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集中区论文-吕子强,郑建常,张刚,张书建,于澄

地震集中区论文-吕子强,郑建常,张刚,张书建,于澄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集中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差层析成像,速度结构,重定位,濮阳地震集中区

地震集中区论文文献综述

吕子强,郑建常,张刚,张书建,于澄[1](2016)在《濮阳地震集中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叁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地震集中区的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高速异常体内,高速异常体内的脆性介质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地方,这可能是导致濮阳地震集中区小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胡朝忠,陈丹,杨攀新,熊仁伟,李长军[2](2015)在《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5年01期)

赵卫,詹华明,宫少军,乔吉果,徐杰[3](2014)在《天津近海应力集中区与地震—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近海地区受中—新生代以来多期构造运动迭加的影响,现今区域应力场最大压应力主轴方向为NEE—SWW向,同时区内NE向和近EW向活动断裂众多,新生代地震、火山活动强烈。从应力场和断裂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综合应力集中的分布模式和大量文献资料,划分天津近海地区断裂附近的应力集中区;对比区域内地震活动和火山岩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天津滨海、近海地区应力集中区与地震、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4年04期)

李霞,周龙泉,张志慧,山长仑,李亚军[4](2012)在《利用濮阳地震集中区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观测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2年S1期)

李霞,董翔,刘希强,苗庆杰[5](2010)在《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地震集中区震源机制变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一震源区两次地震到达某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后者取决于震源机制的几何特性。用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认为该系数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数值描述。据此对2003年青岛序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地震事件进行聚类分组,给出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存在由一致到发散的变化过程,即震源区应力场强度由相对集中向逐步分散过度;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震源机制各不相同,区域应力积累没有形成任何一个优势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吕子强,肖兰喜,许萍[6](2008)在《濮阳地震集中区地震精定位及其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濮阳地震集中区进行地震精定位,利用重新定位后地震的叁维空间分布,对山东鄄城、河南濮阳交界地区出现的中小地震集中增强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区地震构造背景和投入开发油田的分布情况,对该集中区的地震活动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讨论了该区地震重新定位对于未来地震趋势判断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地震集中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集中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吕子强,郑建常,张刚,张书建,于澄.濮阳地震集中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J].地震研究.2016

[2].胡朝忠,陈丹,杨攀新,熊仁伟,李长军.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J].地震.2015

[3].赵卫,詹华明,宫少军,乔吉果,徐杰.天津近海应力集中区与地震—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J].海洋地质前沿.2014

[4].李霞,周龙泉,张志慧,山长仑,李亚军.利用濮阳地震集中区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观测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

[5].李霞,董翔,刘希强,苗庆杰.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地震集中区震源机制变化过程[J].西北地震学报.2010

[6].吕子强,肖兰喜,许萍.濮阳地震集中区地震精定位及其预测意义[J].华北地震科学.2008

标签:;  ;  ;  ;  

地震集中区论文-吕子强,郑建常,张刚,张书建,于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