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引导高中新生学好物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红[1](2021)在《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获得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才能取得“教”和“学”的最佳效果。老师需要通过课堂互动、作业、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作业布置上作出调整,而学生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改进。本文以有效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信息反馈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理论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就高一物理教学中师生之间信息反馈的时效性进行研究。重点选取了课后作业批改环节,对学生的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练习册的批阅方式、发放时间间隔做了调查,发现存在作业设计不合理、形式单一、批改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如果课后作业能及时反馈,是否有可能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衡量及时反馈策略有效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高一物理学业成绩,二是学生对待高中物理的情感态度。本次研究选取了西安市某省中学的两个一类班、两个二类班进行实验,将两个一类班和两个二类班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作为前测数据,用SPSS Statistic统计软件对物理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符合实验要求。实验期间进行了变量控制,让作业发放的时效性成为唯一变量,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将月考和期中考试的物理成绩作为后测数据来进行实验分析。将所得数据用SPSS Statisti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二类班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而一类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本次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了适应高一物理教学的及时反馈策略,包括课前摸底、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批改方面的反馈策略。及时反馈策略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高一新生适应阶段的物理学习成绩,也充实了及时反馈策略在物理学科的有效性研究。
冯紫轩[2](2021)在《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以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成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知识更抽象复杂,并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部分学生物理成绩偏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学生在高一阶段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数学表达的理解产生困难,而物理习题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困难,学生往往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后只能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影响知识的运用。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首先,依据国内外对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对思维可视化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性阐述,并且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其次,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模块为载体,将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于学生学习中,主要运用思维导图与鱼骨图两种工具。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学生汇总物理学知识点和总结相关习题的解题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发散的特点,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鱼骨图主要用于对解题错误原因的分析以及对解题过程的描述,最后,分析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和鱼骨图,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以及访谈分析等评价方式,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和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使物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鱼骨图凭借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逻辑严谨、全面详尽和因果关系清晰的特点应用于解题中,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总之:思维可视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孟洲[3](2021)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点精心设计的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具有简短灵活、便捷共享的特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深化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因此物理微课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如何让微课设计更加合理、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成为了研究重点。本文引入美国学者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将对应动机激发策略融入到微课设计中,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动机,提升微课使用效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物理微课设计进行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明确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对研究过程进行规划;第二章分别对微课和ARCS动机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说明微课的概念、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ARCS动机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具体内涵进行总结;第三章进行具体设计,明确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物理微课设计总流程、设计策略,制定出微课设计总模板,并编制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四章则以学生前期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为基础,设计出《焦耳定律》、《磁场磁感线》等五个案例,展示了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全过程;第五章通过后测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对微课使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便于继续完善微课设计;第六章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学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物理微课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促进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辅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效增强其自信心和满足感。
孙丛容[4](2021)在《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我效能感”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一行为目标的自信程度。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地作为学生学习上的预警器,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感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本文对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高一上学期学生进行了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和培养策略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文献参考,查阅并梳理出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理论及研究现状,对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了高一上学期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以及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同学所具备的特点。然后根据访谈调查的结果和相关的研究参考,编制了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量表。该量表对学生的具体物理效能(知识效能、方法效能、实验效能、应用效能)和一般物理效能进行了测量,为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内容,该量表后面增加了4道追问题目,形成了最终的调查研究问卷。最后对成都市不同层次的A(省二级示范校)、B(省一级示范校)两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经过调查研究表明,高一上学期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并不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知识效能水平相对最高,应用效能水平相对最低,各维度效能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知识效能与总效能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大部分同学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初中的物理学习情况之上,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此外,成功的学习体验、合理的激励与评价、对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也是影响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培养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四大策略:1.关注学生本体,做好阶段衔接2.重视知识内化,夯实自信根源3.巧学巧问巧练,制造成功体验4.合理激励评价,引导正确归因。
熊永生[5](2021)在《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 ——以初二物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教师角度来看八年级物理存在的知识难点有哪些?从学生角度来看八年级物理的知识难点又有哪些?针对这一系列的难点又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这是每个物理老师都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研究这些问题对我们国家初二物理的一线教育具有积极有益的意义。初二阶段学习物理的思维是整个物理学学习思维的基础,初二阶段学习的力学知识同时也是高中必修1及力学部分的基础。笔者所处的地区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物理教科书都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以下简称“沪科版”,因此,笔者用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沪科版义务教科书为载体将初二阶段物理科目的知识点按章节的顺序编织成问卷的形式,对初二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进行调查,分别分析学生和教师认为的知识难点有哪些。笔者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会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在于:物理知识的内容抽象、深奥,不好理解、没有教授物理学习的良好方法、学习时实验条件有限、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数学基础差,对物理学习的迁移有影响等。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于学科自身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物理难点知识进行学习?笔者基于调查的结果研究分析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学习的首要过程在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双基”的教学;在问题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课后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努力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结合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教学中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杨婷婷[6](2021)在《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初高中数学衔接一直深受各位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其中三角函数知识是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之一.同时不少高一新生在理解和应用三角函数时不得要领、茫然不解.因此,开展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亟待进行,为一线高中教师提出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议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同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问题是:1、高一新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三角函数掌握现状和解题困难;2、高一教师在三角函数概念衔接和解题衔接上的教法;3、高一新生三角函数部分常见的解题错误类型.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衔接建议:1、概念衔接:(1)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2)增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3)强化符号语言的学习,注重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4)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2、解题衔接:(1)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规范解题格式、强调符号书写;(3)加强计算、限时训练;(4)解题通法和一题多解,双管齐下;(5)举一反三、检验掌握情况;(6)鼓励学生进行说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学法指导:(1)选择性地预习,提升课堂效率;(2)课后及时巩固,强化理解记忆;(3)科学记笔记、整理纠错本;(4)端正学习态度,实现自我追求.
苏芳[7](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指出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陈露[8](2021)在《重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改革历史中,我国高考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完善。新的改革制度正在实施,按照重庆市新高考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18年9月开始,重庆市高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按照“3+1+2”组合进行选择学习。学生可以在高一时进行对比选择选考学科,这样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因为学生的选考意愿的不同,会出现多个学科组合的教学形式会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所不同,相应的教学模式将发生变化。同时,物理学科考试的方式、试卷结构、考试时间也发生较大变化,物理改革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变高。2020年的新课程标准给出了与旧课标不同的要求,首次提出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新的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了适当的增减,教学环节设计更加合理,问题提问和思路引导符合学科素养的要求。在新的高考背景下,教师要结合教学情况,多研究课程标准,满足教育教学要求,为学校培养综合素质更高、发展更多元化的人才。如何应对重庆市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成为重庆市高中物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论文对正处于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情况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通过查阅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情况,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查阅近几年来关于高中物理考试数据,找到新的考试模式对物理教学的影响。通过结合现代教育学理论,总结得出学生思维发展,学习规律特点。采用问卷调查和跟踪访谈的方法,对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卷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规律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有:(1)分析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计划、物理课程教材改革、物理现状和高考试题的变化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2)通过查找翻阅资料并参考浙江新高考教学情况,提出相关教育学基础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3)对西大附中高中物理教师和高二年级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跟踪,数据分析发现选择不同学科组合的学生学习思维能力不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同一学科组合的学生学习成绩分化明显,于是提出了分层教学策略。问卷结果发现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不同,为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学习效果,提出课堂导学案教学策略。根据所得数据,学生们对课堂上的物理实验很感兴趣。通过物理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动机更明确,于是提出“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教学策略。(4)提出相关物理教学改革策略后,笔者根据教学情况在高二年级选取2组试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践。根据2组对照班级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情况,得出试验班级整体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级,试验班级学生分层差距逐渐缩小。通过对实验班级某些学生的访谈跟踪,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物理的方法有提升,学习成绩逐步上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数据分析,说明物理分层教学策略、课堂导学案教学策略、“以学生实验为主”教学策略能够适应新高考教学改革。
张定强,熊青雪月,黄劲[9](2020)在《如何为初升高新生系好学习数学的第一粒扣子》文中研究表明初升高新生要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度过3年高中生活,就需要在起始课阶段为新生系好学习数学的第一粒扣子.不仅关系到3年的学习成效,而且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典型故事系好学习兴趣的扣子,通过前言设计系好学习目标的扣子,通过示范引领系好学习方法的扣子,通过问题解决系好学习素养的扣子,使新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温度、深度、广度、关联度及数学的美、统一和力量,从而为新生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罗伟青[10](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的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增加学生选择权”是本轮改革的重要指向。广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16年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本次改革遵循“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的基本原则,并于2019年4月颁布《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给高中阶段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选择权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规划学业、了解职业和专业。为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符合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对策,能丰富、充实我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生涯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性个案。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个案,调查研究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对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开展生涯教育,但缺乏专业教师,生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对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家校合力;高中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等问题。借鉴已有的生涯教育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新高考背景下广东省Q市A中学结合高考新政策、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年级段的需求,从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以:“生涯唤醒”“职业探索”“生涯决策”为主线进行生涯教育实践,对如何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对推动学校明确育人的目标、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本研究存在由于时间有限、师资不足、家校合力不佳所导致的调查研究不够全面、活动开展不够系统、生涯教育效果欠佳等不足。基于对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就高中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采取自上而下的建构方式,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专兼职生涯教育人员”组成的三级生涯教育指导机制。二是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包括分阶段设定生涯教育目标,规范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路径;分类别设计生涯教育课程,推进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序列化;适时开设精英导师课等。三是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和人人都是生涯导师的理念,整合校内外生涯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高校+技术”的生涯教育共同体。
二、浅谈如何引导高中新生学好物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引导高中新生学好物理(论文提纲范文)
(1)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高考背景 |
1.1.2 研究动机 |
1.1.3 实践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反馈和教学反馈 |
1.3.2 及时反馈和及时反馈策略 |
1.3.3 有效教学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
1.4 理论基础 |
1.4.1 教育学理论 |
1.4.2 心理学理论 |
1.4.3 有效教学理论 |
1.4.4 信息反馈理论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物理教学的及时反馈现状 |
2.1 学生视角的教学反馈现状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1.3 调查途径 |
2.1.4 调查结果 |
2.2 教师视角的教学反馈现状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材料 |
2.2.3 调查方法 |
2.2.4 调查结果 |
2.3 师生访谈 |
2.3.1 教师访谈汇总 |
2.3.2 学生访谈汇总 |
2.4 及时反馈现状总结 |
2.4.1 书面作业价值体现不充分 |
2.4.2 反馈不及时 |
2.4.3 反馈的信息量不足 |
第三章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 |
3.1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的出发点 |
3.1.1 高一物理的学科特征 |
3.1.2 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
3.2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的内容 |
3.2.1 课前了解学情,教师获取及时反馈 |
3.2.2 课堂教学互动,师生双向反馈 |
3.2.3 课后作业布置,及时批改发放 |
3.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及时反馈 |
3.3.1 基于网络平台的作业布置 |
3.3.2 基于现代技术的课堂互动 |
3.3.3 基于现代科技的作业批改 |
第四章 及时反馈策略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方案 |
4.1.2 检测材料 |
4.1.3 实验假设 |
4.1.4 实验目的 |
4.1.5 实验方法 |
4.2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4.2.1 实验前测 |
4.2.2 实验实施过程 |
4.2.3 实验后测 |
4.3 实验期间的案例记录 |
4.4 及时反馈策略在作业批改环节有效教学的结果 |
4.4.1 实验结果分析 |
4.4.2 及时反馈策略对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 |
4.4.3 及时反馈策略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
4.4.4 作业批改中实施及时反馈策略的反思 |
第五章 反思和展望 |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高一物理教学反馈学生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高一物理教学反馈老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 D:月考测试试卷 |
附录 E:四个班级的作业收交记录 |
致谢 |
(2)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可视化 |
2.1.2 思维可视化文献研究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2.2 脑科学理论 |
2.2.3 双重编码理论 |
2.3 思维可视化工具 |
2.3.1 思维导图 |
2.3.2 鱼骨图 |
2.3.3 两种思维可视图的比较 |
第3章 思维可视化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2 思维导图在运动学中的应用设计 |
3.2.1 运动学相关材料的设计 |
3.2.2 思维导图应用流程的设计 |
3.2.3 教学及评价材料的设计 |
3.3 鱼骨图在运动学中的应用设计 |
3.3.1 运动学习题材料的设计 |
3.3.2 鱼骨图应用流程的设计 |
3.3.3 教学及评价材料的设计 |
第4章 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
4.1 应用案例 |
4.1.1 思维导图案例分析 |
4.1.2 鱼骨图案例分析 |
4.2 效果分析 |
4.2.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
4.2.2 访谈分析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期中考试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微课文献综述 |
一、微课国外研究现状 |
二、微课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ARCS动机模型文献综述 |
一、ARCS动机模型国外研究现状 |
二、ARCS动机模型国内研究现状 |
三、微课与ARCS动机模型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 |
第一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总流程 |
第二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模式构建 |
一、微课前期分析模板构建 |
二、微课内容设计与制作模板构建 |
三、微课评价反馈模板构建 |
第四节 学生物理学习动机问卷设计 |
第五节 学生访谈设计 |
一、前期学生访谈设计 |
二、后期学生访谈设计 |
第四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案例 |
第一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前期准备 |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前期学生访谈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焦耳定律》微课设计 |
一、焦耳定律微课前期分析 |
二、焦耳定律微课内容设计与制作 |
三、焦耳定律微课评价反馈 |
第三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磁场磁感线》微课设计 |
一、磁场磁感线微课前期分析 |
二、磁场磁感线微课内容设计与制作 |
三、磁场磁感线微课评价反馈 |
第五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实践问卷调查 |
一、关于“注意力”的前后对比 |
二、关于“相关性”的前后对比 |
三、关于“自信心”的前后对比 |
四、关于“满足感”的前后对比 |
第二节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实践效果访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物理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前期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前期学生访谈实录 |
附录四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行星的运动》微课设计 |
附录五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微课设计 |
附录六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电容器的电容》微课设计 |
附录七 后期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八 后期学生访谈实录 |
致谢 |
(4)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制作研究 |
1.4.2 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研究 |
1.4.3 综述结论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相关界定及理论基础 |
1.6.1 自我效能感 |
1.6.2 学习自我效能感 |
1.6.3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
2 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及分析 |
2.1 教师访谈调查 |
2.1.1 教师访谈内容及实施 |
2.1.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2.2 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及分析 |
2.2.1 调查对象及方式 |
2.2.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2.2.3 问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
2.2.4 量表调查结果分析 |
2.2.5 附加追问题目结果分析 |
2.3 章末小结 |
3 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
3.1 关注学生本体做好阶段衔接 |
3.1.1 改变机械学习方式,训练学生有意义学习 |
3.1.2 杜绝被动学习心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
3.1.3 调节消极学习情绪,端正积极学习态度 |
3.1.4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
3.1.5 注重思维能力培养,顺应学生发展需求 |
3.2 重视知识内化夯实自信根源 |
3.2.1 注重学生学习进阶,巧妙搭建学习桥梁 |
3.2.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自主生成 |
3.3 巧学巧问巧练制造成功体验 |
3.3.1 巧学 |
3.3.2 巧问 |
3.3.3 巧练 |
3.4 合理激励评价引导正确归因 |
3.4.1 合理激励,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
3.4.2 切实评价,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
3.4.3 引导归因,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
4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2 部分问卷附加追问题目回答情况截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5)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 ——以初二物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初中物理知识难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1.2 关于“难”的说法 |
1.3 教学难点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初二物理知识点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3 初二物理知识点问卷调查的统计及分析 |
第三章 初二物理学习难点形成的应对策略探析 |
3.1 理论基础 |
3.2 教师对物理知识难点的教学应对策略探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二物理知识调查表 |
致谢 |
(6)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相关概述 |
2.2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 |
3.2 学生访谈 |
3.3 教师问卷调查 |
3.4 教师访谈 |
3.5 高一学生三角函数内容期末试卷错误类型汇总 |
3.6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优化策略与案例分析 |
4.1 优化策略 |
4.2 案例分析 |
4.3 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三角函数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问题 |
附录3 高一数学教师关于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高一学生三角函数内容期末试卷错误情形汇总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术素养 |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
2.3 大学生社会化 |
2.4 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
3.2 研究场域 |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
3.2.2 S课程 |
3.3 研究参与者 |
3.3.1 核心参与者 |
3.3.2 非核心参与者 |
3.4 研究者角色 |
3.5 数据收集 |
3.5.1 问卷调查 |
3.5.2 课堂观察 |
3.5.3 访谈 |
3.5.4 叙事 |
3.5.5 研究日志 |
3.5.6 实物资料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
3.6.2 数据深入分析 |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
3.7.1 伦理道德问题 |
3.7.2 研究的可信度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
4.4 S课外学术实践 |
4.4.1 专业学习 |
4.4.2 社团活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5.1 宏观机构因素 |
5.2 中观课程因素 |
5.2.1 课程资源 |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
5.2.3 课堂互动方式 |
5.3 微观个体因素 |
5.3.1 个人实践网络 |
5.3.2 能动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
6.2.2 能动性 |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
附录三 问卷调查 |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
(8)重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分析重庆市关于高考招生改革相关政策及方案 |
1.3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物理学科的变化 |
1.4 分析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
1.5 分析新高考前后物理试题变化 |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2.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4 深度学习理论 |
2.5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对高考改革方案下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3.1 学生问卷 |
3.2 教师问卷 |
3.3 教师访谈 |
4.教学策略改变与教学课例实践举例 |
4.1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
4.2 实施课堂导学案教学策略 |
4.3 实施“以学生实验为主”教学策略 |
4.4 教学实践1-《欧姆表的原理》 |
4.5 教学实践2-《楞次定律》 |
4.6 教学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下物理教学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下物理教学情况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问题 |
致谢 |
(9)如何为初升高新生系好学习数学的第一粒扣子(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过典型故事系好学习兴趣的扣子:关键是“三备” |
1.1 备好学生 |
1.2 备好教材 |
1.3 备好课堂 |
2 通过前言设计系好学习目标的扣子:关键是“三导” |
2.1 目标引导 |
2.2 内容引导 |
2.3 思维引导 |
3 通过示范引领系好学习方法的扣子:关键是“三变” |
3.1 关系变革 |
3.2 心理变革 |
3.3 能力变革 |
4 通过问题解决系好学习素养的扣子:关键是“三力” |
4.1 文化力 |
4.2 自主力 |
4.3 社会力 |
5 结语 |
(10)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出台新高考方案 |
2.高中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需求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概述 |
2.国内研究概述 |
(四)关键概念的界定 |
1.新高考 |
2.生涯 |
3.生涯教育 |
4.高中生涯教育 |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的方法 |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高中生涯教育的价值分析 |
1.对人的一生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
2.对高中生而言:生涯教育利在当下功在一生 |
3.对高中学校而言:生涯教育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
1.帕森斯(Frank Parsons)人格类型理论 |
2.霍兰德(John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 |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Q市A中学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2.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
1.教师访谈 |
2.学生访谈 |
3.家长访谈 |
4.访谈小结 |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综合分析小结 |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
(一)开设生涯教育课程 |
(二)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
(三)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
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成效 |
(一)从育分到育人:明确学校育人的目标 |
(二)从教师到导师: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
(三)从升学到生涯: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 |
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不足与改善 |
(一)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反思 |
1.时间有限,活动开展不够系统 |
2.师资不足,生涯教育不够专业 |
3.家校合力不佳,影响生涯教育的效果 |
(二)新高考背景下改善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建议 |
1.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 |
2.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 |
3.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件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浅谈如何引导高中新生学好物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王永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 [2]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D]. 冯紫轩.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D]. 陈孟洲.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高一上学期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研究[D]. 孙丛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 ——以初二物理为例[D]. 熊永生.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6]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D]. 杨婷婷.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7]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8]重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陈露. 西南大学, 2021(01)
- [9]如何为初升高新生系好学习数学的第一粒扣子[J]. 张定强,熊青雪月,黄劲. 数学教学研究, 2020(04)
- [10]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D]. 罗伟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