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营养论文-刘长命,杨媛媛,吴晓彤

根际营养论文-刘长命,杨媛媛,吴晓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际营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洛,魔芋,根际土壤,营养成分

根际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命,杨媛媛,吴晓彤[1](2019)在《不同病情魔芋植株根际土壤营养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病情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植株根际土壤的营养成分差异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以丹凤凯农魔芋种植基地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发病情况样地的根际土壤进行采样及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六个样地的土壤样本在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含量以及pH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调查的土壤样本中,正常生长植株根际土壤的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发病植株,而速效氮、速效磷呈现不一致的结果。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阳河村最高,分别达2.15%和0.1%;速效钾含量以南丈沟村最高,达131.5 mg·kg~(-1)。魔芋根际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的含量可能是影响魔芋软腐病发生的关键营养因子。建议在魔芋栽培管理中,适当控制磷肥,而增加有机质和钾肥增强魔芋植株的抗病能力。(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韩丽珍,刘畅,周静[2](2019)在《接种促生菌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营养元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细菌,有效的根际促生菌剂可以减少化肥施用。以束村氏菌属(Tsukamurella sp.) P9、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 P10、以及P9和P10混合菌液作为接种菌株,研究促生菌对花生生长、植株及土壤营养、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功能的影响。30 d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组的花生鲜重、株高及根长均显着提高;根际土壤细菌总数、固氮菌和溶磷菌数均明显高于未接种组;氮循环功能菌群数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均高于对照;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显着提高,植株营养指标有所提升,尤以P10接种效果更优。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2株促生菌通过活化土壤微生物、提高植株的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促进了花生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悦[3](2019)在《水生植物及根际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净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和农业的飞速发展,过量的营养盐流入水生态系统中。如何修复富营养化的水体,恢复天然水功能效应,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生物治理方法因经济、美观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水生植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吸收营养物质、调节水体环境,还能为微生物等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促使营养物质通过其他方式被进一步去除。本文以西安沪灞生态区内两处不同富营养化类型的水体为背景,分析了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水质指标的关系。探讨不同季节水生植物对氮、磷元素去除效率及根际微生物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并计算夏季与冬季植物作用与微生物作用对水体中氮磷去除的贡献。通过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两个水体中生长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共有的门类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抚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种群均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不同季节共有种群和优势种群的构成差异不明显,但是其丰度在季节上有所差异。其特有种群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2号水体中生长的喜早莲子草其根际微生物种类较1号水体更为丰富,但1号水体根际微生物的数量比2号水体多。在季节上,秋季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较夏季更丰富。(2)不同季节四种植物对氮元素的去除效果有很大差异,夏季水葫芦对氮元素的去除效果最好,秋季伊乐藻和黄菖蒲对氮元素的去除效果最好,冬季伊乐藻对氮元素的去除效果最好。喜旱莲子草和水葫芦在夏季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而伊乐藻和黄菖蒲在秋季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但总磷在不同季节之间处理效果差异不如总氮明显。(3)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特征为秋季>夏季>冬季,磷细菌的数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夏季植物根区亚硝化细菌数量与总氮去除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秋季植物根区的亚硝化细菌与总氮去除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根区的反硝化细菌与硝氮去除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的关系(p<0.01)和总氮去除率呈显着的相关性(p<0.05),冬季根区的反硝化细菌与总氮的去除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4)夏季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净化水体的过程中,优势种群由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随着实验的进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统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例逐渐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在增加。(5)夏季与冬季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去除机理有所差别,夏季主要是植物本身的贡献,而冬季依赖于微生物作用。不同植物间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各个部分的贡献率也有差别。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利用回归分析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贾梦茹[4](2019)在《根际砷还原菌及氮磷营养对蜈蚣草砷污染修复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有毒类金属,砷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性的威胁。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发现为砷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了可能。目前,蜈蚣草已经被应用于砷污染土壤和水体的修复实践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尽管蜈蚣草在植物修复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其修复效率依然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包括土壤砷的生物利用性低,以及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小等问题。根际砷还原菌及氮磷营养是影响蜈蚣草植物修复效率的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根际菌介导的砷转化对促进蜈蚣草根际砷的活化有显着的作用,根系氮磷营养也对蜈蚣草的生长和砷积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探究根际菌砷还原及氮磷营养对蜈蚣草砷污染修复的潜在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于修复效率的提高和修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际圈是蜈蚣草接触砷等污染物的首要介质,根际菌介导的砷转化深刻影响着根际砷的形态与归趋。在此前的研究中,筛选所得的蜈蚣草根际菌多为砷还原菌,它们可能有助于活化土壤砷,提高蜈蚣草对砷的吸收和积累。然而,此前研究对蜈蚣草根际由微生物介导的AsV到AsⅢ的转化关注有限,且对根际菌砷还原的分子机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生理实验和基因组测序分析了一株最近发现的蜈蚣草根际还原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VR-YHB l-1的砷还原特性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Bacillus sp.PVR-YHB 1-1可耐受20mM AsV,并具备很强的砷还原和外排能力。通过全基因组分析,鉴定了两个抗砷操纵子arsRacr和arsCDA和arsRKacr3arsC,它们可能赋予了Bacillus sp.PVR-YHB 1-1高效的抗砷特性。作为蜈蚣草根际菌,Bacillus sp.PVR-YHB]-1活跃的砷还原和外排行为可以提高根际砷的生物利用性,并且促进蜈蚣草对砷的吸收和积累,在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此外,充足的氮(Nitrogen,N)和磷(Phosphorous,P)营养是保证植物旺盛生长和有效修复的前提。理解蜈蚣草的砷吸收和积累如何对氮磷营养作出响应,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硝酸盐(Nitrate,NO3-)和磷酸盐(Phosphate,Pi)是植物从土壤中获取氮磷的主要形式。然而,N03-对蜈蚣草砷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探讨了不同NO3-和Pi供应水平对蜈蚣草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N03-供应的增加抑制了蜈蚣草对砷的吸收和积累,在磷充足时这种趋势尤为显着。同时,蜈蚣草根部的磷含量也略有下降,说明N03-可能通过对磷转运蛋白(Phts)的影响抑制了Pi和AsV吸收。为验证这一现象是否与磷转运蛋白的响应有关,本研究对不同N03-供应水平下蜈蚣草根部PvPhtl;3转录水平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砷胁迫下,PvPht 1;3的表达仅在中氮处理下被诱导上调,说明PvPht1;3仅在中等适宜的氮供应水平下对AsV的吸收起到主要的介导作用,并可能对高氮抑制的砷吸收有所贡献。同时,N03-对砷吸收和积累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其他机制,例如潜在的高AsV亲和磷转运蛋白的参与,以及N03-导致的根际pH的升高和阴离子的竞争拮抗作用。在较低的氮营养下,蜈蚣草组织中的砷积累及总量都更高,因此在蜈蚣草砷污染修复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调节施肥比例,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保证高效的砷去除。(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4)

王文丽,靳海波,李娟,赵旭[5](2018)在《生物有机肥料对连作马铃薯根际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生物有机肥料GSJ-1对连作马铃薯土壤养分、生长发育及病情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对连作马铃薯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主要化学指标、马铃薯生长发育指标、块茎产量进行了测定,并且对收获连作马铃薯薯块疮痂病、黑痣病的病情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施生物有机肥料的处理,生物有机肥料GSJ-1能显着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马铃薯生理指标和产量,并有利于减轻马铃薯土传病害(疮痂病、黑痣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6期)

吴宇佳,张文,符传良,郑道君,刘国彪[6](2018)在《不同钾效率基因型香蕉根际钾营养与根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钾效率基因型香蕉根际钾营养与根系特性,在水培和低钾土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钾效率(高效基因型包括广粉、牛角蕉2个品种,低效基因型包括天宝蕉和黎母山野生蕉2个品种)基因型香蕉(Musa spp.)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与全钾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根系主要分泌物、根际微生物数量、根系CEC和根系H~+分泌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香蕉根际土壤的缓效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并且于根际形成了钾的相对富集区域,4个品种香蕉的根际土的速效钾和缓效钾质量分数是非根际土壤的1.9~3.9倍。在根际钾的富集能力方面,钾高效基因型显着高于低效基因型,钾高效基因型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和缓效钾质量分数均比低效基因型高出27.35%以上。但是,香蕉非根际土壤的全钾质量分数却高于根际土壤。钾高效型香蕉的根系分泌能力和根际微生物数量都显着高于低效基因型,钾高效基因型根系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糖的分泌量与低效基因型相差0.62~2.09倍;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方面,高效基因型均与低效基因型相差1倍以上,但基因型内各品种间差异却不显着。钾高效基因型根系H~+分泌量与根系CEC显着高于低效基因型,H~+分泌量前者是后者的1.57~1.82倍,根系CEC前者是后者的1.69~2.57倍。根系H~+分泌量、根系CEC与植株含钾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根际土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与根际微生物数量、根系CEC、根系氢质子分泌量、各根系分泌物指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以上。(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邢树文,李云,李金林,张银珊[7](2017)在《不同种植年限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及营养类群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种植年限对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探明不同种植年限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与营养类群分布差异的成因。【方法】五点采样法采取土样,浅盘法分离提取线虫,运用生态学指数和主分量分析的P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数据。【结果】(1)小树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个体密度、属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大树龄蕉柑样地(P<0.05)。(2)PCA排序分析表明,食真菌线虫和大多数食细菌、捕食性/杂食性线虫主要分布在小树龄蕉柑样地,植食性线虫主要分布在大树龄蕉柑样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蕉柑种植年限与土壤环境因子、线虫总密度、线虫属数、生态学指数及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捕食/杂食性线虫密度呈极显着或者显着负相关,与植食性线虫密度呈显着正相关。(4)大树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的PPI值和PPI/MI指数显着高于小树龄蕉柑样地(P<0.05)。WI和NCR指数表明,小树龄蕉柑样地土壤健康程度优于种植年限长的大树龄蕉柑样地,小树龄蕉柑样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途径以细菌为主。【结论】果树种植年限的延长会改变土壤的养分与结构,从而降低蕉柑根际土壤线虫密度和群落的多样性,对蕉柑根际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的结构及分布产生趋向性影响。(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丁晓帆,杞世发,毛颖,龙慧[8](2017)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番茄根际土壤线虫种类鉴定及各营养类群丰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对海南儋州番茄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影响,试验设不施底肥(CK)、有机底肥(羊粪商品有机肥,OF)、无机底肥(康普无机化肥NPK12-12-17,NPK)3个处理,分别在整地施用底肥前及番茄不同生长期间分6次采集土壤样本,用浅盘分离法分离线虫,完成线虫系统形态学观测及数量统计。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纲8目22科41属,其中食细菌线虫(Bacterivores)8科13属,食真菌线虫(Fungivores)3科4属,植食性线虫(Plant-parasites)6科9属,杂食/捕食性线虫(Omnivores-predators)7科15属,并且肾属Rotylenchulus Linford&Olivera,1940为该番茄田的绝对优势属(丰度88%以上)。各线虫属及营养类群线虫数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条件改变番茄根际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施用有机、无机底肥均明显增加线虫属总数及食细菌线虫的丰度,但均明显降低杂食/捕食线虫的丰度;施用有机底肥使食真菌线虫丰度上升,但无机底肥使食真菌线虫丰度明显下降;施用有机、无机底肥均不能明显改变植食性线虫在番茄根际土壤线虫中的占比,这是否与肾属在该番茄田中占绝对优势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陈海飞[9](2017)在《H_2O_2和乙烯介导不同氮形态引起根际pH变化影响水稻铁营养及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所有谷类作物种植面积的1/3。铵态氮(N-NH4+)和硝态氮(N-NO3-)是植物利用的两种主要氮素形态,水稻具有较强的铵态氮同化能力,铵态氮相对于硝态氮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一般认为水稻是典型的喜氨作物,但其中涉及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氮源与pH处理,确定了水稻在硝态氮下的生长抑制与根际pH升高有关。随后从生理,代谢,转录水平分析了水稻在不同pH条件下H202和乙烯介导的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了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导致水稻对高pH敏感并导致缺铁的原因。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喜氨与水稻适应酸性环境而对碱性环境敏感密切相关水稻是喜氨作物,单一硝态氮营养会导致水稻生长受到抑制,首先表现出地上部新生叶黄化和根系褐化,伴随着大量的铁锰氧化物沉积在根系表面,在pH 7.5的条件下水稻停止生长,地上部黄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硝态氮营养液中pH为5.5时,这种抑制现象消失并且水稻生长情况与在铵态氮中一致,这说明水稻不适应偏碱性的根际环境。同时我们调查了4种旱地植物(大麦,小麦,油菜,拟南芥)NH 4+和NO3-及外界pH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高pH对4种以硝态氮为主要氮源的旱地植物生长无明显影响,这一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对NH4+/NO3-的偏好与其长期生长的酸碱环境有关,很可能是长期的自然适应结果。2高pH条件导致水稻缺铁,并诱导铁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高pH条件下水稻新生叶片黄化表型与缺铁有关,叶片喷施铁营养能够恢复新叶的黄化表型。通过分析不同pH条件下水稻根系中与铁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现受缺铁诱导表达的转录因子OsIRO2,OsNAC1在根中的表达水平上升了 2.5和3.8倍。二价铁转运蛋白OsNRAMP1,OsIRT1,OsIRT2和OsYSL2的表达水平分别上升了 2.2,7.5,3.1和12.4倍,叁价铁转运蛋白OsYSL15的表达水平上升了 1.3倍,其中OsIRT1和OsYSL15在水稻根系中的表达量要远高于其它转运蛋白。除此之外,与二价铁载体尼克酰胺(NA)合成相关的基因OsNAS1,OsNAS2,OsNAS3的表达水平也提高了 1.1,2.7,1.8倍;叁价铁载体麦根酸(DMA)合成的关键基因OsNAAT1的表达水平提高了 2倍。这些发现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高pH条件导致了水稻缺铁,也说明了高pH诱导缺铁不是铁转运系统缺陷所导致的。3高pH诱导的H2O2提高了根际氧化力水稻地上部的缺铁症状与根系质外体铁膜的形成有关,ROS,特别是H202的含量受到根际pH影响。H202介导了根系通气组织的形成,进而提高了根际氧化力;同时H202诱导了根系过氧化物酶(Prxs)的活性及基因表达,过氧化物酶极有可能直接催化H2O2与二价铁反应:Fe2+ + H202 = Fe3+ + OH-+ OH-,促进根系表面铁膜的形成。4H2O2通过苯丙烷代谢调控酚酸代谢,影响根系质外体铁活化细胞壁结合的酚酸含量受到根际pH影响,随着pH升高而降低。同时体外铁的活化试验证明高pH条件下根系酚酸提取物的活化铁能力降低,LC-MS测定结果发现羟甲香豆素,肉桂酸,咖啡酸,和原儿茶酸的相对含量,分别相对于对照处理(pH 6)降低了 33、9.3、2.4、12.7倍,说明酚酸的代谢受到根际pH的调控,并且影响了根际质外体铁的活化。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不同pH条件下参与苯丙烷代谢(Ko00940)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468个,占整个代谢通路注释基因的98.4%,富集程度在所有代谢通路中最高;发现参与木质素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受根际pH调控,随着pH升高表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木质素合成增多。通过外源添加过氧化氢清除剂及过氧化氢的方法证明H202通过调控苯丙烷代谢,影响质外体铁的活化。5乙烯通过抑制质膜H+-ATPase酶活性负调控水稻的耐碱性机理I植物通过加强质子分泌酸化根际环境的机制是植物适应碱性环境重要的策略,但是水稻根系质膜H+-ATPase酶活性在高pH条件受到抑制,这可能是水稻不耐碱的重要原因。我们发现高pH条件下其活性降低为翻译后调控,因为H+-ATPase基因的转录水平没有差异。同时我们注意到乙烯的合成在高pH条件下被促进,通过外源添加乙烯前体物及突变体证明乙烯参与了高pH条件下水稻生长的抑制;特别是根尖非侧根区缩短,根尖细胞长度变小。外源添加ACC或者乙烯作用抑制剂(Ag+)原位观察介质中根际酸碱度的变化及测定根尖质子流速,说明乙烯负调控质子泵酶活性。乙烯可能通过增强H2O2信号激活了下游的MPK激酶磷酸化H+-ATPase,降低其活性。综上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高pH条件下H202和乙烯通过调控水稻根系的酚酸的代谢及质膜H+-ATPase酶活性影响了水稻根系质外体铁的活化利用和生长。(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高雅超[10](2017)在《氮磷营养元素对拟南芥主根根长和根际酸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和磷素是植物体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广泛参与调节植物体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植物所需的氮磷营养主要从根际土壤中吸收获得。当根际土壤中氮磷营养缺乏时,植物通过改变自身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提高植物对氮磷营养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以适应氮磷营养的胁迫。但是,植物根系响应根际的氮素和磷素状态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本实验室通过对拟南芥突变体库的筛选,获得了与氮素和磷素营养分别相关的拟南芥突变体sr883和p444,期待能通过对这些突变体的分析,从分子水平上为认识植物适应氮磷营养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证据。一、拟南芥短根突变体sr883的特性分析:sr883是本实验室通过EMS诱变筛选得到的拟南芥短根突变体。PI染色实验结果表明,sr883突变体主根根尖静止中心干细胞形态发育异常,分生区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伸长区细胞长度明显缩短。在缺少铵态氮条件下,sr883突变体主根根长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并且铵态氮过多时抑制主根的生长。因此,sr883是氮营养调节拟南芥主根发育相关的突变体。图位克隆分析表明,sr883突变位点位于五号染色体上端,因At5g05980基因编码区缺失了 2019 bp碱基,致使sr883表现出主根变短的表型。经过半定量PCR分析表明,缺铵可使SR88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GUS染色的组织表达特性和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R883基因在植物体各种组织都有表达,其编码蛋白分布在细胞质各个部位。将sr883与DR5:GFP和DR5:GUS转基因拟南芥分别杂交,得到了sr883:DR5:GFP和sr883:DR5:GUS纯合的拟南芥植株。实验发现,缺铵处理可使sr883:DR5:GFP根尖荧光强度明显增强,sr883:DR5:GUS染色明显增加,说明缺铵处理可以使sr883根尖生长素浓度增加。总之,SR883基因受缺铵诱导表达,进而促进根尖生长素含量增加,促使主根伸长,这为认识铵态氮调节植物主根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契机。二、低磷诱导根际酸化缺失突变体p444的信号调控机制:p444为本实验室通过低磷酸化筛选得到相关突变体。在低磷胁迫条件下,p444表现出根际酸化缺失的表型。图位克隆结果发现,p444突变基因为At5g04140,该基因编码植物体内谷氨酸合酶,参与GS-GOGAT循环,催化谷氨酰胺和α-酮戊二酸以及铵态氮合成谷氨酸,调节氮的同化,影响α-酮戊二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有机小分子的平衡。为了验证GS-GOGAT循环相关小分子是否参与调节p444在低磷诱导下的根际酸化反应。实验采用根际添加蔗糖、葡萄糖、α-酮戊二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有机小分子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低浓度(50 μM)谷氨酰胺可使野生型拟南芥根际酸化能力降低,并表现出与p444突变体在低磷胁迫下类似的表型。通过将以上小分子两两组合后进行低磷酸化反应发现在所有含谷氨酰胺的酸化反应中,实验结果总是与单独添加谷氨酰胺相一致。这说明谷氨酰胺在低磷诱导的根际酸化反应中发挥着很大程度的主导作用。因此推测,谷氨酰胺积累可能是p444根际酸化缺失的原因。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表明,p444所在的基因位点主要表达于地上部分,故我们猜测p444可能通过远程调控来调节低磷诱导的根际酸化反应。通过稼接实验发现,当地上部分为野生型时,不论根部为野生型还是突变体,低磷胁迫可诱导根际酸化增强;而当地上部分为突变体时,不论根部为野生型还是突变体,低磷胁迫都不能诱导根际酸化。因此认为,低磷胁迫诱导的根际酸化是由来自叶片的信号调控的,该信号依赖P444基因。为了寻找调节根际酸化的叶源信号分子,设计了叶柄切口添加实验;在叶柄切口处添加适量谷氨酰胺,可降低低磷诱导的拟南芥根际酸化强度;而添加蔗糖、葡萄糖、α-酮戊二酸、谷氨酸等有机小分子,对低磷诱导的根际酸化影响不明显。通过测定低磷条件下野生型与突变体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谷氨酰胺含量,结果发现在经过低磷处理后,谷氨酰胺的地上地下含量变化明显。因此,认为p444突变体的根际酸化缺失可能是谷氨酸合酶突变导致的叶片谷氨酰胺积累,积累谷氨酰胺作为叶源长距离信号分子调控低磷诱导的根际酸化反应。(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根际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细菌,有效的根际促生菌剂可以减少化肥施用。以束村氏菌属(Tsukamurella sp.) P9、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 P10、以及P9和P10混合菌液作为接种菌株,研究促生菌对花生生长、植株及土壤营养、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功能的影响。30 d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组的花生鲜重、株高及根长均显着提高;根际土壤细菌总数、固氮菌和溶磷菌数均明显高于未接种组;氮循环功能菌群数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均高于对照;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显着提高,植株营养指标有所提升,尤以P10接种效果更优。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2株促生菌通过活化土壤微生物、提高植株的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促进了花生的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际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1].刘长命,杨媛媛,吴晓彤.不同病情魔芋植株根际土壤营养成分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9

[2].韩丽珍,刘畅,周静.接种促生菌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营养元素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3].张悦.水生植物及根际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净化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贾梦茹.根际砷还原菌及氮磷营养对蜈蚣草砷污染修复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9

[5].王文丽,靳海波,李娟,赵旭.生物有机肥料对连作马铃薯根际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6].吴宇佳,张文,符传良,郑道君,刘国彪.不同钾效率基因型香蕉根际钾营养与根系特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

[7].邢树文,李云,李金林,张银珊.不同种植年限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及营养类群结构特征[J].果树学报.2017

[8].丁晓帆,杞世发,毛颖,龙慧.不同施肥条件下番茄根际土壤线虫种类鉴定及各营养类群丰度比较[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9].陈海飞.H_2O_2和乙烯介导不同氮形态引起根际pH变化影响水稻铁营养及生长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10].高雅超.氮磷营养元素对拟南芥主根根长和根际酸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7

标签:;  ;  ;  ;  

根际营养论文-刘长命,杨媛媛,吴晓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