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阿尔新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AB法,淀粉样蛋白,染色步骤
阿尔新蓝论文文献综述
徐剑,刘欢[1](2019)在《硫酸阿尔新蓝染色方法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样蛋白的鉴别是淀粉样变病理诊断重要的参考。传统方法依赖于刚果红染色,但其存在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的缺点,近年国外新兴的一种染色方法——硫酸阿尔新蓝染色(SAB法)用于淀粉样蛋白的鉴别具有显着优势,我院病理科近期采用该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特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组织标本选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活检组织,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8~10μm。1. 2试剂准备及配置阿尔新蓝染色液,1%硫酸钠溶液,(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泽[2](2017)在《注射阿尔新蓝对透明鱼体内类经脉结构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而对于经络实质的探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刚刚起步,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从生物物理、解剖、组织、生化等多领域和角度围绕经络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以期揭示经络实质,实现经络的客观显示。以张维波教授等为代表的体液派研究发现,经络的主要结构是有利于组织液流动的间质组织。基于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张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经络是一种具有低流阻性质的组织液通道。从经络运行组织液的特性出发,通过向组织液通道内注射具有示踪功能的液体可以尝试对经络进行显示,并可以研究其所在的解剖学位置。古典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体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经络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而且大量针灸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也已证实经络系统在人体和动物体上普遍存在。长期以来,在针灸经络的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模式生物大多集中于大鼠、小鼠、家兔等哺乳动物,对于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鱼类在理论上也应有经络或类似结构的存在,但鱼类在经络研究中则较少使用。我们观察发现,某些种系的鱼,如彩裙鱼、玻璃燕鱼身体半透明,呈侧扁型,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对注入其体内的有色示踪染料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以利于观察。因此,本研究尝试使用彩裙鱼和玻璃燕鱼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向其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料进行示踪的方法,围绕透明鱼体内是否存在类经脉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实验一: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的侧面和横切面观察目的:通过向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观察染液在彩裙鱼体内迁移后的分布情况,进而探索透明鱼体内是否存在类经脉结构;方法:分别将45条彩裙鱼用叁卡因溶液麻醉后,使用微量注射泵在脊柱中点或背鳍下缘缓慢注射25μl浓度为0.1%的阿尔新蓝染液,待染液充分迁移后麻醉处死彩裙鱼,用数码相机和体视显微镜在鱼体侧面拍照观察染液的分布;用包埋剂包埋鱼体,冻结后沿鱼体横切面(即垂直于头-尾轴)将鱼体切成厚度为1mm的切片,拍照观察染液在鱼体横切面的分布。结果:通过观察总结彩裙鱼侧面整体照片发现,染液迁移后出现七条明显的纵行的蓝色线状结构,根据其分布位置分别将其命名为背中线、腹中线、背侧线、侧中线和叁条腹侧线。此外,还出现部分较短的横向分支结构。对其切片后观察横切面,发现线状结构大多位于背中隔、腹中隔、肌隔、水平隔膜等疏松结缔组织处,与古典经络理论中人体经脉的循行位置“分肉之间”相似。结论:彩裙鱼体内存在类经脉结构,透明鱼的使用可能为经络的示踪研究提供更方便的动物模型。实验二: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的动态迁移观察目的:通过向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观察总结染液在彩裙鱼体内的动态迁移规律;方法:分别将36条彩裙鱼进行与实验一中相同的麻醉和注射方法,在注射过程中将数码相机固定于鱼体正上方录像观察染液的注射和动态迁移过程,根据动态录像分别计算比较染液在背部上方和侧面正中迁移的长度和速度;结果:在背部上方染液和侧面正中染液大多沿头尾方向纵向迁移。统计分析发现,染液在背部上方向头部和向尾部方向的迁移在长度分别为11.30±6.63mm和7.23±4.12mm,迁移速度分别为 2.85±1.62mm/s 和 1.80±0.97mm/s,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出现侧面正中的迁移中,由注射点向尾部的单向迁移占68.7%,由注射点向头部单向迁移占9.4%,由注射点附近向头尾的双向迁移占21.9%;结论:彩裙鱼背部上方和侧面正中可能存在固有的定向组织液流动,这种定向流动与经脉气血运行具有方向性的特点相似。实验叁玻璃燕鱼体内不同流阻点注射阿尔新蓝染液的迁移研究目的:在玻璃燕鱼体内测定低流阻点或高流阻点后注射阿尔新蓝染液,观察比较染液的迁移特点;方法:玻璃燕鱼10条,随机分为低流阻点组和高流阻点组,每组5条分别麻醉后,使用连续流阻仪在玻璃燕鱼体内测定低流阻点或高流阻点,用微量注射泵在低流阻点或高流阻点缓慢注射浓度为0.1%阿尔新蓝染液20μl,待染液充分迁移后麻醉处死玻璃燕鱼,使用数码相机在鱼体侧面拍照观察染液的迁移特点;结果:在低流阻点组玻璃燕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后,有4条出现了较长距离的线状迁移;在高流阻点组玻璃燕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后染液多在注射点附近局部扩散,有1条出现了较长距离的线状迁移;结论:染液在低流阻点注射后更容易出现长距离线状迁移的特点初步证明了低流阻通道的流体约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7-05-26)
王文勇,刘大鹏,陈媛媛,周恒[3](2015)在《p-EGFR免疫组化和阿尔新蓝特染双染色在小鼠肺组织切片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和阿尔新蓝双染色法确定小鼠肺组织杯状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状态的方法。方法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磷酸化的EGFR(p-EGFR)的表达,再进行阿尔新蓝染色标记杯状细胞,最后选择阿尔新蓝标记和p-EGFR阳性的杯状细胞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阿尔新蓝染色相结合可特异性标记出小鼠肺组织杯状细胞的p-EGFR表达情况并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合阿尔新蓝双染色方法是半定量分析肺组织杯状细胞EGFR磷酸化状态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第九次病理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01)
魏玲,许金钩[4](2005)在《四磺化铁酞菁-阿尔新蓝8GX-对-羟基苯乙酸-H_2O_2催化荧光反应体系在核酸定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荧光染料阿尔新蓝 8GX与阴离子荧光染料四磺化铁酞菁发生缔合作用 ,使四磺化铁酞菁的荧光猝灭 ,当核酸存在时 ,削弱了离子缔合作用使四磺化铁酞菁的荧光恢复。荧光增强的程度与核酸的量成线性关系 ,据此实现了对核酸的定量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05年04期)
密方元,杨洪才[5](1993)在《用地衣红/阿尔新蓝法鉴定硫酸粘液》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Singh等介绍的方法,用地衣红/阿尔新蓝法鉴定硫酸粘液取得成功,现介绍如下。一、染液准备地衣红染液配制方法:1g地衣红溶于100 ml70%酒精,然后加lml浓盐酸。二、染色方法①常规脱蜡至水;②0.25%高锰酸钾氧化5min;③0.25%硫酸处理1min;④2%草酸脱色,自来水清洗;⑤地衣红染液浸染4h;⑥在1%盐酸酒精中分化数秒钟,切片再次用水清洗(经分化清洗步骤后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背景和着色情况);⑦染1%阿尔新蓝(PH2.5)1min;⑧脱水、透明、封固。(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1993年01期)
阿尔新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而对于经络实质的探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刚刚起步,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从生物物理、解剖、组织、生化等多领域和角度围绕经络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以期揭示经络实质,实现经络的客观显示。以张维波教授等为代表的体液派研究发现,经络的主要结构是有利于组织液流动的间质组织。基于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张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经络是一种具有低流阻性质的组织液通道。从经络运行组织液的特性出发,通过向组织液通道内注射具有示踪功能的液体可以尝试对经络进行显示,并可以研究其所在的解剖学位置。古典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体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经络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而且大量针灸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也已证实经络系统在人体和动物体上普遍存在。长期以来,在针灸经络的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模式生物大多集中于大鼠、小鼠、家兔等哺乳动物,对于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鱼类在理论上也应有经络或类似结构的存在,但鱼类在经络研究中则较少使用。我们观察发现,某些种系的鱼,如彩裙鱼、玻璃燕鱼身体半透明,呈侧扁型,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对注入其体内的有色示踪染料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以利于观察。因此,本研究尝试使用彩裙鱼和玻璃燕鱼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向其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料进行示踪的方法,围绕透明鱼体内是否存在类经脉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实验一: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的侧面和横切面观察目的:通过向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观察染液在彩裙鱼体内迁移后的分布情况,进而探索透明鱼体内是否存在类经脉结构;方法:分别将45条彩裙鱼用叁卡因溶液麻醉后,使用微量注射泵在脊柱中点或背鳍下缘缓慢注射25μl浓度为0.1%的阿尔新蓝染液,待染液充分迁移后麻醉处死彩裙鱼,用数码相机和体视显微镜在鱼体侧面拍照观察染液的分布;用包埋剂包埋鱼体,冻结后沿鱼体横切面(即垂直于头-尾轴)将鱼体切成厚度为1mm的切片,拍照观察染液在鱼体横切面的分布。结果:通过观察总结彩裙鱼侧面整体照片发现,染液迁移后出现七条明显的纵行的蓝色线状结构,根据其分布位置分别将其命名为背中线、腹中线、背侧线、侧中线和叁条腹侧线。此外,还出现部分较短的横向分支结构。对其切片后观察横切面,发现线状结构大多位于背中隔、腹中隔、肌隔、水平隔膜等疏松结缔组织处,与古典经络理论中人体经脉的循行位置“分肉之间”相似。结论:彩裙鱼体内存在类经脉结构,透明鱼的使用可能为经络的示踪研究提供更方便的动物模型。实验二: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的动态迁移观察目的:通过向彩裙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观察总结染液在彩裙鱼体内的动态迁移规律;方法:分别将36条彩裙鱼进行与实验一中相同的麻醉和注射方法,在注射过程中将数码相机固定于鱼体正上方录像观察染液的注射和动态迁移过程,根据动态录像分别计算比较染液在背部上方和侧面正中迁移的长度和速度;结果:在背部上方染液和侧面正中染液大多沿头尾方向纵向迁移。统计分析发现,染液在背部上方向头部和向尾部方向的迁移在长度分别为11.30±6.63mm和7.23±4.12mm,迁移速度分别为 2.85±1.62mm/s 和 1.80±0.97mm/s,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出现侧面正中的迁移中,由注射点向尾部的单向迁移占68.7%,由注射点向头部单向迁移占9.4%,由注射点附近向头尾的双向迁移占21.9%;结论:彩裙鱼背部上方和侧面正中可能存在固有的定向组织液流动,这种定向流动与经脉气血运行具有方向性的特点相似。实验叁玻璃燕鱼体内不同流阻点注射阿尔新蓝染液的迁移研究目的:在玻璃燕鱼体内测定低流阻点或高流阻点后注射阿尔新蓝染液,观察比较染液的迁移特点;方法:玻璃燕鱼10条,随机分为低流阻点组和高流阻点组,每组5条分别麻醉后,使用连续流阻仪在玻璃燕鱼体内测定低流阻点或高流阻点,用微量注射泵在低流阻点或高流阻点缓慢注射浓度为0.1%阿尔新蓝染液20μl,待染液充分迁移后麻醉处死玻璃燕鱼,使用数码相机在鱼体侧面拍照观察染液的迁移特点;结果:在低流阻点组玻璃燕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后,有4条出现了较长距离的线状迁移;在高流阻点组玻璃燕鱼体内注射阿尔新蓝染液后染液多在注射点附近局部扩散,有1条出现了较长距离的线状迁移;结论:染液在低流阻点注射后更容易出现长距离线状迁移的特点初步证明了低流阻通道的流体约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尔新蓝论文参考文献
[1].徐剑,刘欢.硫酸阿尔新蓝染色方法介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2].王泽.注射阿尔新蓝对透明鱼体内类经脉结构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3].王文勇,刘大鹏,陈媛媛,周恒.p-EGFR免疫组化和阿尔新蓝特染双染色在小鼠肺组织切片中应用[C].2015年浙江省第九次病理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5
[4].魏玲,许金钩.四磺化铁酞菁-阿尔新蓝8GX-对-羟基苯乙酸-H_2O_2催化荧光反应体系在核酸定量中的应用[J].分析试验室.2005
[5].密方元,杨洪才.用地衣红/阿尔新蓝法鉴定硫酸粘液[J].实用癌症杂志.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