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草甸论文-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

沼泽草甸论文-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

导读:本文包含了沼泽草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蒸散,高寒沼泽草甸,叁江源区

沼泽草甸论文文献综述

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1](2019)在《叁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日蒸散估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作为重要的水文特征参数,是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和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在高寒地区应用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大型蒸渗仪等方法获取大范围实际蒸散较为困难。本研究通过高原地区辐射模型的比较、波文比系统观测,构建基于常规气象要素的高寒沼泽草甸实际蒸散模型,为高寒区域沼泽草甸大范围蒸散估算提供可能。研究结果表明,左大康辐射模型(ZUO)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日辐射模拟效果最佳;采用FAO56P-M,Priestley-Taylor,Hargreaves,Makkink等方法建立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日蒸散量估算参考蒸散量与实际蒸散量之间的经验模型,通过比较4种经验模型的RMSE,MAE和AI,发现经验模型FAO56P-M,Makkink,Priestley-Taylor和Hargreaves都可以很好的估算高寒沼泽草甸的实际蒸散,其中FAO56P-M,Priestley-Taylor和Makkink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Hargreaves模型。(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洋,全明英,申卫丹,任晓冬[2](2019)在《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及其环境响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度分别为40 cm(OTC1)和80 cm (OTC2)的开顶式透明小室(Open-top chambers,OTC)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增温处理,研究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的CO_2排放强度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以及环境控制机理。结果显示:在平均气温分别提高2. 79℃(OTC1)和4. 96℃(OTC2)的条件下,对照(CK)及2种不同幅度增温处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同时在8月达到峰值,分别为123. 6、142. 3、166. 2 g C/(m2·month); CO_2的年排放通量也表现出随增温幅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即OTC2(684. 1 g C/(m2·year))>OTC1(580. 7 g C/(m2·year))>CK(473. 3 g C/(m2·year))。通径分析显示,5 cm土温是影响CK、OTC1和OTC2叁个系统CO_2排放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年勇,马玉寿,李世雄,王彦龙,王晓丽[3](2019)在《夏季放牧对大通河上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放牧对大通河上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在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一高寒沼泽草甸草场进行连续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高寒沼泽草甸休牧一年后,草地植被株高、优良牧草盖度、地上植物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草地状况有较大改善;放牧显着降低草地植物株高、地上植物量和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P<0.05),豆科和杂类草植物量略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草地植物总盖度、各经济群落的分盖度、地下植物量、土壤含水量均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土壤养分中,全钾和速效氮略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均不显着降低(P>0.05)。(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奚晶阳,白炜,尹鹏松,刘永万[4](2019)在《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设置CK(对照点)、T_1(增温1.5—2.5℃)、T_2(增温3—5℃)3种处理,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T_1增温显着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生成,T_2增温幅度过大,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导致这种促进效果在T_2内不显着。(2)T_1, T_2增温均使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降低, T_1增温促进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的生成,但这种促进效果在T_2内并不显着。(3)T_1, T_2增温均使得0—2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 20—30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明显变化。(4)模拟增温促进了长江源高寒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的生成,并且增温幅度越大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T_1增温促进了地下生物量的生成,T_2增温幅度过大,对地下生物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这种促进作用有所抑制。(5)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叁者碳组分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白炜,奚晶阳,王根绪[5](2019)在《短期增温与施氮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TC)和外源氮素添加的方式,研究了气温升高、氮沉降增加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施氮及其交互作用通过促进植物生物量积累、增加微生物数量与活性以及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对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均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呼吸与单一环境因子间符合指数或二次多项式关系,但两种关系的显着性随着样地处理方式趋向复杂而逐渐降低;由于沼泽草甸充足的水分条件,气温和土壤温度共同决定了不同处理内80%的生态系统呼吸变异;增温使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显着增加,但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上升;施氮使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但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着;增温同时施氮使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显着上升,但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变化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马瑞[6](2017)在《尕海退化沼泽草甸湿地凋落物分解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凋落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在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凋落物分解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连接着生物有机体的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分解及营养元素的释放。沼泽化草甸湿地作为一种典型的沼泽湿地,近年因人为不合理活动对沼泽化草甸湿地造成干扰,使植被退化严重,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因此本文以不同植被退化阶段的沼泽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016年5-9月的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及其他营养动态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沼泽化草甸湿地植被的退化抑制了凋落物的分解,变化差异性显着(p<0.01)。根据Olson模型求得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未退化(0.0051)>轻度退化(0.0047)>中度退化(0.0042)>重度退化(0.0039)。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凋落物干物质残留率总有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变化趋势,即在分解速率越快的情况下,凋落物干物质损失的越多。(2)随退化程度加剧,凋落物碳元素浓度变化显着(p=0.006<0.05,F=4.77);凋落物中碳元素浓度的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元素浓度均值分别为377.81±37.70g/kg、314.36±32.62g/kg、231.23±23.99g/kg、243.11±22.70g/kg,依次为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当退化程度不变,凋落物的有机碳浓度的变化趋势为30 d>60 d>90 d>120 d。凋落物碳元素绝对含量总体上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碳元素绝对含量的变化差异显着(p<0.05,F=15.278);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大体上也呈下降趋势,碳元素绝对含量的变化差异显着(p=0.031<0.05,F=3.324),均值分别为3.85±0.50g、3.22±0.39g、2.74±0.26g、2.31±0.25g,表现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沼泽化湿地凋落物中N元素浓度随退化程度加剧,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F=0.556)。但分解时间越长,凋落物N元素浓度变化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3<0.01,F=5.526)。凋落物中N元素绝对含量的变化随退化程度的加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F=0.516)。随分解时间增长,N元素绝对含量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11<0.05,F=4.155)。随分解时间增长,而退化程度不变的情况下,N元素绝对含量表现为30 d>60 d>90 d>120 d。(4)随退化程度加深、分解时间增长,P元素浓度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凋落物中P元素浓度的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F=10.895;p<0.05,F=9.468)。P元素绝对含量的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随退化程度加强、分解时间增加,绝对含量的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F=16.601;p=0.004<0.05,F=5.196)。(5)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和C:N呈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及C:P呈正相关关系。4种植被退化阶段凋落物的C:N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即处于同一退化阶段的凋落物,C:N的值总是30 d>60 d>90 d>120 d。随退化程度加剧,C:N总体上呈现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未退化。C:P的变化也呈下降趋势,且都在分解初期达到最大值。(6)淀粉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在同一土层深度下,随着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增加,在0~10 cm、10~20 cm、20~40 cm的各土层中,淀粉酶活性普遍降低,蔗糖酶活性偶有波动,且变化均有显着差异(p<0.05)。土壤淀粉酶、蔗糖酶活性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含量均有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毛亚辉[7](2016)在《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对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更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探究高寒草甸在气候变暖下土壤呼吸的变化情况,本文以青藏高原小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6月至2015年10月通过测定自然、增温状态下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探讨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变化及对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在整个观测期间,增温状态下土壤5cm、10cm、15cm温度较自然状态下分别高1.289℃、1.297℃、1.004℃。增温使土壤5cm、10cm体积含水量减小,使土壤15cm体积含水量增加;自然状态下土壤5cm、10cm、15cm体积含水量较增温状态下分别高0.522%、3.077%、-1.551%。增温使地上生物量增加了36.15%;使土壤0-5cm、5-10cm、10-15cm、15-20cm有机质含量分别较自然状态下低了2.17%、5.19%、3.28%、5.12%。2.在整个观测期间,增温状态下土壤呼吸速率为3.07±0.112μmol·m-2·s-1;自然状态下为2.273±0.097μmol·m-2·s-1自然状态和增温状态下土壤呼吸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测期间自然、增温状态下月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为Rs10<Rs9<Rs6<Rs8<Rs7;各月自然、增温状态下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差与温度均值差的变化趋势相近。3.在整个观测期间,温度对Rs的影响远高于体积含水量;自然、增温状态下土壤5cm温度均对RS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P<0.01);土壤10cm、15cm温度量变化随着气温降低对Rs的影响逐渐增大。通过对自然、增温状态下各月Rs与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偏相关分析发现,在6、7、8月土壤5cm温度、体积含水量互相抑制了其对Rs的影响,土壤l0cm、15cm同层温度、体积含水量互相促进其对Rs的影响;9、10月土壤5cm、10cm、15cm同层温度、体积含水量均互相促进其对Rs的影响。4.增温状态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最低值较自然状态下出现时间提前;最高值出现时间滞后。自然状态下,在7月末日照时长开始减少前,6月到7月土壤呼吸速率最低值、最高值出现时间均提前;从8月份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后,土壤呼吸速率最低值出现越来越晚,多在黎明前最低,有着显着的时间变化规律;增温状态下最低值和自然状态下的变化规律一致;自然、增温状态下的最高值大多出现在13:00-15:00。5.昼间增温状态下Rs高出自然状态下1.078μmol·m-2·s-1;夜间增温状态下Rs高出自然状态下0.411μmol·m-2·s-1。增温状态下各月土壤呼吸速率均为昼间大于夜间;自然状态下除10月外(夜间大于昼间),其余各月均为昼间大于夜间。自然、增温状态下昼间土壤呼吸速率分别贡献了土壤总呼吸的52.88%、57.93%。自然状态下昼间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对Rs的影响均高于夜间,增温状态下夜间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对Rs的影响高于昼间。6.土壤呼吸日变化上Q10值增温状态下大多高于自然状态;增温状态下Q10值与温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体积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自然状态下Q10值与温度相关性不显着(P=0.335),与体积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自然、增温状态下,土壤呼吸Q10值均为昼间大于夜间。在整个观测尺度上自然状态下土壤呼吸Q10值高于增温状态。(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刘光生,王根绪,孙向阳,陈国元[8](2015)在《长江源区沼泽草甸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地气间水能循环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气候变暖条件下的高寒生态系统水热过程和寒区流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采用开顶式温室(OTC)对长江源沼泽草甸进行模拟增温试验,分析了模拟增温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使得沼泽草甸生物量显着增加,使得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冻结起始时间推迟、融化起始时间提前,从而使融化期延长.室外对比样地在65 cm深度存在明显的干层,而OTC土壤水分随着深度加深不断降低.增温使得多年冻土浅层土壤具有更高的含水量,但并未导致表层土壤干化,这与沼泽草甸土壤浅层密集的根系层和具有较强的持水和保水能力的有机质层有关.(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5年03期)

宋广龙[9](2014)在《路基下沼泽草甸层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沼泽草甸层地区工程地质特征,以新疆兵团垦区沼泽草甸层试验路段为依托,探讨了该类地区路堤填筑过程中地基沉降发展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经验法沉降预测模型,给出了适合沼泽草甸层地基的沉降预测模型。最后,以预测沉降曲线与实际监测值对比,结果表明,双曲线法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该类地区路堤填筑时沉降预测。(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4年12期)

赵拥华,赵林,岳广阳,刘广岳,杜二计[10](2013)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沼泽草甸土壤CH_4氧化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H4氧化是影响CH4排放通量的主要过程之一,对CH4源汇效应起着重要作用.用实验室培养法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沼泽草甸土壤在-10、-5、0、5、10和18℃等6个温度条件下1~72h内CH4氧化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温条件下,各层土壤CH4氧化速率呈现"U"型分布特征,0~20cm高、20~80cm低、80~100cm高;负温条件下,各土层CH4氧化速率相对较低且无明显差异.-5、0、5、10和18℃时的CH4氧化速率分别是-10℃时的1.3、26.5、390.5、1 644.7和4 926.4倍,CH4氧化速率与温度之间呈现显着的指数关系.正温条件下,各深度平均的CH4氧化速率与时间呈现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但CH4氧化速率变化范围存在着差异,在0、5、10和18℃条件下,各土层平均CH4氧化速率变异率为510%、173%、244%和179%,0℃条件下的CH4氧化速率变异性最大.在正温条件下,CH4氧化速率与土壤pH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冻土冻结时,CH4氧化速率与土壤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3年05期)

沼泽草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高度分别为40 cm(OTC1)和80 cm (OTC2)的开顶式透明小室(Open-top chambers,OTC)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增温处理,研究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的CO_2排放强度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以及环境控制机理。结果显示:在平均气温分别提高2. 79℃(OTC1)和4. 96℃(OTC2)的条件下,对照(CK)及2种不同幅度增温处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同时在8月达到峰值,分别为123. 6、142. 3、166. 2 g C/(m2·month); CO_2的年排放通量也表现出随增温幅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即OTC2(684. 1 g C/(m2·year))>OTC1(580. 7 g C/(m2·year))>CK(473. 3 g C/(m2·year))。通径分析显示,5 cm土温是影响CK、OTC1和OTC2叁个系统CO_2排放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沼泽草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叁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日蒸散估算模型研究[J].草地学报.2019

[2].高洋,全明英,申卫丹,任晓冬.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及其环境响应机制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年勇,马玉寿,李世雄,王彦龙,王晓丽.夏季放牧对大通河上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4].奚晶阳,白炜,尹鹏松,刘永万.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生态科学.2019

[5].白炜,奚晶阳,王根绪.短期增温与施氮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6].马瑞.尕海退化沼泽草甸湿地凋落物分解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7].毛亚辉.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对增温的响应[D].青海师范大学.2016

[8].刘光生,王根绪,孙向阳,陈国元.长江源区沼泽草甸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模拟增温的响应[J].冰川冻土.2015

[9].宋广龙.路基下沼泽草甸层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J].北方交通.2014

[10].赵拥华,赵林,岳广阳,刘广岳,杜二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沼泽草甸土壤CH_4氧化速率研究[J].冰川冻土.2013

标签:;  ;  ;  

沼泽草甸论文-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