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PPARγ,Cbfα1,骨折愈合
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东,陶建春,徐诣,张朝跃,高敏伟[1](2009)在《大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结合因子α1表达增龄性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有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的难度加大,可能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等时的基因调控不同,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以及核结合因子α1在增龄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核结合因子α1基因的增龄性表达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联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2在中南大学湘雅叁医院完成。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高龄组(23月龄)和低龄对照组(3月龄),每组各6只。方法:所有动物左下肢胫骨处安装自制微型外固定延长支架并行中上段横行截骨。术后第2天始每日延长牵引外固定架2次,0.20mm/次,牵引期为14d。术后第15天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采集左胫骨标本。主要观察指标:骨折影像学、组织学检查;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核结合因子α1mRNA的表达。结果:所有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断端间影像学检查,低龄对照组骨折断端间大量骨痂产生,成骨显着强于实验组;组织学检查,低龄对照组各实验动物均有大量骨痂生长,膜内成骨显着;而老龄组骨痂生长存在明显减弱,断端间仅为纤维连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查,低龄组大鼠骨髓中核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明显强于高龄组,而高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表达则较为显着,且两组间该两种因子的表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不同年龄组大鼠骨折愈合情况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大鼠骨髓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与核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发生相应变化,提示该两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存在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28期)
徐诣[2](2008)在《大鼠骨髓细胞PPARγ和Cbfα1表达的增龄性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以及核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α1,Cbfα1)在增龄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PARγ与Cbfα1基因的增龄性表达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清洁型3月龄与23月龄Sprague-Dawley(SD)大鼠各6只,雄性,分为低龄组与老龄组。所有动物左下肢胫骨处安装自制微型外固定延长支架并行中上段横行截骨。术后第2天始每日延长牵引外固定架2次,每次0.20mm,牵引期为14天。术后第15天杀取动物,无菌条件下分离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和PPAR7与Cbfa1 mRNA 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 Reaction)检测。所有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折断端间影像学检查,对照组骨折断端间大量骨痂产生,成骨显着强于实验组;组织学检查,低龄组各实验动物均有大量骨痂生长,膜内成骨显着;而老龄组骨痂生长存在明显减弱,断端间仅为纤维连接;RT-PCR检查,低龄组大鼠骨髓中Cbfa1mRNA表达明显强于老龄组,而老龄组PPARγmRNA表达则较为显着,且两组间该两种因子的表达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大鼠骨折愈合情况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大鼠骨髓中PPARγmRNA与Cbfa1mRNA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发生相应变化,提示该两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存在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3-01)
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以及核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α1,Cbfα1)在增龄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PARγ与Cbfα1基因的增龄性表达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清洁型3月龄与23月龄Sprague-Dawley(SD)大鼠各6只,雄性,分为低龄组与老龄组。所有动物左下肢胫骨处安装自制微型外固定延长支架并行中上段横行截骨。术后第2天始每日延长牵引外固定架2次,每次0.20mm,牵引期为14天。术后第15天杀取动物,无菌条件下分离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和PPAR7与Cbfa1 mRNA 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 Reaction)检测。所有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折断端间影像学检查,对照组骨折断端间大量骨痂产生,成骨显着强于实验组;组织学检查,低龄组各实验动物均有大量骨痂生长,膜内成骨显着;而老龄组骨痂生长存在明显减弱,断端间仅为纤维连接;RT-PCR检查,低龄组大鼠骨髓中Cbfa1mRNA表达明显强于老龄组,而老龄组PPARγmRNA表达则较为显着,且两组间该两种因子的表达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大鼠骨折愈合情况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大鼠骨髓中PPARγmRNA与Cbfa1mRNA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发生相应变化,提示该两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存在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刘振东,陶建春,徐诣,张朝跃,高敏伟.大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结合因子α1表达增龄性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2].徐诣.大鼠骨髓细胞PPARγ和Cbfα1表达的增龄性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