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学论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外英文汉学,书院论着,翻译,现状
汉学论着论文文献综述
陈仙[1](2019)在《海外汉学书院论着的英译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英文汉学书院论着的翻译能拓展中国书院学研究视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学术繁荣。目前我国翻译的英文书院译着有2部,译文15篇,其中重译论文1篇。汉学书院论着的英译汉翻译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译作数量少,且都是零散译介;没有国外译者的参与,翻译人员以国内书院研究学者为主,译作水平参差不齐;包含大量需要回译的内容,兼具中西语言与文化特征,深刻考验译者的英文与国学功底。当前的翻译现状与特点引发我们对未来翻译工作的思考。今后我们应该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优秀翻译人才,启发和引导更多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译本。(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1期)
张珞兰[2](2018)在《18-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汉语疑问表达手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19世纪是中外跨文化交际发展的蓬勃时期。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问题最首要,也最直接。这一时期是欧洲汉学发展的成熟期,涌现了一批专业的汉语学习和研究者—汉学家。汉学家站在他域视角来描写汉语的语言特征,将对汉语认识和研究编辑成书,使汉语二语学习者对汉语的认识在理论意义上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也给汉语母语者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待汉语语言特征的全新视角。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时期欧洲汉语语法的研究全过程仍处在前期的初探阶段,尚难勾勒清楚全貌。本文选择其中的九本汉学论着作为研究对象,对论着中涉及疑问表达手段的内容进行历时性描述,观照汉学着作对汉语疑问表达手段的认识、描述及其演进,继而对疑问表达手段中体现的类型特征进行讨论,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探究西方人汉语学习规律特点,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汉语语别化教学的需求。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从历时演进层面出发,考察汉语疑问词在汉学论着中的发展脉络,尽可能客观地逐一对其进行全面描写、归纳;第叁章考察汉语疑问句法手段在汉学论着中的体现,争取将欧洲汉学中疑问特征的研究全过程以及阶段性成果呈现出来;第四章从共时层面出发,进行跨语言对比,分析疑问表达手段在不同语言中的类型差异;第五章则是把研究目光投向实际应用,希冀能为当下汉语疑问的语法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补充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闻雨轩[3](2018)在《17-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口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17至19世纪的欧洲汉学领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部研究汉语语法的论着。自从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实施汉语推广战略,有关西方汉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针对这些论着中汉语口语特征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口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研究口语特征对于把握语言的发展趋势,提高人们的言语素质以及训练个体的思维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汉语口语特征作为切入点,考察了 17至19世纪欧洲汉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八本汉语语法着作,并主要以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和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为重点研究对象。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交代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旨在揭示17至19世纪汉语口语特征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采用历时对比的研究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对所选八本着作中有关汉语口语特征的内容进行详细地归纳和梳理。第叁章和第四章分别从词法、句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官话口语语法》和《语言自迩集》中所呈现的汉语口语特征,并结合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挖掘编写者对于汉语口语词法和句法的解读。第五章结语及启示,主要参考17至19世纪欧洲汉学汉语口语特征及其教学特点,针对现阶段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语体问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朱李娜[4](2017)在《16-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汉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6-19世纪西方汉学家在认识和研究汉字的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诸多汉学家既是汉字的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及传播者。从现存丰富的西方汉学论着中,我们能窥探到早期欧洲传教士及学者的汉字学习与研究情况,这对今天的对外汉字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16-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体现的汉字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文章按时间顺序对西方传教士及学者们的书信、着作或论文中关于汉字的叙述进行了梳理和描写,研究发现,16至19世纪西方汉学家在文字类型学视野下尤为关注汉字的性质及功用特征、汉字的形体及构形意义特征、汉字的数量及“稳定性”特征,本文以上述特征为基点,探讨了西方汉学家对汉字特征的认知演进过程,并对其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次,本文发现诸多西方汉学家在研究汉字时,重视“形”、“义”两种要素间的联系,多使用形象化的诠释方法,偏重凸显汉字形、义与“象”的对应。本文以汉学家利玛窦的《西国记法》一书为典型探讨了西方人基于“象”特征的汉字学习与记忆方法,研究发现,利玛窦采用了“本象”、“作象”、“借象”叁种方法,试图将汉字的形体构造、字音、字义转化为心理印象,以强化汉字在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从而达到巩固汉字记忆的目的;在汉语字词的记忆上,利玛窦采用了构建字词联想网络的策略。利玛窦的“联想记忆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增强“回忆提取”汉字的效率,应当引起现今汉字学习者及教学者的重视。最后,笔者结合西人的汉字认识及学习特点,为当今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譬如在汉字教学中运用“溯源”法、流俗“文字分解”法、字词联想网络搭建法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3-01)
叶红卫[5](2016)在《海外英文汉学论着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大量海外英文汉学论着在国内翻译出版。汉学论着的语言形式是英文的,涉及的内容却是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本文分析了汉学论着翻译与一般英汉翻译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学着作的翻译策略和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6年04期)
张芳[6](2014)在《汉学论着翻译问题论析——以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回译,通过对比伊沛霞的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和其中译本《剑桥插图中国史》,探讨了汉学论着翻译的回译现象及翻译质量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此中译本将伊沛霞原着中的英文还原为汉语,用汉语表达中国的历史、社会、艺术、经济、文化、对外政策和政治等方面不够准确,在词汇、句法乃至整个篇章层次上都没有完全实现该英文文本的汉语回归。具体的翻译质量问题体现在:死译、逐字译和硬译;国学常识错误;直接引文的文献回译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王菁[7](2014)在《海外汉学论着的回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汉学研究逐渐成为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伴随着一系列海外汉学着作及其译本的出版问世,海外汉学不仅为国学和比较文学等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而且通过“远景思维的空间”和“外在的观点”(乐黛云,2001, p.46)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外延,丰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典籍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认识。但在繁荣的背后,海外汉学论着的汉译往往不尽人意,尤其在专有名词回译和引文回译等方面,因为译者知识面的局限和考证不足而错误颇多。海外汉学的研究前景与其译事之难构成了一对矛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海外汉学论着的特点,仔细考究作品中的文化因素与史料,并按照学术要求进行翻译与注释,才能有助于推动海外汉学的发展,发挥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报告基于对汉学家西蒙·利斯(Simon Leys)在《无用堂》(The Hall ofUselessness)中《中国人的历史观》(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和《孔子》(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us)的两篇着述的翻译实践,引入回译理论和学术翻译中注释的重要角色。在理论和文献综述部分,针对回译理论脉络、回译研究的海内外重心、海外汉学的研究与翻译情况分别进行了介绍与梳理;同时,引入比较文学视野和学术翻译要求,对海外汉学作品的回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翻译文本阐释部分,除却对海外汉学作品中人名、术语等专有名词回译的传统讨论,引入“回译度”以及语篇风格等概念对句子的风格回译进行了探讨。尤其着重引入比较文学对汉学论着回译的思考,构架海外汉学论着翻译中回译与注释的互补关系,对注释在人物、地名的回译,引文的回译,以及在更正海外汉学作品原文的事实错误与意识形态误解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4-04-01)
陈瑞玲[8](2012)在《汉学论着回译中专有名词翻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活动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回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结合《明代名人传记》的翻译实践,探讨汉学论着回译中译名的约定俗成性和统一性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专名回译过程中的文化还原问题。(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程章灿[9](2011)在《学术翻译的软肋——对欧美汉学论着之中译诸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门日开,海外汉学论着之译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译入数量日多,并通过新的观念思维与方法之挹注,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研究之进展。但不可否认,此中也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存在的问题甚至比其他领域的翻译更多、更严重。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选目不平衡、译文不准确、专名翻译错误、中文文献未还原、版本选择及译注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与特殊性,以便共同努力提高海外汉学中译之水平,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内学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1年04期)
黄俊杰[10](2005)在《论社会科学理论与汉学研究之关系——兼论欧美社会科学论着中的中国意象及其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与汉学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不可分割性,但在方法论上又有其紧张性。两者离则两伤,合则双美。两者间的紧张性,可以经由“互为主体性”关系的建立而被克服,使社会科学研究因为获得汉学研究的文化资源的挹注而日新又新,开发新的意义;而汉学研究,也因为从社会科学研究中获得启示,而不再是闭门孤芳自赏的学问,从而可以提出具有普世意义的新命题与新理论。(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汉学论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19世纪是中外跨文化交际发展的蓬勃时期。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问题最首要,也最直接。这一时期是欧洲汉学发展的成熟期,涌现了一批专业的汉语学习和研究者—汉学家。汉学家站在他域视角来描写汉语的语言特征,将对汉语认识和研究编辑成书,使汉语二语学习者对汉语的认识在理论意义上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也给汉语母语者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待汉语语言特征的全新视角。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时期欧洲汉语语法的研究全过程仍处在前期的初探阶段,尚难勾勒清楚全貌。本文选择其中的九本汉学论着作为研究对象,对论着中涉及疑问表达手段的内容进行历时性描述,观照汉学着作对汉语疑问表达手段的认识、描述及其演进,继而对疑问表达手段中体现的类型特征进行讨论,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探究西方人汉语学习规律特点,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汉语语别化教学的需求。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从历时演进层面出发,考察汉语疑问词在汉学论着中的发展脉络,尽可能客观地逐一对其进行全面描写、归纳;第叁章考察汉语疑问句法手段在汉学论着中的体现,争取将欧洲汉学中疑问特征的研究全过程以及阶段性成果呈现出来;第四章从共时层面出发,进行跨语言对比,分析疑问表达手段在不同语言中的类型差异;第五章则是把研究目光投向实际应用,希冀能为当下汉语疑问的语法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补充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学论着论文参考文献
[1].陈仙.海外汉学书院论着的英译汉研究[J].海外英语.2019
[2].张珞兰.18-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汉语疑问表达手段研究[D].厦门大学.2018
[3].闻雨轩.17-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口语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朱李娜.16-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汉字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17
[5].叶红卫.海外英文汉学论着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6
[6].张芳.汉学论着翻译问题论析——以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7].王菁.海外汉学论着的回译研究[D].烟台大学.2014
[8].陈瑞玲.汉学论着回译中专有名词翻译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9].程章灿.学术翻译的软肋——对欧美汉学论着之中译诸问题的思考[J].文史哲.2011
[10].黄俊杰.论社会科学理论与汉学研究之关系——兼论欧美社会科学论着中的中国意象及其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