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力矩伺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伺服压机,偏心力矩,抗偏载
力矩伺服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19)在《22 000 kN高效智能伺服压力机的智能偏心力矩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22 000 kN高效智能伺服压力机的智能偏心力矩检测系统,着重介绍了该伺服压机的抗偏载结构和智能偏心力矩检测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检测偏心力矩,保护压机和模具,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S2期)
姜仁华,刘闯,宁银行[2](2019)在《雷达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摩擦力矩补偿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部扰动因素影响下,时变的摩擦扰动使得雷达伺服系统在低速跟踪扫描或成像定位跟踪时出现爬坡或停止运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雷达系统位置跟踪精度。在雷达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摩擦力对伺服跟踪精度的影响。根据机载雷达伺服系统环境多变的特点,引入温度和扰动影响因子,改进LuGre动态摩擦模型,设计出自适应摩擦力矩补偿控制策略,辨识了摩擦模型的参数,并结合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理论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系统稳定的控制参数。通过对所提出的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控制器对时变的摩擦力矩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可以减少系统低速的爬行现象。在满足雷达系统跟踪精度要求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摩擦力矩对雷达伺服系统低速跟踪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吴琛浩,岳继光,王栗,苏永清,张激扬[3](2019)在《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神经网络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力矩陀螺(CMG)是一种具有力矩放大特性的惯性执行机构,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航天器姿态控制。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控制力矩陀螺能够输出大力矩,并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指向精度,而柔性基座正是制约这一性能指标的客观环境因素。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基于框架伺服系统的强耦合、非线性特性,推导了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的传递函数,实现了解耦和降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的控制方案。该方案引入了CMG系统中柔性基座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传统PID控制器构成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对比,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显着提高框架伺服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并且有效抑制力矩扰动的影响,具有强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訚耀保,李聪,李长明,陆亮[4](2019)在《力矩马达气隙误差对电液伺服阀零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惠斯通电桥分析伺服阀力矩马达磁路,建立了气隙分布状态与伺服阀零偏之间的关系,当气隙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时,力矩马达不存在零偏,反之则存在零偏.建立考虑气隙误差时的力矩马达模型,得到了不对称气隙时的磁通规律、气隙误差与伺服阀零偏、压力增益以及流量增益之间的关系,发现当力矩马达气隙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时气隙误差仅影响伺服阀增益,气隙不对称时伺服阀会产生零偏,且伺服阀压力增益和流量增益会随力矩马达气隙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秦佳城,张林灵,董祺,喻洪流[5](2019)在《基于伺服电机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力矩交互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实现上肢康复机器人主动训练中力矩控制的精确性,设计一种基于伺服电机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力矩交互控制系统。方法首先利用叁自由度中央驱动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实验平台建立由运动意图采集模块和伺服力矩控制模块组成的力矩交互系统;再通过建立上肢动力学模型提出上肢助力训练算法;最后通过力矩响应实验、运动意图检测实验。结果依据在一定电流输入范围内,输出力矩能够保持稳定,验证了基于直流伺服电机实现助力训练方法的可行性。采用伺服力矩控制模块在目标力矩设定后,输出力矩在1 ms时间内能够达到设定的目标值并能够保持稳定,目标力矩响应的实时性良好,由此可以得出力矩交互控制方法达到了人机力矩交互稳定的结果。结论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力矩交互控制方法可以在主动训练中实现较为精确的力矩控制。(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张健[6](2019)在《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力矩马达电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力矩马达电磁特性对衔铁受力响应影响问题,采用有限元技术,利用CST软件建立了力矩马达电磁特性仿真模型.设置不同线圈匝数和不同磁流体层厚度等边界条件,分别研究了力矩马达在基本结构组件条件下和对力矩马达内加入磁流体条件下的电磁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电流条件下在力矩马达内引入磁流体或增大线圈匝数都可增大衔铁所受电磁力,提高力矩马达电磁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郭鹏飞,史锐,费王华[7](2019)在《摩擦及惯性力矩对伺服控制机构设计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飞行器伺服控制机构的受力分析为例,通过对比传统运载火箭及导弹的伺服控制机构设计方法,提出能够从基础理论模型层次提高计算精度的考虑摩擦及惯性影响的改进伺服控制机构设计方法,并提出能够完成控制系统提出的控制舵角加速度及摩擦力矩要求的校验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冯伟,崔业兵,冀娟,曾凡铨,钱昌年[8](2019)在《一种应用于半闭环低刚度TVC伺服系统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型火箭发动机喷管刚度低、伺服系统呈半闭环结构导致的伺服系统谐振和快速性之间难以调和的问题,以上面级电动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机构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谐振抑制控制方法,引入力矩反馈使伺服机构具有力矩控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具有比陷波算法更优的谐振抑制能力,运算量并未增加,且涉及的参数均可通过测试得到,调试难度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导航定位与授时》期刊2019年01期)
王乐叁[9](2018)在《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驱动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用于在半实物仿真条件下为传动设备模拟负载力矩,是保证设备生产、制造及研发的重要环节。随着各类传动设备机动性与精确性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对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系统的数学模型为谐振环节,且负载力矩给定与承载系统主动运动导致的强外部干扰形式复杂,使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加载精度、稳定性与加载带宽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加载电机驱动器、电流控制策略、速度控制策略以及负载力矩控制策略入手,对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展开研究,寻求进一步提高动态响应性能、加载精度、稳定性与加载带宽的方法,为更高加载性能的实现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技术参考。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的本质为能量的传递,因此加载电机驱动器的能量传递速度对系统的动态响应有直接影响。本文首先将加载电机驱动器的能量传递过程与电流环数学模型相结合,分析了驱动器的能量传递速度对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矩阵变换器与背靠背双PWM变流器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说明了矩阵变换器对于改善系统动态响应的优势。针对矩阵变换器的应用,对输入滤波器进行了设计,进一步保证了系统的动态响应,同时保证了系统功率变换与电压传输的效率。最后,通过系统电流与速度的响应波形,验证了应用矩阵变换器的有效性。矩阵变换器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能量传递速度,但是同时增加了高精度电流控制的实现难度。因此,本文进一步对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换流策略与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对间接空间矢量调制的矢量序列进行了优化,并改进了电压型换流策略,有效抑制了窄脉冲与换流延时的影响,保证了系统在加载电机低速运行状态下的加载性能。同时,将扩张状态观测器引入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控制策略,与“PI控制+电流交叉解耦”相结合,对d-q轴外部干扰与电机参数变化进行了实时补偿,进一步保证了系统在动态加载条件下的电流控制精度。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矩阵变换器调制策略、换流策略与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速度控制策略同样对系统的动态响应、稳定性与加载带宽有直接影响。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的输出为负载力矩,外部扰动为承载系统的主动运动,数学模型为谐振环节,均与传统电力传动系统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此问题,本文将比例环节、负载力矩补偿环节与速度给定前馈环节相结合,提出了适用于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的二自由度状态空间速度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跟踪性能与多余力矩抑制性能,同时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光电编码器速度检测误差与摩擦力矩的影响进行抑制,进一步保证了系统的加载精度。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二自由度状态空间速度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研究,根据频谱加载方式,对基于比例谐振控制的负载力矩控制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建立系统的离散数学模型,为负载力矩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将相角补偿环节引入比例谐振控制器,根据系统的奈奎斯特图与零、极点分布,分别对正弦梯度加载与非正弦加载条件下的负载力矩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与分析。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比例谐振控制的负载力矩控制策略,在加载梯度仅为0.3N·m/°的情况下,将系统的加载带宽提高至20Hz,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加载精度、稳定性与加载带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1-01)
陈锋[10](2018)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型农业、医疗系统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对负载模拟器需求及其核心控制技术要求越来越大。被动式力矩伺服控制技术作为负载模拟器核心技术,研究和发展被动式力矩伺服控制技术是完全有需求和必要的。与此同时,在传统电机工业的发展中,电机测试技术的推进,可以优化改良电机系统性能,而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作为测式技术的基石,所以本文对电机测试系统中加载电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根据转矩平衡方程的数学模型可知通过合理调节被测电机负载转矩可以对等效惯量模拟。为了验证这一猜想,需要搭建相应的模拟平台并进行仿真实验与仿真波形分析。为了使测试系统始终具备良好的动态响应,对系统转动惯量进行了辨识。目前在线辨识精度较高的两种方法:带遗忘因子的最小二乘与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算法来。在Simulink平台上分别搭建两种辨识算法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对电机惯量辨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来选定最佳的在线辨识算法。设计转矩速度曲线拟合(Fitting of torque speed curve,FOTSC)控制算法的仿真模型。根据该算法的数学模型可知,将该算法引入到被动式力矩伺服控制系统并实时惯量辨识,然后通过合理调节负载转矩和速度控制器,让加载电机可以对转动惯量与负载力矩无静差模拟。然后在搭建的仿真模型中验证上述猜想。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中硬件部分将采用TI公司的DSPx28335芯片作为主控芯片,然后通过CCS6.0仿真调试平台,来检验FOTSC控制算法的优良性。实验具体步骤将分为叁步:第一步将进行满载高速实验,第二步将进行满载低速实验,第叁步将进行切载实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力矩伺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外部扰动因素影响下,时变的摩擦扰动使得雷达伺服系统在低速跟踪扫描或成像定位跟踪时出现爬坡或停止运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雷达系统位置跟踪精度。在雷达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摩擦力对伺服跟踪精度的影响。根据机载雷达伺服系统环境多变的特点,引入温度和扰动影响因子,改进LuGre动态摩擦模型,设计出自适应摩擦力矩补偿控制策略,辨识了摩擦模型的参数,并结合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理论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系统稳定的控制参数。通过对所提出的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控制器对时变的摩擦力矩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可以减少系统低速的爬行现象。在满足雷达系统跟踪精度要求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摩擦力矩对雷达伺服系统低速跟踪性能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矩伺服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22000kN高效智能伺服压力机的智能偏心力矩检测系统[J].机械设计.2019
[2].姜仁华,刘闯,宁银行.雷达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摩擦力矩补偿控制策略[J].机械工程学报.2019
[3].吴琛浩,岳继光,王栗,苏永清,张激扬.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神经网络控制[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4].訚耀保,李聪,李长明,陆亮.力矩马达气隙误差对电液伺服阀零偏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秦佳城,张林灵,董祺,喻洪流.基于伺服电机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力矩交互控制系统[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6].张健.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力矩马达电磁特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郭鹏飞,史锐,费王华.摩擦及惯性力矩对伺服控制机构设计影响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8].冯伟,崔业兵,冀娟,曾凡铨,钱昌年.一种应用于半闭环低刚度TVC伺服系统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J].导航定位与授时.2019
[9].王乐叁.电动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驱动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陈锋.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