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虫论文-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

棉红铃虫论文-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棉红铃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铃虫,月相,温度,惩罚回归

棉红铃虫论文文献综述

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1](2019)在《月相和温度对棉红铃虫成虫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铃虫性诱剂,监测了湖南安乡地区2012—2015年红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并用一种基于非凸惩罚的稳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红铃虫的性诱蛾量与温度、月相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据中存在的离群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月相对棉红铃虫活动有显着影响,但诱蛾量与月球引力无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夜间光线越弱,红铃虫的诱蛾量越大;温度对红铃虫诱蛾量有显着抑制作用,15~35℃时,随温度的上升,红铃虫诱蛾量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玲[2](2017)在《长江流域棉红铃虫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铃虫Pectinophora gassypiell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害虫之一,曾经长时间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造成严重危害。自该区域种植转Bt基因棉花(以下简称Bt棉)以来,红铃虫群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随着Bt棉种植比例的不断上升,已经检测到该区域田间红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下降。为了寻找有效抑制红铃虫对Bt棉抗性发展的方法,本文从长江流域棉区采集红铃虫田间个体,将其与室内抗性个体进行单对配对,从中筛选并纯化出了多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了这些品系对Cry1Ac蛋白的抗性机理及其遗传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从田间筛选并纯化了4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分别为AQ65、AQ47、AQ189与JL88,这4个品系对Cry1Ac原毒素蛋白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04、220、254与289倍,并且均为常染色体偏隐性遗传;其中AQ65、AQ47与AQ189品系对Cry2Ab有低水平的交互抗性(分别为2.60、2.09与1.82倍),而JL88品系对Cry2Ab没有交互抗性。2)这4个抗性品系均是PgCad发生突变且该突变与Cry1Ac抗性完全连锁。与敏感红铃虫PgCad相比,Pg Cad189与PgCad88的基因组DNA分别插入了一个234 bp与3370 bp的片段,PgCad47缺失了一个314 bp的片段,而PgCad65则既缺失了549 bp又插入了198 bp。3)针对4个抗性品系Pg Cad的突变位点设计了8对特异性引物,用于检测4种抗性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2012-2015年长江流域红铃虫的抗性基因频率检测结果表明:Pg Cad47、PgCad189与Pg Cad88在田间的平均频率分别为0.0003、0.0002与0.0003,并且4年间没有显着性差异。4)所有品系均能在常规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4个抗性品系亦能在转Cry1Ac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但其存活率低于常规棉棉铃并且发育历期显着延长、蛹重显着降低;而敏感品系则不能在转Cry1Ac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5)将红铃虫PgCad基因与GFP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在TnH5昆虫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并定位:表达敏感红铃虫PgCad-GFP的TnH5细胞对Cry1Ac活化蛋白的半效应浓度(EC_(50))为6.79μg/ml,表达抗性红铃虫钙粘蛋白的TnH5细胞EC_(50)均大于40μg/ml;敏感红铃虫的PgCad-GFP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而对于抗性红铃虫,除了PgCad88A-GFP能定位到细胞膜上外,PgCad47-GFP、PgCad65-GFP滞留在内质网上,PgCad189-GFP主要定位在囊泡上。6)红铃虫成虫饲喂Cry1Ac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40与160μg/ml Cry1Ac蛋白的抗、感品系产卵期均显着缩短、产卵量显着下降,但成虫寿命、产卵率、产卵前期与卵孵化率没有差异。当蜂蜜水中的Cry1Ac蛋白提高到160与640μg/ml Cry1Ac时,与对照组相比,抗、感品系的成虫寿命均显着缩短,并且抗性成虫的寿命显着高于敏感成虫。上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红铃虫携带着Bt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主要是钙粘蛋白等位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其抗性基因频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且对Cry2Ab有低水平甚至没有交互抗性。这些研究结论的取得,为延缓长江流域红铃虫对Bt棉抗性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红铃虫对Bt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明坤,杨兆光,乔艳艳,杨磊,崔金杰[3](2016)在《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后棉红铃虫的发生变化,为该类棉田棉红铃虫的防治提供风险评估。2010~2015年于棉红铃虫二代、叁代发生期对转基因抗虫棉进行青铃剥查,调查棉铃受棉红铃虫的为害情况,结果显示: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年限的增加,棉红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耐受性增强,为害棉花的各项指标加重,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有加重的趋势,且叁代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明显高于二代。(本文来源于《棉花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孙浩,舒茂,赵雷修,周凡蕊[4](2013)在《棉红铃虫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同源模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信息素结合蛋白。Procheck、Verify_3D、Errat、ProSa2003等程序的评价结果表明模建结构是可靠的。模建结构显示棉红铃虫的信息素结合蛋白由6个α-螺旋和连接这些螺旋的回折构成,底物结合口袋成锥形。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叁个对结构起稳定作用的二硫键。(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蔡浩勇,黄联联,杨素梅[5](2009)在《棉红铃虫发生规律、特点及其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红铃虫别名红虫子、棉花虫,其危害特点是专袭棉花的"生殖系统"(蕾、花、铃)、专蛀棉桃。本文通过介绍棉红铃虫发生概况,分析其发生规律、特点和防治对策,以供大家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09年08期)

王太政[6](2009)在《棉红铃虫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棉红铃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为害症状,并总结了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9年02期)

吴金萍,武怀恒,万鹏,黄民松[7](2008)在《棉红铃虫人工饲料饲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4种饲料配方饲养红铃虫。结果表明,以取食A、B配方的红铃虫幼虫成活率最高,分别为65.0%和68.1%;取食A配方的幼虫期最短,为18.57 d,平均蛹重18.7 mg,与红铃虫田间种群及Adkisson饲养的蛹重差别不大,可以满足室内试验需要;经过连续4代饲养后,含麦胚的饲料配方可以使幼虫期稳定在19 d左右、蛹重稳定在18 mg以上,是目前能够稳定人工饲养红铃虫的最合适饲料。(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7期)

刘玉娣,吴孔明,郭予元[8](2007)在《棉红铃虫种群遗传和入侵来源的核DNA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一种世界性的棉花害虫,广泛分布于北纬40度以南的各产棉国家。中国植棉约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引入、种植时间最长的是亚洲棉。原产印度的亚洲棉经缅甸、泰国、越南传入我国南方一带,12世纪发展到长江流域,以后又向黄河流域扩展,以至到达辽河流域。1865年又引种美棉,即陆地棉。红铃虫在科学文献上最早的记载是1843年山达司(Saunders)的报告,美国在1865年时就已遭受红铃虫的严重为害,而我国有关红铃虫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08年清朝农工商部刊印的《棉花图说》一书。对于红铃虫何时从何地传入我国因缺乏资料记载而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为了研究入侵中国的棉红铃虫的来源以及入侵物种棉红铃虫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的分化及演变情况。我们对中国、巴基斯坦和美国的14个地点进行了样本采集。国内9个种群采自长江流域,分别采自湖北潜江,湖南安乡,江苏句容,安徽冬至,湖北黄岗,江西九江,湖北武汉,四川简阳和湖北天门。巴基斯坦2个种群来自Tandoiam和Kamaro sharif。美国的3个种群来自Arizona,Imperial Valley和Palo VerdeValley。我们通过对红铃虫的基因组DNA文库进行筛选,共富集到13个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14个采样点的527个个体的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种群在6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丰富度高于巴基斯坦和美国种群。14个种群均存在明显的杂合子缺失现象,无效扩增是最重要的原因。F_(ST)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巴基斯坦和美国种群之间存在显着的分化。系统发生关系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显示中国、巴基斯坦和美国种群形成3群,9个中国种群分为2支。稀有等位基因和共有等位基因以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表明中国种群仅部分来源于巴基斯坦和美国。综合各种分析,基于微卫星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中国的棉红铃虫是多源入侵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2-07)

曾华兰,叶鹏盛,何炼,李琼芳,韦树谷[9](2006)在《四川棉花品种(系)抗棉红铃虫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网室接虫鉴定法评价了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的棉花品种(系)对棉红铃虫的抗性情况。结果表明:22个供试品种(系)中,抗虫性指标达到四川省品种审定标准(抗)的有20个,占总参试品种的90.9l%,棉子害减退率达40.98%-72.14%。其中,GA18×R128、R0364、绵A×MR9 等8个品种(系)的抗棉红铃虫性突出,这些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将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8-01)

薛金山[10](2005)在《巧防越冬棉红铃虫》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红铃虫以第叁代老熟幼虫在棉铃或棉枝中越冬,也有少数分散在田边地角草皮内越冬。据调查:越冬棉红铃虫在棉籽内占80%,在枯铃内占15%。1千克棉籽在一般年份藏虫140-180头,重发年可达300-400头。因此,防治越冬棉红铃虫,可以降低来年虫源基数,是防治棉红铃虫的重要(本文来源于《农村新技术》期刊2005年12期)

棉红铃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铃虫Pectinophora gassypiell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害虫之一,曾经长时间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造成严重危害。自该区域种植转Bt基因棉花(以下简称Bt棉)以来,红铃虫群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随着Bt棉种植比例的不断上升,已经检测到该区域田间红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下降。为了寻找有效抑制红铃虫对Bt棉抗性发展的方法,本文从长江流域棉区采集红铃虫田间个体,将其与室内抗性个体进行单对配对,从中筛选并纯化出了多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了这些品系对Cry1Ac蛋白的抗性机理及其遗传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从田间筛选并纯化了4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分别为AQ65、AQ47、AQ189与JL88,这4个品系对Cry1Ac原毒素蛋白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04、220、254与289倍,并且均为常染色体偏隐性遗传;其中AQ65、AQ47与AQ189品系对Cry2Ab有低水平的交互抗性(分别为2.60、2.09与1.82倍),而JL88品系对Cry2Ab没有交互抗性。2)这4个抗性品系均是PgCad发生突变且该突变与Cry1Ac抗性完全连锁。与敏感红铃虫PgCad相比,Pg Cad189与PgCad88的基因组DNA分别插入了一个234 bp与3370 bp的片段,PgCad47缺失了一个314 bp的片段,而PgCad65则既缺失了549 bp又插入了198 bp。3)针对4个抗性品系Pg Cad的突变位点设计了8对特异性引物,用于检测4种抗性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2012-2015年长江流域红铃虫的抗性基因频率检测结果表明:Pg Cad47、PgCad189与Pg Cad88在田间的平均频率分别为0.0003、0.0002与0.0003,并且4年间没有显着性差异。4)所有品系均能在常规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4个抗性品系亦能在转Cry1Ac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但其存活率低于常规棉棉铃并且发育历期显着延长、蛹重显着降低;而敏感品系则不能在转Cry1Ac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5)将红铃虫PgCad基因与GFP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在TnH5昆虫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并定位:表达敏感红铃虫PgCad-GFP的TnH5细胞对Cry1Ac活化蛋白的半效应浓度(EC_(50))为6.79μg/ml,表达抗性红铃虫钙粘蛋白的TnH5细胞EC_(50)均大于40μg/ml;敏感红铃虫的PgCad-GFP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而对于抗性红铃虫,除了PgCad88A-GFP能定位到细胞膜上外,PgCad47-GFP、PgCad65-GFP滞留在内质网上,PgCad189-GFP主要定位在囊泡上。6)红铃虫成虫饲喂Cry1Ac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40与160μg/ml Cry1Ac蛋白的抗、感品系产卵期均显着缩短、产卵量显着下降,但成虫寿命、产卵率、产卵前期与卵孵化率没有差异。当蜂蜜水中的Cry1Ac蛋白提高到160与640μg/ml Cry1Ac时,与对照组相比,抗、感品系的成虫寿命均显着缩短,并且抗性成虫的寿命显着高于敏感成虫。上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红铃虫携带着Bt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主要是钙粘蛋白等位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其抗性基因频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且对Cry2Ab有低水平甚至没有交互抗性。这些研究结论的取得,为延缓长江流域红铃虫对Bt棉抗性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红铃虫对Bt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红铃虫论文参考文献

[1].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月相和温度对棉红铃虫成虫种群动态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

[2].王玲.长江流域棉红铃虫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3].明坤,杨兆光,乔艳艳,杨磊,崔金杰.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的影响[J].棉花科学.2016

[4].孙浩,舒茂,赵雷修,周凡蕊.棉红铃虫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同源模建[J].环境昆虫学报.2013

[5].蔡浩勇,黄联联,杨素梅.棉红铃虫发生规律、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

[6].王太政.棉红铃虫的发生与防治[J].农技服务.2009

[7].吴金萍,武怀恒,万鹏,黄民松.棉红铃虫人工饲料饲养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

[8].刘玉娣,吴孔明,郭予元.棉红铃虫种群遗传和入侵来源的核DNA研究[C].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9].曾华兰,叶鹏盛,何炼,李琼芳,韦树谷.四川棉花品种(系)抗棉红铃虫性评价研究[C].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06

[10].薛金山.巧防越冬棉红铃虫[J].农村新技术.2005

标签:;  ;  ;  ;  

棉红铃虫论文-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