评价
        4.5.1 家族式企业股权过分集中是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主导因素
        4.5.2 信息披露违规成本低使其隐匿关联方
        4.5.3 外部中介结构不尽责增加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可能性
5 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治理建议
    5.1 内部规制
        5.1.1 引入第三方平台选聘独董
        5.1.2 限制企业多层级持股结构
        5.1.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细节
    5.2 外部规制
        5.2.1 健全关联交易的法律规范
        5.2.2 建立企业及控股股东信用档案
        5.2.3 强化对中介机构履责的监管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析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及特征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主要类别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积极作用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可能带来的挑战
        一、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
        二、危及资本维持原则
        三、危及股权平等原则
        四、破坏公平交易秩序
    第四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的理论回应
        一、对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的理论回应
        二、对危及资本维持原则的理论回应
        三、对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的理论回应
        四、对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的理论回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
    第一节 国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述评
        一、“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
        二、“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
        三、折中立法模式
        四、不同立法模式的法哲学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的价值诉求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自由价值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公平价值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安全价值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优选方案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成因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公司法最新修改决定》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主要方式及其评析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规制及其评析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规制及其评析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数量与价格规制及其评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一、决议程序设置不合理
        二、疏于债权人保护
        三、忽视回购风险规制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分类设置股份回购决议程序
        二、确立实质偿债能力规则
        三、强化回购风险规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范畴以及比较法分析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内幕交易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权利状态及其处理机制
        一、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的股份的权利状态
        二、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处理机制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效力及其法律责任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范围及其效力认定
        二、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下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的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现有股东诉讼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立法的比较法分析及其启示
        三、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范畴的初步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具体研究内容
        三、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公司并购研究述评
        一、并购收益的研究方法比较
        二、公司并购的动因
        三、公司并购的经济后果
    第二节 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机理
        二、盈余管理的实施动机
        三、盈余管理方式与计量方法
        四、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比较与选择
    第三节 高管薪酬研究述评
        一、公司业绩
        二、公司规模
        三、行业性质
        四、公司治理
        五、机构投资者
        六、管理层权力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最优契约理论
        三、管理层权力理论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制度环境与公司并购现状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现状
    第三节 我国会计制度背景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一、我国会计制度背景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第四节 高管薪酬契约的制度变迁
        一、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高管薪酬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
        三、高管薪酬制度突出的问题
第四章 公司并购与高管薪酬: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公司并购与高管货币性薪酬
        二、公司并购与高管在职消费水平
        三、并购收益与高管货币性薪酬及在职消费水平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本章小结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因素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结论
第五章 公司并购与盈余管理: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并购收益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二、并购收益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本章小结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因素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司并购与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并购收益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的作用机制
        二、并购收益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本章小结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因素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公司并购和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并购活动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
        二、并购收益、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
        三、并购收益对高管薪酬与真实业绩敏感性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本章小结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因素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和启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二节 政策建议、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一、政策建议
        二、研究局限
        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10)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关联方交易对利润影响的影响路径分析
    2.1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定义
    2.2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原因及方法
        2.2.1 利润操纵及其定义
        2.2.2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原因及后果
        2.2.3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方法
    2.3 上市公司进行关联方交易的效应
        2.3.1 关联方交易产生的正面效应
        2.3.2 关联方交易产生的负面效应
    2.4 关联方交易与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关系分析
        2.4.1 关联方交易对净利润的正面影响
        2.4.2 关联方交易对净利润反作用影响
第3章 关联方交易与利润关系分析方法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3.1.2 研究前提与假设
    3.2 选取变量
        3.2.1 净利润与关联交易总额相关性研究
        3.2.2 主要变量的选取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模型的设定
    4.2 建立模型
    4.3 模型检验
        4.3.1 F 检验
        4.3.2 T 检验
        4.3.3 经济意义检验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防止不正当关联方交易的对策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黄子津.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A制造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 李昊燊.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以J公司为例[D]. 苏梅.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LA信息技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D]. 楚知睿. 沈阳大学, 2020(08)
  • [5]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效应研究[D]. 张威威.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ST海润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探究[D]. 杨权.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研究 ——以IPO受阻企业顺博合金为例[D]. 施姝. 云南大学, 2019(03)
  • [8]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D]. 刘辉. 厦门大学, 2019(12)
  • [9]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D]. 王珏玮. 武汉大学, 2016(01)
  • [10]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涛. 河北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