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玉米秸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质能源,秸秆降解,植物活性氧,降解效率
转基因玉米秸秆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林[1](2017)在《腐木和玉米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转基因菌1-5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当前,由于生物质能的可再生性的和无污染性使得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研究生物质能源。目前,能源微生物的研究多停留在筛选野生菌株,也有极少部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菌株使其对生物质有更高的降解效率。如把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等相关基因转入到毕赤酵母菌或者枯草芽孢杆菌等体内制成工程菌株,来降解植物的木质素。众所周知,不管是锰过氧化物酶,还是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都是通过改变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来促使酶分解木质素、纤维素或者半纤维素。但是,还没有人尝试通过构建植物活性氧蛋白酶载体,把活性氧相关基因转入受体菌株,构成工程菌株降解生物质。本研究尝试了把植物活性氧蛋白酶基因构建载体转入筛选出的合适的野生菌株,成功构建了转基因菌株,并探索调控植物活性氧代谢的酶降解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的能力。首先,本研究以生物质如腐木、秸秆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愈创木酚法和表型分离法,筛选同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或者木质素相关的潜在野生菌株。在该过程中,我们采集南阳师范学院东区校园、中区逸夫楼前花园、南阳市白河湿地公园和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法海禅寺周围的原始森林等地的不同种类腐木,以及南阳市北郊七里园乡赵官庄村和白塔村的玉米秸秆为实验材料。实验分两组进行,一组以腐木为实验材料,采用愈创木酚法筛选同降解木质素相关的野生菌株;另一组以玉米秸秆为实验材料,根据生长在腐烂玉米秸秆上的菌群数量多少为筛选指标,分离潜在的降解玉米秸秆的野生菌株。根据愈创木酚法获得了3株可以使愈创木酚培养基产生显色反应且生长较为良好的菌株,通过分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细菌。由于在制取感受态和转化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参考,转拟南芥活性氧代谢相关的转基因芽孢杆菌菌株一直没有成功。不过,在玉米秸秆降解菌的筛选过程中,我们获得了1株能在玉米秸秆上生长且能力较强,繁殖能力快的菌株,并挑选其作为受体菌株,通过通用引物测序鉴定出该类菌株为欧文氏菌,命名为1-5菌株。其次,以从玉米秸秆筛选到的1-5菌株为转拟南芥活性氧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受体菌株,通过制备1-5感受态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成功了两种转拟南芥活性氧相关的转基因1-5菌株,即1-5(APX1)和1-5(SOD1)。在此基础上,对1-5(APX1)和1-5(SOD1)进行生长曲线分析,并对两种转基因菌株进行粗蛋白提取和蛋白印迹实验,确定转基因的蛋白表达量。转基因菌株与受体菌株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取蛋白,探索最佳诱导条件,跑蛋白胶后观察目的条带。然后将蛋白纯化,检测目的条带。但是由于未知原因导致菌株蛋白表达量较小。最后利用范氏洗涤法分别测量1-5、1-5(APX1)和1-5(SOD1)菌株和混合1-5(APX1)和1-5(SOD1)菌株对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各组降解效率随着降解时间而提高,与原菌株相比,转化后的单一菌株对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效率高约5%,而1-5(SOD1)又略高于1-5(APX1);复合转化菌株又比单一转化菌株降解效率高约5%,比野生菌株高约10%。这说明转拟南芥APX1和SOD1基因能够提高1-5菌株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率,同时也说明玉米秸秆在复合菌株的作用下降解效率相对更高。(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期刊2017-12-01)
孟瑶,顾万荣,李晶,魏湜,杨德光[2](2014)在《转Bt基因玉米秸秆发酵对微生物菌系SFC-2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玉米,使玉米自身产生抗虫蛋白而达到抗虫目的成为可能。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携带Bt蛋白参与微生物发酵的安全性与效应,利用乳酸菌复合系SFC-2对转Bt基因及非转基因玉米秸秆进行接种,通过对发酵过程的pH变化、纤维素降解率、分解产物定性定量分析、Bt毒蛋白含量进行全程检测,并采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遗传物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乳酸菌复合系SFC-2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玉米进行接种并发酵后,4种玉米秸秆的气味具有甜酸香味、色泽好、质地松散,且pH符合发酵饲料的要求;发酵体系中pH变化情况没有显着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气质联机分析表明,转Bt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发酵产物种类无差异,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产生量无显着差异;转Bt基因玉米在发酵过程中秸秆的毒蛋白含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转Bt基因玉米的合理利用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初步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凡,王敏,孙红炜,杨淑珂,路兴波[3](2013)在《转Bt基因玉米根际土壤及秸秆残体中Cry1Ab蛋白含量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LISA法研究了田间种植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MON810生育期根际土壤及还田秸秆中Cry1Ab蛋白的田间残留降解动态,并分别用移动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对秸秆分解释放Cry1Ab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进行拟合,估算了DT50和DT90值.结果表明:Bt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中Cry1Ab蛋白含量差异较大,但总体随生育期的延长而显着降低.收获后地表覆盖和埋入土壤两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中Cry1Ab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前期大量快速降解,中后期极少量稳定降解两个阶段.秸秆还田7 d内,地表覆盖处理的Cry1Ab蛋白降解率均极显着高于埋入土壤处理;10 d时两处理的降解率基本一致,分别为88.8%和88.6%;20 d后,两处理秸秆中Cry1Ab蛋白的降解日趋缓慢;至180 d时仍能检测到少量的Cry1Ab蛋白.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秸秆中Cry1Ab蛋白的田间降解规律,从相关系数(R)及DT90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来看,双指数模型最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陈小文,祁鑫,王海永,张巧玉,郭玉海[4](2011)在《转Bt基因玉米秸秆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转Bt基因玉米秸秆还田后秸秆中外源Bt蛋白的释放是否会对后茬作物的萌发产生不利影响,本试验以转Bt基因玉米及其受体品种(非转基因)郑58秸秆浸提液作为处理,采用以小麦(多抗一号)为材料进行室内培养,通过测定对小麦发芽率、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浸提液对小麦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2种秸秆浸提液的质量体积比较低(1∶100)时对小麦萌发处理效应与对照差异不大,当浸提液质量体积比为1∶25时表现轻微抑制作用,以非转基因秸秆表现明显,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幼苗的形态上低质量体积比(1∶100)的转基因秸秆浸提液处理的株高(9.70cm)和根长(10.84cm)均显着高于对照和非转基因玉米秸秆处理,而质量体积比为1∶25的非转基因秸秆浸提液处理的株高(6.90cm)和根长(4.28cm)则明显受到抑制。转基因秸秆浸提液中虽然含有Bt蛋白,但以不同浓度Bt蛋白溶液浸种24h对小麦的萌发并没有影响。因此,一定比例的转Bt基因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萌发没有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孟瑶[5](2008)在《转Bt基因玉米秸秆对微生物及发酵效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Bt基因作物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大量的Bt蛋白通过基因表达在植物体内产生积累并随之进入作物加工过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Bt毒素是否对利用其作为发酵底物的微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微生物的发酵活动影响着发酵产物、发酵能力和发酵产物再利用等多个方向,目前转基因植物携带Bt毒素参与微生物发酵的安全性与效应已受到广泛关注。本试验利用乳酸菌复合系SFC-2和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MC1分别对转Bt基因及非转基因玉米秸秆进行接种,通过对发酵过程的pH值变化,纤维素降解率,分解产物定性定量分析,Bt毒蛋白含量全程检测。并采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遗传物质进行检测。通过对转Bt基因与非转基因材料发酵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是否有显着差异及其可能产生的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转Bt基因玉米的合理利用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1)乳酸菌复合系SFC-2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玉米秸秆进行接种并发酵后,4种玉米秸秆pH值达到发酵饲料的要求,气味有甜酸香味,质地较松散,色泽鲜亮;发酵体系中pH值变化没有显着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气质联机分析表明,转Bt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发酵产物种类无差异,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产生量无差异;转Bt基因玉米秸秆在发酵过程中秸秆中的毒蛋白含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纤维素分解菌系MC1对秸秆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的不同阶段,转Bt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秸秆的pH值、秸秆干重、纤维素含量含量之间无显着差异;转Bt基因玉米秸秆与非转基因玉米秸秆发酵中产生的发酵产物相同,发酵产物有甲醇、乙醇、乙酸、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且含量无差异;转Bt基因玉米秸秆中的毒蛋白含量在发酵过程中不断下降,表明复合菌系MC1能够降解转Bt基因玉米秸秆中的毒蛋白,MC1菌系能将Bt毒素于发酵液中彻底降解。(3)由DGGE检测结果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发酵材料的SFC-2和MC1菌系的分子生态检测结果相同,也就是说利用转Bt基因玉米秸秆作为发酵材料相对于非转基因玉米秸秆对微生物没有影响。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秸秆材料可作为一种发酵材料,应用于发酵生产过程中对与其发生作用的微生物是安全的,能够被微生物正常利用,并且没有对微生物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4-10)
转基因玉米秸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玉米,使玉米自身产生抗虫蛋白而达到抗虫目的成为可能。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携带Bt蛋白参与微生物发酵的安全性与效应,利用乳酸菌复合系SFC-2对转Bt基因及非转基因玉米秸秆进行接种,通过对发酵过程的pH变化、纤维素降解率、分解产物定性定量分析、Bt毒蛋白含量进行全程检测,并采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遗传物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乳酸菌复合系SFC-2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玉米进行接种并发酵后,4种玉米秸秆的气味具有甜酸香味、色泽好、质地松散,且pH符合发酵饲料的要求;发酵体系中pH变化情况没有显着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气质联机分析表明,转Bt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发酵产物种类无差异,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产生量无显着差异;转Bt基因玉米在发酵过程中秸秆的毒蛋白含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转Bt基因玉米的合理利用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初步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玉米秸秆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伟林.腐木和玉米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转基因菌1-5功能初步分析[D].南阳师范学院.2017
[2].孟瑶,顾万荣,李晶,魏湜,杨德光.转Bt基因玉米秸秆发酵对微生物菌系SFC-2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
[3].李凡,王敏,孙红炜,杨淑珂,路兴波.转Bt基因玉米根际土壤及秸秆残体中Cry1Ab蛋白含量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3
[4].陈小文,祁鑫,王海永,张巧玉,郭玉海.转Bt基因玉米秸秆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
[5].孟瑶.转Bt基因玉米秸秆对微生物及发酵效果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