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本举末论文-郭高军

崇本举末论文-郭高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崇本举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末论,哲学思想,崇本举末,魏晋玄学论稿

崇本举末论文文献综述

郭高军[1](2019)在《论王弼的“崇本举末”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两汉经学,下对隋唐"叁教并流"思想格局的形成以及宋明理学的开创都具有深刻影响。如果说"正始时期"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开创,那么王弼无疑是这一时期玄学思想的代表性人物。王弼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儒、道两家经典文本尤其是"叁易"的解读之上,并融合当时的学说而形成的,可以说王弼哲学思想的建立是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崇本举末"是王弼思想的纲领,它体现在王弼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王弼的(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14期)

洪卫中[2](2015)在《从“崇本息末”到“崇本举末”——论王弼对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玄学发展过程中,王弼在继承发展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这两个命题。对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多方解释,然而仍不免有无法融通之处。通过研究发现,"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实是王弼对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概括、提炼和发明,二者相互依存。其中王弼"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升华了老学中"守母以存子"的思想,也使之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而王弼也因此在继承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治国方略。由"崇本息末"的提出到"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显示出了王弼对现实政治的作出的深入思考,也表现出了他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积极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何聪[3](2015)在《崇本举末治淮河》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 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从淮河肇始。自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水质好转,但入河排污量仍超过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量是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隆冬季节,淮河安静(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5-01-16)

胡占光[4](2014)在《“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一文中研究指出“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注《老子》时提出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本文从这两个命题出发,在王弼哲学整体层面上探讨两者间的统一性。首先,从思想史、社会史角度阐述王弼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认为魏晋时期儒道会通的文化特性是其哲学产生的内部因素,田园清谈的社会风尚是其哲学产生的外部因素,内因与外因相互渗透使王弼思想打上了儒道兼蓄的印记。其次,重点论述儒道融合背景下,“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具体内涵。‘崇本息末”是王弼对《老子》本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王弼确立“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的理论基础,笔者称其为王弼诠释《老子》的“向上路向”。而“崇本举末”则是王弼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老子》思想进行的创造性诠释,它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维运用到现实政治和社会人生上的反映,笔者称其为王弼诠释《老子》的“向下路向”。最后,从两个路向统一的角度,说明王弼构建“本末有无”本体论框架的完成,探讨王弼本体思想存在的缺陷。并梳理学界对“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两命题矛盾性的看法,阐明两个命题统一性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暴庆刚[5](2011)在《“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王弼老学诠释中的矛盾及其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弼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诠释为本体论,确立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主旨。"以无为本"的原则最终落实为政治上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同时也导致了"息末"与"举末"的矛盾。对此矛盾学界提出了多重解决视角。文章在述论学界观点的基础上,从文本的思想与诠释者思想的区分,以及思想义理的层次性区分两个维度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新视角。(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梁梅华,朱爱莲[6](2010)在《论王弼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王弼多次提及"本"、"末",也提出"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思想,"息末"和"举末"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两者并不矛盾。本文从梳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出处出发,明确两者的同异,接着试比较王弼与老子哲学思想的不同,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论述两者并不矛盾。(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刚[7](2009)在《崇本举末——试论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讨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时,尤其是在"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关系问题上,学界一直有不一的看法。本文将就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来试做探讨。本文首先认为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以无为本",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崇本举末"是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最后认为,王弼哲学思想是儒道融合的产物,而具有以下特点:较儒更具思辨性,较道更具现实性。(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杨颖川[8](2009)在《王弼玄学哲学“崇本举末”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两汉经学逐渐没落。《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叁玄”)起而代之,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有无”、“本末”、“体用”、“自然名教”等范畴由此进入人们的讨论,并且成为当时哲学界的核心概念。作为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正是通过分析上述范畴,并对“本末”关系进行深入阐释来构建其哲学体系的。王弼并非探讨“本末”问题的第一人,但他联系“无有”、“母子”、“一多”、“体用”和“静动”等范畴,深刻论述“本末”范畴的涵义,这在哲学史上实属首创。王弼认为:“本”与“末”、“无”与“有”、“母”与“子”、“一”与“多”、“体”与“用”、“静”与“动”,每对范畴均分处两个层面,但同时又不离不弃。他的本体论哲学致力于探讨这种复杂关系。从“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贵无”出发,继而进到“举末”、“统末”的境界。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因此达到了当时哲学理论的最高峰。具体言之,王弼是通过辨析“崇本息末”、“崇本举末”和“举本统末”这叁个命题的关系,展开他的“本末”观的。他认为“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内涵并无根本矛盾。“崇本举末”亦否定有为、造作的“末”,但它一定要在“大本”主持下,确立符合于“无本”要求的“末”(“举末”)。“崇本举末”和“举本统末”蕴含的深意是:本与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王弼对“本末”之间关系的深层看法。“崇本举末”论是王弼经过“从有(末)到无(本),再从无(本)到有(末)”的双向转化,层层递进上升之后提出来的。它与王弼对“明于本数,系于末度”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此外,能提出这一命题也是王弼比何晏更加高明的表现。何晏仅停留在“以无为本”的层次上,孤悬一个抽象“无”本体,空疏贫乏,而不能进一步阐明“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王弼则能够在抽象(无)与具体(有)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崇本举末”还可作为哲学方法使用,这是王弼的另一高明之处。他用“崇本举末”法来解读《老子》和《周易》,先把握这两种文本的根本义理和精神,然后以简御繁,以一统众地来理解具体文本的含义。只有如此,对文本的理解才不会走向偏颇,使得本末倒置。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崇本举末”论可以用来化解“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并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治国方略。王弼认为“名教”是“朴”散的结果;而“朴”即“道”,“道”乃“自然”。因此,如果离开“自然”这个“大本”的统摄,而任由仁义礼法各行其是,社会混乱将不可避免。显然,他主张按照自然本性去参与社会生活,“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只用其诚”。关于治国方略,“崇本举末”论主张在“自然无为”的关照下,实现“有为”之治,以建立起和谐的政治秩序。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治世理念,正是王弼政治方略的核心内容。王弼提出“崇本举末”论,另一深层目的是调和儒道两家的对立关系,实现儒道合流。这一点表现在:以“崇本举末”方法解释儒道两家的经典《周易》和《老子》,说明两家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同的特征——“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合理安顿自然(道家尚“自然”)与名教(儒家重视礼乐等“名教”)的关系;说明孔子和老子都具有“明体达用”、“有无、本末不离”的最高人格:协调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有为而治”,在融合两家政治理论的长处基础上提出新的政治方略——“无为而无不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0)

韩国良[9](2004)在《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 ,王弼的全部社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在这两个命题里 :“祟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只有“息末”才能“举末” ,“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举” ,“举”的先决条件就是“息”。无为而后有为 ,先“息”而后“举” ,这实为正始玄学的最基本的要旨。遗憾的是不少学者对此并不理解 ,这对我们全面认识魏晋玄学的人文精神显然是很不利的(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韩国良[10](2004)在《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韩国良$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04年03期)

崇本举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玄学发展过程中,王弼在继承发展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这两个命题。对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多方解释,然而仍不免有无法融通之处。通过研究发现,"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实是王弼对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概括、提炼和发明,二者相互依存。其中王弼"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升华了老学中"守母以存子"的思想,也使之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而王弼也因此在继承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治国方略。由"崇本息末"的提出到"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显示出了王弼对现实政治的作出的深入思考,也表现出了他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积极努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崇本举末论文参考文献

[1].郭高军.论王弼的“崇本举末”思想[J].人文天下.2019

[2].洪卫中.从“崇本息末”到“崇本举末”——论王弼对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2015

[3].何聪.崇本举末治淮河[N].人民日报.2015

[4].胡占光.“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D].安徽师范大学.2014

[5].暴庆刚.“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王弼老学诠释中的矛盾及其解决[J].人文杂志.2011

[6].梁梅华,朱爱莲.论王弼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思想[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7].刘刚.崇本举末——试论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核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8].杨颖川.王弼玄学哲学“崇本举末”论探析[D].山东大学.2009

[9].韩国良.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J].太原大学学报.2004

[10].韩国良.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J].船山学刊.2004

标签:;  ;  ;  ;  

崇本举末论文-郭高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