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参与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创新,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实践
多元参与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琳,姜宇[1](2019)在《多元创新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探索与实践——以长春市总体规划编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春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介绍现行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现状和长春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创新、实践及实施效果,通过"五大阶段、七大群体、多种形式"公众参与方案的制定,探索全过程、全社会、多形式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促进作用,提升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尤德美[2](2019)在《多元治理视角下第叁方参与信访治理困境分析——以E州的律师参与机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高速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导致新旧矛盾交织,信访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法治和多元共治的思维引领下,第叁方参与信访治理成为解决信访难题的新尝试,律师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律师作为第叁方参与信访治理,对于基层维稳和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在现实运行中律师却面临着独立性不强、信任缺乏、经费难保障、工作依赖等来自于政府、信访人以及自身的诸多困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17期)
朱正威[3](2019)在《构建多元风险承担主体参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是加强和创新企业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对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对企业而言,所谓重大决策,就是直接关系员工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影响企业稳定的决策事项,包括国有企业改制、环境影响评估、企业剥离与重组,以及社会化改革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和其他对企业及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决策事项。所谓(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企业》期刊2019年05期)
田立加[4](2019)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以后,随着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结构中重要性的上升,外交政策的推进不再是一国政府的专属领域。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公众对外交政策的关注和外交实践的参与逐渐增多,少数外交精英“垄断”外交决策的状况发生改变。在上述诸多因素的推动之下,公共外交走向一个更加提倡“由政府主导,由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智库等多元行为体与外国公众直接接触”的“新公共外交范式”。随着多元行为体公共外交实践的开展,国内外学者对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兴起,关于非政府组织、智库、媒体、企业和留学生等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于对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具体实践的描述和分析,缺乏理论性总结,对各个行为体后续的公共外交实践不具备一定的指导性;同时,现有研究更加集中于单个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实践的分析,而未将其置于多元行为体共同参与公共外交的大背景之下,缺乏整合性的探讨,也就难以使之通过互动来整合重塑并生成更高层次的有序性结构,从而实现各自公共外交效果的强化和整体的跃进。另外,就中国的具体公共外交实践而言,除政府外的其他行为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也引发了诸如其他行为体公共外交意识缺失和能力不足、行为体间缺乏互动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公共外交行为体的多元化为切入点,基于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实践,运用系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完成“中国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力图调动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积极性,推动多元行为体协调行动和互动,完善保障和评估,把多元行为体整合到一个体系中来,以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整体进步。本文运用系统研究法完成了对“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共外交理论。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创建中国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广泛发动多元行为体以合力开展公共外交,可以进一步推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化解舆论危机,树立良好形象,进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本文主要由叁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创新及不足进行总体阐述。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这一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是对已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理论、国际传播理论及治理理论中关于公共外交及多元行为体参与问题的相关探讨进行梳理,并初步总结“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根据系统研究法构建涵盖“多元行为体”、“互动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及“要素结构分析”等环节构成的“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多元行为体”是机制存在的前提,“互动体系”是机制的核心,“保障体系”是机制的支撑,“评估体系”是机制完善的动力,“要素结构分析”是机制整合的内在逻辑。第二章是机制前提: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多元行为体。这一章对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的具体类别、各个行为体作用路径及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实践规划等“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释。第叁章是机制核心: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互动体系。这一章主要阐述了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互动内涵,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互动现状,并结合互动的内涵和中国多元行为体互动的现状,阐明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互动体系的具体设计,主要包括互动主体与内容、互动条件、互动程序及互动结果四个部分。第四章是机制支撑: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保障体系。这一章主要阐述了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保障含义、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保障进展及保障不足。并根据进展与不足构建一个包括保障机构、保障政策、保障平台、危机应对保障在内的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保障体系,以推动“参与机制”各个环节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第五章是机制完善: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评估体系。这一章阐述了评估的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评估主体、评估方法、指标体系以及评估程序在内的中国多元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中的评估体系。第六章是机制整合: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的要素结构分析。这一章引入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将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的四个要素统一到一个系统中来,并深入分析参与机制的要素结构,进一步说明和整合论文开始提出的“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的分析框架。同时,提出对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要素结构分析产生的实践意义,体现本研究的现实意涵。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整体研究的总结。(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邝峰[5](2018)在《社区群防群治中多元参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社区规模越来越庞大,社区的人口复杂性和矛盾多样性日益突出,为社区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现如今,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正在从传统的强政府、弱社区逐渐转向以社区自治为主,如何发挥群众主体力量,打造党委政府、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共同治理的群防群治模式,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专家们共同的关注点。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在社区治理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1+28”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模式。本文以盐田区为例,对社区群防群治中的多元参与机制展开理论研究分析,结合盐田区社区治安群防群治中多元参与的现状、经验和问题,对如何构建群防群治中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提出了设想和具体路径。论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针对国内外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不同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案例法及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对社区多元参与主体,如社区、群防群治、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开展了多元参与主体多中心治理、共同体、新公共管理、协同治理等不同理论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社区群防群治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提出了参与平台、对话沟通和信任、组织等机制路径,并强化社会民主、政府信息公开、社会组织、沟通渠道和参与效能条件保障。第叁部分分析了深圳盐田区群防群治多元参与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境。尽管建立了社会治安全方位防控模式,初步构建了制度化的多元参与机制,但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其多元参与主体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自身,在特点、途径及参与效果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社区居民对群防群治关注度不高。多元参与面临七大难点,如社区规模高速发展、居民参与冷漠、居民参与能力限制、参与机制渠道单一、缺乏制度保障、居委会自治能力不强、社区各参与主体地位不对等引发的矛盾。第四部分针对上一部分提出的难点,针对性地分析提出了群防群治中多元参与机制和完善社区群防群治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路径与方略,如选择多元参与合作的模式、更合理分配和使用权力、更健全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政府、非政府性社会组织、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加强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公众参与的对话沟通机制建设、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的作用,拓展群防群治中多元参与途径,在居民方面注重激励参与,居委会方面注重民主自治,社会组织方面注重培育引导,推动社区群防群治良性发展。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出总结,指出社区群防群治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可以为居民提供合法有效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和平台,只有以平等合作为导向,以解决社区治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客观要求的群防群治才是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良好治安秩序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12-01)
杨斌[6](2018)在《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促进中的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扶贫搬迁户能发展、可致富目标;而解决扶贫搬迁户就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为解决扶贫搬迁户就业,目前存在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扶贫搬迁户等多个主体合作参与、共同促进的现状,但其合作参与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的合作参与机制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扶贫搬迁户的就业促进。本文运用网络治理理论,以广西田阳县易地扶贫搬迁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了田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促进中的合作参与主体的构成和角色定位、合作参与模式、运行机制;通过对田阳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促进中各合作参与主体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合作参与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从而提出了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促进中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机制的对策建议,包括推进合作参与主体科学均衡发展、建立有效的合作参与资源整合机制、健全高效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参与的激励引导机制以及维护调整机制。这些对策建议,以期有效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从而实现全面脱贫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12-01)
马春蕾[7](2018)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来看,要想真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以及社会群众的多方力量。本文就公共文化服务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机制。(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8年02期)
刘杰[8](2017)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多元参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参与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也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仍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极大影响了恢复重建的效率和效果,迫切需要从组织动员、沟通协调、考核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重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政策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期刊2017年04期)
胡洪彬[9](2016)在《廉政问责多元参与机制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廉政问责程序可以从人民主权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善治理论等层面作出确证,同时也是提升廉政问责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廉政问责程序可以通过参与廉政问题的发现、廉政责任归属调查、廉政追责方式议定和廉政问责程序落实等模式来实现。当前要通过积极建构廉政问责程序的目标引导机制、任务分解机制、信息联通机制、衔接实施机制和能力建构机制等途径,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廉政问责程序的科学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王欢[10](2016)在《我国雾霾治理法律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雾霾灾害频频袭扰我国,对经济生产、公众健康、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有效应对雾霾污染,2015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获得通过,对雾霾等重污染天气治理作出更加严格、细致的规定。然而,雾霾现象在我国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为更好研究法律治理在应对我国重雾霾天气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清洁空气立法,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雾霾污染治理方面的立法演进过程,总结出我国雾霾污染治理立法日趋科学化、系统化、严厉化的特点。其次,分析提出我国雾霾污染防治相关立法未实现既定的立法目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失准和偏差现象,特别指出我国清洁空气立法理念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不足。再次,通过评析美国、日本等域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治霾经验和法律制度构建,为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提供借鉴,找准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文本,创新提出构建大气污染治理网状控制模式,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叁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措施,借鉴美国环保监管模式推动我国环保体制改革,试行环保“大部制”,整合政府各行政单位的环境执法权,剥离出来划归环保部门;建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成立重点治理雾霾区域协调委员会,由全国人大授权地方权力机关在重污染区域组建区域立法专门机构,针对性开展清洁空气区域立法;提出引入“新源审查规定”原则,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确立公众健康优先理念,推动公众、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环境立法、环境评价等;尽快建立雾霾防治信用评级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机制,尽快开征二氧化硫税、机动车尾气排放税等新税种,完善我国排污费差异化征收制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多元参与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高速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导致新旧矛盾交织,信访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法治和多元共治的思维引领下,第叁方参与信访治理成为解决信访难题的新尝试,律师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律师作为第叁方参与信访治理,对于基层维稳和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在现实运行中律师却面临着独立性不强、信任缺乏、经费难保障、工作依赖等来自于政府、信访人以及自身的诸多困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参与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孙琳琳,姜宇.多元创新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探索与实践——以长春市总体规划编制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
[2].尤德美.多元治理视角下第叁方参与信访治理困境分析——以E州的律师参与机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
[3].朱正威.构建多元风险承担主体参与机制[J].中国石油企业.2019
[4].田立加.中国公共外交中多元行为体参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邝峰.社区群防群治中多元参与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6].杨斌.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促进中的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8
[7].马春蕾.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管窥[J].参花(下).2018
[8].刘杰.灾后恢复重建的多元参与机制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
[9].胡洪彬.廉政问责多元参与机制的建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
[10].王欢.我国雾霾治理法律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