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细胞因子论文-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

类细胞因子论文-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灸,胃癌,微阵列芯片,Th1细胞因子

类细胞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1](2019)在《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瘤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瘤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体质量200~240 g 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手术胃部移植Walker-256瘤组织建立胃荷瘤模型。7 d后随机选取10只验证造模成功,剩余30只随机分入模型组、艾灸组及红外组,每组10只。自入组当日起,艾灸组第1日悬灸中脘、关元、双侧足叁里,第2日悬灸双侧脾俞及胃俞;红外组第1日红外线照射胃脘部,第2日照射背部T12-T13棘突间区域;模型组第1日仰卧位固定,第2日俯卧位固定。各组每次干预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干预期间密切观察动物摄食量、体质量,对生存状态进行积分。干预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胃部瘤体体积,测算生长抑制率。利用细胞因子微阵列芯片对瘤体中Th1、Th2类细胞因子进行筛查,ELISA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动物生存状态改善,摄食量及体质量增加(均P<0.01),胃部瘤体增长受限(P<0.01),抑制率达41.89%,瘤体内Th1类细胞因子TNF-α、INF-γ含量增加(P<0.01,P<0.05),Th2类细胞因子IL-6、IL-22含量减少(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外组动物生存状态、体质量稍改善(均P<0.05),胃部瘤体增长稍受限,抑制率为28.09%,瘤体内TNF-α含量增加(P<0.05),IL-6含量减少(P<0.01);与红外组比较,艾灸组动物摄食量、生存状态积分改善更明显(P<0.01,P<0.05),胃部瘤体体积更小(P<0.05),瘤体内INF-γ含量更高(P<0.05)。结论艾灸及红外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荷瘤动物的生存状态,抑制瘤体生长,其作用可能与增加瘤体内Th1类细胞因子TNF-α、INF-γ,减少Th2类细胞因子IL-6、IL-22有关。(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甘雨,乔敏,丁春晓,李淼,张宏[2](2019)在《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揭示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烟熏结合卵蛋白(OVA)激发致敏的方法建立CV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固本止咳平喘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记录辣椒素诱咳时7 min内大鼠的咳嗽次数,并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固本止咳平喘颗粒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大鼠咳嗽次数显着减少(P<0.05或P<0.01);固本止咳平喘颗粒高剂量组大鼠BALF中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各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大鼠BALF中INF-r水平和INF-r/IL-4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各剂量组可以改善肺泡间隔的变化,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结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能明显改善CVA大鼠咳嗽症状,减轻其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Th2失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宋洁,邵雪,贾胜男[3](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进行测量,对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HBV DNA含量<10~3拷贝/mL的患者21例,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37例,在10~5~10~7拷贝/mL之间的患者32例,>10~7拷贝/mL的患者30例;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抗原单独诱导或者是与IL-12一同诱导,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的含量不断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IL-4(白细胞介素-4)、IL-10(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不断增高。抗原单独诱导与联合IL-12一同诱导相比较,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IL-12对PBMC产生的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不断下降,尤其对于>10~7拷贝/mL的患者基本无协同效应。对于<10~3拷贝/mL的患者,IL-12对HbeAg(e抗原)诱导PBMC产生的IL-4细胞因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对IL-4细胞因子、IL-10细胞因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FN-γ、IL-4细胞因子高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10细胞因子含量低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研究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越高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存在明显的抑制。(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8期)

王磊,赵鹏[4](2019)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功能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该院治疗的84例乙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的方法,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变化以及IFN-γ、IL-2、IL-6、IL-10类细胞因子和HBV-DNA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因子均发生变化,研究组患者治疗后IFN-γ、IL-2水平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IL-6、IL-10水平和HBV-DNA降低,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提高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增加抗病毒效应,降低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有效减少肝纤维化发生的可能,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5期)

陈思思[5](2019)在《Club细胞源性HMGB1在RSV感染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中的作用研究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体,约30%重症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3岁时仍发生反复喘息。RSV感染将导致肺部产生类似哮喘样Th2类免疫应答(简称Ⅱ类反应),目前RSV感染引起Ⅱ类因子过度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上皮细胞修复对始动并维持哮喘模型中Ⅱ类反应至关重要。Club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上皮细胞,部分RSV感染的Club细胞可继续存活,并在后期增殖参与气道修复的同时介导慢性气道炎症。本研究拟探讨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生长至6-8周时滴鼻给予RSV 100μl含6×10~7PFU/ml病毒液、经紫外灭活的RSV(UV RSV)及HEP-2细胞培养上清,建立RSV组、UV RSV组和Mock组。每日称量小鼠体重,于RSV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点收取肺组织标本提取RNA检测病毒拷贝数、制备肺匀浆检测RSV病毒滴度。予免疫荧光标记RSV感染后CC10+club细胞变化;进一步建立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动物模型观察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反应中的作用,予流式细胞技术验证萘去除CC10+club细胞的效应,通过ELISA检测BALF中Ⅱ类因子IL-4、IL-5、IL-13水平;肺组织病理H&E染色及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评价炎症反应;检测小鼠气道阻力评估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结果:RSV感染BALB/c小鼠后体重下降,以第6、7天下降最明显,第14天时体重恢复;RSV感染第4天时,RSV N基因拷贝数达高峰,而RSV N基因在UV RSV组中第3天开始则不能检出;RSV感染BALB/c小鼠肺组织匀浆刺激HEP-2细胞出现明显空斑,感染第3天时病毒滴度最高:331.30±58.07×103 PFU/g,第7天、14天时未再见空斑;对照组及UV RSV组未见空斑。Th1类细胞因子IFN-γ在RSV感染后第7天达到高峰;RSV感染后第14天到30天,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3相较于对照组及UV RSV组显着升高。予免疫荧光标记RSV感染后CC10+club细胞变化发现RSV感染BALB/c小鼠第7天Club细胞大量破坏,从第14天开始较对照组显着增多。予萘腹腔注射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成功后,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降低、肺部病理损害减轻、气道炎症细胞募集减少,而AHR却升高。结论:CC10+club细胞参与RSV感染后期Ⅱ类反应形成,主要体现在:(1)CC10+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大量增殖,伴随Ⅱ类因子在感染后期显着升高;(2)予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后Ⅱ类因子显着降低,伴随气道炎症显着减轻。第二部分Club细胞源性HMGB1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中的作用研究目的:上皮细胞除了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外源性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本身也可以通过产生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介导Ⅱ类因子产生。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作为DAMP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可来源于上皮细胞,可参与Ⅱ类因子产生。第一部分研究显示CC10+club细胞参与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本部分拟进一步明确CC10+club细胞是否通过产生内源性HMGB1参与RSV感染后期Ⅱ类反应。方法:BALB/c小鼠生长至6-8周时滴鼻给予RSV 100μl含6×107PFU/ml病毒液、经紫外灭活的RSV及HEP-2细胞培养上清,建立RSV组、UV RSV组和Mock组。在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予免疫荧光观察CC10+club细胞与HMGB1共表达情况,进一步在萘去除CC10+club细胞组中观察CC10+club细胞与HMGB1共表达情况,予Western blot及ELISA观察萘去除CC10+club细胞后HMGB1的蛋白水平变化,以明确CC10+club细胞是否可以产生内源性HMGB1。为明确CC10+club细胞源性HMGB1在Ⅱ类反应中的作用,予HMGB1中和抗体腹腔注射RSV感染小鼠,400μg/kg,通过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Ⅱ类因子IL-4、IL-5、IL-13水平;PCR检测Ⅱ类反应相关转录因子;肺组织病理H&E染色及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评价炎症反应;检测小鼠气道阻力评估AHR。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SV感染后期HMGB1和CC10存在共定位,第21天时二者共定位最明显,此时Pearson’s相关系数为0.73,Mander’s重迭值为0.81;RSV感染后第21天,予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后,HMGB1仅表达在残存的CC10+club细胞中;RSV感染后第21天,肺组织中及BALF中HMGB1蛋白水平显着升高,予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后,肺组织中及BALF中HMGB1表达显着降低;均提示CC10+club细胞是HMGB1的重要来源。Western blot检测HMGB1变化趋势,发现RSV感染第14天、第21天、第30天时肺组织中HMGB1较对照组显着升高;BALF中HMGB1水平在RSV感染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30天时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予HMGB1中和抗体干预后,IL-4、IL-5、IL-13水平及Ⅱ类反应相关转录因子GATA3较RSV组显着降低;伴随肺部病理损害减轻、BALF中炎症细胞募集减少及AHR降低。结论:RSV感染后期病毒清除以后,CC10+club细胞可以通过产生DAMP家族成员HMGB1通过促进转录因子GATA3表达,进而促进Ⅱ类反应相关气道炎症及AHR。第叁部分HMGB1在评价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反复喘息发生中的作用研究目的:作为内源性炎症介质,HMGB1表达增高是否与RSV感染后疾病严重程度及后期发生反复喘息相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在临床上观察HMGB1水平能否作为评价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严重程度及后期发生反复喘息的生物学标志。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收集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2岁婴幼儿的首次病毒感染性喘息发作)入院第1天的鼻咽抽吸物(Nasopharyngeal aspirates,NPA)标本,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呼吸道七种病毒、痰培养及血液检查。单独RSV检出阳性者纳入研究,排除合并其他病毒及合并细菌感染者,同时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患儿。同时期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以及胃肠新生儿外科收集因手术需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且无呼吸道感染患儿NPA标本作为对照组。根据wang等制定的评分系统,对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予ELISA检测NPA中HMGB1水平,分析HMGB1水平与患儿严重程度的关系;进一步电话随访患儿发生再喘息的情况,分析HMGB1水平与患儿再喘息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收集RSV感染组52例和对照组23例;52例RSV感染组中男性有43例,2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8例;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月(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s,IQR),2-6月),对照组为2月(IQR,2-6月);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比较HMGB1水平发现,5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HMGB1水平161.20ng/ml(68.06–221.30)ng/ml较23例对照组21.94 ng/ml(12.12–59.82)ng/ml显着增高(P<0.001)。根据Wang’s严重程度评分系统,52例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中有42例为中重度,10例为轻度;在中重度组中HMGB1水平为237.50 ng/ml(193.00–283.60)ng/ml,比轻度组147.50 ng/ml(54.52–214.40)ng/ml显着升高(P=0.003);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提示当HMGB1>203.00ng/ml时病情更重,此时特异度为69.05%,敏感度为80.00%,曲线下面积为0.81。对以上5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进行再喘息的随访,共电话随访到33例,其中26例未再发生喘息,7例发生再喘息,将再喘息组与未再喘息组HMGB1水平进行比较,发现HMGB1水平越高者,发生再喘息的几率更大(P=0.06)。结论:HMGB1水平与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临床上RSV感染的干预靶点,其是否可作为后期发生反复喘息的生物学标志仍需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郝燕燕,邹晓静,李献超[6](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情况、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和SP-D水平,探讨RSV感染情况及对COPD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144例,检测RSV,记录肺功能,检测血清IL-4、IL-10及SP-D,分析患者肺功能和血清分子水平与RSV感染的关系,以及各分子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 RSV阳性的COPD患者有45例(31.25%)。RSV阳性组患者的肺功能均低于RSV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阳性组患者的血清IL-4、1L-10和SP-D水平明显高于RS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COPD分级的提高,血清L-4、1L-10、SP-D水平逐渐升高,以Ⅲ级、Ⅳ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一定的RSV感染率。患者血清IL-4、IL-10和SP-D的表达增加与RSV感染情况和患者病情进展相关,检测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了解患者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郑莉花,金延泽,曾婕,朴鲜玲,崔慧星[7](2018)在《卡铂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卡铂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放疗治疗,观察组应用放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血清SCC-Ag及CYFRA21-1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伤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CC-Ag、CYFRA21-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放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改善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且不会额外增加严重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8年06期)

许国珍[8](2018)在《变应性鼻窦炎患者Th1类细胞因子及变态反应指标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变应性鼻窦炎患者Th1类细胞因子及变态反应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的70例变应性鼻窦炎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70例非变应性鼻窦炎患者为B组,70名健康者为C组。检测与比较3组的血清Th1类细胞因子(IL-2、INF-γ及TNF-α)及变态反应指标(ECP、Eotaxin及MCP-1),并比较A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的血清IL-2及INF-γ分别为(2.90±0.45)ng/mL及(28.77±4.63)μg/L,均低于B组及C组(tA组·B组=7.337,22.142,tA组·C组=20.316、30.872,P<0.05),B组则低于C组(tB组·C组=12.407、9.807,P<0.05),A组的血清TNF-α、ECP、Eotaxin及MCP-1分别为(41.35±4.17)ng/L、(13.36±2.21)μg/L、(325.63±36.73)pg/mL及(332.62±29.87)pg/mL,均高于B组及C组(tA组·B组=9.273、33.750、7.746,27.180,tA组·C组=22.091、34.213、8.714、28.324,P<0.05),且A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窦炎患者Th1类细胞因子及变态反应指标显着异常,且不同严重程度者的表达差异明显,其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30期)

曹振环,王俊丽,吴芳芳,郑燕红,陈新月[9](2018)在《非活动HBsAg携带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清除与Th1及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 IFN)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epatitis S antigen carries,IHC)发生HBsAg清除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Th2类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组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4例IHC患者,全部患者为初治,未曾使用过抗病毒药物。给予Peg IFN治疗(Peg IFNα-2a135μg,皮下注射,1次/周)24周,获得HBsAg清除者(R组)17例,未获得清除者7例(NR组),同时纳入11例健康者(HC组)。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健康者及IHC患者基线、治疗12周和24周血清IL-2、IFN-γ、TNF-α、IL-10、IL-13水平。结果 IHC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均低于健康者(P=0.033;P=0.003;P<0.001),而Th2类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均高于健康者(P=0.001;P=0.001)。R组患者经Peg IFN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升高明显,之后24周有所下降:IL-2水平从(4.82±3.08)pg/ml升高至(12.46±5.33)pg/ml(P=0.021),之后下降至(3.43±2.44)pg/ml(P=0.007);IFN-γ基线水平(81.27±35.50)pg/ml,12周升高到(113.35±33.73)pg/ml(P=0.005),24周下降至(60.37±24.07)pg/ml(P<0.001)。NR组患者无此现象。R组患者Peg IFN治疗后,Th2类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02),基线为(23.13±19.76)pg/ml,12周下降至(16.11±8.69)pg/ml,24周下降至(8.25±4.19)pg/ml。24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NR组无此变化。R组与NR组患者IL-13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 IFN治疗IHC,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下降可能预示着HBsAg清除。(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吴瑕[10](2018)在《成人慢性EB病毒感染全基因组SNP关联分析与CAEBV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是慢性EB病毒感染的一种特殊情况,指的是机体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断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中EBV抗体异常改变和EBV DNA水平明显增高,病变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该病成年人少见,主要发生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很快因出现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症状缺乏特异性,进展迅速,使得疾病的诊断更加困难,治疗空间缩小,且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本课题以成人CAEBV患者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成人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且通过检测成人CAEBV患者血清蛋白(Th1与Th2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病变的淋巴细胞增殖性质(TCR基因重排)以及差异基因的筛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CAEBV患者存在细胞因子失衡和部分显着差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一、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检测目的:检测成人CAEBV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IL-4、IL-10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在CAEBV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例CAEBV患者为研究对象,16例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Th1(IFN-γ、TNF-α)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血清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CAEBV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因子表达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CAEBV组IFN-γ[129.9 pg/ml(31.87,16520)vs 0 pg/ml(0,27.08),P<0.001]、TNF-α[79.98 pg/ml(44.67,1080)vs 7.865 pg/ml(6.463,11.44),P<0.001]、IL-10[48.41 pg/ml(15.47,496.4)vs 1.565 pg/ml(1.320,2.410),P<0.00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两组间的IL-4[2.385 pg/ml(2.028,3.605)vs 1.565pg/ml(1.320,2.935),P=0.30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AEBV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和IL-10水平升高,提示存在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二、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TCRβ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目的:观察CAEBV患者TCRβ和TCRγ基因重排检出情况,探讨TCRβ和TCRγ基因重排在CAEBV临床诊断和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例CAEBV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利用Biomed-2引物系统对DNA进行扩增,并利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分析法检测样本的TCRβ和TCRγ基因重排性质。结果:6例CAEBV患者样本DNA质量均合格,TCRβ基因重排阳性的标本例数为1例,检出率为16.7%(1/6),TCRγ基因重排阳性的标本例数为3例,检出率为50%(3/6)。结论:单克隆性TCRβ和TCRγ是CAEBV的重要特征,TCR基因重排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叁、慢性EBV感染患者全基因组SNP关联分析目的:寻找与成人慢性EB病毒感染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我院收治46例慢性E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74例体检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利用Illumina SNP芯片检测技术对120个样本进行全基因组SNP分型,通过PLINK软件对样本基因型数据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出在两组中有显着差异的SNP位点,根据SNP的突变功能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慢性EB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检出1418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SNPs(P<0.05)。其中与慢性EBV感染存在显着关联的SNP(P<10~(-5))主要有:rs80019788、rs10142901、rs1172402、rs3116565、rs5942250、rs77220782等。对所有差异SNPs的突变功能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细胞连接、细胞膜等组分上,与细胞黏附、钙离子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分子功能上体现为肌动蛋白结合、钙调素结合、钙离子结合以及钙通道活性,主要涉及黏着斑、细胞黏附分子、钙信号通道、炎症介质调节的TRP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结论:通过本组样本的芯片扫描,筛选得到多个与EBV感染慢性化相关的SNP标记。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定位在细胞连接、细胞膜上,EBV感染的慢性化可能涉及钙信号通道、炎症介质调节的TRP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类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揭示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烟熏结合卵蛋白(OVA)激发致敏的方法建立CV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固本止咳平喘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记录辣椒素诱咳时7 min内大鼠的咳嗽次数,并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固本止咳平喘颗粒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大鼠咳嗽次数显着减少(P<0.05或P<0.01);固本止咳平喘颗粒高剂量组大鼠BALF中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各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大鼠BALF中INF-r水平和INF-r/IL-4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各剂量组可以改善肺泡间隔的变化,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结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能明显改善CVA大鼠咳嗽症状,减轻其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Th2失衡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细胞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瘤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9

[2].甘雨,乔敏,丁春晓,李淼,张宏.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3].宋洁,邵雪,贾胜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对IL-12诱导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J].肝脏.2019

[4].王磊,赵鹏.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5].陈思思.Club细胞源性HMGB1在RSV感染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郝燕燕,邹晓静,李献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7].郑莉花,金延泽,曾婕,朴鲜玲,崔慧星.卡铂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肿瘤药学.2018

[8].许国珍.变应性鼻窦炎患者Th1类细胞因子及变态反应指标的变化研究[J].中外医疗.2018

[9].曹振环,王俊丽,吴芳芳,郑燕红,陈新月.非活动HBsAg携带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清除与Th1及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

[10].吴瑕.成人慢性EB病毒感染全基因组SNP关联分析与CAEBV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D].福建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类细胞因子论文-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