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证系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号系统,信息安全,身份认证,国产密码
认证系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梅,柴涌,汪小勇[1](2019)在《一种基于PKI模型在信号系统中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基于传统PKI模型进行改造并使用国产密码算法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使信号系统的通信数据得到可鉴别性保护和不可否认性保护。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适配信号系统工作模式,在不影响信号系统既有功能和安全等级的前提下完成身份认证。(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刘月月[2](2017)在《基于企业网身份认证系统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在电力商务与电力政务等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也就导致了网上传输信息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性的研究。而身份认证作为我国网络安全系统中的一道关卡,需要根据网络安全的设计权责来构建一个可靠、稳定的企业网身份认证安全模型。笔者就基于企业网身份认证系统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7年16期)
张金玲,潘绯,张争光,章露萍,文红[3](2016)在《时变OFDM系统中基于基扩展模型的物理层认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信道信息的物理层认证是一种对传统认证技术的有效补充和增强,实质上是利用了丰富的无线信道资源。提出一种适合解决时变情况下的物理层认证方法。在时变信道中,可分径的各个抽样值在块传输时间内存在相关性,基于基扩展模型的信道探测方法采用变化的相互正交的基函数结合不变的基系数来逼近该可分径的状态。因此,基于基扩展模型的信道探测方法的物理层认证算法能有效提高时变环境下认证准确率。通过在OFDM系统中进行的仿真实验,证明该认证方法的有效性,且相对于传统的LS信道探测的物理层认证,获得2~4 d B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6年12期)
穆成新,郑振龙[4](2015)在《一类RFID系统认证协议的通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RFID系统在应用中的隐私保护和防止追踪问题,已有研究工作提出了大量的安全认证协议。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基于hash的安全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RFID认证协议通用模型,以及在模型中各个步骤对应的安全机制。(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5年12期)
潘兴凤[5](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和web信任模型的属性认证系统设计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以为用户提供数据为基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社交网络服务方式,但反之社交网站中虚假信息也越来越成为网络中的安全隐患。社交网络中用户自身可以随意修改自己的属性信息,造成了属性信息的不可信,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属性信息危机越来越严重。现如今的属性权威系统中利用CA认证的方式,为每一个用户颁发属性证书,经过CA认证的属性证书都是有效而且可信的,但是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小型封闭型系统,对于大型的社交网络来说这种情况并不适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基于国内最大的微博平台,针对用户属性认证问题,分析用户的社交网络行为,对多个领域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都进行了调研,研究和比较分类。针对社交网络用户属性可信度低且缺少评价这一问题,通过借鉴标准的PGP利用web of trust来验证公钥的有效性的思想,提出了基于PGP的WEB信任模型来给用户提供属性认证,给用户的属性信息提供了安全的属性认证途径。因为基于社交约束和WEB信任的方法需要人的参与,当服务刚上线用户不多时,PGP WEB信任模型难以在稀疏网络确保对任一请求找到一条信任链,所以我们通过对用户的社交行为进行数据挖掘,预测用户属性进而弥补PGP WEB信任模型在模型初期的问题,通过社交网络用户属性信息挖掘的结果帮助提高WEB信任网的密度,并检测和提示恶意评价。在设计用户属性信息挖掘模型的时候,本文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属性信息的相关性,引入了多标签分类对用户进行属性预测,对性别预测的准确率超过了 80%,年龄和职业预测的准确率也超过了 70%,多标签模型不仅仅优化了数据挖掘进行属性预测的时间性能,数据挖掘模型的可抽象性和可扩展性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通过结合社交网络用户属性信息挖掘和基于PGP的WEB信任模型两种方式来给用户提供属性认证可以满足用户属性认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11-22)
鄢晨丹,杨阳,程久军,邵剑雨[6](2015)在《基于统计模型的DTW签名认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签名是一种文件批复和交易的重要认证手段。随着电子交易的发展,在线手写签名认证识别成为信息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原理是假定人的签名是独特而稳定的,将签名的图像、笔顺、压力和速度等信息与真实签名样本进行比对校验,从而鉴别签名的真伪。动态时间归正(DTW)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校验算法,在非线性时间对齐的基础上对计算测试签名和真实签名的距离进行判断。然而判断阈值难以确定,其阈值与个体书写习惯相关,难以统计或者训练学习。优化的DTW算法采用特征点统计模型,将签名的特征点视为一定的概率分布,建立统计模型,将概率小于阈值的特征点视为非法签名,该阈值概率参数与个体特性无关,然而该方法需要大量同一人的真实签名样本进行统计。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统计模型的DTW算法,在少量或只有一个真实签名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认证,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5年07期)
程维刚[7](2015)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系统工程。高校中存在多个Web应用系统,访问多个应用系统需要单独登录,难以实现单点登录。提出了一种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模型,该系统能实现身份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实现全校各类应用的单点登录,以及各类访问与操作安全审计,同时还可提供便利工具进行系统维护及管理。(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期刊2015年05期)
严振兴[8](2015)在《RFID认证系统的匿名隐私模型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FID技术是新型无线感知技术,其利用无线电波对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具有识别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好、可复用等优点,主要应用在识别和认证领域,如智慧交通、身份识别、物流管理等。由于阅读器与标签之间无线通信信道的暴露性、交互协议的自身缺陷以及各组件内部的安全风险等因素,导致攻击者可以对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进行窃听、重放,也可以对标签进行追踪。因此在RFID应用中,存在安全和隐私问题。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标签的数量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以下问题。一方面,标签的庞大数量迫使制造商不断压低标签的生产成本,导致标签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不足,因此标签只能执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异或、生成伪随机数、Hash运算等,而不能支持复杂的加密技术;另一方面,应用系统要求阅读器能快速的完成对标签的识别和认证,减少时延,保证较高的认证效率。显然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如何实现隐私保护强度和认证效率之间的平衡,成为关键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隐私模型和轻量级认证协议。如Sarma等人提出的Hash-Lock协议,Weis提出的树形结构协议,Li Lu等人提出的刷新隐私模型等。但是,这些协议都在安全性或者认证效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Hash-Lock协议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并且其认证效率较低;树形结构协议对存储资源需求高,且容易遭受关联性攻击;刷新隐私模型容易遭受追踪攻击,导致标签的位置隐私泄露。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解决RFID系统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通过对系统各组件的深入分析,了解其特点和面临的威胁;研究和分析当前的隐私模型和交互协议,针对其中的缺陷,给出优化和解决方案;面对新型攻击方式,提出新的隐私保护模型,同时给出可用的认证协议,更加注重隐私保护强度和认证效率之间的平衡。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结合RFID认证系统隐私保护的需求,对RFID认证系统中的隐私威胁进行分类:分析RFID认证系统的隐私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其中强隐私模型要求标签的输出信息具有严格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系统的认证效率大大降低。而刷新隐私模型是一种弱隐私模型,其主要基于刷新机制。之所以称之为弱模型,是因为其对标签输出信息的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没有严格的要求。刷新隐私模型允许标签输出信息中包含一个不变的临时信息,并且利用此信息提高认证效率。但是攻击者通过窃听截获此信息,并且将此信息与标签进行绑定,可以对标签进行追踪,即标签携带者的位置信息将被泄露。虽然,攻击者并不知道标签的密钥信息,但是这依然严重威胁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2)提出了基于k-匿名的匿名隐私保护模型。k-匿名是数据发布时用于隐私保护的经典方法,其通过在数据中构造k条相似的记录,使得攻击者无法区分这k条记录。具体来说,k-匿名的方法是通过概念层次泛化,对数据的某一属性值进行泛化处理,保证每个属性值都至少对应k条记录。即使攻击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某一个属性值,也无法区分这k条记录,更无法定位到具体的某一条记录,因此用户的隐私得以保护。在新的隐私模型中,利用k-匿名的思想对标签进行处理。将系统中所有的标签随机的划分为若干组,每个组包含至少k个标签,这k个标签使用相同的准标识符,组与组之间的准标识符不相同并且相互独立。准标识符以明文的形式直接包含在标签的响应信息中,但不存在刷新隐私模型中的安全问题。因为,即使攻击者获得准标识符,也无法分辨同一组的k个标签,无法对标签进行追踪,所以,新模型可以保护标签的位置隐私不被泄露。同时,阅读器在认证标签时,可以利用明文的准标识符加快认证效率。(3)提出一个基于k-匿名隐私模型的新的轻量级隐私保护协议k-PPA,其可以保护隐私安全,并且具有较高的认证效率。k-PPA协议可以抵抗窃听攻击、重传攻击、假冒攻击和追踪攻击等。与同类协议相比,该协议在隐私保护强度和认证效率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李强,牛文生[9](2014)在《基于可信度量的认证系统不确定推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认证是确定登录用户是否可信的首道屏障,安全操作系统要求必须要实现"多重身份认证"功能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多重身份认证"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身份认证的有效性和用户的可信性。本文用可信度的概念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度量,利用模糊推理理论提出了单机制和多机制多规则认证模式下的推理模型,以及推理传播公式和多机制、多规则合成公式,有效地解决了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操作系统在多重身份认证下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18期)
王炜[10](2014)在《移动商务身份认证系统模型的OPNET仿真实现与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与飞跃式的改变,并且其也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移动身份认证系统也越来越被人们提出日程,并且进一步要求该系统的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现在很多世界上的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者按照认证系统的要求以及电子商务所存在的境况而设计出一系列的身份认证系统模型。而当前系统评价指标标准的缺乏导致如今的系统模型难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进而比较出系统模型的优劣。故而,系统的评价、比较以及分析电子商务系统的身份认证系统的优缺点,对于该系统模型来说,其意义非常重大,并且十分值得研究的。所以,本文从这个问题开始,研究和比较基于OPNET仿真条件下的叁种移动商务活动中的身份认证系统模型的优劣势。本文从移动商务的设备终端的局限与信道特征出发,然后就网络协议仿真中的OPNET仿真工具与叁种身份认证模型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比较与研究;然后通过国内外研究者所建立的评价身份认证系统模型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然后完成了评价移动商务身份认证系统模型体系的构建。该体系含有性能性、安全性与功能性等叁个各方面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的评价指标;然后研究、汇总现有研究结果,评价简单用户名/口令、一次性口令和IAMME模型;再通过OPNET Modeler 8.1仿真软件实现IAMME模型,模拟了中间人攻击和冒充攻击,证明其在功能性、安全性上的优势。再在同一个环境下,同时仿真运行这叁个模型,根据运行结果,评价IAMME模型是否在安全性和功能性具有优势的前提下仍具有较高的性能;最后参照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汇总仿真结果,评价了各个模型的优劣势,得出IAMME模型在性能上也较优且更适用于移动环境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9-01)
认证系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在电力商务与电力政务等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也就导致了网上传输信息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性的研究。而身份认证作为我国网络安全系统中的一道关卡,需要根据网络安全的设计权责来构建一个可靠、稳定的企业网身份认证安全模型。笔者就基于企业网身份认证系统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证系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梅,柴涌,汪小勇.一种基于PKI模型在信号系统中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9
[2].刘月月.基于企业网身份认证系统的模型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
[3].张金玲,潘绯,张争光,章露萍,文红.时变OFDM系统中基于基扩展模型的物理层认证[J].电子技术应用.2016
[4].穆成新,郑振龙.一类RFID系统认证协议的通用模型[J].数码世界.2015
[5].潘兴凤.基于数据挖掘和web信任模型的属性认证系统设计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6].鄢晨丹,杨阳,程久军,邵剑雨.基于统计模型的DTW签名认证系统[J].信息网络安全.2015
[7].程维刚.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15
[8].严振兴.RFID认证系统的匿名隐私模型和技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9].李强,牛文生.基于可信度量的认证系统不确定推理模型[J].中国科技信息.2014
[10].王炜.移动商务身份认证系统模型的OPNET仿真实现与改进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