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2016年1月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其SDS、SAS评分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DS和SA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改善程度显著较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改善程度显著较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454-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马尾神经而引发的综合症,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和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1]。目前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以手术疗法为主,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在其治疗期间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2016年1月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观察组43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35—60岁,平均年龄为(47.4+4.5)岁。对照组43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0例,患者年龄为34—61岁,平均年龄为(48.7+3.8)岁。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1.2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患者就诊时,根据患者对疾病的具体认知状态,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对每位患者疾病认知的薄弱处以及存在疑问的地方,有选择性的给予健康教育[2]。②个性化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到难免会合并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特征及不良心理情绪程度,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3]。③个性化疼痛护理:患者在卧位、坐位、立位情况下都会引起疼痛,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在采取卧位休息时,要进行平卧和侧卧位交替的方式,并且尽量避免采取坐位[4]。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能够耐受的患者,可给予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对于疼痛程度比较严重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结合多种护理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必要时在医生嘱咐下给予镇痛药物[5]。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记录得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其SDS、SAS评分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DS和SA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改善程度显著较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下表:
3讨论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畅,孙宏,申捷,等.39865例急诊外科就诊病例的疾病谱构成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83—1284.
[2]陈新用,梁裕.系统评价方法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46—47,53.
[3]薛力,查莉,李康仁,等.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住院患者疾病及费用构成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1):1296—1301.
[4]杨娜娜,张爱玲.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2):328.
[5]李丹凤,邱沈虹,刘惠霞,等.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31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