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瑞里亚诺论文-刘鑫

科瑞里亚诺论文-刘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瑞里亚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约翰·,科瑞里亚诺,作曲技法特征,音高关系,织体形态

科瑞里亚诺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18)在《丰富多彩的万花筒—约翰·科瑞里亚诺两部管弦乐作品的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科瑞里亚诺做为活跃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作曲家,其创作作品一百余首,体裁涉猎广泛,主要作品有3部交响曲、2部歌剧、7部协奏曲、4部电影音乐、多部单乐章管弦乐及室内乐作品,其中许多作品都曾荣获多个比赛的大奖。本文将科瑞里亚诺中期(风格转变期)创作的两部管弦乐作品《漫步序曲》(1981年)、《固定音型幻想曲》(1986年)做为研究对象,在作曲技法特征以及管弦乐法的个性化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作品中在现代创作思维下传统材料的组织以及科瑞里亚诺中期管弦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特征等方面提出了观点。本论文主体分为叁个部分:第一、对约翰·科瑞里亚诺的生平及创作分期进行了概述,对论文中两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阐述。第二、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结构、音高关系的特征、复调思维的体现以及管弦乐法的个性化处理等方面的分析,试图找出科瑞里亚诺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于作曲技法使用的特征。第叁,在对两部作品中作曲技法的使用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作品中传统材料对结构划分的影响以及在现代创作思维下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法之间的组织手法。在科瑞里亚诺的创作中,从作品结构到音高关系,再到管弦乐配器法等方面始终都有着传统技法与传统材料的影子,对于其中期作品而言,在运用这些传统技法的同时,又相比于早期的创作中加入了多种的诸如偶然音乐、十二音序列、微分音等不同风格的现代作曲技法,整体创作语汇也明显是建立在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上的。本论文中的两部作品作为风格转变期的作品,明显有别于早期的偏传统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契合,为晚期个人风格的最终形成与成熟,探索了一条属于科瑞里亚诺个人的创作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5-01)

朱雨晴[2](2018)在《约翰·科瑞里亚诺打击乐协奏曲《魔术师》创作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论文以美国当代作曲家科瑞里亚诺的打击乐协奏曲《魔术师》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打击乐器的特性与音色变化,音高组织结构,作品的曲式结构等不同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论文含绪论、正文和结论。正文有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作曲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各乐章使用的打击乐器。第二章介绍了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丰富的特性以及作曲家根据制作材质来对打击乐器进行分类,分析了作曲家通过选择不同的击器和非常规打击乐效果的运用,来改变打击乐器的音色。第叁章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音高组织结构。科瑞里亚诺在纵横向的音高组织方面都以五度、二度音程为主,和声布局里有明确的主属和声关系,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和声体系。第四章以音乐材料和打击乐器的使用为划分依据,对作品叁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划分,作曲家采用了传统协奏曲“快、慢、快”叁个乐章的形式,材料的发展也具有逻辑性。结论总结了科瑞里亚诺打击乐协奏曲《魔术师》的创作特点和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科瑞里亚诺的这部打击乐协奏曲体现出了他音乐构思上的创新性:在整体结构上将华彩分出来,根据打击乐器的材质来对其进行分类,有意识的将不同音色的打击乐放在不同的乐章陈述,以音色为主要线索进行创作,并对打击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探索,做到了技术性与可听性的完美融合。科瑞里亚诺的这种创作思维也启发我们使用更多的声音去作曲,并思考音乐创作中音色的分类和整合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林虎[3](2018)在《约翰·科瑞里亚诺《单簧管协奏曲》作曲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科瑞里亚诺(John Corigliano)是一位意大利裔的美国作曲家,是当今最主要的国际知名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质朴自然、和声富有色彩、音乐语言兼收并蓄,融合了古典音乐语汇与现代作曲技术,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也被认为是“折衷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单簧管协奏曲》是科瑞里亚诺受纽约爱乐乐团委托而创作的作品,全曲共叁个乐章,第一乐章由“鬼火”与“日冕”两个华彩乐段构成;第二乐章“挽歌”采用小提琴I与单簧管的哀婉对话形式;第叁乐章“应答托卡塔”充分发挥了乐队的效果,所采用的“多维声响”等配器手法都有着精彩的呈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约翰·科瑞里亚诺的《单簧管协奏曲》,文章在清晰梳理科瑞里亚诺的生平经历、音乐风格与特点、乐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单簧管协奏曲》中所运用的音高素材、作曲技法、曲式结构、乐队及配器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呈现出科瑞里亚诺独特的作曲思路及音乐风格。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概述,主要论述了科瑞里亚诺的生平、创作成就与特点;介绍了《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科瑞里亚诺本人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说,是全文的背景章节。第二章深入剖析了作品各个乐章的音高素材、材料运用及其作曲技法。第一乐章中主要探讨了中心和弦的形态及其运用方式、主题材料的构成及其发展;第二乐章中分析了小提琴I与单簧管的双主题音型,对调性对置情况予以解析;第叁乐章着重十二音序列创作手法及加布里埃利与“托卡塔节奏”材料的综合运用。第叁章为作品曲式结构分析,文中列出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并将音乐材料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结合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作品的乐队特色及配器手法,在乐队编制及舞台布局的基础上,考察科瑞里亚诺所设计的“多维声向”及其呈现的音响效果,并分析了作品中其他丰富多样的配器手法。(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丁木[4](2016)在《不落窠臼》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来访的各位音乐家中,约翰·科瑞里亚诺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位。作曲家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收获了奥斯卡、格莱美、普利策、格文美尔等多项音乐大奖,年近八十的他至今笔耕不辍,依然大量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活跃在当今世界现代音乐的舞台上(本文来源于《音乐周报》期刊2016-06-01)

李博[5](2016)在《科瑞里亚诺《钢琴协奏曲》作曲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硕士论文以美国当代作曲家科瑞里亚诺《钢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结构布局,音高材料,钢琴语汇以及配器手法等不同方面对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进行分析,其中第一章以介绍作曲家及作品的背景为主要内容。第二章以音乐材料的划分为依据,对于其作品中的结构,音高和钢琴语汇进行分析。第叁章对于作品中的乐队本身,及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协奏性出现的配器手法进行分析。结构布局:科瑞里亚诺的这首钢琴协奏曲是一首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不但打破了叁乐章协奏曲的惯用结构,并且在四个乐章的音乐情绪上也未遵从“快—慢—快”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除了第二乐章的谐谑曲,其他一,叁,四叁个乐章均标注成了快板(不同程度的快板)。音高材料:作曲家不仅仅在单个纵横向音高关系上寻找逻辑,同时也在前后不同段落里,对于主题材料的变化出现有所安排。这也使得作品在旋律方面更有逻辑性。钢琴语汇:作曲家没有从钢琴语言上强求一种特别的个人风格,而是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钢琴织体。这些织体或多或少都会有古典音乐作品的影子,不过在相似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同。配器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大量地使用了“对话”的配器语言,即:乐队与钢琴的对话,钢琴的左右手对话以及乐队本身的声部之间的对话。科瑞里亚诺的这首钢琴协奏曲是他的第一首协奏曲作品,也是其自身创作手法转型的一首重要作品。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不但展现了自身扎实的传统作曲功底,而且加入了许多打破传统的音乐创意。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累积了大量的作曲技术,为其后来的辉煌成就做了很好的铺垫。(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6-05-01)

张冀瑶[6](2015)在《约翰·科瑞里亚诺叁部管弦乐作品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花衣笛手幻想曲》(Pied Piper Fantasy)、《大马戏》(Circus Maximus)叁部作品分别由意大利裔美国着名作曲家约翰·科瑞里亚诺创作于1967年、1982年及2003年,是科瑞里亚诺的早期、中期和近期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作曲技术理论角度,通过对整体结构框架和音高组织结构、力度与速度的结构布局、配器的构成、创作技法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探究科瑞里亚诺在这叁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本文来源于《沈阳音乐学院》期刊2015-07-01)

宋含宇[7](2015)在《科瑞里亚诺折衷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写作时代,其中风格与技术的繁复、思想及观念的兼容逐渐构成一种“开放式”的艺术时代风貌。在个性化音乐语汇当道的同时,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商业性等音乐创作特征也逐步融入到世界的“大文化”方向当中,而这创作背景也成就了约翰·科瑞里亚诺折衷主义创作风格的特征。约翰·科瑞里亚诺的创作开始于1959年,延续至今。他早期的作品风格是典型的“美国的”风格,他风格转变的起点是1967年《钢琴协奏曲》的完成,作品是作曲家应美国圣安东尼奥交响乐团邀约而作。1989年《第一交响曲》(该作品获1991年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奖、世界上奖金最高的作曲比赛——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格拉维梅耶作曲比赛大奖)的问世,标志着作曲家折衷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期间,他写作了具有代表性和风格转变性的作品《单簧管协奏曲》(1977)和《长笛协奏曲》(1982)。本论文就上述转折中的叁部管弦乐作品,通过二十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透视与分析,研究作曲家折衷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论文分五部分:绪论、叁章和结语。绪论,对选题及意义做了简要概述,并就相关问题做了陈述;第二至四章是本文主体部分,对作曲家的叁部管弦乐作品的作曲技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基于现代作曲技术分析方法的分析;结语对研究结果做出了笔者的美学判断。(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5-10)

严梓君[8](2015)在《科瑞里亚诺跨文化诗乐创作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取科瑞里亚诺新作,大型套曲《甜美的早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化内涵、谋篇布局、音高结构与配器织体,阐释其如何表达社会重大现实题材,进而总结科瑞里亚诺处理荷马史诗、唐诗、波兰诗和美国诗与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论文含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有四章:第一章分析音乐内涵文本,四首诗歌的翻译解读,进而研究其对音乐的作用。第二章分析作品布局和音高与和声结构,以及如何使音乐与诗歌融汇贯通。第叁章分析作品的织体与配器,作品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和由此形成科瑞里亚诺个人的配器风格。第四章论述作品的跨文化诗乐关系,重点在于诗意内涵与作曲技法的联系。结语总结了科瑞里亚诺《甜美的早晨》的创作特点和以此形成的个人音乐语言:1,内涵与技术相辅相成的创作手法;2,将“创新”的着眼点集中于作品特殊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1)跳出“就事论事”的常规套路,(2)从历史和人类不同文化的经纬去理解和表达“9·11”事件折射出“战争、和平、生命”的根本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5-05-01)

孙佳慧[9](2015)在《约翰·科瑞里亚诺《钢琴协奏曲》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整理关于约翰·科瑞里亚诺的文献,笔者发现国内音乐学者对约翰·科瑞里亚诺的创作技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管弦乐和室内乐方面,且没有对《钢琴协奏曲》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笔者想通过从曲式结构的继承与创新、旋律的音乐性格及技术构成、音高体系的构成方式、复调织体形态、协奏曲体裁运用的特点及配器特征、科里利亚诺的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等方面,深入分析这部作品。挖掘其对约翰·科瑞里亚诺创作承上启下的意义,同时也希望本文能为科瑞里亚诺的研究尽一些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5-04-01)

韩焱[10](2015)在《对约翰·科瑞里亚诺《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约翰·科瑞利亚诺《弦乐四重奏》的曲式结构、主题材料的运用,节奏、节拍等方面的创作技法分析,从而梳理出整首作品的创作思路,为今后的创作和教学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科瑞里亚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论文以美国当代作曲家科瑞里亚诺的打击乐协奏曲《魔术师》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打击乐器的特性与音色变化,音高组织结构,作品的曲式结构等不同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论文含绪论、正文和结论。正文有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作曲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各乐章使用的打击乐器。第二章介绍了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丰富的特性以及作曲家根据制作材质来对打击乐器进行分类,分析了作曲家通过选择不同的击器和非常规打击乐效果的运用,来改变打击乐器的音色。第叁章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音高组织结构。科瑞里亚诺在纵横向的音高组织方面都以五度、二度音程为主,和声布局里有明确的主属和声关系,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和声体系。第四章以音乐材料和打击乐器的使用为划分依据,对作品叁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划分,作曲家采用了传统协奏曲“快、慢、快”叁个乐章的形式,材料的发展也具有逻辑性。结论总结了科瑞里亚诺打击乐协奏曲《魔术师》的创作特点和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科瑞里亚诺的这部打击乐协奏曲体现出了他音乐构思上的创新性:在整体结构上将华彩分出来,根据打击乐器的材质来对其进行分类,有意识的将不同音色的打击乐放在不同的乐章陈述,以音色为主要线索进行创作,并对打击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探索,做到了技术性与可听性的完美融合。科瑞里亚诺的这种创作思维也启发我们使用更多的声音去作曲,并思考音乐创作中音色的分类和整合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瑞里亚诺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丰富多彩的万花筒—约翰·科瑞里亚诺两部管弦乐作品的技法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8

[2].朱雨晴.约翰·科瑞里亚诺打击乐协奏曲《魔术师》创作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8

[3].林虎.约翰·科瑞里亚诺《单簧管协奏曲》作曲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8

[4].丁木.不落窠臼[N].音乐周报.2016

[5].李博.科瑞里亚诺《钢琴协奏曲》作曲技术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6

[6].张冀瑶.约翰·科瑞里亚诺叁部管弦乐作品结构分析[D].沈阳音乐学院.2015

[7].宋含宇.科瑞里亚诺折衷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5

[8].严梓君.科瑞里亚诺跨文化诗乐创作特征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5

[9].孙佳慧.约翰·科瑞里亚诺《钢琴协奏曲》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5

[10].韩焱.对约翰·科瑞里亚诺《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的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  

科瑞里亚诺论文-刘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