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秀体溞论文-刘平

模糊秀体溞论文-刘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糊秀体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秀体溞,杂交,微卫星,种群遗传学

模糊秀体溞论文文献综述

刘平[1](2017)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秀体溞属种间杂交及模糊秀体溞种群遗传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的秀体溞属(Diaphanosoma)为对象,利用中性遗传标记手段探讨其生物地理格局,分析隐种或杂交种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模糊秀体溞(D.dubium)为例,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开发其微卫星引物,结合线粒体分子标记分析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空间的遗传结构,探讨种群遗传分化的可能机制;同时结合空间信息,分析模糊秀体溞β遗传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贡献因子。共采集79个秀体溞种群用于种类多样性分析,2个种群来自欧洲的匈牙利,5个种群来自印度尼西亚,3个种群来自菲律宾,3个种群来自泰国,2个种群来自越南,2个种群来自柬埔寨,其余62个种群均来自中国。除以上79个种群外,另有54个模糊秀体溞种群都采自中国,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分析。我们首先用形态学的方法对亚洲地区秀体溞属展开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然后获得不同物种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间隔序列ITS2的序列,通过DNA分类检验与分子系统发生检验等方法来评估杂交对于线粒体与核序列不一致(mitonuclear discordance)现象的解释。通过自动条形码间隔探索(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ABGD)、泊松树进程(Poisson Tree Processes,PTP)和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GMYC)叁种不同的方法界定秀体溞的物种数目。对于COI序列,ABGD和GMYC描述出7个与形态学分类相一致的物种。对于ITS2序列,仅ABGD描述出7个与形态学分类相一致的物种。PTP对于两种序列数据集都不能恰当地界定物种。结果表明:(1)秀体溞中存在隐种;(2)扩增的所有个体中有6%出现线粒体与核序列不一致;(3)杂交是最可能解释线粒体与核序列不一致的原因;(4)存在潜在的杂交遗传物种。遗传多样性格局的分析说明,秀体溞不仅仅是在生态学角度,在进化角度上也扮演着热带Daphnia的重要作用。针对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模糊秀体溞,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建立其基因组文库,从中筛选出31对稳定可变的微卫星位点,通过4个自然种群检验其哈迪温伯格平衡。该31对引物对于秀体溞属内的其他物种也同样适用,不同物种之间的等位基因都有所差异。在所有引物中,我们选择11对用于热带种群遗传学分析,以证实引物的实用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长青水库和湛江东海岛),其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这表明,开发的引物适用于对热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利用开发的11对微卫星引物和线粒体COI序列研究热带亚热带地区54个模糊秀体溞的种群遗传结构。对于COI序列,总共成功扩增552条序列,获得98条单倍型。对于微卫星标记,总共分析了54个种群的1674个个体。模糊秀体溞没有明显的种群结构,其种群主要由年轻种群组成,环境与空间不能显着解释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以持续的奠基者事件与优先者效应为基础的垄断假说可能不适用于模糊秀体溞。基于线粒体单倍型的分析表明,模糊秀体溞个体能进行长距离的扩散,最大扩散距离达3600 km。基于线粒体DNA单倍型,我们未发现局部贡献β多样性(Local Contributions to Beta Diversity,LCBD)显着差异的种群;而基于微卫星基因频率分析,存在局部贡献β多样性(LCBD)显着的种群,它们主要位于热带水库以及沿海岛屿地区,这与模糊秀体溞的种间杂交有关。空间因子对β遗传多样性的解释显著高于环境因子解释,表明扩散所形成的基因流是影响模糊秀体溞的β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秀体溞传播方向为东西走向,河流可能是提供秀体溞传播的主要途径。模糊秀体溞的种群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遗传多样性高。模糊秀体溞种群之间同时具有长距离和短距离扩散。从模糊秀体溞的中心种群到边缘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趋势,种群扩张主要通过分层扩散。(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5-01)

陈花,程丹,徐磊,林秋奇,韩博平[2](2011)在《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 dubium)和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在广东水库中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秀体溞(Diaphanosomaspp.)是华南地区水库中枝角类的优势属.于2000年对广东省19座大中型水库丰水期和枯水期2次采样和2001-2006年对飞来峡水库、新丰江水库和大镜山水库分别进行了16、12和7次采样.这19座水库的样品中,5座水库仅有模糊秀体溞(D.dubium),8座水库仅有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2个种在6座水库中同时存在.模糊秀体溞与奥氏秀体溞所占居的生境有明显差异,以模糊秀体溞为优势种的水体主要为富营养化水库,以奥氏秀体溞为优势种的水体则多为贫营养水体.在数量上,丰水期秀体溞的丰度高于枯水期.模糊秀体溞和奥氏秀体溞在形态、食物需求和对鱼类捕食的逃避能力上的差别决定了它们在水库中的分布差异.(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尹娟,韩博平[3](2008)在《食物浓度对模糊秀体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秀体溞是热带水体中枝角类的主要优势种,它在竞争及对热带水体的适应方面的优势尚不清楚.本文以模糊秀体溞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食物浓度下其生长和繁殖的特点,探讨模糊秀体溞成热带水体优势种的原因.以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浓度梯度设为0.05mg/L、0.1mg/L、0.3mg/L、0.6mg/L和1.0mg/L.小球藻浓度为0.05mg/L的培养液中,模糊秀体溞存活率很低且未观察到繁殖现象.其它4个浓度小球藻喂养的模糊秀体溞体长生长率和最大体长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体长分别达到1.087mm、1.125mm、1.225mm、1.313mm;食物浓度对模糊秀体溞的胚胎发育时间,平均寿命,个体累计产幼数无显着影响;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模糊秀体溞初次怀卵体长显着增加,繁殖前期的历时相应缩短,平均每胎产幼数增加;内禀增长率随食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达到0.6mg/L后比较稳定.浓度为0.6mg/L时,模糊秀体溞的净生殖率也达到最大值.1.0mg/L组的世代时间最短,内禀增长率接近最大值.0.6mg/L和1.0mg/L为模糊秀体溞生长比较适宜的食物浓度.热带自然水体中,模糊秀体溞相对其它浮游动物个体小和怀卵率低的现象并非食物不足所致;食物充足条件下的最大成体的个体大小与野外样品接近,也说明自然水体中捕食并没有显着影响成体的个体大小.模糊秀体溞体型较小、身体透明、行动敏捷,容易逃避鱼类的捕食,可能是模糊秀体溞能在食物丰富的热带水体中,特别是透明度较低的富营养化湖泊中能够成为枝角类中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模糊秀体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秀体溞(Diaphanosomaspp.)是华南地区水库中枝角类的优势属.于2000年对广东省19座大中型水库丰水期和枯水期2次采样和2001-2006年对飞来峡水库、新丰江水库和大镜山水库分别进行了16、12和7次采样.这19座水库的样品中,5座水库仅有模糊秀体溞(D.dubium),8座水库仅有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2个种在6座水库中同时存在.模糊秀体溞与奥氏秀体溞所占居的生境有明显差异,以模糊秀体溞为优势种的水体主要为富营养化水库,以奥氏秀体溞为优势种的水体则多为贫营养水体.在数量上,丰水期秀体溞的丰度高于枯水期.模糊秀体溞和奥氏秀体溞在形态、食物需求和对鱼类捕食的逃避能力上的差别决定了它们在水库中的分布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糊秀体溞论文参考文献

[1].刘平.热带亚热带地区秀体溞属种间杂交及模糊秀体溞种群遗传学[D].暨南大学.2017

[2].陈花,程丹,徐磊,林秋奇,韩博平.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dubium)和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在广东水库中的分布特征[J].湖泊科学.2011

[3].尹娟,韩博平.食物浓度对模糊秀体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J].湖泊科学.2008

标签:;  ;  ;  ;  

模糊秀体溞论文-刘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