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鲁迅论文-范国富

晚年鲁迅论文-范国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年鲁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鲁迅,托尔斯泰,高尔基,对话

晚年鲁迅论文文献综述

范国富[1](2019)在《鲁迅晚年与高尔基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代,受俄苏无产阶级文艺政策以及中国革命历史境遇的影响,托尔斯泰与高尔基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中受到特殊的观照。托尔斯泰作为旧式知识分子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而高尔基作为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作家被塑造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典范。鲁迅晚年对高尔基的译介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由高尔基这个视点,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产生了持续性对话,鲁迅晚年在与高尔基、托尔斯泰、"同路人"作家及其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到暴力革命与人道主义的剧烈冲突,使得他对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复杂有了深入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郝庆军[2](2018)在《壕堑战与领导权——晚年鲁迅参与文化实践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学之所以在五四之后的叁十年文学场中一直处于优势话语地位,除了新文学本身处于现代性前沿,具有披坚执锐的先锋性之外,还在于新文学家们对掌握文化领导权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并在文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以20世纪30年代晚年鲁迅打"壕堑战"为实例,分析他在文化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在取得话语主动权和文化领导权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示范作用,进而说明,鲁迅不仅为时人和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文化实践和文化斡旋方面展现出韧性战斗精神,为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精神遗产。(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梦阳[3](2017)在《鲁迅晚年对打破“历史恶性循环”的思考与新文化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对鲁迅后期思想的研究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贬抑前期而抬高后期,普遍的公式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认为鲁迅后期实现了世界观的伟大转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高度;另一种是否定后期,认为鲁迅后期进入了政治误区,中断了前期发展到颠峰的文学创作,留下极大遗憾。我的观点与这两种倾向都有所不同,认为鲁迅后期确实接受了阶级论,但他的阶级论与一般阶级论是有区别的;中断了发展到颠峰的《彷徨》《野草》时期的文学创作,的确(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7年10期)

武继平[4](2017)在《鲁迅晚年与日本叁大文人的交往史实考订》一文中研究指出1935年5月至1936年2月期间,鲁迅在上海分别会见了叁位日本文坛的显赫人物,若按会见时间顺序排列,他们是白桦派着名作家长与善郎、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诗人野口米次郎和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鲁迅跟长与善郎和野口米次郎的两次会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虽然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牵涉这叁次会见仍然有一些实质性问题没有答案。要探讨的实质性问题其实就一个,即希望搞清楚30年代鲁迅的日本观。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研究文章尽管数量不少,但都没有得出一个立足于史实的结论。也许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对先行研究的一种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提供的史实依据至少能够为勾勒30年代鲁迅日本观的真实轮廓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袁良骏[5](2017)在《晚年鲁迅与鲁迅晚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谈的是晚年鲁迅的思想,即1927—1936年鲁迅晚年。重点针对几种对晚年鲁迅的看法探讨了晚年鲁迅的铮铮硬骨,笔走龙蛇,启蒙主义,以及晚年鲁迅的一些局限与失误,同时,也对鲁迅晚年的几种看法做出了反驳和辨正。本文肯定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即使"吹毛求疵"也无损于他的伟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7年04期)

姜肖[6](2016)在《论晚年鲁迅与后期左联青年的矛盾——以鲁迅书信为中心(1935—1936)》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鲁迅晚年书信资料的梳理可知,其与周扬等青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左翼文艺工作策略的相左。若拨开代际差异、意气之争、宗派主义等表层因素,其分歧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文艺与革命"关系认识的分歧。而导致其认识层面分野的因素,不仅仅在于个人政治立场的选择,更在于早期革命文艺的复杂性,以及五四文化与左翼文化的错位等方面。因而,晚年鲁迅与周扬等青年之间的矛盾,暴露出鲁迅与党性纪律严明的左联内部的冲突,及其最终被"悬空"的真实境况。(本文来源于《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陈世华[7](2014)在《大江健叁郎《晚年样式集》中的鲁迅《孤独者》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文艺理念中有很多日本因素,而近一个世纪后的鲁迅文艺理念和创作方法,又反过来给日本当代作家以强烈影响。大江健叁郎的小说《晚年样式集》和鲁迅的小说《孤独者》,虽有长短篇的不同,但大江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却明显受到鲁迅的影响。从叙事艺术上看,两部作品都使用了边缘化人物叙事策略和转述叙事方法;从修辞上说,两部作品都使用了对白、反讽和幽默等手法;从创作主题上来看,两部作品都在作者自我投射的基础上描写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未来的"希望"。大江作品在叙事艺术、修辞方法和创作主题上受到鲁迅的影响,一方面缘于大江健叁郎对鲁迅创作思想的积极吸收,另一方面缘于两部作品创作时社会背景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张美[8](2014)在《从《故事新编》看鲁迅晚年的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八篇有五篇写于他生命的晚年时期,此时的他肉体上面临死亡的危险,精神上处于被围剿之中,内外交困,身心交瘁。《故事新编》是他用诙谐的游戏笔墨表达自己的思想重负和对黑暗时代的感受,体现了一个精神战士的启蒙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33期)

董炳月[9](2014)在《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4年05期)

汤山土美子[10](2013)在《开拓“平民的时代”:鲁迅晚年思想中的“弱者”概念的特点与思想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鲁迅研究以1926、1927年分为前期与后期。本文以1927年的"政治与文艺的歧路"、"关于知识分子"等言论为主要对象,再思考对屠杀无辜者的生命、杀戮民众的暴政进行彻底斗争的鲁迅的精神、憎恶权力的思想、以及他独特的"革命"思想的特点。尤其是笔者特别关注鲁迅把自己看作生命以外没有什么财产的民众、"弱者"的位置,追求文学家的社会使命,对于"权力和专制"毫不畏缩地反叛、反抗,一直寻求社会的进化与演变的思想特点。在晚期鲁迅提到的民众或"弱者"的形象,跟他初期在小说、杂感、散文等一系列文艺作品里创造、形成的民众形象并不一致,因为初期鲁迅特别重视民众形象里有自己被压迫而还要压迫比自己更薄弱的"弱者"的"负"性质,他尽力挖掘民众内部的病困。本文重视初期鲁迅形成的民众形象与晚期思想里的民众形象、以及"弱者"的观念的特点,着重分析它的发展与意义。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了民众革命,使人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开拓新的民主主义的方向。跟"人民"、"大众"不同的新的革命主体,所谓"Multitude"(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 2000年)与鲁迅的"民众"观念是否有共同点?包括这些问题在内,本论文将提出鲁迅晚期思想的特点与意义。①(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晚年鲁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文学之所以在五四之后的叁十年文学场中一直处于优势话语地位,除了新文学本身处于现代性前沿,具有披坚执锐的先锋性之外,还在于新文学家们对掌握文化领导权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并在文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以20世纪30年代晚年鲁迅打"壕堑战"为实例,分析他在文化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在取得话语主动权和文化领导权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示范作用,进而说明,鲁迅不仅为时人和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文化实践和文化斡旋方面展现出韧性战斗精神,为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精神遗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年鲁迅论文参考文献

[1].范国富.鲁迅晚年与高尔基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对话[J].东方论坛.2019

[2].郝庆军.壕堑战与领导权——晚年鲁迅参与文化实践的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

[3].张梦阳.鲁迅晚年对打破“历史恶性循环”的思考与新文化的建构[J].鲁迅研究月刊.2017

[4].武继平.鲁迅晚年与日本叁大文人的交往史实考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袁良骏.晚年鲁迅与鲁迅晚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

[6].姜肖.论晚年鲁迅与后期左联青年的矛盾——以鲁迅书信为中心(1935—1936)[J].文学研究.2016

[7].陈世华.大江健叁郎《晚年样式集》中的鲁迅《孤独者》映像[J].山东社会科学.2014

[8].张美.从《故事新编》看鲁迅晚年的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4

[9].董炳月.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J].现代中文学刊.2014

[10].汤山土美子.开拓“平民的时代”:鲁迅晚年思想中的“弱者”概念的特点与思想意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

标签:;  ;  ;  ;  

晚年鲁迅论文-范国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