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亻革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亻革家人,社会管理,民政,民俗文化
亻革家论文文献综述
何学威,廖凤林,廖尚刚[1](2019)在《亻革家社会阴阳两系管理及“哈冲”祭祀的深层解读(上篇)》一文中研究指出亻革家人目前为中国56个民族之外待识别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境内,人口约五万,以贵州省黄平县、凯里市最为集中。亻革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服饰、祭祀活动、古歌古词中仍然较为完好地保存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亻革家人阴阳两系管理与"哈冲"祭祀的深层解读,其论证的要点是哈冲仪式及其民俗应视为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变革至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活化石,反映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席培[2](2018)在《浅谈黔东南黄平枫香寨(亻革)家女盛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黔东南黄平枫香寨(亻革)家女盛装的头饰、上衣、裙装及服饰配件等内容进行研究,阐述枫香寨(亻革)家女子服饰与"尚武精神"生活形态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23期)
覃艳[3](2018)在《黔东南(亻革)家民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亻革)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待识别民族之一,拥有历史久远的传统文化和别样多彩的民风民俗。黔东南(亻革)家民歌在艺术本体方面体现出的特有风格,是其(亻革)家族群身份的文化象征。论文第一章分别从(亻革)家溯源和黔东南(亻革)家的自然、人文环境方面对(亻革)家进行概括论述。随后论文的第二章和第叁章,在多次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演唱内容和场合,将黔东南(亻革)家民歌分为古歌、情歌、酒歌、山歌四大类。并结合(亻革)家人的性格、文化、风俗等方面内容,分析、阐述各类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的音乐特征、歌词特征以及“风搅雪”现象,提炼出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的艺术特征。论文末章探讨了在自然和人文双重环境背景下,黔东南(亻革)家民歌在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传承等问题,从中厘清(亻革)家民歌在黔东南当地(亻革)家社会中的功能、影响等,找出(亻革)家民歌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个人建议和解决途径。相对于以往研究成果,本论文对不同种类的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希望通过本文对(亻革)家民歌的介绍,可以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亻革)家民间音乐的关注与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婷[4](2018)在《祭祖仪式之隐喻:(亻革)家阴阳结构调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亻革)家人是一个有着强烈族群认同的未识别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重安江两畔,枫香寨作为最大的(亻革)家寨,因其文化的典型性而备受学者青睐。本论文以(亻革)家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祖先崇拜的外化表现形式,详实地记录了当地纷繁复杂、规模各异的祭祖仪式。又以一年一度的“翘解”祭祖节为例,亲自参与观察仪式,文字再现仪式流程,基于文献资料进行调查访谈,探讨分析仪式内部的深层文化意涵,以及支撑起其仪式运行的社会组织。选取仪式中的祖鼓、祭师、《迁徙词》等不同形式的符号,分析其隐含的象征意义,试图解读(亻革)家人祖先崇拜与阴阳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指出信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仪式则将它以实践的方式呈现,从而表达出人们内心层面的诉求。同时人们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对自然生死的感悟以仪式的形式予以表达,祭祖仪式是人们祖灵信仰的结果和产物,它立足于现在,根植于过去,延伸至未来。“翘解”仪式提供一个场域,继葬礼之后,延续消除因死亡带来的社会“失序”,借由祭师“盎嘎”之口,使亡灵以祖先的身份回归,表达生死循环之观念。论文指出(亻革)家建构的祖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和神圣化,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以生死轮回来的方式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维系“两个世界”的平衡,社会赋予专职人员能力以沟通阴阳两界,由此便形成了(亻革)家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同时,祭祖仪式也有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作为连接关系的重要纽带,它的反复性操演可以及时更新人与鬼神、人与祖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以调合阴阳的名义,教育和重申集体意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追溯族源和回忆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宗族共同体的认同,而延续了传统也让该地的文化更具族群代表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明月[5](2017)在《跨越时空的对话——黔东南亻革家舞蹈文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从黔东南麻塘亻革家农历"七月半"仪式活动中的"放七姑娘"这一活动中,通过对其仪式进行的过程中舞蹈动态的观察,从舞蹈史、巫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角度进行对这一待识别民族现仍保有传统民族风格的仪式活动中的舞蹈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原本放大的鬼神化舞蹈得到具体学科角度的解读剖析,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通过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进而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06期)
唐丽香[6](2015)在《神秘的亻革家“哈冲”节》一文中研究指出亻革家自称"哥蒙",亻革家现有人口五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凯里、黄平、麻江、福泉、关岭、镇宁、瓮安、兴仁、黔西等地。亻革家人勤劳、勇敢、敦厚、朴实,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亻革家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哈冲"节是最为独特的一种。"哈冲"节是亻革家人的祭祖节日,是他们团结和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其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和形式古老而庄重,整个过程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5年12期)
钟应举[7](2013)在《黔东南黄平(亻革)家传统蜡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家传统蜡染是家传统印染工艺产品,是家妇女用手工将蜡液点在白布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纯手工的民间工艺,以蓝底白花为主要特色,其纹样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家传统蜡染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引进课堂教育,特别是高校美术教育,这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24期)
周莹[8](2012)在《解读贵州 (亻革) 家服饰蜡染艺术中的族群性--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兴乡望坝村的田野考察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黄平(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是其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为个案,通过对其服饰蜡染工艺方式和审美特点所体现出来的族群性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由其服饰蜡染的艺术表现来探询蜡染艺术与族群文化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2年06期)
周莹[9](2011)在《贵州黄平(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亻革)读音为"gě",中文字库中无此字。(亻革)家,(亻革)语自称"哥摩",汉语称之为"仡兜"或"(亻革)兜",苗族称之为"嘎斗",东家称之为"哥摩丢",西家称之为"嗄铎",他们是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馆》期刊2011年07期)
周莹[10](2011)在《(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的族群认同研究——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研究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服饰作为个人身体的延伸、族群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族群外显的文化符码,被多数学者视为一种"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亻革)家人为个案,从其图案疏密得当、图纹别致、风格古朴独特的服饰蜡染中传达出的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论述了(亻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文化投射出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历史轨迹。(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亻革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黔东南黄平枫香寨(亻革)家女盛装的头饰、上衣、裙装及服饰配件等内容进行研究,阐述枫香寨(亻革)家女子服饰与"尚武精神"生活形态的密切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亻革家论文参考文献
[1].何学威,廖凤林,廖尚刚.亻革家社会阴阳两系管理及“哈冲”祭祀的深层解读(上篇)[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席培.浅谈黔东南黄平枫香寨(亻革)家女盛装[J].西部皮革.2018
[3].覃艳.黔东南(亻革)家民歌探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
[4].刘婷.祭祖仪式之隐喻:(亻革)家阴阳结构调合[D].贵州大学.2018
[5].张明月.跨越时空的对话——黔东南亻革家舞蹈文化分析[J].艺术品鉴.2017
[6].唐丽香.神秘的亻革家“哈冲”节[J].文化月刊.2015
[7].钟应举.黔东南黄平(亻革)家传统蜡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3
[8].周莹.解读贵州(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中的族群性--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兴乡望坝村的田野考察案例[J].装饰.2012
[9].周莹.贵州黄平(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研究[J].中国美术馆.2011
[10].周莹.(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的族群认同研究——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研究案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