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杨晓京,胡俊文

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杨晓京,胡俊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主动控制,分数阶最小均方算法,次级通道在线建模,变步长策略

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京,胡俊文[1](2019)在《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变步长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次级通道的辨识精度严重影响振动控制效果的问题,分析了常规的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双步长两阶段变步长策略的次级通道在线辨识方法。该方法使用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自适应算法代替传统的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算法进行次级通道的在线辨识,同时给出了一种双步长的两阶段变步长策略,在次级通道辨识环节收敛前后应用不同的变步长策略以提高辨识精度和降低辨识环节的波动。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比较,该方法的次级通道辨识收敛速度更快,系统收敛后的波动更小,次级通道的辨识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验证,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常规的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算法收敛速度慢、辨识精度低和辨识环节波动大等问题,具有更好的振动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韦常柱,琚啸哲,何飞毅,潘豪,徐世昊[2](2019)在《运载火箭主动段自适应增广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运载火箭上升段在复杂飞行环境、大不确定性干扰和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PID控制方法难以满足高品质控制需求的问题,进行了自适应增广控制(AAC)方法研究,以实现对运载火箭姿态的精确控制。在深入分析自适应增广控制系统整体构架的基础上,通过标称PID控制器设计与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数字滤波器设计实现了刚体控制及对弹性振动的抑制;继而针对大范围干扰、不确定性和由于滤波器切换产生的弹性振动影响,设计了在线调整算法自适应调节PID控制增益,并对其工作机理与参数设计原则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干扰补偿回路和主动减载回路以减小内外扰动、弹性振动和风载荷影响;最后在弹性振动、风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等因素同时作用的状态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自适应增广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应对运载火箭主动段复杂飞行环境的影响,大幅度提升综合控制性能,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徐晖,祝长生[3](2019)在《船舶推进轴系传递力的自适应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舶航行过程中,螺旋桨处受到的多频扰动力通过推进轴系传递到船体,对船舶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的问题,对在支承轴承基座处并联安装作动器的多频力主动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推进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螺旋桨处的扰动力对整个轴系振动的影响,对通过并联安装作动器进行传递力抑制的可行性作了分析;然后在传统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基础上,在考虑误差通道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器,控制器带有误差通道辨识模块的自适应控制算法,通过力传感器传递来的误差信号实时迭代权重参数,对轴系产生对应的最优控制力;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转子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算法可以对推进轴系横向多频振动产生的传递力进行有效地抑制。(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刘志太[4](2019)在《基于屏障函数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及其在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涉及到的都是非线性系统,而且由于被控对象越来越复杂,这类系统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例如模型误差、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等,使得这些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并且其稳态性能、瞬态性能和鲁棒性难以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先进的控制方案已经被提出,其中滑模控制因为其鲁棒性较好并且易于实现而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但是滑模控制的使用需要知道不确定性的上界,并且其主要缺点是增益容易被过高估计和抖振现象。因此,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基于屏障函数的无模型自适应滑模控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于一类含有不确定性的二阶非线性系统,首先,使用时间延迟估计的方法估计系统模型,消除系统中的模型误差和参数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现简单高效的无模型控制。其次,定义了一类屏障函数,用来设计基于屏障函数的自适应滑模控制规律。该自适应策略可以保证系统在有限时间内到达稳定状态,同时滑动变量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一个预定的零邻域,避免了增益过高估计和削弱了抖振现象,而且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不确定性的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终,通过主动悬架系统模型仿真证明了提出策略的有效性。(2)对于同样的二阶非线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策略不仅要保证被控系统有限时间收敛,而且还希望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即快速的收敛特性和较小的跟踪误差。首先,在上述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引入预设性能的方法,使用一个转换误差来保证系统的瞬态性能,并且系统跟踪误差的最大超调和收敛速率都被限制在预设的范围之内。然后选择合适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一个主动悬架系统模型仿真证明了提出策略的有效性。(3)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将本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应用到一个四分之一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实验平台上,并且与被动悬架系统和PD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做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使悬架系统具有更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抗干扰能力,并且在稳态性能、瞬态性能和无模型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得,本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形式简单、鲁棒性好、高精度和自适应等优点,并且能够简单高效的将其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7-01)

林雪[5](2019)在《高铁列控系统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是攸关旅客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型地面运输系统,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是高速铁路发展的根本前提,列控系统是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装备,故障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降低系统控制性能的关键因素。容错控制作为一种有效补偿故障、增强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手段,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系统执行器故障的补偿研究中。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执行器故障,列控系统采用原有驾驶策略不能确保列车仍然维持期望的性能。因此,开展执行器故障下高铁列控系统的容错控制算法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曲线追踪、牵引/制动约束和状态镇定叁方面着手,针对高铁列控系统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研究未知执行器故障下高速列车的反步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问题。针对高速列车的运行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步法的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并将其推广至多源干扰和执行器故障下的高阶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根据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对未知执行器故障下高速列车的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利用神经网络良好的逼近能力在线逼近未知有界的附加阻力,进而提出一种基于调节函数的神经自适应反步主动容错控制策略,有效避免单一反步自适应控制策略下设计n次未知参数自适应律造成的过参数化现象。其次,研究牵引/制动约束下高速列车的神经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问题。针对未知参数和执行器故障对列车期望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类比例积分微分(PID)滑模面的神经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基于高速列车单质点模型,考虑未知执行器故障和输入受限对系统期望性能的影响,设计一种新颖的具有时变参数特性的类PID滑模面,进而提出一种具有强鲁棒性的容错控制方案。针对理想运行条件、仅存在未知执行器故障、同时存在未知执行器故障和输入受限叁种列车运行条件分别展开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接着,研究时变不确定运行环境下高速列车的滑模容错控制问题。针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输入饱和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滑模面的神经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基于高速列车未知执行器故障下的多质点模型,研究相邻车厢之间的车钩力对列车位置和速度跟踪性能的影响。考虑了常值戴维斯方程描述列车基本运行阻力的不精确性和局限性问题,针对未知参数边界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分别展开研究。基于多维滑模面选取合适的李雅普诺夫函数进行系统稳定性的证明,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然后,研究未知执行器故障下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高速列车自适应容错控制问题。针对高速列车耦合器弹性系数的时变特性,提出一种基于LMI的复合主动容错控制策略。考虑列车动力学模型中的建模不确定性,基于平衡点线性化方法对高速列车执行器故障下的多质点模型进行线性化,忽略高阶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列车的跟踪控制问题转化为线性化后误差系统的状态镇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曲正切函数的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方法。仿真结果验证所提控制策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且能避免引入符号函数产生的抖震现象。最后,研究未知执行器故障和多源干扰下高速列车H∞主动容错控制问题。针对多源干扰和执行器故障对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H∞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并将其推广至一般系统,通过改进的观测器处理振幅已知而频率和相位未知的可建模扰动对一般系统性能的影响。将高速列车运行中受到的阵风建模为谐波信号,设计扰动观测器估计可建模扰动中的未知状态,采用自适应技术消除或衰减未知执行器故障的影响,并以LMI的形式给出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考虑振幅已知而频率和相位未知的谐波信号对一般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礼伟[6](2019)在《汽车自适应巡航多模式切换及主动换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自适应巡航控制(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系统作为汽车纵向速度控制模块,已经逐步走向普通大众。然而常规ACC系统无法识别驾驶员换道意图,无法在换道过程中针对跟踪目标的过渡改变自车的加速度,而是仍旧跟踪原始车道前车,从而无法协调自车对换道前后两车道前车的跟踪。因此进行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多模式切换及主动换道控制研究的意义重大。首先根据车辆换道及ACC控制需求,进行车辆叁自由度模型建立、轮胎模型建立以及主动转向系统模型,为下文的控制模型的搭建打下基础。随后为了分析驾驶员的换道行为,对驾驶员的换道意图进行了划分。以及在驾驶员存在换道意图时,为了判断换道的可行性与安全性,针对目标车道前、后车进行安全距离的分析。根据车辆在换道过程中出现的自适应巡航跟踪目标的切换,应换道前后的跟踪状态不同,将换道前后目标跟踪的变化状态进行了划分。并且针对不同纵向跟踪形式设计了期望加速度、期望节气门开度的计算方法。为了在换道过程中实现跟踪目标的平稳过渡,分别设计了加速度和节气门权值切换方法。在上层决策出期望的加速度或节气门开度值后,设计了纵向控制的下层控制器,完成对车辆纵向速度以及与前车距离的控制。为了完成车辆换道控制,首先设计了换道路径;根据理想换道路径得出期望的横摆角,设计滑模控制器跟踪期望的横摆角,得到理想的方向盘转角,实现车辆对换道路径的跟踪,从而实现车辆在换道过程中的ACC多模式切换控制。为了验证汽车换道过程中的自适应巡航控制模式切换控制器的有效性,利用Carsim和Matlab仿真平台设置不同工况,对设计的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设计并搭建硬件在环和实车试验平台,通过试验验证设计的汽车自适应巡航多模式切换及主动换道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朱冬东[7](2019)在《自适应与半主动式液压悬置的设计分析及隔振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液压悬置的隔振效果,拓宽其应用范围,从经济性和适用性角度考虑,并结合现有悬置的结构特点,对液压悬置进行了设计分析。首先,设计了一种惯性通道截面积可变的自适应式液压悬置。并对自适应式液压悬置的工作原理和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为研究悬置参数对自适应式液压悬置动态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了低频和高频近似线性集总参数模型,并分析模型参数变化对液压悬置动态特性的影响。考虑悬置参数的不确定性,选取对悬置动态特性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优化变量,对自适应式液压悬置进行了稳健性优化设计。其次,在现有液压悬置的结构基础上,设计并加工了自适应式液压悬置的实验结构,建立了基于鹭宫伺服液压激振测试系统的实验测试系统。测试了正弦位移激励条件下现有液压悬置和自适应液压悬置的隔振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式液压悬置具备良好的隔振效果。最后,在自适应式液压悬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经济适用的新型半主动液压悬置,并分析了其结构原理和动态特性。建立了含有半主动液压悬置的动力总成-车身系统模型,并根据车身振动位移和车身振动加速度分别设计了最优参数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和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法对半主动液压悬置隔振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陈辉[8](2019)在《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汽车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车内噪声逐渐成为用户对汽车乘坐舒适性和产品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指标。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引起汽车结构振动产生的噪声是车内低频噪声的重要组成成分,该噪声表现为低频率宽频带噪声,具有随机性和时变性。传统降噪方法如隔声、吸声、减震、密封等方法主要用来降低车内中高频噪声,对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理想,而噪声主动控制技术能有效降低车内低频噪声,与传统车内降噪手段优势互补。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利用声波干涉现象,通过人为引入次级声源,并控制次级声源产生声波与被抵消区域的声波发生干涉,形成声音相消区,进而取得降噪效果。本文研究了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原理和实现方法,针对车内路面结构噪声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降低车内道路结构噪声的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由于车内路面结构噪声与悬架和车身连接点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具有较强的多重相干性,且车内路噪与结构振动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是非线性的,因而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为:首先采用具有良好非线性映射能力的神经网络方法通过振动信号对车内路噪进行辨识,然后进行控制系统的次级声通道识别和延时补偿,再结合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算法对车内路噪进行降噪控制。该控制策略分为叁个主要功能模块:车内路噪辨识模块、次级声通道模块和噪声自适应主动控制模块。围绕提出的控制策略,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车内路噪辨识模型,建立了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仿真模型,结合以上模型建立了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并进一步搭建了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并进行了车内次级声通道识别。基于同时采集的某乘用车不同匀速行驶工况的悬架与车身连接点处振动加速度信号和驾驶员耳旁噪声信号对所建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和试验。软件模型仿真实现降噪频带宽60Hz—100Hz,在与振动加速度信号相干性较高的低频段降噪效果较好,以线性声压级计,噪声峰值频率处降噪约20dB。而硬件在环仿真实现降噪频带宽约为20Hz—80Hz,在此频带内,降噪量主要分布在2dB—10dB,最大降噪量约15dB。分别搭建了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和以振动信号为参考信号的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并以实际采集数据为基础对所建系统进行了试验,实现降噪频率带宽达300Hz—400Hz,在此频率范围内,频带噪声降噪量主要分布在5dB(A)—20dB(A)区间内,两者最大降噪量都超过25 dB(A)。(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岩旗[9](2019)在《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二十年,汽车已经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乘坐舒适性是评价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而悬架系统又决定着车辆性能的高低。传统的被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系统只能依赖于自身物理结构进行减震,所以它们的减震作用有限。在遇到颠簸时,执行器产生的力可以抑制车身的振动。由于具有执行器,主动悬架系统具有较好的减震能力并且成为车辆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果悬架的垂直移动幅度过大,会造成悬架结构损坏,甚至造成安全事故。主动悬架系统的约束问题成为一个难点问题。在遇到颠簸时,在有限时间内使主动悬架系统稳定可以提高舒适性,所以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悬架系统达到稳定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叁个方面内容:(1)针对具有输入饱和的主动悬架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第一步,在无饱和情况下,基于Backstepping技术和利用神经网络的逼近能力,设计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利用抗饱和理论,提出了抗饱和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解决执行器饱和问题。通过Lyapunov稳定性分析和悬架性能分析,证明主动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对主动悬架进行仿真研究,验证所提抗饱和的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有效性。(2)针对具有人体模型和座椅悬架的主动悬架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位移约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估计系统中的不确定项。为了避免计算爆炸问题,在每一步中引入一阶滤波。然后构建非对称障碍Lyapunov函数,将人体位移和主动悬架系统位移限制在安全值以下,确保安全性和提高舒适性。基于Lyapunov稳定分析和悬架性能分析,证明了主动悬架系统的稳定性。然后,基于连续波动的路面输入,验证所设计具有位移约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可行性。(3)针对3自由度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有限时间理论和约束理论结合的控制器。通过构建障碍Lyapunov函数来约束悬架的垂直位移。当遇到颠簸时,引入有限时间理论使悬架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稳定。然后,将障碍Lyapunov约束理论和有限时间理论相结合,设计具有位移约束的自适应有限时间控制器,解决悬架系统的安全性和有限时间控制问题。通过Lyapunov稳定性分析和悬架性能分析,证明了3自由度主动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基于连续波动的路面工况,对3自由度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仿真研究,验证所提的有限时间控制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孙浩[10](2019)在《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几类非线性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在自适应反步递推(backstepping)控制设计和模糊控制理论框架下,研究了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相应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一类带有执行器偏差故障的非线性四阶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研究了模糊自适应容错控制设计问题。由于被控系统中第二和第四个方程含有相同执行器,若采用传统的backstepping控制设计方法将会导致“代数环”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巴特沃斯(Butterworth)低通滤波方法处理第一个执行器,建立等价执行机构;利用模糊逻辑系统和Nussbaum增益函数方法分别解决被控系统未知函数和执行器偏差故障;基于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设计技术,给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容错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代数环”问题。应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容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一类带有电磁作动器非线性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研究了模糊自适应控制设计问题。在控制设计中,利用模糊逻辑系统逼近主动悬架系统中的未知非线性函数,基于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设计技术,给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控制设计方法,并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一类带有永磁电机为作动器的非线性汽车主动悬架故障系统,研究模糊自适应容错控制问题。在控制设计中,模糊逻辑系统用来逼近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函数和未知骤变故障,采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理论解决车身动态存在未知时变时滞问题;基于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设计方法,给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容错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证明了闭环系统所有信号的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性。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容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运载火箭上升段在复杂飞行环境、大不确定性干扰和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PID控制方法难以满足高品质控制需求的问题,进行了自适应增广控制(AAC)方法研究,以实现对运载火箭姿态的精确控制。在深入分析自适应增广控制系统整体构架的基础上,通过标称PID控制器设计与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数字滤波器设计实现了刚体控制及对弹性振动的抑制;继而针对大范围干扰、不确定性和由于滤波器切换产生的弹性振动影响,设计了在线调整算法自适应调节PID控制增益,并对其工作机理与参数设计原则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干扰补偿回路和主动减载回路以减小内外扰动、弹性振动和风载荷影响;最后在弹性振动、风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等因素同时作用的状态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自适应增广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应对运载火箭主动段复杂飞行环境的影响,大幅度提升综合控制性能,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京,胡俊文.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变步长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韦常柱,琚啸哲,何飞毅,潘豪,徐世昊.运载火箭主动段自适应增广控制[J].宇航学报.2019

[3].徐晖,祝长生.船舶推进轴系传递力的自适应主动控制研究[J].机电工程.2019

[4].刘志太.基于屏障函数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及其在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林雪.高铁列控系统自适应主动容错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6].徐礼伟.汽车自适应巡航多模式切换及主动换道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7].朱冬东.自适应与半主动式液压悬置的设计分析及隔振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8].陈辉.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张岩旗.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

[10].孙浩.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控制[D].辽宁工业大学.2019

标签:;  ;  ;  ;  

自适应主动控制论文-杨晓京,胡俊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