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速度脉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脉冲激光,非晶合金,激光熔凝区域,微观组织
速度脉冲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铭,魏东民,郭亚楠,陈明华,刘旭平[1](2019)在《脉冲激光焊接速度对枝晶增强钛基非晶熔凝区微观组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脉冲式YAG激光器对枝晶增强钛基非晶进行激光熔凝处理,研究在不同焊接速度下材料熔凝区域的外观成型、微观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上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激光熔凝区域的微观组织为非晶基体上弥散分布的细小颗粒状初生β-Ti枝晶。激光焊接速度对初生β-Ti枝晶尺寸和形貌影响不大,不同焊接速度下的熔凝区域中β-Ti的晶粒极其细小,尺寸远低于母材,且其形状尚未见树枝状。激光熔凝区域的微观硬度为415~590 HV,略高于母材和过渡区。(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罗全波,陈学良,高孟潭,李宗超,李铁飞[2](2019)在《集集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并通过集集地震中27个近断层强震台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滑移大小对地面运动峰值速度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回归分析,大于50 cm/s的速度脉冲主要聚集在断层距为10 km的近断层区域。对不同区域的叁分量平均速度反应谱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具有较大的特征周期和谱值,其中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水平分量上尤为显着,这与断层剪切位错辐射效应的特征基本相符。针对脉冲型地震造成近断层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由共振效应分析了速度脉冲对边坡岩体的影响。近断层速度脉冲的研究可能对防震减灾、地震预警、震害评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于德璘[3](2019)在《单脉冲雷达距离和速度测量精度技术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单脉冲雷达测距、测速工作原理,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和影响精度的因素,提出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对单脉冲雷达的距离和速度测量精度技术分析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5期)
补国斌,周靖,王菁菁[4](2019)在《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偏心耦合效应对结构影响系数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结构偏心和速度脉冲强震双重耦合不利对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结构影响系数的修正措施。通过理论推导建立该耦合不利效应对结构影响系数的修正方法,给出修正系数计算流程。以最不利的强度偏心框架为对象,分别选取10条速度脉冲型和非速度脉冲型地震加速度记录,开展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量化速度脉冲地震效应、偏心率、结构延性和楼层数对修正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数值分析结果,建立修正系数的拟合关系式。结果表明,速度脉冲地震工况下的修正系数明显大于非速度脉冲工况。修正系数随偏心率增大,先线性增大后非线性急剧增大。偏心较小时,延性对修正系数的影响较小;偏心较大时,修正系数随延性的增大而减小。楼层数对修正系数无明显影响。拟合的修正系数关系式可为抗震设计中综合考虑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偏心的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晓芬,温增平,陈波,刘奕君[5](2019)在《适用于全周期结构的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传统的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IM)不能有效地反映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破坏特征,需要研究能够在全周期段内表征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的参数。本文首先从NGA-West2强震数据库中选取了236条速度脉冲记录,分析了42种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初步给出了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的表征参数;其次,利用单自由度体系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延性μ条件下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与最大非线性位移um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随周期T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线性回归和离差分析方法确定了初步给出的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的有效性及其应用范围;最后,将速度脉冲对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系数A_f作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并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1)当0<T<1 s时,S_a(T)作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的有效性较好;(2)当1<T<3 s时,S_(a,avg),S_(v,avg),PPV,I_f和PGV作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的有效性较好;(3)当3<T<6 s时,S_(a,avg),S_(v,avg),PPV,I_f,PGV和S_a(T)不宜作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4)当0<T<6 s时,A_f作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的有效性较好,而且,当结构自振周期小于速度脉冲周期时,A_f作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时um的离散性最小。(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罗全波[6](2019)在《基于运动学震源模型的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周期速度脉冲研究对于分析工程建筑物的破坏起到重要的作用。自1979年Imperial valley地震以来,相关学者逐渐意识到,由于地震波冲击作用和承载体“共振效应”的存在,近断层强地震动中含有的高幅值、长周期速度大脉冲会对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桥梁、隧道、储油罐、高层建筑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模拟,对于减轻未来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和重大工程抗震设计均有极其重要作用,定性和定量评价脉冲型地震动的特征,可为防震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已有多数研究是采用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对波形进行模拟,并分析速度脉冲对工程结构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长周期建筑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从震源角度对近断层速度大脉冲进行数值计算,并分析脉冲型地震动的特性与形成机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评估以及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1)以速度脉冲记录较为丰富的中国台湾集集地震为例,基于实际地震的反演资料和经验统计关系设置震源参数,参考断层破裂传播过程和震源运动学模型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包含6个凹凸体的震源模型。将39条速度脉冲的模拟结果与真实记录进行比较,发现脉冲波形、速度反应谱接近于台站获得的实际记录,这也验证了该方法对速度大脉冲进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2)凹凸体和背景区域共同影响脉冲型地震动的时空分布,凹凸体的地震矩和上升时间共同决定了脉冲峰值和脉冲周期,在给定地震矩的情况下,脉冲周期与上升时间呈正相关,脉冲峰值与上升时间呈负相关,而速度波形主要受背景上升时间的影响。同时发现PGV比PGA的向前方向性效应更为显着。(3)为了分析近断层速度大脉冲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机制的关系,估算未来某一给定区域的大地震,可能产生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强度和分布特征,选取了中国台湾西部的双冬断层及其附近区域进行研究,利用8种不同的运动学震源模型估算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结果表明,方向性效应产生的双向速度脉冲多集中在垂直于断层滑动分量的方向上,而滑冲效应产生的单向速度脉冲则集中在平行于断层滑动分量的方向上。(4)受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的共同调制,脉冲型地震动反映出不对称带状分布的特征,在破裂前端和断层上盘的地震动较强,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水平地震动分量衰减最慢,速度脉冲多分布在断层距约15km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黄伯万,黄强,廖锦华[7](2018)在《硬膜外间断脉冲给药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硬膜外间断脉冲给药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160例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均行硬膜外间断脉冲给药,其中高速组、低速组注药速度分别为300、100 mL/h。镇痛后6 h内每隔1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情况的评估,记录自控镇痛和辅助镇痛次数、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剖宫产原因。结果两组在VAS评分、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自控镇痛和辅助镇痛次数、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剖宫产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间断脉冲给药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碧雄,廖桥,曾小灵,陈斌[8](2018)在《地震动强度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对简支板桥地震响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强度和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均为导致桥梁结构震害的主要原因。与其他桥型相比,简支板桥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破坏和损毁。作者以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严重破坏的高原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桥)为研究背景,探讨大桥所处场地的人工边界分别为自由边界、固定边界、黏弹性边界和黏弹性+阻尼层边界时对计算结果精度、计算效率等的影响。通过ABAQUS建立包含高原大桥及其场地的整体有限元模型,人工边界采用黏弹性+阻尼层边界,并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和人工合成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波,分析地震动强度、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对简支板桥地震响应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工边界为黏弹性+阻尼层边界时,可有效减弱边界处的反射效应,计算结果精度基本能满足要求;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比地震动强度更为显着;场地表面加速度峰值随地震动强度提高而增加;近河岸和存在基岩分界面易导致简支板桥局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加剧;随地震动强度或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或地震波位移峰值的增加,跨径变化峰值、相对滑移量和滑移峰值变大;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波对桥梁的影响比无脉冲型地震波更为不利。(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罗全波,陈学良,高孟潭,李宗超,李铁飞[9](2018)在《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的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与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的断层引起速度脉冲的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的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赵晓芬,温增平,陈波[10](2018)在《近断层地震动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与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之间的特性差异,本文采用多分量速度脉冲识别方法从NGA-West2强震动数据库的236组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记录中提取出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对其脉冲参数随震级M_W和断层距R变化的统计关系式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比了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与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之间的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当R<30 km时,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的脉冲幅值预测值较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的预测值大,而当R>30 km时,两种分量的脉冲幅值预测值相差不大,可以忽略;当M_W≤7.5时,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的脉冲周期预测值比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的预测值大,而当M_W>7.5时,两种分量的脉冲周期预测值差异不大,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速度脉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并通过集集地震中27个近断层强震台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滑移大小对地面运动峰值速度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回归分析,大于50 cm/s的速度脉冲主要聚集在断层距为10 km的近断层区域。对不同区域的叁分量平均速度反应谱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具有较大的特征周期和谱值,其中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水平分量上尤为显着,这与断层剪切位错辐射效应的特征基本相符。针对脉冲型地震造成近断层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由共振效应分析了速度脉冲对边坡岩体的影响。近断层速度脉冲的研究可能对防震减灾、地震预警、震害评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速度脉冲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一铭,魏东民,郭亚楠,陈明华,刘旭平.脉冲激光焊接速度对枝晶增强钛基非晶熔凝区微观组织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罗全波,陈学良,高孟潭,李宗超,李铁飞.集集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于德璘.单脉冲雷达距离和速度测量精度技术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4].补国斌,周靖,王菁菁.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偏心耦合效应对结构影响系数的修正[J].工程力学.2019
[5].赵晓芬,温增平,陈波,刘奕君.适用于全周期结构的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表征参数研究[J].地震学报.2019
[6].罗全波.基于运动学震源模型的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7].黄伯万,黄强,廖锦华.硬膜外间断脉冲给药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8
[8].李碧雄,廖桥,曾小灵,陈斌.地震动强度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对简支板桥地震响应影响[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
[9].罗全波,陈学良,高孟潭,李宗超,李铁飞.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浅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8
[10].赵晓芬,温增平,陈波.近断层地震动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特性研究[J].地震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