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病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生物钟,昼夜节律,免疫
发病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洁,陈志刚,范荣,江滢[1](2019)在《昼夜节律对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由IFN-γ(Th1细胞)或IL-17(TH17细胞)为特征的CD4+T细胞介导发病。流行病学观察到多发性硬化存在疾病活动的季节性变化,轮班工作等环境因素改变对疾病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昼夜节律有可能影响MS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本文主要阐述核心昼夜节律基因对MS的影响,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时间治疗方案可能成为治疗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佳林,任小巧[2](2019)在《基于昼夜节律探析影响卒中发病时间的相关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昼夜节律的相关认识阐述卒中发病的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卒中防控的新策略。收集、整理现代医学关于昼夜节律与卒中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卒中发病存在显着的昼夜差异并具有周期性变化,血压、血糖、血脂、Hcy等相关因素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导致卒中存在高发时段的部分原因。适时服用防治药物,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自身昼夜节律的稳定,是健全卒中防控策略和降低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珍,李华铭,李春霞,朱伟琴,傅志泉[3](2019)在《基于血清胃泌素的变化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与季节及节气节律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各季节、节气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节律及月廓盈亏与胃泌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杭州市第叁人民医院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各季节、节气的发病例数,分析各季节发病节律及与胃泌素的关系。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冬春发病高于夏秋。不同节气间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惊蛰、清明、霜降、小雪节气发病较多,夏至、小暑节气较少。统计血清胃泌素水平,发现发病较高的冬春季节及秋季胃泌素明显升高,与夏季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 <0. 01); UGIB发病在不同月圆程度间亦有显着差异(P <0. 01),月圆程度≥90%时发病最多,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月圆程度有正相关性(P <0. 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具有季节、节气节律,且与月圆程度呈正相关,其发病较高的冬春季节、节气及月圆程度与胃泌素水平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余小玲,褚浩凯[4](2019)在《气候和时间节律对主动脉夹层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指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主动脉脉壁剥离,形成相互分离的真腔和假腔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发病后1天内死亡率为每小时1%~2%,1周内死亡率高达50%,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60%~70%~([1]),其发病迅猛,死亡率高,难以有效和及时诊治,为公认的致死性疾病,故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石晓,刘红艳,何凤莲,姚梦醒,高磊[5](2019)在《1259例自发性气胸发病的时间节律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P)发病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的1259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的患者分别按照性别(男、女)、年龄(少年组:7-17岁;青年组:18-40岁;中老年组:≥41岁)进行划分,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自发性气胸的时间分布规律(月份及季节分布规律)。结果 SP的整体发病具有明显的月份节律性(Z=3.35,P<0.05),发病最多的是9月份(137例),最少的是2月份(66例),发病高峰日为8月20日。其中,男性发病也具有显着的月份节律性(Z=5.66,P<0.01),发病最多的是9月份(128例);女性发病未发现显着的月份节律性(Z=2.94,P>0.05)。少年组和中老年组发病均具有月份节律性(少年组:Z=7.19,P<0.001;中老年组:Z=3.33,P<0.05),而青年组未发现显着月份节律性。在季节分布方面,四季间发病人数具有差异性(F=7.480,P=0.001),男性发病人数显着高于女性,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秋季最低(P均<0.05)。结论自发性气胸好发于男性,秋季发病率升高,男性组、少年组和中老年组发病具有季节节律性。(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牛文豪[6](2018)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及发病节律性的比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青年心肌梗死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该人群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尚不足。研究方法:自2015-01-01至2016-12-31本研究从上海4家叁级甲等医院共收集380例病例(其中青年心梗143例、老年心梗237例),并对两组人群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心脏超声特点、发病时间的节律特点及预后进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及统计分析。同时收集24例青老年心梗患者(青年心梗患者12例,老年心梗患者12例)分析其CLOCK和TM-1基因表达。结果: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相比,男性(95.80%VS 74.26%)、吸烟(68.53%VS 26.16%)高于老年组(P<0.01)。而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高血压病史(71.31%VS 36.36%)、糖尿病病史(38.82%VS 12.59%)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患者的甘油叁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而老年患者BNP明显高于青年患者(P<0.01)。至于心脏彩超方面,青年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老年患者高(P<0.01),但两组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患者单支病变者高于老年患者(P<0.01),而老年患者多支病变多于青年患者(P<0.01),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相比,左前降支(LAD)病变无统计学差异,但左主干(LM)、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更多见于老年组(P<0.05、P<0.01、P<0.01),青年患者比老年患者Gensini评分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预后方面,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死亡率均高于青年患者(P<0.01;P<0.05)。相比较老年患者,青年患者以06:00-12:00发病率较高(P<0.01),对两组患者上午10:00 CLOCK与TM-1基因分析发现,青年患者CLOCK表达较老年高,而TM-1表达比老年患者低(p<0.05)。结论: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男性、吸烟史、高总胆固醇、高甘油叁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而且常见于清晨发病,青年患者上午CLOCK表达较高,TM-1表达较低,可能是其清晨高发的机制。针对这些青年心肌梗死人群应根据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便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蒋晓萍,莫小刚,周婵,阙衍文,黄乃秀[7](2017)在《广西八角炭疽病年发病节律观测与防治适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八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des(Wall.)Hughes]近年来在广西频繁发生和流行。为了解和掌握该病的周年发生动态,探索其年消长变化规律,给制定防治时间提供参考,于病害严重的八角林地内对可反映病害发生状况的因子采用定点定株定枝定时进行观测分析。重复观测两周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广西六万林场八角炭疽病发生初始期为5月8日左右,高发期为7月至10月份,消退期为11月份,以7、8月份的发病率为最高,两月的发病率合计占全年的75%以上。一年内病害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呈中间高平,两头低的"几"字型。建议对该病的预防时间为发生年的3月,防治期为6月上旬。(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7年06期)
路宗全[8](2016)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节律特征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其机制,为STEM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91例就诊于急诊科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以胸痛出现的时间为发病时间,统计患者发病的日、周和季时间分布。结果 STEMI患者一日内发病有两个高峰时段,依次为06:01~12:00和18:01~24:00,分别为137例占28%和130例占26.5%。STEMA患者一周内发病有两个高峰,周一80例占16.3%,周五82例占16.7%。STEMI患者一年内发病按季节分布以冬季最高,为140例占28.5%,发病数最低为夏季,为98例占20.0%。结论 STEMI发病具有时间节律特征,应依据其时间节律特征进行预防。(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6年14期)
曹宪姣,张伟[9](2016)在《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角度论支气管哮喘昼夜发病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哮喘多在夜间发病或加重,符合《内经》中"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根据阴阳学说和营卫气血流注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对哮喘昼夜发病节律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该病的中医病机,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为哮喘的时间治疗学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褚澄,符雪涛,符长标,张新江,张新江[10](2016)在《昼夜节律紊乱参与青年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与青年脑卒中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入37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7例无神经性器质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了解青年脑卒中患者昼夜节律紊乱情况,卒中类型,实验室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1.昼夜节律情况:37例脑卒中患者中轮班工作超过五年的有14例,轮班超过两年的有20例,经常倒时差超过2年的有3例;2.发病原因分布:出血性脑卒中15例,缺血性脑卒中22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静脉畸形5例,脑动脉瘤5例,高血压伴动脉硬化5例;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疾患4例,动脉炎3例,静脉窦血栓5例,动脉粥样硬化10例;3.生化学指标:CHOL(总胆固醇)、TG(甘油叁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Apo-A1(载脂蛋白A1)、Lp(a)(脂蛋白a)、Hemorheoloy(血液流变学)(low)、(mid)、(high)、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Plt aggregation(血小板)、Hcy(同型半胱氨酸)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GLU(谷氨酸)、HDLC(高密度脂蛋白)、V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Apo-B(载脂蛋白B)、Plasma Viscosity(血浆粘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昼夜节律紊乱能干扰时钟基因的表达,从而在多个方面引发脑卒中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4-21)
发病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昼夜节律的相关认识阐述卒中发病的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卒中防控的新策略。收集、整理现代医学关于昼夜节律与卒中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卒中发病存在显着的昼夜差异并具有周期性变化,血压、血糖、血脂、Hcy等相关因素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导致卒中存在高发时段的部分原因。适时服用防治药物,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自身昼夜节律的稳定,是健全卒中防控策略和降低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病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梁洁,陈志刚,范荣,江滢.昼夜节律对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
[2].李佳林,任小巧.基于昼夜节律探析影响卒中发病时间的相关因素[J].中国卒中杂志.2019
[3].李珍,李华铭,李春霞,朱伟琴,傅志泉.基于血清胃泌素的变化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与季节及节气节律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
[4].余小玲,褚浩凯.气候和时间节律对主动脉夹层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2019
[5].石晓,刘红艳,何凤莲,姚梦醒,高磊.1259例自发性气胸发病的时间节律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9
[6].牛文豪.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及发病节律性的比较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7].蒋晓萍,莫小刚,周婵,阙衍文,黄乃秀.广西八角炭疽病年发病节律观测与防治适期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
[8].路宗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节律特征的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
[9].曹宪姣,张伟.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角度论支气管哮喘昼夜发病节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10].褚澄,符雪涛,符长标,张新江,张新江.昼夜节律紊乱参与青年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