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酸含量论文-张欣,唐月异,胡东青,王秀贞,吴琪

芥酸含量论文-张欣,唐月异,胡东青,王秀贞,吴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芥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近红外定量分析

芥酸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唐月异,胡东青,王秀贞,吴琪[1](2018)在《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67份自然风干花生种子的近红外光谱,并进行芥酸含量色谱测定。采用交叉检验,构建了多粒自然风干花生种子样品芥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优化,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消除常量偏移法",芥酸含量谱区范围为4 242.8~11 980.2 cm~(-1),维数为10,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80.08,交叉检验根均方差(RMSECV)为0.0238。此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花生种子芥酸含量,为花生脂肪酸遗传改良提供快速的选择手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欣[2](2018)在《花生过氧化值、酸值和芥酸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及FAE1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作为全世界广泛栽植的油料及经济作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对人体有很多有益作用。提高花生及其成品的品质、延长货架期是花生产业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降低不利健康的芥酸、过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花生油是我国居民的主要食用油,检测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攸关人体健康,故本研究通过近红外扫描,构建了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近红外模型;同时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对自然风干花生种子进行光谱扫描,而后对花生种子芥酸含量进行化学法测定,构建了能够预测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含量近红外模型;并成功克隆到栽培种花生两个亚基因组的FAE1基因。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采集32份花生油近红外光谱,并按标准方法进行过氧化值和酸值测定。经优化,过氧化值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过氧化值谱区范围为7506~6094.3 cm-1,维数为6,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1.93,根均方差(RMSECV)为1.23;酸值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矢量归一化”,酸值谱区范围为7506~6094.3 cm-1,维数为7,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3.88,RMSECV为0.074。为快速测定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保证食用油质量安全,以及通过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进而延长货架期奠定了基础。(2)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采集67份自然风干花生种子近红外光谱,并进行芥酸含量色谱测定。采用交叉检验,构建了多粒自然风干花生种子样品芥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优化,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消除常量偏移法”,芥酸含量谱区范围为11980.2~4242.8 cm-1(厘米波数),维数为10,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80.08,根均方差(RMSECV)为0.0238。构建的模型为花生脂肪酸遗传改良提供了快速的选择手段,可用于花生油原料的质量控制。(3)栽培种花生FAE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查找获取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ipaensis的FAE1编码区序列,经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克隆测序,从栽培种花生的两个亚基因组中分别克隆到2个FAE1基因,分别命名为FAE1-A和FAE1-B。FAE1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无内含子,完整编码区长1536 bp,编码511个氨基酸。利用相关软件或在线工具进行了FAE1同源序列查找、氨基酸序列分析、蛋白质功能预测和系统发育分析。为花生低芥酸分子育种提供了便利。(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静静[3](2018)在《埃塞俄比亚芥种子油芥酸含量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ca rinata)属于十字花科芸蔓属,具有抗干旱、抗黑化病、抗锈病等多种抗逆性状。其种子丰富的芥酸有多种工业用途。植物中芥酸生物合成主要受到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油酸脱饱和酶(FAD2)基因和溶血性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PAAT)基因调控。本实验在质粒载体 pWatergate-napin-FAD2i-LLdLPAAT-KCS 基础之上,加入海甘蓝LPAAT-RNAi,构建了四基因质粒载体,调控埃塞俄比亚芥种子发育过程中芥酸的合成。利用标记基因NPTII序列设计引物对遗传转化TO代植株进行鉴定。40个TO代阳性株系上收到的T1代种子一部分直接播种进行NPTII引物和LdLPAAT引物PCR鉴定,一部分利用半粒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对T1代进行芥酸含量测定。对36个TO代株系中种子芥酸含量较高的4O个T1代株系进行转基因鉴定。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野生型埃塞俄比亚芥种子脂肪酸组分分析:挑取10颗野生型埃芥种子油进行脂肪酸组分和芥酸含量分析,共检测9种脂肪酸组分,得到其芥酸含量平均值为40.466%,油酸含量平均值为13.689%,亚油酸含量平均为16.871%,亚麻酸含量平均为13.934%;40个埃塞俄比亚芥T1代株系种子芥酸含量检测:(2)种子中芥酸含量超过48%的株系有4个,分别为143-1-6、59-5-1、59-2-2、59-2-3,其对应种子芥酸含量分别为48.582%、48.019%、48.413%、50.111%;芥酸含量最高的株系59-2-3亚麻酸含量为12.704%,亚麻酸含量为7.064%。相比野生型埃塞俄比亚芥种子,其芥酸含量提高了 23.83%,种子中油酸含量降低了 9.47%,亚油酸的含量下降了 24.69%,亚麻酸含量下降了 49.30%;(3)芥酸含量在45%-48%的株系有17个。其中株系6-3-4种子芥酸含量为46.498%,油酸含量为10.386%,亚油酸含量为17.892%,亚麻酸含量为12.905%,相比野生型种子,油酸含量降低24.13%,亚油酸含量提高6.05%,亚麻酸降低7.38%,芥酸含量提高14.90%;(4)芥酸含量在43%-45%的株系有19个。其中株系2-9-12种子芥酸含量为43.491%,油酸含量为8.485%,亚油酸含量为22.938%,亚麻酸含量为11.592%,相比野生型种子油酸含量降低了 38.01%,亚油酸含量提高了 35.96%,亚麻酸含量降低16.80%,芥酸含量提高7.47%;(5)对上述40个株系进行转基因鉴定,PCR结果表明芥酸含量高于48%的4个株系均能够扩增出NPTII和LdLPAAT目的片段。芥酸含量在45%-48%的17个株系均能鉴定出NPTII目的条带,除株系22-1-1、22-3-2、48-1-1、59-3-6、52-1-1外,其他均能扩增出LdLPAAT目的条带。芥酸含量在43%-45%的19个株系中,除株系17-3-7、142-3-1外均能鉴定出NPTII目的条带,余下17个株系中除株系176-1-4、51-1-1、6-4-2、47-1-1外,其他均能扩增出LdLPAAT目的条带;(6)上述40个株系中能够鉴定出NP,TH目的片段的38个转基因株系中,除株系59-2-3外,其余36个株系种子亚油酸含量均稍高于野生型,亚麻酸含量除株系5-2-5外,均低于野生型,这一结果表明FAD2i在这些转基因T1代株系中并未达到预期的干扰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09)

田恩堂,梁海伦,王均军,郭君,曹慧琳[4](2017)在《白菜型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硫苷含量的变异及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及鉴定优异育种资源,为白菜型油菜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利用近红外方法测定84份白菜型油菜的芥酸、油酸和硫苷含量,并分析叁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芥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芥酸和硫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油酸和硫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对群体材料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因子1和因子2进行作图,其中因子1和2分别能解释73.7%和23.2%的表型变异;经聚类分析,有79份材料聚集形成群Ⅰ,另外有5份特殊变异材料偏离群体。白菜型油菜群体的芥酸、油酸和硫苷含量的变异丰富且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5份(32号、45号、46号、50号、59号)优异的白菜型油菜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田恩堂,李鲁峰,贾世燕,林树春[5](2016)在《芥菜型油菜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相关性分析及芥酸调控基因FAE1特异引物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芥菜型油菜是我国芸苔属的叁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耐旱、抗病虫等优良特性;而我国是芥菜型油菜的重要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该研究从全国各地搜集了34份芥菜型油菜,在贵阳环境条件下种植,其脂肪酸含量(芥酸、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和亚油酸)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并呈正态分布。结果表明:这些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不同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性发现,芥酸和油酸间呈极显着负相关,亚麻酸和硬脂酸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呈现负相关。利用这些材料的脂肪酸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材料(30份,占88.2%)集中在二维图的特定区域,只有少数其它材料散落在图中其它区域,他们分别是SL63、棱角油菜、T6342和长阳黄芥,这些变异较大的材料在芥菜型油菜的育种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此外,运用来自甘蓝型油菜和甘蓝的芥酸调控基因FAE1的已知序列,并设计了FAE1特异引物,而引物在全部34份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中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扩增效果。因此证实芥菜型油菜中至少含有一个FAE1拷贝。该研究结果对于芥菜型油菜育种在我国的开展及其未来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6年12期)

汤天泽[6](2016)在《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及关键基因克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芥酸是芸苔属(Brassica)植物种子油脂中特有的一种长碳链脂肪酸,作为食用油,其不易被人体消化利用,但作为工业原料,在油田化学、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医药化工等行业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高芥酸油菜是当今世界上工业芥酸的最重要来源。本研究以3个特高芥酸品系(种)、2个高芥品系(种)、2个中芥品系(种)、2个低芥品系(种),围绕特高芥酸含量性状展开相关的遗传研究。(1)以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特低油酸甘蓝型油菜新材料703AB-4和低芥酸、高油酸油菜品种中双11为亲本,配制6个遗传世代,采用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特高芥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采用F2群体分析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2)以9个芥酸含量和遗传背景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种)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配制获得72个正反交杂交组合和9个自交系亲本后代,在四川成都、绵阳和宜宾叁个不同的生态地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鉴定,分析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表现、配合力及环境效应;(3)通过特高芥酸含量材料703AB-4与低芥酸材料中双11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并进行SSR分子标记,筛选能区分芥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以应用于高芥酸辅助选择育种;(4)利用特高芥酸含量材料703AB-4、中芥酸含量材料L155及低芥酸含量材料中双11,进行芥酸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调控基因FAE1和FAD2的克隆分析,以分析703AB-4特高芥酸含量的分子遗传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特高芥酸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即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效应为主。B1、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高达94.3%、98.5%和98.2%,多基因效应较弱,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较大,达13.21,均为正效应且相等,累计加性效应值高达26.42。油酸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即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98.00%和95.53%,而B1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则较低,为73.71%,说明油酸含量的遗传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存在多基因效应。2.芥酸与其他主要脂肪酸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芥酸含量与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但油酸含量变化较大,平均达55个百分点,亚油酸含量变化总量不到10个百分点;芥酸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关系不显着;芥酸含量与花生烯酸含量关系较复杂,芥酸含量在15以下为正相关,之后为负相关,平均变化约15个百分点。芥酸升高到50%后,继续升高时,主要是以降低花生烯酸含量的库来实现的。3.多数杂交组合芥酸含量都显示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只有少数组合表现出超亲优势,且两亲本间芥酸含量差异越大,其中亲优势越强,超亲优势只表现在特高芥亲本之间,说明高芥酸杂种优势主要以中亲优势为主。环境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芥酸含量均有影响,但亲本受环境的影响小于杂交组合。芥酸含量杂种优势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趋势是一致的,均以中亲优势为主。不同试验点芥酸含量杂种优势的表现存在差异,但出现杂种优势的组合具有一致性,宜宾点更易获得具有芥酸含量杂种优势的组合。不同亲本在提高芥酸含量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选育高芥酸材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亲本的差异,同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4.杂交组合芥酸含量主要由一般配合力决定,在高芥酸油菜组合选配中,要获得高芥酸含量的杂交组合,首先要选芥酸含量高、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同时考虑反交效应。本研究通过配合力稳定性分析表明,油菜芥酸含量主要受基因遗传控制,但环境因素对油菜芥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杂交组合芥酸受母性影响,母性效应为正极显着的亲本,其正反交芥酸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仅在特定组合间表现的非母性效应,对组合芥酸含量的影响非常大。5.获得2个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CB10364和BRMS-017,单株基因型同时为CB10364-a和BRMS-017-a的芥酸含量>57%,其分离比率经χ2检验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能较可靠地将群体中特高芥酸单株区分出来。6.低芥材料中双11、中芥材料L155具有两个FAE1基因拷贝,分别位于甘蓝型油菜A8和C3染色体上,特高芥材料703AB-4只有一个FAE1基因拷贝,但均只有一个拷贝可完整编码氨基酸序列。低芥FAE1-1.1、中芥FAE1-2.1和特高芥FAE1-3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第282位氨基酸位点,低芥FAE1-1.1为F(苯丙氨酸),中芥与特高芥均为S(丝氨酸)。在第286、323、395和406位氨基酸位点,特高芥酸含量材料703AB-4的FAE1-3分别编码R(精氨酸)、T(苏氨酸)、K(赖氨酸)和G(甘氨酸),而低芥与中芥基因则均依次编码G(甘氨酸)、Ⅰ(异亮氨酸)、R(精氨酸)和A(丙氨酸)。7.低芥中双11与中芥材料L155均存在4条不同的FAD2基因拷贝,而特高芥酸材料703AB-4存在3条FAD2基因拷贝。同源分析表明,FAD2-1. 1、FAD2-2.1、FAD2-3.1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FAD2-1.2, FAD2-2.2、FAD2-3.2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FAD2-1.3、FAD2-2.3为一类,但提前出现终止密码;FAD2-1.4、FAD2-2.4、FAD2-3.3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91%,仅在20位氨基酸位点,中芥酸材料2号材料出现差异,为T苏氨酸,而低芥酸材料(1号材料)和高芥酸材料(3号材料)均为N天冬氨酸,也即低芥酸材料和特高芥酸材料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邓乾春,禹晓,许继取,郑明明,黄凤洪[7](2014)在《不同芥酸含量菜籽油对高脂模型大鼠血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菜籽油的芥酸含量对其降脂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对照组、花生油饲喂高脂模型组、不同芥酸含量(0.2%,10.25%和50.06%)菜籽油饲喂高脂模型组,共6个组别。饲喂6周后分别测定生长性能指标、脂质成分、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结果:与高脂对照组比较,0.2%和10.25%芥酸含量的菜籽油能显着抑制大鼠体重和肝脏系数增加,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甘油叁酯、总胆固醇含量,增加血清超氧化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水平,促进胆固醇等中性固醇的分泌,其中0.2%芥酸含量的菜籽油具有更为显着的效果;而50.06%芥酸含量的菜籽油能刺激肝脏肥大,对高脂模型大鼠的脂质水平没有改善作用,甚至有促进作用。结论:菜籽油的芥酸含量对高脂模型大鼠血脂和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推荐摄入低芥酸菜籽油。(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魏解冰,肖文娟,刘春林[8](2014)在《种子芥酸和硫苷含量对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低硫苷低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号"和"Westar",高硫苷高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系"GX-272"和"GX29",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以pFGC5941为目标载体,分别对其进行遗传转化。以磷化麦黄酮(PPT)作为筛选剂,分别对4个油菜品种(系)的子叶柄分化率和转化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双低油菜"湘油15号"、"Westar"的子叶柄分化率高于高硫苷高芥酸油菜"GX-272"和"GX29";而高硫苷高芥酸油菜"GX-272"和"GX29"的转化率则高于双低油菜"湘油15号"、"Westar"。初步认为种子中硫苷和芥酸含量对甘蓝型油菜子叶柄遗传转化的分化率和转化率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许剑锋[9](2014)在《甘蓝型油菜油分、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的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以及保障油料供应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油菜籽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种家在高产育种的同时,把优质作为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等重要品质性状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复杂。控制这些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可以在胚核基因组中表达,也可以在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或者同时在胚和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因此,同时进行这些品质数量性状的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基因组QTL定位以及遗传效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利用202个TN DH群体分别与亲本Tapidor和Ningypu7回交,构建了177个BC1F1和181个BC2F1组成的QTL定位群体。采用新近提出的可以同时进行双子叶作物种子品质性状两套遗传体系QTL定位的方法和作图软件,对不同年份获得的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进行了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基因组QTL定位分析,以进一步阐明不同环境条件下控制油菜籽品质数量性状表现的QTLs在不同遗传体系染色体上的分布差异。主要结果如下:共检测到19个控制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的QTL。与含油量表现有关的4个QTL分布在A1、A4、A6和C2连锁群上,分别为qOC-1-1、qOC-4-2、qOC-6-3和qOC-12-4,共能解释49.1%的表型变异,其中qOC-6-3是控制含油量的主效QTL,能解释其36.3%的表型变异。这些QTL的胚和母体加性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3个QTL检测到极显着的胚显性效应,2个QTL还具有显着的胚加性和母体加性互作效应。控制菜籽饼蛋白质含量的QTL共检测到3个,分别为qPC-4-1、qPC-7-2和qPC-15-3,位于A4、A7和C5连锁群。这些QTL能够解释蛋白质含量59.5%的表型变异,其中qPC-4-1是主效QTL,具有37.9%的表型贡献率。所有的QTL均具有极显着的胚和母体加性效应,其中1个QTL具有显着的胚显性效应,但3个QTL均未检测到达到显着水平的环境互作效应。9个控制硫甙含量的QTL分布在A3、A4、A8、A9、C1、C2、C7和C9连锁群上,分别为qGLSC-3-1、qGLSC-4-2、qGLSC-8-3、qGLSC-9-4、qGLSC-11-5、qGLSC-12-6、qGLSc-12-7、qGLSC-17-8和qGLSC-19-9。这些QTL能够解释其83.8%的表型变异,其胚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已达极显着水平;其中5个QTL还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胚加性效应,1个QTL检测到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控制芥酸含量表现的QTL共有3个,分布在油菜A7、A8和C3连锁群,分别命名为qEAC-7-1、qEAC-8-2和qEAc-13-3,共能解释89.7%的表型变异。所有的QTL都具有显着的胚加性、胚显性和母体加性效应,其中2个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已达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10)

刘列钊,李加纳[10](2014)在《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定位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QTL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菜籽油包括多种脂肪酸组分,提高油酸(C18:1)含量,降低亚麻酸(C18:2)和芥酸(C22:1)含量是油菜育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刚开发的油菜60K芯片构建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连锁图谱,对3个不同环境中影响甘蓝型油菜品质的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可对脂肪酸组分QTL位点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准确比较分析。【方法】以高芥酸亲本GH06为母本和低芥酸亲本P174为父本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分别于2008年在德国吉森、德国霍亨里特及2009年德国吉森3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 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油菜60K芯片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DNA样品预处理及芯片处理严格按照Illumina Inc公司Infinium HD Assay Ultra操作说明进行。取最小阈值LOD 5.0利用MSTmap软件构建遗传图谱。QTL定位所用的遗传图谱包括2 756个SNP位点,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1 832.4 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在3个环境中,油酸和芥酸含量均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且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性状,芥酸和亚麻酸表现负相关,油酸与亚麻酸表现正相关。3个性状在3个环境中共检测到14个QTL,在A08和C03上都检测到油酸和芥酸含量重迭的主效QTL位点。在3个环境中,油酸主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19%—31%,芥酸主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19%—34%,两者表现加性效应相反。A08和C03染色体上的芥酸主效QTL位点加性效应在3个环境中为7.6到9.6,加性效应来自低油酸、高芥酸亲本GH06。亚麻酸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不同的微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3%—12%。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比较分析发现,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位于亚麻酸QTL qA05C18:3的置信区间,而脂肪酸延长酶FAE1基因位于芥酸QTL qA08C22:1的置信区间。【结论】利用该套油菜60K芯片准确定位了油酸、亚麻酸及芥酸QTL位点,位于A08和C03染色体上的芥酸主效QTL位点同时也是油酸的主效QTL位点,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不同群体在使用该套SNP芯片分析及对脂肪酸组分定位后准确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芥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生作为全世界广泛栽植的油料及经济作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对人体有很多有益作用。提高花生及其成品的品质、延长货架期是花生产业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降低不利健康的芥酸、过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花生油是我国居民的主要食用油,检测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攸关人体健康,故本研究通过近红外扫描,构建了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近红外模型;同时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对自然风干花生种子进行光谱扫描,而后对花生种子芥酸含量进行化学法测定,构建了能够预测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含量近红外模型;并成功克隆到栽培种花生两个亚基因组的FAE1基因。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采集32份花生油近红外光谱,并按标准方法进行过氧化值和酸值测定。经优化,过氧化值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过氧化值谱区范围为7506~6094.3 cm-1,维数为6,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1.93,根均方差(RMSECV)为1.23;酸值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矢量归一化”,酸值谱区范围为7506~6094.3 cm-1,维数为7,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3.88,RMSECV为0.074。为快速测定花生油过氧化值和酸值,保证食用油质量安全,以及通过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进而延长货架期奠定了基础。(2)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采集67份自然风干花生种子近红外光谱,并进行芥酸含量色谱测定。采用交叉检验,构建了多粒自然风干花生种子样品芥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优化,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消除常量偏移法”,芥酸含量谱区范围为11980.2~4242.8 cm-1(厘米波数),维数为10,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80.08,根均方差(RMSECV)为0.0238。构建的模型为花生脂肪酸遗传改良提供了快速的选择手段,可用于花生油原料的质量控制。(3)栽培种花生FAE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查找获取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ipaensis的FAE1编码区序列,经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克隆测序,从栽培种花生的两个亚基因组中分别克隆到2个FAE1基因,分别命名为FAE1-A和FAE1-B。FAE1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无内含子,完整编码区长1536 bp,编码511个氨基酸。利用相关软件或在线工具进行了FAE1同源序列查找、氨基酸序列分析、蛋白质功能预测和系统发育分析。为花生低芥酸分子育种提供了便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芥酸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欣,唐月异,胡东青,王秀贞,吴琪.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芥酸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18

[2].张欣.花生过氧化值、酸值和芥酸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及FAE1基因克隆[D].河南农业大学.2018

[3].王静静.埃塞俄比亚芥种子油芥酸含量调控研究[D].湖北大学.2018

[4].田恩堂,梁海伦,王均军,郭君,曹慧琳.白菜型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硫苷含量的变异及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7

[5].田恩堂,李鲁峰,贾世燕,林树春.芥菜型油菜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相关性分析及芥酸调控基因FAE1特异引物设计[J].广西植物.2016

[6].汤天泽.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及关键基因克隆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6

[7].邓乾春,禹晓,许继取,郑明明,黄凤洪.不同芥酸含量菜籽油对高脂模型大鼠血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4

[8].魏解冰,肖文娟,刘春林.种子芥酸和硫苷含量对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4

[9].许剑锋.甘蓝型油菜油分、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的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0].刘列钊,李加纳.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定位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QTL位点[J].中国农业科学.2014

标签:;  ;  ;  ;  

芥酸含量论文-张欣,唐月异,胡东青,王秀贞,吴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