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模式论文-唐楚涵

苏轼模式论文-唐楚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轼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轼词,自我排解,乐观旷达,隐遁

苏轼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唐楚涵[1](2019)在《论苏轼词中的四种自我排解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谈到苏轼词的时候,我们往往首先想到乐观旷达的豪放风格。这也是大部分人喜好苏词的直接原因,无论在政治、生活、精神上面临怎样的孤独与困境,苏轼始终能以自己所独有的性格与文化特质来将其排解。在过去对此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单独对其词中显露出的某一特质——如自由、乐观、出世倾向——来进行研究,而笔者认为这些特质的展现应当是有具体"途径"的。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些"途径",即研究苏轼在触及困境之后的不同的自我排解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产生的文化底蕴与苏轼个人的时空背景。本文在精读与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总结列举了"生活乐趣"、"对现实的疏离"、"对道的体悟"、"寄希望于未来"等四种模式,不完全之处,望观者不吝赐教。(本文来源于《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叁期座谈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10-28)

柯继红[2](2019)在《作者即意见领袖——柳永和苏轼代表的宋词传播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流行文化的传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作者即意见领袖。对社会传播有清晰认知的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抱有较高的社会期待,亲身参与作品传播过程。柳永交接四方,编词传习,主动向上层朝丞、皇帝和下层市民、妓女推荐作品,同时在作品中巧妙描写,侧面推高词人身份和词作价值。苏轼则利用文坛领袖的声望,整合文坛力量,化身意见领袖,直接站出来谕扬己作,评价词坛,引领词学风尚,引导"歌者的词"向"诗人的词"转变和新型豪放词风的成长。(本文来源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苗盼盼,刘壮壮[3](2019)在《试论webquest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苏轼《定风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教师要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学生建设开放、多样的学习情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Webquest作为一种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自主型学习模式,与当前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育理念相契合。但是目前真正将Webquest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苏轼的《定风波》为具体课例,尝试探讨Webquest模式实施方略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4期)

宋春光[4](2018)在《“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库馆臣称《宋史》:"仅一代之史,而卷帙几盈五百。检校既已难周,又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余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谬不能殚数。"~([1]804)但这部未能"真实"记录客观史实的史着却也因此而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宋史·苏轼传》的文本呈现出如今的面貌,经历了漫长而繁复的历史过程,其修撰史(本文来源于《中国苏轼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石灵[5](2018)在《开展主题模式,打造有生命力的阅读——以苏轼诗词阅读为例谈谈主题阅读的开展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知识是广博的、相互联系的,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主题阅读的设置,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打通语文学习的课内和课外。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体验生活,一定的阅读积累,可以成就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未来。(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8年01期)

曹伦[6](2016)在《晁补之对苏轼创作模式的继承与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晁补之一生勤于着述,是位颇有成绩的作家、诗人兼学者。他的创作极大的受到苏轼创作模式的影响,与苏轼的创作风格非常接近,但他的作品并非是盲目的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创新,使词抒情言志的作用更加突出。本文主要对晁补之对苏轼创作模式的继承与拓展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24期)

张朝华[7](2015)在《高中古代诗文教学模式新探——以苏轼《前赤壁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情况下,高中古代诗文的教学更多注重对诗文的赏析,感受诗文的意境美,通过丰富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艺术感知,继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文,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还可以通过朗读文本、声像资料的借用等方式。(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5年36期)

张跣[8](2014)在《以理性节制情感——苏轼处理情感与哲思的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的代表性诗词往往笔势骞腾,兴象超妙,以清雄旷达之风尽显刚柔相济之骨。他的诗文有一个显着特征,即常常以哲思超越人生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使其作品的情感归于平和,更多地表现出理性的光辉。苏轼学识渊博,不仅对儒、道、释叁家都了然于胸,而且看到了叁家之间"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的关系。这样一种通达的思想不仅构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25期)

罗晨[9](2014)在《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模式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有法。对于虚构的"单层语义结构"小说,苏轼善于通过叙事制造"震惊体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对于"复合语义结构"小说,苏轼以"改写叙事"和"还原叙事"两种模式实现对历史和传说的"再叙述"与"再阐释"。《艾子杂说》中的叙事特征与"妙悟"的文学传统、禅悦之风的盛行和疑古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汤月环[10](2013)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触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3年08期)

苏轼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流行文化的传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作者即意见领袖。对社会传播有清晰认知的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抱有较高的社会期待,亲身参与作品传播过程。柳永交接四方,编词传习,主动向上层朝丞、皇帝和下层市民、妓女推荐作品,同时在作品中巧妙描写,侧面推高词人身份和词作价值。苏轼则利用文坛领袖的声望,整合文坛力量,化身意见领袖,直接站出来谕扬己作,评价词坛,引领词学风尚,引导"歌者的词"向"诗人的词"转变和新型豪放词风的成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轼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唐楚涵.论苏轼词中的四种自我排解模式[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叁期座谈会资料汇编.2019

[2].柯继红.作者即意见领袖——柳永和苏轼代表的宋词传播模式[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

[3].苗盼盼,刘壮壮.试论webquest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苏轼《定风波》为例[J].长江丛刊.2019

[4].宋春光.“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J].中国苏轼研究.2018

[5].石灵.开展主题模式,打造有生命力的阅读——以苏轼诗词阅读为例谈谈主题阅读的开展和意义[J].新课程(下).2018

[6].曹伦.晁补之对苏轼创作模式的继承与拓展[J].山西青年.2016

[7].张朝华.高中古代诗文教学模式新探——以苏轼《前赤壁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5

[8].张跣.以理性节制情感——苏轼处理情感与哲思的模式[J].语文建设.2014

[9].罗晨.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模式析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汤月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课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3

标签:;  ;  ;  ;  

苏轼模式论文-唐楚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