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修辞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修辞性阅读,公共阐释,文本细读,个性化与差异化
修辞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毛宣国[1](2019)在《“修辞性阅读”与文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江认为阐释是一种公共行为,文学阐释的目的是寻找文本的确定主旨与意义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文学批评应该有完整系统的方法以提供普遍意义的指导。基于此原则,他对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提出了质疑。米勒的回应是,解构批评根源于文学语言的比喻性,强调以特殊方法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否定文本意义的存在,它重视的不是理论范式与方法的指导,而是对于特定作品文本的阅读与体验。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为"修辞性阅读"。本文认为,"修辞性阅读"和"公共阐释"的路径虽不相同,却存在着相似与相通,那就是它们都以语言问题为中心,重视文本细读,重视文学阐释参与文学实践的能力。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文章与作者、读者关系的理解上。文章还将"修辞性阅读"纳入到现代阐释学与中国古代修辞批评的理论背景中,并通过张江对当代诗歌的"诵读"到"视读"现象解读的分析,论证了"修辞性阅读"作为文学阐释路径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罗颖[2](2018)在《“软”:修辞认知中的语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认知是一种主体化的认知行为,进入修辞认知的概念往往会根据具体语境而产生相应的语义解读,但往往偏离了符合日常经验的语义规定。一系列带有"软"格式的新词汇在近年广泛进入公众视野,话语接受者在破除了熟知化的概念束缚之后,对"软"产生了相应的修辞认知,在具体语境下形成生动而灵活的语义解读。"软"在建构新词时产生的语义转移与保留、语义失落、语义泛化的现象给受众以修辞认知的空间;在语义对立生成、词语模构成和社会发展驱动的生成机制下,"软"这一类词汇在社会话语中继续保持着高生长态势。(本文来源于《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郑洁[3](2017)在《以“竹”为语素的合成词及其修辞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竹与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喜欢运用有着广泛用途而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竹为词根为各类事物命名。以"竹"为语素的合成词几乎涉及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中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取意命名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社会历史、文学典故、宗教信仰、民族节俗等方面进行挖掘,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渗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展现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为全面解读竹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竹子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娟[4](2017)在《叙事角色“老王”的修辞阐释——读王蒙微型小说之《老王系列》》一文中研究指出"老王"是《老王系列》的叙事主角,他以独特的方式观人生百态,察世间万象。"老王"是作家王蒙虚拟的存在,他亦真亦幻,亦禅亦道,是一个被修辞化的"老王"。文本中,"老王"的修辞化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拥有多重的修辞语义,二是参与作品的修辞传释,叁是传递作家的修辞哲学。(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杨莉莉[5](2017)在《《平凡的世界》“哭”的修辞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平凡的世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广义修辞学修辞功能叁层面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化语言学、民俗语言学、词汇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理论对携带审美意义的修辞要素“哭”做修辞阐释,以期通过“哭”的修辞阐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悟路遥独特的审美思维,激发读者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思考。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从四个方面分析作品《平凡的世界》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写作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是有关路遥在文本建构中对修辞要素“哭”的自觉选择的分析,作家有意识地遵循“哭”的文学书写传统,将“哭”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整个文本中,293处的高频描写使“哭”成为小说文本修辞链上的重要一环。第叁章对《平凡的世界》文本中“哭”的类型和语言形式做详细分析,探析路遥在修辞技巧层面对修辞要素“哭”的处置倾向。“哭”在文本中呈现出的多种类型、“哭”的辞格巧妙运用和“哭”的词语超常搭配都集中体现了路遥自觉的话语建构意识和高超的修辞技巧。第四章就“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本叙事的推进中所具有的修辞功能展开分析,探明“哭”在修辞诗学层面对《平凡的世界》文本建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哭”凝筑的人物形象成为作家修辞意图统摄下象、意、情的统一体,是文本建构必不可少的修辞要素。同时,“哭”也贯穿孙少安、孙少平和田福军叁人从出场到退场的叙事过程,使《平凡的世界》叁条叙事线索相互交叉着发展下去,架构起庞大的叙事网络。第五章从“哭”对作者生存现实的映射作用和对读者行为意向的引领作用两个角度展开论析,思考“哭”在修辞哲学层面如何参与主体的精神建构。“哭”从物质、精神和文化心理叁个方面建构路遥的生存现实,又以映射作家的生存哲学和道德品质的方式解构了这种现实。同时,“哭”建构的修辞化现实又介入读者的现实生存,产生一种积极的修辞效果。结语部分对全文做简要概括,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期刊2017-06-16)
陈晓煜[6](2017)在《“紫”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语义及修辞两方面入手,以《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紫”参构词语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紫”的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和修辞化阐释。其次指出“尚紫”和“恶紫”二元审美分化的原因,认为这是受儒家、道家文化和对皇室、官职崇拜等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最后以《全唐诗》为语料来源,在前文基础上对《全唐诗》中“紫”的语义进行修辞阐释。(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林娴静[7](2017)在《“七”和“七”参构词语: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中,“七”作为一个基本数词,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后,形成了丰富的“七”文化。本文从语义和修辞角度入手,分析了“七”参构词语的语义特征及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阐述了修辞在“七”参构熟语中的运用,并从文化角度阐释了“七”的内涵。经过对“七”参构词语的考察可以发现:“七”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为一个模式数字,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七”参构词语的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主要有借代、比喻、用典等,其中借代和用典是其语义生成的重要途径。此外,“七”参构的熟语也被广泛地运用流传,修辞在“七”参构熟语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七”及“七”参构的词语与计数、人体、民俗、文学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刘玉姿[8](2017)在《作为原旨主义新修辞的宪法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活的宪法理论的抨击揭示了原旨主义未能弥合描述性命题与规范性命题之间的裂隙。在零敲碎打的路径与综合的路径失利之后,新原旨主义者引入合同法上的解释与阐释之分,借助宪法阐释概念,重塑了理论图景。经由惠廷顿、索勒姆、巴尼特、巴尔金等人的发展,宪法阐释理论雏形甫成,虽然论述有别,但在成文性命题、过程性命题、忠诚性命题、规范性命题上有着基本共识。宪法阐释不仅重构了论争的话语体系,原旨主义与活的宪法理论立场兼容,而且促使原旨主义由司法领域走向政治领域,由静态的历史探究走向动态的宪法实施,由宪法实施过程一元论走向二元论,由排他走向包容。(本文来源于《法律方法》期刊2017年01期)
张瀚墨[9](2017)在《语境、修辞与过度阐释:“非爵勿■”“我有好爵”以及以鸟名官的政治神话》一文中研究指出阎步克教授《试释"非骏勿驾,非爵勿"兼论"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北大竹书〈周训〉札记之叁》一文将"爵"释为爵位,并从此引申出臣竭力以奉君主、君赐臣以爵禄的政治交换关系。阎文发表后,有学者又依据不同的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各自对以上《周驯》简中"爵"字的理解。事实上,《周驯》文本本身已经提供了充分的语境对"非爵勿■"作出阐释,而不需要再征引其它脱离各自文本语境的文献重构一个新的语境为这句话提供解释框架。通过摘引脱离原有文献的语句,不加甄别地来建构新语境这一做法,牺牲了所释文本本身的上下文关系,得出的结论由新建构的语境决定,往往与被解释字句或文本的原意相悖。因此,我们在文本阐释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首先在原有语境框架内寻找答案;征引材料的语境必须要与被释文字的语境具有可比性。除了文本语境,爵本身还有其自身的考古和礼制语境。根据考古学的最新材料和从这些材料出发建立起来的关于周代礼制改革的最新理论成果,爵这种器物在丧失了礼仪方面的重要性以后,反而在东周礼制书写中得到强调,成了传世礼书中的重要语汇。这一现象跟春秋早中期开始的礼制重组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林慧英[10](2016)在《英语文学话语修辞的认知转喻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格,更是一种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主要依靠邻近原则、突显原则和因果原则而发生作用。以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为驱动,产生的主要转喻运作模式包括部分代替整体、整体代替部分以及部分代替部分;以因果原则为驱动,主要体现为以因代果和以果代因的模式。这些转喻模式不仅能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常规辞格做出阐释,还能作用于英语文学语篇的组织结构,为文本中有助于构建叙事结构的重复、铺垫、间接言语等艺术化修辞提供理据。转喻对于英语文学语篇的阐释,有助于人们领略多种修辞格的魅力,迅速把握文本主旨,预测情节,识解文本的隐含信息等。当然,转喻的阐释不是随意的,必须遵循语境因素的制约。(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修辞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修辞认知是一种主体化的认知行为,进入修辞认知的概念往往会根据具体语境而产生相应的语义解读,但往往偏离了符合日常经验的语义规定。一系列带有"软"格式的新词汇在近年广泛进入公众视野,话语接受者在破除了熟知化的概念束缚之后,对"软"产生了相应的修辞认知,在具体语境下形成生动而灵活的语义解读。"软"在建构新词时产生的语义转移与保留、语义失落、语义泛化的现象给受众以修辞认知的空间;在语义对立生成、词语模构成和社会发展驱动的生成机制下,"软"这一类词汇在社会话语中继续保持着高生长态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辞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毛宣国.“修辞性阅读”与文学阐释[J].学术月刊.2019
[2].罗颖.“软”:修辞认知中的语义阐释[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3].郑洁.以“竹”为语素的合成词及其修辞文化阐释[J].竹子学报.2017
[4].李娟.叙事角色“老王”的修辞阐释——读王蒙微型小说之《老王系列》[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
[5].杨莉莉.《平凡的世界》“哭”的修辞阐释[D].阜阳师范学院.2017
[6].陈晓煜.“紫”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
[7].林娴静.“七”和“七”参构词语: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
[8].刘玉姿.作为原旨主义新修辞的宪法阐释[J].法律方法.2017
[9].张瀚墨.语境、修辞与过度阐释:“非爵勿■”“我有好爵”以及以鸟名官的政治神话[J].东方论坛.2017
[10].林慧英.英语文学话语修辞的认知转喻阐释[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