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产业用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产业用地,GDP增速,合成控制法
城市产业用地论文文献综述
宋博通,黄秀梅[1](2019)在《基于合成控制法的新型产业用地供给对城市GDP增速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自2013年开始大量供给新型产业用地,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鲜有此类用地供给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44个城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分析新型产业用地供给对深圳GDP增速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由于供给新型产业用地,2014-2017年深圳GDP增速分别提升0.5、0.9、1.4、1.55个百分点。对于土地资源匮乏型城市或地区,应多出台此类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2](2019)在《深圳:面向全球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 共建世界级城市群》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球推介逾30平方公里、共35块产业用地和相关产业政策,重点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叁大方向。这是深圳第一次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聂新平表示,此次大规模供地,是为了让更多优质企业参与深圳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共筑社会主义强国的城市范例。(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通讯》期刊2019年22期)
项清,阚瑷珂,刘飞,杨枭,何杰[3](2019)在《基于产业用地拓展的山地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攀枝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1期)
王丽[4](2018)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和演变研究——基于产业用地和区位商值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新增产业用地数据和区位商值,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群集聚扩散等相关理论,以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主要内容,研究京津冀地区城市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和演变情况。研究发现,工业仍是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不同城市差异较大。在重点研究的各产业中,一些城市内部相应产值比重发生明显的增加或降低,本文进一步结合相关研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的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情报》期刊2018年11期)
严东,郭源园[5](2018)在《城市中心城区产业用地从土地出让向“房地出租”的发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不同阶段下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所解决的主要矛盾,并重点探讨了当前城市土地供给在土地回收、土地利用效率、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冲击以及中小企业土地获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基于上述挑战及当前城市土地供给制度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以政府主导的"房地出租"土地供给模式,阐述其概念设想,剖析该模式的循环、高效及可持续性特征,对比分析其相对于传统土地出让的优势。最后,探讨房地出租四个阶段的设计,即土地的开发(包括建筑物的建设);行业及企业的遴选;租期、租金和税收的确定;合同的签订及后期的评估机制。(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李晨曦[6](2018)在《京津冀城市产业用地耦合协调关系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发展需要布局在土地上,而不同产业用途的土地供应也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用地的协调发展和优化,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进行调整,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实现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单部门转移量测算,并结合D3(Data-Driven Documents)数据可视化方法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进行表征。1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净转入,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河南、山西、云南等。其余为净转出省份,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重庆、上海等。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在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规定的的制造业产业带之一,定州经济开发区在《指南》出台以前承接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均来自除京津以外的其它省份,自身优势对于京津转出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吸引力不强。从经济、社会、生态叁个方面构建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用地效益进行评价;利用ArcGIS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功能,从OpenstreetMap网络开源数据库中提取2015年京津冀公路交通网络矢量数据,运用改进的可达性评价方法,对京津冀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在辨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产业用地综合效益与京津冀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以严重失调为主;与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相比较,产业用地利用效益相对滞后。利用MATLAB R2016a软件建模工具,分别建立GM(1,1)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用地需求进行预测。对比预测结果与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产业用地的现状值,检验预测模型的精度,RBF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产业用地预测;利用该模型的预测结果,结合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目标年的预期性指标,确定产业用地剩余可使用年限,划分京津冀城镇产业用地合理缩减区、优化调整区以及重点发展区3种调控分区。在京津冀产业转移特征及其路径分析、京津冀产业用地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京津冀产业用地调控分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京津冀产业转移与产业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京津冀产业用地的调控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戴春晨,王鹏钧[7](2017)在《珠叁角破解产业用地短缺难题 探索城市内划区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价上涨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产业用地?作为全国实体经济重镇的珠叁角地区,最近开始探索新的路径。6月9日,广东省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下发文件《中山市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实施细则(试行)》。在一个月前,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也出台类似文件,(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7-06-14)
董隽,臧淑英,郭红,倪超[8](2015)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产业用地变化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的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资源枯竭城市——大庆市的网格信息图谱模型,分析了研究区1996-2010年产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用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不丰富的城市外围地区,并呈现聚集和增加趋势;主要工矿区的第二产业用地变化最为剧烈,第二产业用地正逐步从资源地的传统矿区向规划新建的工业园区迁移;第叁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呈点状分散于核心居民区周围,第叁产业用地仍表现为粗放模式发展。图谱研究说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规划在土地类型转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严若谷,周素红[9](2015)在《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城市存量产业用地再开发问题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新常态问题。区别于外延扩展的增量城市开发,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需要应对更复杂的问题。作为存量用地的重要类型,存量产业用地的再开发是当前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的重要抓手,探讨再开发问题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的内涵解析与最新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深圳为案例,归纳我国城市存量产业再开发的现状、问题与机制,并围绕存量用地再开发中的关键利益平衡与成本分配所涉及的规划指引等问题,探讨优化城市存量产业用地再开发的规划制度设计。建议通过优化"弹性动态全过程调控"的规划制度、"增值收益共享"的土地供给政策,以及"弹性土地出让年限"的土地出让制度等,保障存量用地再开发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5年03期)
胡云飞[10](2015)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产业用地发展规模的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的质态转变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以提供支撑和保障。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稀缺性表现得越发突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的严重约束。因此科学合理的产业用地规模预测便成为未来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然而传统的产业用地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资源约束背景下转型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就无法引导城市产业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和产业用地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剖析来重新审视产业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提高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大城市转型发展历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产业及用地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传统预测方法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剖析传统预测理念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转型发展要求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单一的增量主义逻辑、粗放的用地发展理念和刚性的规模控制思维叁个方面。其次,基于传统预测理念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转型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本文提出产业用地规模预测的理念提升,主要体现在预测思路二元化、发展方式集约化、规模控制弹性化叁方面。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约束两个角度出发,完善产业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具体体现在构建科学预测方法、选择主要用地类型、把握用地发展趋势、拟定弹性指标区间、引入多方协作决策五个方面。为了证明预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还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对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服务业用地这叁类主要的产业用地类型的预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为了保证预测得以实现,本文尝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规划应对途径,主要包括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总量、完善新增用地计划管理、推进存量用地优化利用、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四个方面。(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5-06-01)
城市产业用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1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球推介逾30平方公里、共35块产业用地和相关产业政策,重点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叁大方向。这是深圳第一次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聂新平表示,此次大规模供地,是为了让更多优质企业参与深圳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共筑社会主义强国的城市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产业用地论文参考文献
[1].宋博通,黄秀梅.基于合成控制法的新型产业用地供给对城市GDP增速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9
[2]..深圳:面向全球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共建世界级城市群[J].城市规划通讯.2019
[3].项清,阚瑷珂,刘飞,杨枭,何杰.基于产业用地拓展的山地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攀枝花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9
[4].王丽.京津冀地区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和演变研究——基于产业用地和区位商值视角[J].国土资源情报.2018
[5].严东,郭源园.城市中心城区产业用地从土地出让向“房地出租”的发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8
[6].李晨曦.京津冀城市产业用地耦合协调关系与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7].戴春晨,王鹏钧.珠叁角破解产业用地短缺难题探索城市内划区保护[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8].董隽,臧淑英,郭红,倪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产业用地变化图谱[J].地理研究.2015
[9].严若谷,周素红.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城市存量产业用地再开发问题与路径[J].上海城市规划.2015
[10].胡云飞.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产业用地发展规模的预测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