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乐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剧种,徽剧,黄梅戏,目连戏,馀庆,庐剧,花鼓戏,乐徽,安庆地区,堂戏
音乐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卢旸[1](2020)在《重现安徽音乐戏曲艺术发展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距今2000年的单扉铜铃、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龙虎纹鼓座、宋代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全国首秀的女伎乐木俑……近日,安徽博物院等安徽省内外35家博物馆、艺术院团及相关机构收藏的近300件文物、资料亮相国家大剧院,在国内首个安徽音乐与戏曲文化专题展览“皖乐徽声——(本文来源于《音乐周报》期刊2020-01-08)
卢旸[2](2019)在《从350幅绘画,看见500年音乐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远古以来,人们就在住宅和神庙的墙壁上、日常和礼仪的用品上描绘音乐。“16到20世纪的艺术家如何描绘音乐?”法国美术史学家、音乐家弗洛朗斯·热特罗以音乐为纲,在浩如烟海的西方绘画作品中梳理“音乐绘画艺术史”脉络,其精选350幅西方音乐主题画作的《看见音乐(本文来源于《音乐周报》期刊2019-11-27)
岳圣东,周娟[3](2019)在《当代川剧音乐变革及文化“话语权”之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川剧音乐在发展改革过程中受到西方音乐话语知识体系的冲击,导致传统川剧的音乐观念和认知方式逐渐被掩盖和忘却,进而出现了歌剧化和音乐剧化的变化趋势。当下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强化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话语权"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只有从对西方音乐话语知识体系的推崇回归到对传统川剧音乐文化话语体系的充分自信,川剧音乐才能完成"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当代历史使命。(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10期)
廖双双,张俊[4](2019)在《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演唱是文化习俗绘声绘色的超艺术表达,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人文性本体注定自身发展始终围绕音乐本体的艺术性和独立性逐渐变迁。一方面民族演唱音乐的线性思维勾勒了民族演唱艺术的基本脉络,而民族演唱对气息的运用、旋律的追求成为其历史变迁的应有诉求。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演唱艺术从仪式点缀到特色"民族演唱"形式的格局定势,是其功能性转变的必然结果。换言之,透析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必然要从"意韵"与"艺术"着手。(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彭娟[5](2019)在《论巴洛克与浪漫时期西方音乐宗教观的变迁——以声乐与器乐领域的变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洛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至关重要的两个阶段。人才辈出的背后,是声乐艺术从合唱向歌剧转变,器乐独奏向交响化移情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比和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现宗教因素在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看出在宗教角色转变中音乐自由开放的色彩变化。(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园园[6](2019)在《明清以来湘西土家族傩戏音乐的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西土家族傩戏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戏剧艺术,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湘西地区流传已有数百年之久,历经发展,从一种驱鬼辟邪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戏曲形式,成为了一门包含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的综合性艺术。傩戏在历史上历经多次发展与变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明清时期东部地区"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的流行以及各种戏曲种类兴起。当然明清时期是戏曲艺术高度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但是对傩戏音乐造成影响的除了"四大声腔",肯定还存在很多其他外部原因以及傩戏自身的发展需要,那么,明清以来,湘西土家族傩戏究竟受了什么影响,以什么样的方式变迁、发展,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7期)
彭翔[7](2019)在《“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基于历史背景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司制无论是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清雍正时期,在湘西地区的"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其推进的过程及随后的社会变革都对湘西土家族器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08期)
辛雪峰[8](2019)在《易俗社与秦腔音乐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百年易俗社发生的变化,只能从各种史料和影像中找到历史的回声,但其蕴含的戏曲艺术发展和变迁的逻辑却十分清晰,那就是国家文化制度、戏曲创作方式、班社建设与个人创造对秦腔音乐变迁所起的重要影响。一、国家文化制度的变迁对易俗社秦腔音乐变迁的重要影响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讲,文化变迁是与制度相伴而行的,文化变迁是与制度变迁联系在一起的。马林诺(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19年08期)
蔡志妮[9](2019)在《从文化变迁看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1世纪以来,文化的入侵为世界带来了文化同质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以及世界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化涵使也为音乐文化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传统语境下所生存的传统音乐在隔离保护的作用下,使其在现代语境下的传统音乐有所改变,基于此,本文将站在文化变迁的角度上,对传统音乐的生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林宇心[10](2019)在《1811年以前欧洲音乐即兴创作的历史变迁及其缘由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寻了欧洲1811年(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首演)之前音乐即兴创作的历史变迁。从最初基于歌词的旋律即兴创作,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于既有曲调的附加性质的旋律与复调即兴创作、基于合唱蓝本的器乐即兴演奏,再到巴罗克时期通奏低音的即兴和声填充;独唱、独奏中与炫技有关的即兴旋律装饰、以及器乐曲创作中须依赖作曲技术的旋律主题即兴发展,音乐作品的面貌在即兴创作与记谱写作的互动中不断刷新,即兴成为音乐写作和表演技法发展必不可少的实践积累。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受人文精神鼓舞,创造热情高涨,但系统性作曲和表演技法发展相对滞后,使音乐即兴创作达到高峰。而启蒙思想唤醒了古典作曲家的独立意识,他们力图以乐谱保证作品不在传播过程走样,于是留给表演者即兴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不过,即兴仍有其潜在影响,如一些常用的旋律装饰手法,在记谱写作中成了风格化的音乐语汇。即兴是创作与表演合一的音乐原生形态,其原动力来自人类创造美的本能,它一直存在于音乐历史之中。19世纪之前,音乐家大都是作曲、表演两职兼于一身,即兴与记谱创作自然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对出现于17、18世纪之交的被动的受众群体而言,音乐主要是表演的艺术,即兴表演的即时性特征与炫技性成分,使音乐家与受众在自身需求、音乐趣味以及现场情绪等层面产生积极互动,这种互动成为音乐即兴创作发展的助推力。从音乐即兴创作的角度,可看到更完整、更活态的音乐创作发展过程,显现出表演与受众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期刊2019-06-30)
音乐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远古以来,人们就在住宅和神庙的墙壁上、日常和礼仪的用品上描绘音乐。“16到20世纪的艺术家如何描绘音乐?”法国美术史学家、音乐家弗洛朗斯·热特罗以音乐为纲,在浩如烟海的西方绘画作品中梳理“音乐绘画艺术史”脉络,其精选350幅西方音乐主题画作的《看见音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卢旸.重现安徽音乐戏曲艺术发展变迁[N].音乐周报.2020
[2].卢旸.从350幅绘画,看见500年音乐变迁[N].音乐周报.2019
[3].岳圣东,周娟.当代川剧音乐变革及文化“话语权”之变迁[J].四川戏剧.2019
[4].廖双双,张俊.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
[5].彭娟.论巴洛克与浪漫时期西方音乐宗教观的变迁——以声乐与器乐领域的变迁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9
[6].田园园.明清以来湘西土家族傩戏音乐的变迁研究[J].明日风尚.2019
[7].彭翔.“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基于历史背景视角[J].艺海.2019
[8].辛雪峰.易俗社与秦腔音乐的变迁[J].音乐天地.2019
[9].蔡志妮.从文化变迁看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J].北方文学.2019
[10].林宇心.1811年以前欧洲音乐即兴创作的历史变迁及其缘由与意义[D].星海音乐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