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颌面形态论文-曹安怡

牙颌面形态论文-曹安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牙颌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氏Ⅱ类

牙颌面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曹安怡[1](2017)在《安氏Ⅱ类患者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间关系。方法从2013年-2016年在惠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1名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其中男47名、女54名,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且制取寄存模型,使用Winceph8.0头影测量软件分析每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使用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每位患者的spee曲线深度。按照Go Gn-SN角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角、均角、低角叁组。对所有患者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分析不同组间、男女间以及所有患者左右侧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并将头影测量项目与spee曲线深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患者间spee曲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角组最小、低角组最大,高角组显着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所有患者左右侧以及男女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o Gn-S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ODI、S-Go/N-Me、L7-Go G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o 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着影响。结论安氏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spee曲线深度存在差异;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Go 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着影响,在正畸的诊治过程中应加以考虑。(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曹安怡,焦岚,曹芳,王臻,羊晓[2](2017)在《安氏Ⅱ类错患者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1名安氏Ⅱ类错患者,按照GoGnSN角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角、均角、低角3组。对所有患者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组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并将头影测量项目与Spee曲线深度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间Spee曲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最小,低角组最大;GoGn-S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r=-0.428,P=0.000;ODI、S-Go/N-Me、L7-GoG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1、0.357、0.33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o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着影响。结论安氏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间Spee曲线深度存在差异,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存在相关性,Go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7年06期)

范兴涛,邵玶[3](2014)在《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15~21岁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牙齿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按照Spee曲线深度不同分为叁组,分析组间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叁组间覆牙合,覆盖,下切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倾斜情况,前下面高以及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Spee曲线越深,则覆牙合越深,覆盖越大,前下面高越小,下切牙越直立,下颌第二磨牙越前倾、高度越低,以及前下面高占前面高的比值越小。结论: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均密切相关,在正畸诊断以及矫治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5)

范兴涛,邵玶,曹宇皎[4](2014)在《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15~21岁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牙齿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按照Spee曲线深度不同分为3组,分析组间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覆牙合,覆盖,下切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倾斜情况,前下面高以及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Spee曲线越深,则覆牙合越深,覆盖越大,前下面高越小,下切牙越直立,下颌第二磨牙越前倾、高度越低,以及前下面高占前面高的比值越小。结论: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均密切相关,在正畸诊断以及矫治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曲幸辉[5](2014)在《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的牙颌面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当前社会人类牙齿的先天性缺失呈上升趋势,牙齿的先天性缺失给人们带来了美观、功能甚至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先天性缺牙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越显突出。下颌切牙在我国人群中有着较高的缺失率,且因发生位置的特殊性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本文从正畸学方面对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进行牙颌面形态和矫治方法的研究,旨在发现和总结该类患者的特点目的实验一是通过研究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的牙合特征、颌面形态特征,探讨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对牙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二是通过比较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牙颌面形态,探讨该类患者的矫治方法。方法实验一:选择27例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的患者,通过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将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的患者的颅颌特征、牙牙合特点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二:选择12例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的患者,采用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与下颌不拔牙的矫治方法进行治疗,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方法,将拔牙矫治前后的牙颌面特征进行比较,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一:27例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中男性有9例,占33.3%,女性有18例,占66.7%,男女比为1:2;其中侧切牙缺失17例,占63.0%,中切牙缺失10例,占37.0%;矢状面型构成比:Ⅰ类51.9%、Ⅱ类44.4%、Ⅲ类3.7%,垂直面型构成比:高角型18.5%、均角型51.9%、低角型29.6%;牙合型构成比:Ⅰ类51.9%、Ⅱ类33.3%、Ⅲ类14.8%,错牙合类型发生率:深覆牙合74.1%、深覆盖88.9%、散在间隙14.8%、牙列拥挤63.0%;Bolton指数情况是:前牙比为65.4%,全牙比为85.0%,前牙比和全牙比均小于正常值。头影测量方面男女两组各测量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值比较,骨性指标中Y轴角变大,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SNB变小、ANB变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性指标中L1-NB(mm)有统计学差异(p<0.05);软组织指标中LLP(mm)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2例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矫治效果良好;头影测量指标中,于治疗前相比骨性指标中Y轴角变大,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牙性指标中U1-SN变小、U1-NA(mm)距变小、U1-L1变大,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软组织指标中ULP(mm)距变小,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女性比男性多发,侧切牙缺失率高于中切牙;矢状面型以Ⅰ类面型为主,Ⅱ类面型比例增多,垂直面型主要表现为均角面型;牙合型主要表现为Ⅰ类,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主要变现为深覆盖、深覆牙合、牙列拥挤的错牙合类型,而牙列中散在间隙的情况较少;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的颌面部生长发育男女之间无差异,与正常人群之间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足,下颌向下后旋转,下颌切牙唇突度不足,下唇突度不足。减数拔牙矫治可以改善患者的牙合关系和面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倪密,程礼明,彭佳美[6](2011)在《女性青少年严重缺牙症患者的牙颌面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严重先天缺牙症青少年女性患者的牙颌面形态特征,探讨严重先天缺牙对牙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12~16岁的严重先天缺牙症青少年女性患者(先天缺失牙齿≥6颗,第叁磨牙除外)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45例不缺牙的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女性患者比较。结果:缺牙组人群中下颌切牙最高发,上颌中切牙最少累及。缺牙者蝶鞍-鼻根点-上颌骨下棘点(SNA)角、蝶鞍-鼻根点-颏上点(ANB)角、Y轴角、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MP-SN角)、上颌长(Ans-Ptm)、全面高(N-Me)、下面高(Ans-Me)、UI-NA角、UI-NA距显着减小。结论:严重先天缺牙可以引起青少年女性患者Ⅲ类错牙合、上颌骨发育不足、上前牙舌倾、全面高以及下面高减小。(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肖永芳,姜若平,徐宝华[7](2010)在《单、双期矫治骨性Ⅱ类错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骨性II类错单期矫治和双期矫治的牙齿-齿槽、颌骨及软组织外貌间的差异变化,探讨此两种方法成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骨性II类错病例53例,实施单期矫治26例,双期矫治27例,通过头颅侧位定位片来比较治疗前后的牙颌面形态变化。结果:双期矫治组的下颌比单期矫治组有更多的生长,对下颌的生长有刺激作用,双期矫治组中下切牙的唇倾明显、下唇略前突。结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II类错实施双期矫治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7期)

薛欣,杨宁宁,孙嫱,金星爱,吕晶[8](2009)在《40例乳前牙反儿童X线牙颌面形态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前牙反与40例正常乳牙儿童的X线牙颌面形态特征。方法随机抽样选取40例哈尔滨地区正常乳牙儿童和40例乳前牙反儿童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两组中以下指标FNA、A-NV、SNB、FH/NP、SE、SND、ANB、Wits、NA/PA、UI-NA、UI/NA、UI-AP、LI-NB、LI/NB、LI-AP、LI/MP、FM IA、UI/LI、FH/OP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乳前牙反主要存在颌间关系不调及上下切牙位置异常等改变,其中颌间关系不调主要为上颌后缩及下颌功能位置的改变造成。乳前牙反以牙性—功能性改变为主,但亦存在牙颌面形态结构的异常。(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肖芳,梁永强,潘晓婧[9](2008)在《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牙颌面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缺牙在临床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下颌切牙[1]。本组通过对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了解其咬合关系及牙颌面形态,探讨其对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10期)

潘永初[10](2008)在《先天性牙齿缺失对牙颌面形态的影响及与PAX9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下颌切牙先天性缺失女性儿童的牙颌面形态分析目的研究下颌切牙先天性缺失女性儿童的牙颌面形态特征,探讨下颌切牙先天性缺失对其牙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47例12-15岁的下颌切牙先天性缺失女性儿童(实验组)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21例不缺牙的个别正常(牙合)同龄女性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缺失一颗下前牙与两颗下前牙者,X线头影测量无显着差异;将两者合并,与对照组比较,缺牙组UI-NA(mm)、IMPA显着减小,ANB、NA-PA、MP-SN、N-ME、ANS-ME、下颌长显着增加。结论下颌切牙先天性缺失可以引起女性儿童Ⅱ类错(牙合),上、下前牙舌倾,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全面高、下面高以及下颌骨长度增加。第二部分PAX9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牙齿缺失的关联性研究目的研究PAX9基因多态性与我国东南部汉族人群先天性牙齿缺失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期间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收集102名非综合症型、散发性先天性牙齿缺失者(第叁磨牙除外)和116名不缺牙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常住汉族居民。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PXA9基因的四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PAX9基因四个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分布在缺牙组以及对照组中没有显着性差异。单纯下前牙缺失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没有发现有显着性差异。缺牙组与对照组、单纯下前牙缺失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单倍型分布频率亦无差异。但相对于频率最高的单倍型AGCC,AGGC与先天性牙齿缺失具有相关性。结论尽管PAX9基因单个多态性位点与先天性牙齿缺失不存在相关性,但是单倍型AGGC与先天性牙齿缺失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牙颌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1名安氏Ⅱ类错患者,按照GoGnSN角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角、均角、低角3组。对所有患者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组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并将头影测量项目与Spee曲线深度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间Spee曲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最小,低角组最大;GoGn-S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r=-0.428,P=0.000;ODI、S-Go/N-Me、L7-GoG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1、0.357、0.33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o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着影响。结论安氏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间Spee曲线深度存在差异,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存在相关性,Go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颌面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曹安怡.安氏Ⅱ类患者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关系研究[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2].曹安怡,焦岚,曹芳,王臻,羊晓.安氏Ⅱ类错患者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的关系[J].口腔疾病防治.2017

[3].范兴涛,邵玶.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C].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2014

[4].范兴涛,邵玶,曹宇皎.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4

[5].曲幸辉.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患者的牙颌面形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4

[6].倪密,程礼明,彭佳美.女性青少年严重缺牙症患者的牙颌面形态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肖永芳,姜若平,徐宝华.单、双期矫治骨性Ⅱ类错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对比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

[8].薛欣,杨宁宁,孙嫱,金星爱,吕晶.40例乳前牙反儿童X线牙颌面形态特征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

[9].肖芳,梁永强,潘晓婧.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牙颌面形态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

[10].潘永初.先天性牙齿缺失对牙颌面形态的影响及与PAX9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

标签:;  

牙颌面形态论文-曹安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