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一、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承雨[1](2021)在《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桐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优质速生树种,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较少。人工施肥是一项重要的营林措施,但是许多施肥考虑的只是林木的生长响应,并没有考虑到林木的生长响应效率,不符合可持续生产的理念,为了探讨不同施肥量对泡桐幼苗生长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六塘村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用9501号泡桐幼苗,布置16个试验样地,设置4种施肥水平处理,即低肥(250g/株),中肥(350g/株),高肥(500g/株)和对照组,肥料为复合肥料(N-P-K为20-8-12),每种处理重复4次。一共3个时期,即出苗期(4月-6月),缓慢生长期(6月-8月)和速生期(8月到10月)。共测定生长、物理、化学、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指标33个,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土壤的关键变量,再通过数据包络模型(DEA)评价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效率,最后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探究泡桐生长以及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可知土壤的关键变量为有机质、全氮、有效铜、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镁、有效钙七个指标。根据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可知,对出苗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和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低肥(250g/株),对缓慢生长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和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中肥(350g/株),对速生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低肥(250g/株),对速生期的泡桐幼苗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中肥(350g/株)。(2)根据不同生长期的泡桐生长的响应效率可知,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和速生期,低肥(250g/株)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均为最高。根据不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可知,出苗期至速生期,中肥(350g/株)的施肥技术水平、施肥配比效率、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均为最高。根据考虑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可知,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和速生期,低肥(250g/株)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均为最高。说明延迟效应中的结转变量能够促进泡桐的生长,使泡桐幼苗在较低的施肥处理下有更高的响应效率。(3)根据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可知,随着氮含量的增加,泡桐幼苗的苗高增量在增加,泡桐幼苗的地径增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而随着磷、钾含量的增加,泡桐幼苗的地径增量在增加,泡桐幼苗的苗高增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随着氮、磷含量的增加,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镁含量在增加,土壤中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钙含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而随着钾含量的增加,土壤中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钙在增加,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镁含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基于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低肥(250g/株)、中肥(350g/株)和高肥(500g/株)处理对泡桐幼苗的苗高、地径均有明显效果,不同时期的最适施肥量不同,且土壤存在延迟效应,使泡桐幼苗在较低的施肥处理下有更高的响应效率。

刘鸿宇,蒋承雨,蓝琳,李春华[2](2019)在《亚热带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泡桐是一种材质好、用途广的速生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泡桐养分利用效率对营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邵阳、攸县、湘阴、茶陵、浏阳的泡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泡桐林生长及土壤主要的物理、营养、生理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模型和结构方程等方法对泡桐养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泡桐林土壤的容重(BD)、pH值、速效钾(AK)、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脱氢酶(DH)是泡桐林的土壤关键要素;2)泡桐林地条件对养分利用效率影响显着,研究区泡桐人工林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均值0.88),有近一半的地块达到最有效,其中,湘阴县的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最优,其次为茶陵、邵阳、攸县、浏阳;3)泡桐间作类型影响泡桐养分利用效率,泡桐与油菜、油茶间作或纯林种植能够提高其养分利用效率,但与杉木、橘树间作不能促进泡桐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4)对泡桐养分利用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速效钾、权重为0.71,其次为有机质(0.55)、土壤容重(0.50)、脱氢酶(0.29)、阳离子交换量(0.06)、土壤pH值(-0.36),土壤肥力状况对生物量影响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76。

李鹏[3](2019)在《泡桐人工林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与土壤养分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明确泡桐人工林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与土壤养分特征,以期为科学的施肥提供理论基础,为湖南省泡桐人工林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不同林龄泡桐人工林的4种林龄和次生林对照各设置四块标准地,共20块标准地,测定样地内土壤35项物理、化学、酶活性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及泡桐林各器官:根、干、枝和叶12项养分指标,并采用标准木法,调查不同林龄泡桐林各器官生物量,运用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开展泡桐人工林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与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林龄的增加泡桐林胸径、树高、各器官干生物量逐渐增大,其中树干生物量占很高比重。1年、3年、9年和12年生泡桐林总生物量平均分别为1.28kg/株、16.87kg/株、72.22kg/株、100.42kg/株,其中树干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57.68%、57.68%、59.38%和59.49%。(2)不同林地之间泡桐林各器官:根、干、枝和叶的养分指标:碳、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和硼的含量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泡桐林各器官中养分储量碳和氮的吸收累积最高,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器官养分的吸收累计量不断增加,从总体上看,不同林龄泡桐林养分的吸收累积量顺序相同,均为碳>氮>钙>钾>磷>铁>锌>锰>铜>硼>镁>硫。(3)泡桐人工林不同器官养分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根对钾、镁、硫、铁和锰的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413.87g/g、616.50g/g、1099.48g/mg、11.06g/mg和43.55g/mg,干对氮、磷、钙、锌和硼的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307.10g/g、2420.58g/g、295.68g/m、14.89g/mg 和 98.28g/mg,枝对铜的利用效率最高为41.91g/mg,叶对碳的利用效率最高为1.89g/g,而养分利用效率最低的除了碳外均集中在叶中,而碳的利用效率在不同器官中差异性不明显。随着林龄的增加泡桐林全树的养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后逐渐稳定的趋势,3年生泡桐林的养分利用综合效率最高为1.86g/g,1年生养分利用效率最低仅为1.65g/g,9年和12年泡桐林的养分利用综合效率差异不大,均为1.76g/g,但均低于平均水平。(4)除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酸性磷酸酶以外,不同样地之间土壤性质指标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12年生泡桐林土壤含水量、持水量和孔隙度明显高于其他林地,1年生泡桐林土壤通气度明显高于其他林地,油桐次生林中土壤密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显着高于其他林地。油桐次生林中,pH值、有效铁、有效锰和微生物生物量N的含量显着高于泡桐林,而在泡桐林地中,1年生泡桐林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有效硫、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P的含量丰富,9年生泡桐林中全钾、硝态氮、速效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含量丰富,12年生泡桐林中阳离子交换量、有效钙、有效铜和有效硼的含量丰富。(5)不同林龄泡桐林土壤性质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显着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也显着相关,其中:土壤总孔隙度、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以及有机碳、全氮、硝态氮、有效镁和有效锰是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敏感因素。(6)随着泡桐林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呈先快速降低后又逐渐恢复的过程,其中:油桐次生林>12年生泡桐林>9年生泡桐林>1年生泡桐林>3年生泡桐林,其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0.285、0.2625、0.1775、0.1445和-0.87。(7)泡桐林各器官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根养分碳、氮、硫和锌与土壤中有机碳、硝态氮、有效硫和有效锌的相关性较大,干养分氮、镁、锰和铜与土壤中有机碳、硝态氮、有效硫、有效锰和有效锌的相关性较大,枝养分碳、氮、铁和铜与土壤中有机碳、硝态氮、有效钙、有效硫和有效锰的相关性较大,叶养分碳、硫、铁、锰和硼与土壤中有机碳、硝态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和有效锌的相关性较大。(8)土壤性质与泡桐林根、干、枝、叶和全树的碳、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和硼的养分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土壤铵态氮、有效硫、有效镁、脲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是影响泡桐林养分利用效率的最显着影响因子。

付梦瑶[4](2017)在《不同根库容量对泡桐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差异》文中指出在植被恢复造林过程中,林木是造林的主要来源,林木质量的优劣是直接关系到造林成败及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根系是林木最为重要的功能器官,根库容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林木地上部的生长与营养、光合作用、水分的吸收与利用,从而极大的影响林木的生长生理。因此,本研究选取优质泡桐无性系M(9501)为材料,共设置三个栽培处理组,即留干、移栽和截干,研究了不同处理组的根库容量对泡桐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植被恢复造林过程中泡桐林木质量的提高、优质泡桐林木的培育以及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移栽和截干处理,泡桐根库容量发生变化,各组间生长指标呈现出明显差异。经过截干处理后根库容量增大,树高、地径和叶面积等指标的生长速度相比其它两组有明显增加,地下部、地上部生物量和相对根冠比也明显增加,泡桐长势较好。而移栽处理的泡桐根库容量减小,且林木各生长指标的生长速度相对留干、截干均有所下降,泡桐生长状况较差。(2)不同根库容量的泡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都呈单峰型,生长季中期呈双峰型,双峰型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且不同生长季泡桐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单峰型,日变化趋势均是先下降后上升,类似下凹的抛物线。而不同根库容量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并且各不相同。整体来看,净光合速率每个时期的日变化规律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显着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截干处理的泡桐在整个生长季中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均大于其它两组,说明根库容量较大的植株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光合能力。(3)在整个生长季中截干处理的泡桐各生理指标均表现最优。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中叶绿素a值、叶绿素b值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最大,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叶片相对含水量也达到了组间最高值。而留干和移栽处理的泡桐生理指标相对较低。这表明根库容量的增大对植物光合色素的生成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提高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与Pn、Tr和Gs等指标变化规律具有正相关性。(4)在试验期间,不同根库容量的泡桐叶片中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生长季内营养元素含量大小依次为:生长季初期>生长季中期>生长季末期。整个生长季中根库容量较大的截干泡桐叶片中三种营养元素相对于留干和移栽处理的泡桐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根库容量较小的移栽泡桐相对于留干处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还发现不同根库容量的泡桐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显着正相关。(5)经过大量研究表明,截干处理的泡桐,短期内,树高、地径均低于留干处理的泡桐。但是由于截干处理泡桐的根库容量大,恢复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到了生长中期,树高、地径均大于留干处理的泡桐。综合泡桐生长、生理指标和营养元素等规律可以看出,在不同组间,以截干处理的泡桐生物量最高,与留干处理的泡桐相比,它增加了树高、地径、叶面积的生长速度,增加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和相对根冠比,提高了光合作用能力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并且具有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同时营养元素含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些都说明截干处理的泡桐由于根库容量增大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较高的林木质量。

贾惠文[5](2016)在《泡桐无性系苗期生长发育与光合动态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嫁接10个泡桐无性系,分别为P1、P2、P3、P4、P5、P6、P7、P8、P9和对照无性系9501,统一规格的砧木,定时进行除草浇灌,确保各泡桐无性系生长条件良好。通过对10个泡桐无性系苗期生长过程中外部形态指标的跟踪测量分析,以及光合动态的测定比较,总结了各泡桐无性系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光合动态规律,研究了各泡桐无性系生理生态特征参数的差异,探讨了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10个泡桐无性系的一年内高生长范围为:206.33370.11cm,苗期地径生长范围为:31.8556.29mm,材积范围为:0.00300.0153 m3,各无性系树高于当年9月下旬停止生长,地径于当年10月下旬停止生长,比高生长停止晚一个月左右。各无性系高生长量以7月、8月为主,地径生长量以6月、7月、8月为主。树高、地径共同决定了泡桐无性系的材积大小,材积量前三位分别为P2、P1、P9,均远大于对照无性系9501。2、10个泡桐无性系一年内总叶片生长量范围为:42.0055.20片,其中无性系P2、P1、P9的总叶数较大。各无性系总叶数增加以6月、7月、8月为主,此时也是泡桐树高、地径的快速生长时期,各泡桐无性系在这段时期的着叶数呈稳定高速增加,且在着叶数的增长过程中,无性系P2、P9、P1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着叶量。说明泡桐各无性系的树高、地径生长与叶片的增加的相互促进的关系。3、10个泡桐无性系光合日均值各参数(Pn、Ci、Tr、Gs)差异极显着,表明各无性系的光合特征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就光合日均值比较而言,10个泡桐无性系的Pn与Ci均为负相关关系。4、10个泡桐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差异显着,且无性系P9、P2、P1的叶绿素含量较大,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对泡桐叶片光合作用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无性系P1、P2、P9、9501光合特征参数(Pn、Ci、Tr、Gs)日变化比较中,Pn与Gs之间是正相关关系。Ci与Tr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具体的时间段里也有一些特殊性,在10:0012:00这段时间内,无性系P1、P2、9501的Tr与Pn、Ci、Gs为负相关关系,无性系P9的Ci与Pn、Tr、Gs为负相关关系。6、无性系P1、P2、P9、9501的Pmax范围为19.4224.60μmol·m-2·s-1,表现出它们的光合能力较强。无性系P1在高强光下具有较强的光适应性、幅度较长的PR,除此之外,表观量子效率较大的P1还有较高的光合效率,能够高效的进行光合作用。7、10个泡桐无性系平均每月光合产物量差异极显着,无性系P1、P2的光合产物量用于材积的生长多于枝条、根系等的生长,无性系P9的光合产物量最大,在保证材积生长的前提下,也有部分光合产物用于其他方面。8、综合各泡桐无性系生理生长指标和光合特征参数比较分析,无性系P1、P2、P9为优良无性系。

秦晓东[6](2016)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苗期泡桐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泡桐(Paulownia)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易繁殖等特性,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程度水分、遮荫及其交互作用处理,4个水分梯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55-60%、40-45%、25-30%,3个遮荫处理为:无遮荫(100%NS)、一层遮荫(23.6%NS)、二层遮荫(5.7%NS),研究了干旱胁迫和弱光胁迫下,苗期泡桐主要生长指标、生化指标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泡桐在受到弱光和干旱双重胁迫时,苗高和地径增长量均显着下降(P<0.05),两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2)在一层和二层遮荫条件下,干旱胁迫导致苗期泡桐叶片MDA含量升高,重度干旱与其他水分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无遮荫条件下,正常水分和重度干旱时,MDA含量显着高于轻度和中度干旱(P<0.05)。正常水分和重度干旱条件下,遮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DA含量,一层遮荫显着低于无遮荫和二层遮荫(P<0.05)。在一定范围内,干旱胁迫导致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重度干旱胁迫则导致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逐渐升高。不同程度的水分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同遮荫层下影响效果不同。弱光胁迫导致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显着降低(P<0.05)遮荫处理导致苗期泡桐SOD、CAT活性的显着降低,POD活性显着升高(P<0.05)。不同水分处理对SOD、POD、CAT活性影响在不同遮荫层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3)弱光胁迫导致光合色素含量升高,重度干旱则导致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 (Ci)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 Pn、Gs、Tr之间呈现正相关,其与Ci呈负相关。干旱胁迫导致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在无遮荫和二层遮荫时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胞间CO2 (Ci)由“V”型变为“W”型。一层遮荫下,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胞间CO2 (Ci)均呈“V”型。在无遮荫与一层遮荫下,原初光量子效率(a)、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呼吸速率(Rd)等指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重度干旱胁迫导致光补偿点(LCP)的显着升高。除原初光量子效率(a)外,遮荫均导致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下降。(4)相关分析表明,轻中度干旱胁迫导致苗期泡桐生长速度变慢,保护酶活性升高,MDA含量升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光合作用效率下降。重度干旱胁迫导致苗期泡桐生长停滞,MDA含量进一步升高,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POD、SOD等保护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大幅下降。一层遮荫缓解了干旱胁迫对苗期泡桐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现为保护酶活性增强, MDA含量显着降低,光合作用“午休”现象消失。二层遮荫下,苗期泡桐表现出受干旱、弱光双重胁迫的反应,生长速率进一步降低,保护酶活性降低且低于无遮荫,MDA含量升高,及光合作用效率的显着下降。因此,泡桐苗期适当遮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强苗期泡桐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孙继亮[7](2011)在《土壤水分对梨树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2年生‘翠冠’(Pyrus pyrifolia Nakai. cv.Cuiguan)和‘黄冠’(Pyrus pyrifolia Nakai.cv.Huangguan)梨幼树和10年生‘丰水’(Pyrus pyrifolia Nakai.cv.Hosui)梨成年树为试材,对梨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茎叶生长发育、叶片光合特性、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质膜透性、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果实产量和品质等一系列主要生理生态指标进行实验测定,并对梨这些生理生态指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品种的新梢长、横径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各水分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或显着水平,其中‘翠冠’的新梢生长量受干旱抑制的程度显着小于‘黄冠’;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叶片面积在逐渐变小,‘翠冠’梨叶片面积在轻度干旱处降幅最大,而‘黄冠’梨叶片面积则从中度干旱处开始大幅下降,各处理对应的数据之间差异极显着;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翠冠’和‘黄冠’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均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翠冠’和‘黄冠’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在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处达到最低值,之后两品种叶绿素含量快速上升,均在极度干旱处达到最大值,其中‘黄冠’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而快速上升的幅度更为显着。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翠冠’叶片胞间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黄冠’呈持续下降趋势,但‘黄冠’光合作用的4项指标明显高于‘翠冠’;复水后,两品种的光合指标恢复显着,但均未超过对照水平。干旱胁迫引起两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急剧下降、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复水后,两品种的4项指标不同程度地得以恢复,但大部分指标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其中‘黄冠’各项指标在复水前后的变化幅度比‘翠冠’更小。综合分析表明,‘翠冠’和‘黄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黄冠’对干旱逆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3.果树根层(0-60 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微喷灌>滴灌>畦灌>沟灌>CK,微喷灌的蓄水能力显着高于其它灌溉方式;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微喷灌≥滴灌≥畦灌>沟灌>CK,微喷灌处理的梨树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其次是滴灌;增产效果最好的是微喷灌,其次是滴灌,单株产量分别比CK提高了54.98%和44.18%;在果实品质方面,微喷灌和滴灌显着提高了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并且显着降低了果实硬度、含酸量及石细胞含量,两者对果实品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沟灌和畦灌。综合分析表明,微喷灌能够明显改善梨园土壤水分条件和梨树光合能力,显着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是较为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

周静[8](2008)在《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生理生态要素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红壤地区季节性干旱非常严重,土壤水分条件是制约该地区作物和果树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柑橘在中国栽培面积居世界前列,是中国红壤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是该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为探索柑橘在不同红壤水分状况下的生理生态要素变化特征和机理,或为减轻红壤干旱对柑橘生长的伤害和对产量、品质的负面影响,或为红壤地区柑橘果园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节水专项(2002AA2Z4331)的实施,于2003-2004年在中国典型红壤地区(江西鹰潭)进行了不同红壤水分条件下柑橘的生理生态反应试验。实验以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2年生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Miyagawa Wase)盆栽幼树(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玻璃温室内)和9龄成年树(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试验示范柑橘园内)为对象,采用土壤水分探头(FDR)实时监测红壤水分含量,控制红壤含水量5个处理:SWC30、SWC45、SWC60、SWC75和SWC90(分别代表红壤相对含水量30%、45%、60%、75%和90%),对柑橘在不同红壤水分条件下的根系、茎和叶生长发育、根系和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脯氨酸、多胺、活性氧代谢和保护酶活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等一系列主要生理生态指标进行实验测定,并对柑橘这些生理生态指标与红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同红壤水分条件下柑橘生理生态要素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简要讨论了柑橘生长和生理要素与红壤地区气候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红壤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SWC≤75%),柑橘根系的鲜重、干重、根尖数、总根长、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上下扫描面积、根表面积、根不同区域(直径)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等根系生长参数以及叶面积、叶周长、叶宽值、树高、新梢长度和横径等根、茎和叶生长指标均随红壤水分增加而增加。其中,依据模拟函数式计算结果,柑橘根体积、总根长、根上下扫描面积、根表面积等生长指标在红壤相对含水量75.5%-79.6%时达最大值。根系和树体高度在红壤相对含水量低于30%、梢长和横径在红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5%时受到显着抑制。红壤水分增加(在SWC30%-75%范围内)促进了柑橘根系氮、钾的积累,而降低了磷的含量。其中,根系磷含量与SWC呈显着线性负相关,钾含量与SWC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红壤水分在亏缺或盈余下,柑橘叶片氮含量显着下降;磷、钾含量随红壤水分增加而增加;当SWC≤30%,钙、镁和铁的积累受到了显着抑制。2.红壤水分影响柑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在SWC75处理时,柑橘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进出气室CO2的浓度差(△ca)和羧化效率(CE)最高,胞间CO浓度(Ci)最低。在SWC≤75%时,Pn、△Ca均随红壤水分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n、△Ca均与SWC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38 8*(n=60)和R2=0.907 2*(n=60),而Ci变化趋势恰好相反。蒸腾速率(Tr)与SWC(30%-90%)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R2:0.9625**,n=75)。综合分析Ci、Pn和Gs与红壤水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红壤水分条件所引起的柑橘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在红壤相对含水量低于30%时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所引起的,而高于45%时主要是由气孔因素所引起的。比较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与红壤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在红壤相对含水量75%以上时,柑橘叶片蒸腾作用有部分并没有充分用于光合,属无效的奢侈蒸腾。在红壤相对含水量45%-60%时,柑橘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干旱的SWC30和多水的SWC90处理,WUE则显着降低。3.红壤水分严重亏缺或盈余影响到柑橘叶片氮代谢次生产物的变化,造成柑橘体内脯氨酸(Pro)和多胺(PAs)等在柑橘体内的积累,使柑橘形成对红壤水分亏缺或盈余等逆境环境的适应性。柑橘叶片游离氨基酸总量和Pro含量随红壤水分的减少而显着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y)与SWC(x)之间呈显着负相关(y=-0.0282x+12.049;R2=0.852 4*;n=50),Pro含量(y)在红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的水分条件下,与SWC(x)呈显着负相关(y=-0.0152x+4.224;R2=0.860 5*;n=40)。腐胺(Put)含量在SWC75处理时最低。亚精胺(Spd)含量随红壤水分增加呈抛物线变化,在SWC45处理时含量最高。而精胺(Spm)含量在红壤水分SWC60处理时最高。Spd含量与Put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Spd+Spm)/Put的比值(y)在SWC≤75%的红壤水分条件时,与SWC(x)呈显着线性相关(y=0.0112x+0.173;R2=0.851 8*;n=40),柑橘受红壤水分胁迫时产生的PAs对生理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Spd与Spm,(Spd+Spm)/Put的比值决定了柑橘受红壤水分胁迫影响的程度。初步提出这个比值可能是柑橘响应红壤水分胁迫程度的一个潜在的敏感度指标。比值越高,柑橘受红壤水分胁迫越轻。这是本实验发现的有关柑橘响应红壤水分变化一个新的生理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4.红壤水分影响了柑橘体内质膜透性以及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随红壤水分减少,柑橘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显着增加,叶片脂质过氧化加重。MD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均与SWC呈显着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05 1*(n=50)和R2=0.823 6*(n=50);但柑橘叶片O2-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均随红壤水分减少呈下降趋势,而且与柑橘根系和叶片的铁含量显着相关,O2-、H2O2并不是造成柑橘叶片在红壤干旱胁迫下氧化伤害的主要原因,这是本实验发现柑橘对红壤干旱响应又一个新的生理现象,有待进一步探讨。随着红壤含水量的变化,柑橘叶片抗氧化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其中,SOD、POD、APX酶活性在红壤水分亏缺条件下都保持较高的活性,但CAT活性随红壤水分下降却显着降低。5.红壤水分影响柑橘果实的产量因子和品质指标。红壤水分的增加,柑橘果实生长量显着增加,果实纵/横径比值下降。在SWC≤75%时,柑橘产量,单果重,单果果肉重、果实可食率、果肉含水量等随SWC增加而显着增加,在75%时各指标值最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与SWC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880 7*(n:50)、R2=0.717 7*(n=50)和R2=0.965 1**(n=50);果实pH值则呈相反趋势,柑橘果实固酸比和糖酸比随SWC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果实固酸比与SWC呈显着线性相关(R2=0.908 6*,n=50),糖酸比在SWC=75%时达到最大值。红壤水分含量降低可增加柑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糖的含量,却降低了果实的适口度。保持红壤含水量60%-75%的范围,即可增加柑橘果实中品质成分的含量,又可提高果实的口感。以柑橘产量、品质和口感而言,柑橘最佳的红壤水分含量为SWC=75%。6.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红壤水分对柑橘生理生态要素影响相对较大的指标是:树高(y1)、单果重(y2)、叶片Fe含量(y3)、MDA含量(y4)、Spd含量(y5)、质膜透性(y6)、O2-生成速率(y7)、脯氨酸/游离氨基酸比值(y8)和柑橘水分利用效率WUE(y9)。各指标与红壤相对含水量之间(x)的关系如下:y1=0.9367x+26.644,R2=0.928 4*;y2=0.3638x+70.994,R2=0.898 9*;y3=-2E-05x2+0.0023x+0.0934,R2:0.725 0*;y4=-2E-05x+0.004,R2=0.933 7**;y5=-0.06x2+6.7931x-61.917,R2=0.906 2**;y6=-0.4152x+14.958,R2=0.823 6*;y7=-0.0002x2+0.0278x+0.7546,R2=0.782 2*;y8=1E-05x2-0.0017x+0.3754,R2=0.812 7*;y9=-0.0043x2+0.5092x-6.3014,R2=0.910 6*.

张香凝[9](2008)在《拉瑞尔(Larrea tridentata)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种植于河南原阳的一年至三年生灌木Larrea tridentata为研究对象,通过聚乙二醇溶液人工模拟水分胁迫和在自然条件下的渐进干旱胁迫等水分逆境,从种子萌发、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了该树种的抗旱性,得出以下结论:L. tridentata种子发芽过程可以在一定水分胁迫的干旱生境中完成,但是发芽过程所适应的水分胁迫范围不是很宽,水势达到-0.25Mpa以后发芽率就极低,已经基本不能适应生存了,所以它只能适应短期的干旱。从发芽进程看,水分胁迫下种子达到发芽高峰期和结束期都很快,可能是L. tridentata种子具有提高发芽速度,尽快出苗以逃避干旱环境的特性。其种子萌发对干旱的适应为典型的避旱性。L.tridentata叶片厚,表皮细胞大,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叶片组织抗脱水能力强,接近于针叶树。L.tridentata根系发达,根系生长形态利于吸收水分,所有这些形态特征都表现出了L.tridentata叶片减少水分散失的能力,也表现出了其对干旱生境较强的适应性。L. tridentata在所设计的土壤水分梯度内,随土壤水势的下降,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渗透调节和维持膨压的能力。渗透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拥有较高的束缚水含量和细胞内溶质的增加来进行;维持膨压能力较强,主要是靠拥有较高的细胞壁弹性来保持。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发展,L. tridentata原生质忍耐脱水能力得到提高,细胞在很低的含水量下才发生质壁分离。在相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下,L. tridentata与其他树种相比更容易保持较高的水势,维持较好的水分状态。L.tridentata对高光强和水分胁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水分亏缺能提高它的水分利用效率。L.tridentata光合生产力强,减少水分损失的能力也很强,气孔有效的调节着光合的变化,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也是气孔因素。干旱对L.tridentata叶片光化学过程的影响不大。在土壤水势不低于-4MPa时干旱未对其光合作用产生任何抑制作用。干旱对L.tridentata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已经伴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甚至消除。说明CO2浓度升高的正效应要大于土壤水分胁迫的负效应,因而一定程度上CO2浓度的提高,提高了L.tridentata的抗旱能力。对于L.tridentata而言,即能饱和叶片的羧化酶,又不至于造成气孔大量关闭的CO2浓度在700-800μmol·mol-1左右。未来CO2浓度升高,将对L.tridentata的光合作用有所促进,但是长期处于高CO2浓度下L.tridentata光合作用产生的适应效应还无法预测。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L. tridentata保护酶活性与MDA含量的整体趋势都是先升高,在土壤水势达到-2.415MPa时,有所下降。脯氨酸含量总体成上升趋势,是L. tridentata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可见,保护酶及渗透调节手段对L. tridentata提高自身的抗旱性有很大帮助,在重度水分胁迫下,膜质过氧化产物呈减少趋势,说明细胞受到的伤害正在减轻,从这方面看出L. tridentata抗旱性很强。L.tridentata体内的几种大量营养元素(N、P、K、Ca、Mg)在轻度水分胁迫时略有下降,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含量逐渐增加,只有P含量在土壤水势达到-2.415MPa时才有所下降,但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L.tridentata叶片微量元素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反映不敏感。在土壤水分胁迫状况下,L.tridentata能通过对自身营养元素调节的方式来提高抵御干旱的能力,维持叶片的酶活性及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长。总的来讲,L. tridentata的抗旱性较强,它的耐旱机理主要是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机理,即通过限制水分丧失或通过水分吸收(深广的根系)来延迟脱水的发生,保持较高的组织水势;同时也兼有部分低水势忍耐脱水耐旱机理,即原生质及其主要器官在严重脱水的情况下伤害很轻或基本不受伤害,细胞壁弹性大,能在严重水分胁迫下维持生长。抗旱性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在土壤中度水分胁迫的情况下,L. tridentata表现出的抗旱性最强。即由于自身的协调作用,在土壤水势达到-2.415MPa的范围内,L. tridentata本身没有因受到水分胁迫而表现出任何症状,表现了极强的抗旱性。

麻婷婷[10](2007)在《泡桐生长性状及在苏北平原林农间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间作地的土壤条件、间作系统组分的基本生长情况做了调查,通过对引进的不同新品种泡桐的生长性状的研究,检验桐农间作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选育优良品种,科学地对泡桐进行抚育管理,使桐农间作和杨农间作两种人工生态系统经营方式相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桐-杨-农间作模式,增加苏北平原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地相比,间作地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容重居中,略高于苗圃地,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高于纯农地;总体水平上来看,随着土层加深,pH值、容重增大,含水量、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含量降低;随土层加深,间作地土壤性状变化趋势与苗圃地较为接近。(2)间作地土壤中的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含量较高,基本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要,但随着农作物播种、生长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后期应适当追加磷肥保证林木生长,满足根系对深层次土壤养分的需求;在降水比较充沛的时期应注意间作地排水,避免积水带来的林木烂根的可能。(3)林木叶片中营养元素N、P的含量与土壤中的N、P含量存在比较显着的相关性,在间作地和苗圃地中,有效磷含量分别占全磷含量的8.16%、8.89%,说明全磷很好地转化为有效磷,但同时也存在更大的磷肥利用空间;随着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更多地使土壤中全氮转化为水解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需要加强桐杨农间作地后期的管理。在实际生产实践中,间作地管理应结合苗圃地、纯农地管理的方法和优势,在改善土壤条件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间作地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4)间作系统中泡桐和杨树的生长存在一定的一致性,苗圃地中不同品种泡桐的生长状况亦如此;生长因子与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联系比较轻微,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相关性存在差异。(5)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不同物候期各树木生长性状差异,对树木的生长优势作聚类分析,分为几类:间作地的苏桐3号与NL-203杨为第一类,这类树种生长状况最佳;苗圃地的苏桐3号与8B为第二类,生长状况略差于第一类;毛白33、4A、26A和白花泡桐生长状况最差,分属于第三大类但其中毛白33、4A的全年生长状况比26A和白花泡桐良好。(6)从总体水平上可以看出,间作地中林木、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比纯农地中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要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苏北平原地区相类似立地条件下,推行桐杨农间作模式是可行的。

二、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施肥研究进展
        1.2.2 施肥对林木生长特性研究
        1.2.3 数据包络模型用于施肥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和土壤
        2.1.3 植被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选取与实验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关键变量筛选方法
        2.4.2 数据包络分析
        2.4.3 方差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特征和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3.1.1 土壤特征的动态变化
        3.1.2 土壤的关键变量
        3.1.3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3.2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效率
        3.2.1 不同生长期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
        3.2.2 不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
        3.2.3 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
    3.3 土壤特征和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3.3.1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3.3.2 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4 讨论
    4.1 不同区域的泡桐施肥响应对比
    4.2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和响应效率对比
    4.3 施肥延迟效应的机理和利用途径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亚热带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土壤采样及指标测定
        1.2.1 样地土壤采样
        1.2.2 指标选择及测定
    1.3 统计方法
    1.4 养分利用效率及计算
2 结果和分析
    2.1 泡桐林地土壤养分特性分析
    2.2 土壤主要养分要素分析
    2.3 养分利用效率评价
    2.4 影响因素分析
        2.4.1 模型构建
        2.4.2 模型评估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3)泡桐人工林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与土壤养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泡桐人工林研究进展
        1.2.2 土壤肥力发展研究进展
        1.2.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4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2.5 养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样地设置
        2.2.2 生物量的调查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2.6 植物养分的测定
    2.7 分析方法
        2.7.1 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
        2.7.2 方差分析
        2.7.3 养分利用效率
        2.7.4 相关性分析
        2.7.5 冗余分析
        2.7.6 因子分析
        2.7.7 典型相关分析
        2.7.8 逐步回归分析
    2.8 数据统计
    2.9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不同林龄泡桐林生长特性和生物量构成
        3.1.1 泡桐林生长特性和生物量构成
        3.1.2 泡桐林生物量预测模型
    3.2 不同林龄泡桐林各器官养分含量和养分储量
        3.2.1 泡桐林树根养分含量
        3.2.2 泡桐林树干养分含量
        3.2.3 泡桐林树枝养分含量
        3.2.4 泡桐林树叶养分含量
        3.2.5 不同林龄泡桐林养分储量和分配特征
    3.3 泡桐林养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
        3.3.1 各器官养分利用效率
        3.3.2 全树养分利用效率
    3.4 不同林龄泡桐林土壤性质研究
        3.4.1 土壤物理性质
        3.4.2 土壤化学性质
        3.4.3 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3.5 泡桐林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5.1 土壤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2 土壤微生物性质与理化学性质的冗余分析
    3.6 基于因子分析土壤肥力随林龄的演变特征研究
        3.6.1 因子得分的计算
        3.6.2 综合得分的计算
    3.7 泡桐林各器官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3.7.1 根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3.7.2 干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3.7.3 枝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3.7.4 叶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3.8 泡桐林养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分析
        3.8.1 根的养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分析
        3.8.2 干的养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分析
        3.8.3 枝的养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分析
        3.8.4 叶的养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分析
        3.8.5 全树的养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林龄泡桐林生物量分配规律的研究
    4.2 不同林龄泡桐林养分含量和分布特征的差异比较
    4.3 不同林龄泡桐林养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比较
    4.4 不同林龄泡桐林土壤性质差异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根库容量对泡桐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根库容量的研究进展
        1.1.1 根的作用
        1.1.2 根库的意义
        1.1.3 根库的研究历史
        1.1.4 根库的研究方法
    1.2 泡桐植物的简介
        1.2.1 泡桐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1.2.2 泡桐的用途
    1.3 泡桐生长特性的研究进展
        1.3.1 生长规律的研究
        1.3.2 干形培育的研究
    1.4 泡桐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1.4.1 光合作用的研究
        1.4.2 光合色素的研究
        1.4.3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研究
    1.5 泡桐营养元素的研究进展
2 引言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育苗
        3.3.2 试验处理
        3.3.3 试验指标测定
    3.4 试验方法
        3.4.1 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3.4.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3.4.3 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根库容量对泡桐生长特性的影响
        4.1.1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树高生长的动态分析
        4.1.2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地径生长的动态分析
        4.1.3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生长的动态分析
        4.1.4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生物量的分配
    4.2 不同根库容量对泡桐生理特性的影响
        4.2.1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日变化分析
        4.2.2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季节变化分析
        4.2.3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相对含水量
        4.2.4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4.3 不同根库容量对泡桐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4.3.1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N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4.3.2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P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4.3.3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K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4.3.4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叶片营养元素的比较分析
    4.4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1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地上与地下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4.4.2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地上部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3 不同根库容量下泡桐生长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5)泡桐无性系苗期生长发育与光合动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泡桐生理生态特性
        1.1.1 泡桐的形态特征
        1.1.2 泡桐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学基础
        1.1.3 泡桐的分布和适应性
        1.1.4 泡桐的用途和价值
    1.2 泡桐的栽培学特性
        1.2.1 泡桐的生长特性
        1.2.1.1 泡桐叶的生长特性
        1.2.1.2 泡桐树冠的生长特性
        1.2.1.3 泡桐根的生长特性
        1.2.1.4 泡桐芽的生长特性
        1.2.2 泡桐干材生长特性
        1.2.2.1 树木分枝方式
        1.2.2.2 泡桐高干壮苗
        1.2.2.3 泡桐的培育和管护
        1.2.2.4 泡桐的生长季节周期性
        1.2.3 影响泡桐生长的因素
        1.2.3.1 土壤条件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1.2.3.2 温度条件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1.2.3.3 水分条件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1.2.3.4 光照条件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1.3 泡桐的光合特性
        1.3.1 光合作用原理及其重要性
        1.3.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3.2.1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1.3.2.2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1.4 泡桐生长性状和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4.1 泡桐生长性状研究进展
        1.4.2 泡桐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栽植地概况
    3.3 试验方法
        3.3.1 泡桐无性系苗期生长特征参数的测定
        3.3.2 泡桐无性系苗期光合特征参数的测定
        3.3.2.1 光合日均值、日变化的测定
        3.3.2.2 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泡桐无性系苗期生长特性差异分析
        4.1.1 不同泡桐无性系树高生长差异分析
        4.1.1.1 不同泡桐无性系树高生长动态分析
        4.1.1.2 不同泡桐无性系每月树高生长量差异分析
        4.1.1.3 小结
        4.1.2 不同泡桐无性系地径生长差异分析
        4.1.2.1 不同泡桐无性系地径生长动态分析
        4.1.2.2 不同泡桐无性系每月地径生长量差异分析
        4.1.2.3 小结
        4.1.3 不同泡桐无性系材积差异分析
        4.1.3.1 不同泡桐无性系材积差异分析
        4.1.3.2 小结
        4.1.4 不同泡桐无性系叶片数量变化差异分析
        4.1.4.1 不同泡桐无性系叶总数生长差异分析
        4.1.4.2 不同泡桐无性系每月叶总数生长量差异分析
        4.1.4.3 小结
        4.1.4.4 不同泡桐无性系着叶数生长动态分析
        4.1.4.5 不同泡桐无性系每月着叶数生长量差异分析
        4.1.4.6 小结
        4.1.4.7 不同泡桐无性系落叶数动态变化分析
        4.1.4.8 不同泡桐无性系每月落叶数增加量差异分析
        4.1.4.9 小结
    4.2 不同泡桐无性系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4.2.1 不同泡桐无性系光合日均值差异分析
        4.2.1.1 不同泡桐无性系净光合速率差异分析
        4.2.1.2 不同泡桐无性系胞间CO2浓度差异分析
        4.2.1.3 不同泡桐无性系蒸腾速率差异分析
        4.2.1.3 不同泡桐无性系气孔导度差异分析
        4.2.1.5 小结
        4.2.2 不同泡桐无性系叶绿素差异分析
        4.2.3 不同泡桐无性系光合日变化差异分析
        4.2.3.1 不同泡桐无性系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4.2.3.2 不同泡桐无性系胞间CO2浓度日变化
        4.2.3.3 不同泡桐无性系蒸腾速率日变化
        4.2.3.4 不同泡桐无性系气孔导度日变化
        4.2.3.5 小结
        4.2.4 不同泡桐无性系光合-光合响应差异分析
        4.2.4.1 不同泡桐无性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差异
        4.2.4.2 不同泡桐无性系光合-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差异
        4.2.4.3 不同泡桐无性系半饱和点、近饱和点的差异
        4.2.4.4 不同泡桐无性系表观量子效率的差异
        4.2.4.5 小结
    4.3 不同泡桐无性系光合产物量差异分析
        4.3.1 不同泡桐无性系光合产物量差异分析
        4.3.2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苗期泡桐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R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泡桐简介
    1.2 泡桐的地理分布及适生环境
    1.3 泡桐生长性状研究进展
    1.4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及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速率的影响研究
        1.4.2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1.4.3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1.4.4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1.5 弱光胁迫对植物生长及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弱光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5.2 弱光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1.5.3 弱光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环境概况
        2.1.1 南宁自然概况
        2.1.2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盆栽设置
        2.3.2 试验技术路线
    2.4 苗期泡桐生长指标的测定
    2.5 苗期泡桐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6 苗期泡桐叶片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7 苗期泡桐叶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8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不同光照和水分处理对苗期泡桐高生长量的影响
        3.1.3 不同遮荫和水分处理对苗期泡桐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3.2 不同光照和水分处理对苗期泡桐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不同光照和水分处理对苗期泡桐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光照和水分处理对苗期泡桐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3 不同程度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保护酶活性影响
    3.3 不同程度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光和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程度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程度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3.3.3 不同水分和光照对苗期泡桐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4 不同光照和水条件下苗期泡桐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生长指标的影响
        4.1.2 不同光照和水分处理对苗期泡桐生化指标的影响
        4.1.3 不同光照和水分对苗期泡桐光合特性的影响
        4.1.4 相关性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7)土壤水分对梨树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土壤水分对果树生长形态的影响
        1.1 根系
        1.2 新梢
        1.3 叶片
    2 土壤水分对果树光合生理的影响
        2.1 叶片气孔行为
        2.2 蒸腾作用
        2.3 光合作用
    3 土壤水分对果树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3.1 水分代谢
        3.2 渗透调节
        3.3 细胞膜透性与活性氧代谢
    4 土壤水分对果实生理的影响
        4.1 果实大小
        4.2 果实硬度
        4.3 可溶性固形物
        4.4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
    5 土壤水分与节水灌溉
        5.1 节水灌溉理论
        5.2 节水灌溉的生理机制
        5.3 节水灌溉程度的研究
        5.4 节水灌溉有效时期的研究
        5.5 土壤水分的监测与土壤干旱胁迫指数的确定
第二章 干旱胁迫下梨树茎叶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
    第一节 干旱胁迫对梨树茎叶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树新梢生长的变化
        2.2 叶片面积的变化
        2.3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二节 干旱胁迫对梨树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2.2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
        2.3 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2.5 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
        2.6 各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旱后复水对梨树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2.2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
        2.3 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2.5 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
        2.6 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 讨论
第四章 灌溉方式对梨园土壤水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2.2 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2.3 梨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变化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生理生态要素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土壤水分调节对果树植株形态的影响
        1.1 果树根生长形态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反应及适应性
        1.2 果树茎与新梢生长形态等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反应及适应性
        1.3 果树叶生长形态等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反应及适应性
        1.4 土壤水分亏缺调节对果树花芽分化、开花坐果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2 土壤水分调节与果树体内生理生化物质的反应及适应性
        2.1 土壤水分亏缺引起果树植株叶片气孔行为变化
        2.2 土壤水分调节对果树蒸腾速率和蒸腾强度的影响
        2.3 土壤水分胁迫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2.4 土壤水分亏缺胁迫对果树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2.5 土壤水分胁迫对果树细胞溶质积累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2.6 土壤水分胁迫对果树活性氧及保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2.7 土壤水分胁迫对果树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2.8 土壤水分亏缺调节对果树细胞内遗传信息的响应
    3 土壤水分调节与节水灌溉
        3.1 节水灌溉理论
        3.2 节水灌溉对作物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3.3 节水灌溉的生理机制
        3.4 节水灌溉程度的研究
        3.5 节水灌溉有效时期的研究
        3.6 土壤水分调节的监测与土壤水分胁迫指数的确定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方法
    1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和设计
    3 整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根茎叶生长与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第一节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根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茎叶生长形态和枝梢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根系和叶片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叶片氨基酸和多胺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活性氧代谢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果实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柑橘生理生态要素指标与红壤水分及其气象环境因子关系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柑橘生理生态要素指标与红壤水分的主成分分析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供试柑橘园区红壤水分与气象环境因子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柑橘生理生态要素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致谢

(9)拉瑞尔(Larrea tridentata)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植物抗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植物抗旱性类型
        1.1.2 植物抗旱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1.3 水分胁迫的研究方法
        1.1.4 植物抗旱性主要综合评定方法
        1.1.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1.6 发展趋势
    1.2 LARREA TRIDENTATA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L. tridentata 的地理分布
        1.2.2 L. tridentata 生长地的物候条件
        1.2.3 L. tridentata 生理生态特点
        1.2.4 L. tridentata 经济实用价值及应用前景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试验地概况、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
        2.2.4 植被
        2.2.5 土壤概况
        2.2.6 水文
    2.3 试验的技术路线
    2.4 试验设计
3 种子发芽与抗旱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方法
        3.1.2 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分胁迫下发芽率的变化
        3.2.2 水分胁迫下发芽势的变化
        3.2.3 水分胁迫下发芽速度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变化
    3.3 小结
4 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4.1 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根系与抗旱性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5 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
    5.1 水分生理与抗旱性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光合生理指标与抗旱性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与结论
    5.3 具有生物学活性物质含量与抗旱性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
    5.4 叶片矿质养分与抗旱性
        5.4.1 材料与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4.3 小结
6 L.TRIDENTATA 整体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6.1 评价方法
        6.1.1 耐旱机理评价方法
        6.1.2 整体抗旱性评价指标体系
    6.2 综合评价结果
        6.2.1 L. tridentata 耐旱机理的判定
        6.2.2 耐旱性综合评价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本研究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7.2.2 研究存在的不足
        7.2.3 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符号说明
图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孙向阳教授简介
副导师王保平研究员简介
致谢

(10)泡桐生长性状及在苏北平原林农间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泡桐的地理分布
    2.2 泡桐新品种引进情况
    2.3 泡桐生理研究
        2.3.1 泡桐土壤条件的研究
        2.3.2 泡桐温度条件的研究
        2.3.3 泡桐水分条件的研究
    2.4 泡桐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2.5 桐农间作系统效益的研究
        2.5.1 桐农间作模式的研究
        2.5.2 对小气候特征的影响
        2.5.3 对光能利用特征的影响
        2.5.4 对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2.5.5 对土壤环境特征的影响
        2.5.6 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5.7 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2.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研究区及样地概况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野外测定
        4.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4.2.3 样品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桐杨农间作地土壤调查
        5.1.1 土壤物理性质
        5.1.2 土壤化学性质
        5.1.3 土壤各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2 桐杨农间作地泡桐、杨树及农作物生长性状研究
        5.2.1 间作地泡桐、杨树生长性状研究
        5.2.2 间作地泡桐、杨树、农作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研究
        5.2.3 间作地内各组分相关性研究
        5.2.4 系统中各成分 N、P 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3 不同条件下不同组分生长性状研究
        5.3.1 各树种物候期基本情况
        5.3.2 各树种在各物候期生长性状研究
        5.3.3 各树种生长优劣研究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桐杨农间作地土壤调查结果
        6.1.2 间作地泡桐、杨树、农作物生长状况研究结果
        6.1.3 不同条件下不同组分生长性状研究结果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四、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D]. 蒋承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亚热带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研究[J]. 刘鸿宇,蒋承雨,蓝琳,李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12)
  • [3]泡桐人工林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与土壤养分特征研究[D]. 李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不同根库容量对泡桐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差异[D]. 付梦瑶.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5]泡桐无性系苗期生长发育与光合动态规律研究[D]. 贾惠文.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6]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苗期泡桐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D]. 秦晓东. 广西大学, 2016(02)
  • [7]土壤水分对梨树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孙继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生理生态要素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周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拉瑞尔(Larrea tridentata)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D]. 张香凝.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泡桐生长性状及在苏北平原林农间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麻婷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泡桐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