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滑理论论文-戚壮,梁钰,王晓雷,张千冀

蠕滑理论论文-戚壮,梁钰,王晓雷,张千冀

导读:本文包含了蠕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体动力学,蠕滑力,大蠕滑,轮轨接触

蠕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戚壮,梁钰,王晓雷,张千冀[1](2019)在《应用于高速轮轨滚动接触的蠕滑理论算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建立了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轮轨滚动蠕滑理论对比分析了FASTSIM算法与CONTACT算法两者在稳态和瞬态滚动状态中轮轨动态作用力之间的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列车以稳态滚动状态行驶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时通过FASTSIM算法计算得出的横、纵向轮轨蠕滑力与CONTACT算法的计算值存在的差异值较小,达到了10%~15%,而在瞬态滚动状态下尤其是在大蠕滑以及考虑风阻等比较恶劣的工况下行驶时计算得出的横、纵向蠕滑力与CONTACT算法的计算值存在较大的误差,差值达到了25%,并且随着车速的增加,最大差异值达到了30%,这表明CONTACT算法在瞬态滚动工况下进行蠕滑力计算上相比于FASTSIM算法更加精准,更适用于作出对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性方面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子魁,陈文华[2](2017)在《基于滚动蠕滑理论的球轴承摩擦力矩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滚动接触蠕滑理论将球轴承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问题分解为法向赫兹接触子问题和切向粘滑子问题,提出了基于滚动接触蠕滑理论的球轴承摩擦力矩计算方法,揭示了球轴承滚动体相对内外滚道的滚滑粘着运动特性,解决了球轴承滚动体运动姿态难以确定的问题,为固体润滑/干接触条件下球轴承摩擦力矩的准确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对采用PTFE保持架全陶瓷Si3N4/GCr15/不锈钢球轴承进行摩擦力矩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表明,球轴承蠕滑分析模型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摩擦力矩计算结果,比不考虑滚动接触区粘滑效应的切片离散化模型更准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陈勇将,汤文成,干为民,孟浩东[3](2016)在《基于蠕滑理论的精密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不同相位角处滚珠所受离心力及摩擦力的影响,建立了双螺母预紧式滚珠丝杠副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不再基于所有滚珠受力相等和运动相同的假设,使用蠕滑力模型来表征滚珠与滚道接触界面间的摩擦力;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滚珠丝杠副振动信号撞击频率的提取,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丝杠转速、轴向载荷、滚道曲率比和导程对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王少锋,周宇,许玉德,李海锋[4](2014)在《基于蠕滑理论的钢轨临界平面疲劳参量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虑轮轨蠕滑对钢轨疲劳裂纹萌生的影响,通过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模型和钢轨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线路条件下的轮轨接触压力和切向力对钢轨轨头(包括轨距角)的应力-应变响应,定量研究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疲劳参量FP中的正应力-应变部分与剪应力-应变部分对裂纹萌生的影响,并比较导向轮和非导向轮对FP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考虑轮轨蠕滑的情况下,钢轨轨头绝大部分节点处于叁向受压状态,疲劳参量FP主要是由剪应力-应变部分作用产生,对裂纹萌生预测应采用剪切型裂纹公式;FPmax所在的临界平面在钢轨横断面的投影线与横向水平轴呈105°~140°夹角,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与纵向水平轴呈20°~50°夹角;导向轮作用下的FPmax要远远大于非导向轮作用下的FPmax。(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徐新玉[5](2013)在《基于蠕滑理论的城轨车辆曲线运行安全性与改进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介绍蠕滑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城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分析,重点对车辆通过曲线时的受力情况以及脱轨临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车辆安全通过曲线的条件,最后提出改善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3年06期)

陈勇将,汤文成[6](2013)在《基于蠕滑理论的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且准确地预测滚珠丝杠副的能量损耗、温升速率和磨损量,建立了新的摩擦力矩模型.利用蠕滑理论求得滚珠与螺母滚道接触界面间的摩擦力,由此推导出摩擦力矩模型,利用此模型对接触界面的蠕滑率或自旋率与摩擦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滑动速度和摩擦力的分布加以分析.同时,在滚珠丝杠副综合测试实验台上对摩擦力矩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蠕滑率与摩擦力之间存在非线性的渐变关系;接触面上的自旋会引发一个垂直于滚动方向的摩擦力;接触面上的切向运动和自旋运动具有很强的耦合效应;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模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张军[7](2003)在《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蠕滑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世界铁路正朝着高速和重载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列车牵引对轮轨粘着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轮轨的波浪形磨耗、滚动接触疲劳、脱轨等轮轨关系问题越来越严重,其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铁路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虽然涉及到许多学科,但都必须以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研究为基础,轮轨接触力的传递过程则是其核心内容。 轮轨关系是机车车辆、轨道系统中最基本、最复杂的一个问题,属于叁维滚动摩擦接触问题。以Kalker为代表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理论至今未突破Hertz接触条件和弹性半空间假设,无法对复杂的轮轨作用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大量的工程应用已充分证明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是解决空间接触问题的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参变量变分原理的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并结合多重子结构技术分析求解轮轨叁维弹性和弹塑性接触问题,按照轮轨实际几何关系建立了真正的叁维模型,完全避免了传统的解析或半解析法中的Hertz假设和弹性半空间假设。 本文建立了锥形踏面、磨耗形踏面的机车和车辆车轮分别与标准轨道相接触的叁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模型还考虑了轨枕和部分道床的弹性作用。在大量弹性接触计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弹塑性接触计算,得到了大量的轮轨接触力、接触状态及轮轨应力的数据。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详细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机车车辆结构和运用参数对轮轨接触性能影响的规律。 本文建立了车轮轮缘贴靠钢轨形成的轮轨两点接触(对锥形踏面)和共形接触(对磨耗形踏面)的计算模型,对不同的牵引力矩、不同的横向力作用下的轮轨接触力、接触状态和轮轨应力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轮轨间横向力增大会降低机车粘着性能等一系列重要结论。 本文提出了使用轮轨滚动接触时的轮周位移及接触斑长度计算蠕滑率的新方法,并绘制了在各种工况参数下的轮轨纵向蠕滑力/率曲线。分析了轮轨间的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摩擦系数、轴重、横向力、轮轨几何型面、轮轨相对位置、塑性变形等诸多因素对轮轨纵向蠕滑率的影响。 本文的工作是用有限元法对轮轨叁维弹性、弹塑性接触问题研究的全面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将有限元法应用到轮轨关系方面的研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还具有其它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3-05-01)

张立民[8](2003)在《应用蠕滑理论分析钢轨表面磨耗型波浪形磨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轮轨接触力的波动观点出发 ,应用动态蠕滑理论分析了轮轨接触表面摩擦功密度的变化 ,并讨论了轮轨表面产生磨耗形波浪形磨损的原因 ,分析得出波浪形磨损可能在任何轨面上萌生 ,但是要使波浪形磨损持续发展却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轮轨振动的匹配条件 ,即初始波浪形磨损引发的轮轨激振频率与轨道或轮对的某阶振型相接近时 ,初始波浪形磨损就扩展 ,否则就逐渐消失。(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3年08期)

蠕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滚动接触蠕滑理论将球轴承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问题分解为法向赫兹接触子问题和切向粘滑子问题,提出了基于滚动接触蠕滑理论的球轴承摩擦力矩计算方法,揭示了球轴承滚动体相对内外滚道的滚滑粘着运动特性,解决了球轴承滚动体运动姿态难以确定的问题,为固体润滑/干接触条件下球轴承摩擦力矩的准确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对采用PTFE保持架全陶瓷Si3N4/GCr15/不锈钢球轴承进行摩擦力矩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表明,球轴承蠕滑分析模型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摩擦力矩计算结果,比不考虑滚动接触区粘滑效应的切片离散化模型更准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戚壮,梁钰,王晓雷,张千冀.应用于高速轮轨滚动接触的蠕滑理论算法对比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9

[2].马子魁,陈文华.基于滚动蠕滑理论的球轴承摩擦力矩计算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7

[3].陈勇将,汤文成,干为民,孟浩东.基于蠕滑理论的精密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6

[4].王少锋,周宇,许玉德,李海锋.基于蠕滑理论的钢轨临界平面疲劳参量仿真[J].铁道学报.2014

[5].徐新玉.基于蠕滑理论的城轨车辆曲线运行安全性与改进措施研究[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3

[6].陈勇将,汤文成.基于蠕滑理论的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预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7].张军.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蠕滑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

[8].张立民.应用蠕滑理论分析钢轨表面磨耗型波浪形磨损[J].中国机械工程.2003

标签:;  ;  ;  ;  

蠕滑理论论文-戚壮,梁钰,王晓雷,张千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