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腈共聚论文-潘慧清,段国建,朱平,李成义,王治龙

丙烯腈共聚论文-潘慧清,段国建,朱平,李成义,王治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丙烯腈共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糊精,黄芪,黄酮苷,吸附分离

丙烯腈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潘慧清,段国建,朱平,李成义,王治龙[1](2019)在《β-环糊精接枝丙烯酸/丙烯腈共聚凝胶对黄芪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β-环糊精接枝丙烯酸/丙烯腈共聚凝胶[β-CD(AA-co-AN)]对黄芪中黄酮苷类化合物进行吸附分离研究。方法:以高效液相为检测手段,吸附率为考察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时间、温度、吸附剂的用量和pH值。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发现,在吸附时间10 h、吸附剂用量25 mg/10 mL、温度40℃和pH值4.0的条件下,β-CD(AA-co-AN)凝胶对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苷和芒柄花苷的总吸附率可达40.2%。结论:β-CD(AA-co-AN)凝胶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分离材料,对黄芪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分离效果显着,可为黄芪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戚律,周元冲,徐荣,张琪,钟璟[2](2019)在《P84共聚聚酰亚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腈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汽化分离甲醇/四氢呋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P84共聚聚酰亚胺(P84)共混,以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支撑层,制备了不同PVP含量的P84-PVP/PAN复合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接触角(CA)测量等方法对复合膜进行表征。FTIR分析表明,PVP与P84为物理共混。DSC结果显示共混物存在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具有良好相容性。此外,水接触角测试显示PVP引入提高了膜亲水性。XRD结果表明,随着PVP含量的增加,共混物分子链平均间距增大,膜内自由体积增大。考察了PVP含量、操作温度及料液浓度对渗透汽化分离甲醇/四氢呋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物中PVP质量分数增加至20%,膜渗透通量逐渐增大,分离因子先增加(PVP质量分数≤10%)而后迅速降低。当PVP质量分数为10%、进料温度为20℃时,复合膜对于质量分数30%甲醇/四氢呋喃有最优的分离性能,其渗透通量为259g/(m~2?h),分离因子为41。(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吴畅,罗鑫,高洪建,王婷玉,刘元法[3](2017)在《丙烯腈4-乙烯基吡啶共聚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聚丙烯腈(PAN)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化学稳定性、并且价格低廉,经常作为膜材料被广泛使用。PAN作为一种膜材料,虽然有着很多优点但却也有着很多不足,比如PAN的亲水性差,自洁能力弱,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超滤膜的使用寿命。4-乙烯基吡啶(4-vp),作为一种膜材料,具有很好的亲水性。为了能够对PAN的亲水性进行改性,使其具有更好的亲水性,延长过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本论文,以AN和4-vp为原料、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制备了P(AN-co-4-VP)共聚物,通过红外和TG分析证明了共聚物的成功合成。并通过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配制了铸膜液,利用L-S相转变法制备了P(AN-co-4-VP)超滤膜,扫描电镜的膜形貌分析表面制备的超滤膜具有贯通的指质孔,水通量和蛋白截留率的实验表明,共聚物中4-vp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水通量但对蛋白截留率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曾照坡,肖茹,吕永根[4](2016)在《云点法研究丙烯腈共聚体系反应活性及其与热稳定性能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滴定实验法分别测试了衣康酸(IA)、丙烯酰胺(AM)、丙烯酸甲酯(MA)与丙烯腈(AN)一系列单体组成比时的云点;采用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研究了共聚单体的选择对共聚物热稳定化反应的影响和机理及其与共聚体系反应活性的关联.结果显示,IA、AM或MA的引入有利于提高AN聚合体系的云点,不同共单体用量构成的云点迹线斜率可以比较共聚体系反应活性,并对AN共聚体系组成的优化选择具有普适性;而AN与IA较高的共聚反应活性使得P(AN/IA)聚合物热稳定性能好,氰基未环化指数、环化反应起始温度及表观活化能低,环化反应速率快,这可能由于IA分子结构含有2个羧基,引发活性点较多,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引发氰基环化形成更多的梯形结构.(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牟思阳[5](2016)在《以丙烯腈为共聚主链的侧链接枝型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和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及逐渐恶化环境污染,探索绿色、无污染新能源,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当前最紧迫的课题。相变储存技术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而相变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储能材料领域的中心课题之一。本课题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构建了基于丙烯腈共聚物的“活性”骨架,然后通过接枝共聚、交联等方法将相变单元如脂肪酸、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引入“活性”骨架,制备了四种基于丙烯腈共聚物的固-固相变材料,表征了固-固相变材料的分子结构、相变性能、热性能、微观结构等,发现制备的固-固相变材料拥有适宜的相变温度,相变焓随相变单元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变焓值较高,热稳定性优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棕榈酸(PA)为相变单元,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SAN)为主链骨架,合成一系列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接枝棕榈酸(SAN-g-PA)固-固相变材料。结果发现,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23.9~48.1℃,相变焓值最高可达24.4 J/g。在此基础上,以SAN-g-PA为增容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SAN/SAN-g-PA/月桂酸(LA)复合相变材料和复合纳米纤维。2.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单元,草酰氯为“桥基”制备SAN-g-PEG固-固相变材料。结果发现,SAN-g-PEG固-固相变材料具有高相变焓及适当的相变温度,相变焓最高可达124.6J/g。此外,SAN-g-PEG固-固相变材料蓄热耐久性良好,热稳定性能优异,分解温度达344℃。断面微观形态观察发现PEG与SAN骨架相容性较好,整体呈连续相,无“海岛”结构。3.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作为共聚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PEG作为相变单元,制备P(AN-co-HEMA)-g-MPEG(PEG)接枝共聚物作为固-固相变材料(AHPCMs)。通过红外检测了MDI与MPEG的反应程度,确定了AHPCMs的结构。研究发现AHPCMs具有良好的固-固相变特性和优异的储能性和蓄热耐久性,其中P(AN-co-HEMA)-g-MPEG4000的相变焓值高达115.1 J/g。4.本论文更进一步研究制备了马来酸酐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MAMPEG1000)作为相变大单体,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制备了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可控的丙烯腈马来酸酐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共聚物(P(AN-co-MAMPEG))。结果表明,采用ATRP法合成P(AN-co-MAMPEG)反应可控性较好,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的优点,大单体质量含量达38%,且具有相变储能功能,该方法进一步拓展可控聚合在相变材料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吴宇,樊洁,孟令坤,杨玉琼[6](2016)在《连续本体法合成阻燃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叁元共聚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磷酸甲苯二苯酯和四溴双酚A为阻燃剂,顺丁橡胶、苯乙烯和丙烯腈为原料,采用连续本体法或掺混法,制备了阻燃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叁元共聚(ABS)树脂。结果表明:以磷酸甲苯二苯酯为阻燃剂,与掺混法阻燃型ABS树脂相比,采用连续本体法制备的试样阻燃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较好,但熔体流动速率较低;采用连续本体法,阻燃剂的加入均会降低试样的物理机械性能,但是,加入固体四溴双酚A时,可提高试样的耐热性能。(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张严予[7](2015)在《聚丙烯腈的共聚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腈聚合工艺成熟,工业化程度高,是腈纶、ABS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由其制备的聚丙烯腈(PAN)纤维因其较高的舒适度、回弹性以及较好的保暖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于诸多工业和民用领域,享有“合成羊毛”之美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具有低温染色、阻燃等功能化产品成为聚丙烯腈纤维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PAN纤维的改性主要有后整理法、共混法和共聚法叁种。通过后整理获得的功能性PAN纤维存在耐洗性差、舒适度低等问题,在服用和产业用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共混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是PAN纤维改性的重要方法,已成功开发出诸如抗菌、抗静电等功能性PAN纤维。对于染色、阻燃等涉及大分子组成和结构的改性必须通过共聚法来完成,但共聚改性需要对现有聚合工艺、纺丝工艺以及生产装置进行调整和改造,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同质”共混改性是通过将功能性丙烯腈共聚物和常规聚丙烯腈进行溶液共混、纺丝而获得功能性PAN纤维的方法,它不仅能有效解决共混过程中的相容性问题,还能利用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功能化产品的生产。本文主要设计合成不同单体种类和比例的功能化丙烯腈共聚物,为后续的共混改性提供原料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改变二元共聚体系中丙烯腈(AN)和丙烯酸甲酯(MA)的投料比对聚丙烯腈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调控。当投料比AN:MA=70:30和60:40时,聚丙烯腈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通过调整引发剂的添加量和添加时机以及反应时间,确定了最佳聚合反应条件为引发剂添加0.9g(质量分数0.6%),在反应初始阶段一次性添加,反应时间为24h。(2)在第二章确定的具有较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投料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带有磺酸基团的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第叁单体对聚丙烯腈进行共聚改性。结果表明AMPS的加入并没有对聚丙烯腈聚合工艺产生较大的影响;添加的叁种单体以接近投料比的比例参与了聚合反应。AMPS改性后得到的产物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在阳离子染液或阴离子染液中都能达到较好的染色效果,并且产物的吸水率与二元体系丙烯腈聚合产物相比提升了近15%。(3)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带有磷酸基团的单体,通过共聚的方法对聚丙烯腈进行阻燃改性。通过对聚合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发现叁单上的磷酸基团通过共聚接入到聚合产物的分子链上。较低添加量的磷酸基单体改性后的聚丙烯腈的热性能并未得到较大提升,仅在高温下的残余质量得到一定提高。(4)通过共聚方法对获得功能化聚丙烯腈组分是切实可行的。此外,由于“同质”共混改性后产物的功能性稳定,生产成本低等原因,“同质”共混改性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有着较大的市场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05-01)

郭楠[8](2015)在《丙烯腈—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叁元共聚比例对假发用纤维热定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发产品日益流行,人发资源日益稀缺,化纤假发的需求量和产量逐渐加大,并且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假发的差别化和功能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对假发用纤维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了丙烯腈(AN)-偏氯乙烯(VDC)-丙烯酸甲酯(MA)叁元共聚物。将共聚物、二甲基甲酰胺(DMF)与水叁者混合制成溶液,从二甲基甲酰和水混合的凝固液里抽出,初生纤维经过水洗、热水拉伸、干燥热处理、卷绕,最终得到假发用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其中偏氯乙烯起阻燃作用,丙烯酸甲酯起增加染色性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叁种单体比例对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热处理的影响。最终得到一种合适配比的共聚物,用这种共聚物纺成的纤维可以满足“大辫儿”假发产品的要求。当共聚物单体单元AN:VDC:MA=28:14:1时,纤维样品在100℃,0.3Mpa的条件下,用两个沟槽相互咬合的直径为12cm的波纹压辊以30r·min-1(线速度为18.84cm·sec-1)进行压曲处理,压出波纹的波数(轴向1cm内波的数量)为2.5cm-1,振幅为0.6mm,达不到假发制品的要求。通过改变投料时叁种单体的用量,分别得到了单体单元比例为AN:VDC:MA=28:14:1、 AN:VDC:MA=9:6:1和AN:VDC:MA=8:8:1的共聚物,并分别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热失重分析和差示量热扫描进行检测。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的结果证明,叁个样品都含有AN、VDC、MA单体单元,同时叁者比例各不相同。热失重分析和差示量热扫描的结果显示,共聚物中VDC和MA单体单元比例的增加,5%热分解温度T5d和玻璃化温度Tg都下降,其中AN:VDC:MA=28:14:1的共聚物不符合假发制作要求。对AN:VDC:MA=9:6:1和AN:VDC:MA=8:8:1两个纤维样品同样进行了压曲处理、热水定型处理和干热收缩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偏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含量的提高,热处理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AN:VDC:MA=8:8:1时,玻璃化温度下降使得纤维压曲的纹波变得明显,波数达到4cm-1~5cm-1,波纹振幅达到0.75mm~1.0mm。同时,该样品经过65℃~85℃的热水定型处理,原长30cm的纤维在卷曲定型后竖直悬垂,长度能保持在43%~73%之间。在110℃,40min的条件下,干热收缩大于8%。该样品力学性能抗张强度≥1.0cN·dtex-1,断裂伸长率≥25%,满足假发制品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05-01)

[9](2015)在《一种共聚序列分布均匀的聚丙烯腈树脂的制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专利涉及一种共聚序列分布均匀的聚丙烯腈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水为介质进行悬浮聚合,聚合单体包括丙烯腈、牵伸性能改性的第二共聚单体和致密化和稳定化改性的第叁共聚单体,控制反应温度为45~58℃,反应时间为1~4 h,反应使用的引发剂包括水溶性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以氢氧化钠溶液为终止剂,终止反应后进行(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4期)

张丽春[10](2015)在《共聚单体对聚丙烯腈预氧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度、高模量的碳纤维已经普遍应用于高科技、化工、交通等重要领域,其中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产量最大,且产品性能较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预氧化是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过程,它是原丝转化成碳纤维的桥梁,更是影响碳纤维产品质量的重要工艺。所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预氧化过程中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选用衣康酸(IA)、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酰胺(AM)为共聚单体,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合成PAN均聚物及其共聚物。并探讨了共聚单体的存在对PAN聚合物预氧化的影响。由热处理过程中PAN聚合物的颜色图可知,聚合物内部已经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预氧化期间聚合物先后发生氧化、环化、脱氢反应。FTIR和DSC分析表明衣康酸和丙烯酰胺共聚单体都能有效促进预氧化反应,衣康酸的效果尤为显着,而丙烯酸甲酯共聚单体却抑制PAN聚合物预氧化反应的进行。根据红外光谱数据计算预氧化反应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含有不同共聚单体的共聚物发生预氧化反应的顺序为:P(AN-co-IA)>P(AN-co-AM)>PAN>P(AN-co-MA)。由DSC分析可知,P(AN-co-IA)中衣康酸的引入使DSC峰明显变宽,并且有效降低环化反应的初始放热温度和放热速率,缓解了集中放热反应。衣康酸加入量增加时,DSC放热峰变宽,放热速率随之降低。通过Kissinger和Ozawa法得出Ea,与PAN均聚物相比,共聚物中衣康酸的存在能显着降低环化反应的活化能,说明共聚物比均聚物更具有动力学方面的优势。低温条件下,环化反应的Ea值随衣康酸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然而高温条件下Ea却随衣康酸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丙烯腈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P84共聚聚酰亚胺(P84)共混,以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支撑层,制备了不同PVP含量的P84-PVP/PAN复合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接触角(CA)测量等方法对复合膜进行表征。FTIR分析表明,PVP与P84为物理共混。DSC结果显示共混物存在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具有良好相容性。此外,水接触角测试显示PVP引入提高了膜亲水性。XRD结果表明,随着PVP含量的增加,共混物分子链平均间距增大,膜内自由体积增大。考察了PVP含量、操作温度及料液浓度对渗透汽化分离甲醇/四氢呋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物中PVP质量分数增加至20%,膜渗透通量逐渐增大,分离因子先增加(PVP质量分数≤10%)而后迅速降低。当PVP质量分数为10%、进料温度为20℃时,复合膜对于质量分数30%甲醇/四氢呋喃有最优的分离性能,其渗透通量为259g/(m~2?h),分离因子为4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烯腈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1].潘慧清,段国建,朱平,李成义,王治龙.β-环糊精接枝丙烯酸/丙烯腈共聚凝胶对黄芪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2].戚律,周元冲,徐荣,张琪,钟璟.P84共聚聚酰亚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腈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汽化分离甲醇/四氢呋喃[J].化工进展.2019

[3].吴畅,罗鑫,高洪建,王婷玉,刘元法.丙烯腈4-乙烯基吡啶共聚膜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4].曾照坡,肖茹,吕永根.云点法研究丙烯腈共聚体系反应活性及其与热稳定性能的关联[J].高分子学报.2016

[5].牟思阳.以丙烯腈为共聚主链的侧链接枝型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6].吴宇,樊洁,孟令坤,杨玉琼.连续本体法合成阻燃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叁元共聚树脂[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6

[7].张严予.聚丙烯腈的共聚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5

[8].郭楠.丙烯腈—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叁元共聚比例对假发用纤维热定型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5

[9]..一种共聚序列分布均匀的聚丙烯腈树脂的制备方法[J].石油化工.2015

[10].张丽春.共聚单体对聚丙烯腈预氧化的影响[D].长春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丙烯腈共聚论文-潘慧清,段国建,朱平,李成义,王治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