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杨芙蓉,尹秀杰

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杨芙蓉,尹秀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复合式,剩余寿命,拉应变

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文献综述

杨芙蓉,尹秀杰[1](2019)在《基于模量衰变的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剩余寿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当前我国主要新型路面结构形式,其主要结构特点为基层采用柔性上基层并在其下下卧半刚性基层。路面剩余寿命作为结构比选的依据之一,其预估正确与否尤为重要。为了深入对比叁类常见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优劣,采用Bisar3. 0软件计算结构主要力学响应,考虑半刚性基层模量随开裂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衰变,在此基础上参考南非方法计算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拉应变控制下的剩余寿命。结果表明:当水泥稳定基层从开裂前的完好状态变为开裂成碎块状态时,复合式路面剩余寿命呈骤减趋势;路面寿命衰减主要集中在基层由"开裂前"过渡为"开裂成中块"的前期开裂过程;基层拉应变计算点取轮隙中心适宜。(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布穷[2](2019)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防裂基布复合试件防反射裂缝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防裂基布复合式应力吸收层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中的抗反射裂缝性能,通过室内汉堡车辙仪成型复合车辙试件,采用德州罩面试验仪对设有防裂基布、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SAMI-AR的复合试件和空白试件分别模拟反射裂缝的产生与发展,试验温度为13℃和5℃,加载频率均为0.1Hz,分析不同荷载作用次数下不同防反射裂缝方案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防裂基布复合试件达到了最大循环次数,抗裂性能良好,且防裂基布的铺设能特别有效地分担水平荷载,使其较慢地出现由基层反射裂缝而引起的开裂破坏,在低温下这种延缓开裂的作用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青海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蒋松利,丁淑巍[3](2018)在《基于法国标准的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法国标准中对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定义,指出其与中国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不同,其次介绍了基于法国标准的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以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为例,说明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尺寸确定的计算过程,以期为中国公路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5期)

刘凯,张祥,王芳,金灿,谢泓州[4](2018)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复合土工格栅最佳层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复合土工格栅结构,基于层状结构体系理论,采用黏弹性模型和Mohr-Coulomb模型表征沥青面层和级配碎石层的特性,通过Abaqus建模分析典型路面结构的应力、土工格栅的抗开裂性能和疲劳寿命,确定和试验路验证了土工格栅的最佳层位。结果表明:土工格栅位于沥青面层与级配碎石层交界面处时,级配碎石层受压,沥青层底的最大拉应力和拉应变最小,且结构疲劳寿命最长。综合考虑级配碎石厚度和模量对沥青层和半刚性基层层底最大拉应力的影响,建议级配碎石的模量≥300 MPa,厚度取15~20cm。研究成果可为复合路面结构提供设计理论依据和施工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4期)

曹明明[5](2018)在《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特征与荷载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裂缝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形式之一,特别是川东丘陵地区,因夏季气温高、降雨量大且持续时间长,致使该区域内与反射裂缝相关联的病害问题更为突出。为降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风险,工程中引入了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通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沥青层之间加设级配碎石过渡层,抑制反射裂缝并增强排水,达到延长沥青路面服务年限的目的。然而,级配碎石属离散材料,其强度、刚度均不及水泥稳定碎石,甚至不及水泥稳定砾石,导致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性能显着弱于传统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鉴于此,论文结合遂广高速公路的修建,从级配碎石材料路用性能和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力学性能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对其性能特性影响的研究成果,确定过渡层级配碎石最大粒径采用26.5mm,并基于级配碎石室内试件成型方法对级配衰减特征和性能指标的影响,确定采用振动台法作为评价级配碎石粗集料集成特性的成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理论优化后用于设计级配碎石材料的级配组成,对通用级配设计方法(泰勒法、变i法、变k法)和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理论(SAC法、VS法和Sperpave法)所确定级配组成以及规范推荐级配组成基于集成体积指标进行了相关参数确定和性能评价。根据多级嵌挤理论和以便获取与料场实际情况相符的依托工程过渡层级配碎石组成目的,进行了粗集料的骨架形成试验、细集料填充试验,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确定了粗细集料合成比例,分析了影响级配碎石混合料控制性指标的主要因素。2)运用叁轴试验离散单元法,对碎石骨架应力应变关系和围压与偏应力对级配碎石回弹模量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级配碎石粗集料骨架性能,揭示了级配碎石非线性特性,并依托室内渗水试验探讨了级配碎石渗水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级配碎石渗水系数预估公式进行了拟合,最后结合虚拟叁轴试验、CBR试验和室内渗水试验对级配设计理论所设计级配碎石组成进行了优选,提出了依托工程过渡层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设计方法、级配组成范围和评价指标。研究可得:基于多点支撑骨架状态的混合料体积设计方法和多级嵌挤级配设计方法可确定出性能更优的级配碎石组成。3)以现场沥青路面动态响应试验段为载体,采用FWD和贝克曼梁法测试了叁种沥青路面(1种半刚性沥青路面,2种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分层层面动、静态弯沉,分析了不同结构沥青路面动、静荷载作用下的弯沉值分布规律和沥青路面结构层施工过程变形特征,可得贝克曼梁法和FWD法检测数据不具等同性,FWD数据可靠性和适应性更高。基于动态弯沉盆测试结果,结合提高沥青路面结构层模量反演精度的目的,采用传统反演法和逐层反演法反演叁种结构沥青路面各结构层模量值,对比研究了两种方法对不同路面结构类型的适应性,可得路面结构层模量可综合反映路面结构和组成材料特性,逐层反演模量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反演结构层模量值的可靠性。4)考虑到沥青路面结构层当量回弹模量理论计算法与现场实测值相关性不佳,以逐层测试沥青路面结构层弯沉盆实测值和模量反演理论为依据,重点探讨了理论计算法与反演法确定的不同沥青路面结构的垫层、水泥稳定碎石层和过渡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差异,可得两种方法反演当量回弹模量差异主要源于水泥稳定碎石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的确定,以此提出了修正当量回弹模量理论计算公式。5)基于对所设计沥青路面结构性能测试系统可靠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以沥青层层底应变、路基土顶面或过渡层底面竖向压应力和过渡层竖向位移为评价参数,开展了基于行车荷载作用的叁种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特征研究,分析了行车速度、车辆类型和轴重对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可得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对行车状态的敏感性高于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同时,基于路面结构性能测试系统和温度、湿度测试系统,揭示了降雨过程路面结构内部湿度变化特征,探讨了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在湿度和动荷载耦合作用下级配碎石孔隙水压力的响应特征,分析了过渡层孔隙水压力对行车速度和车辆轴重的敏感性,论述了现场试验中季节变化对不同路面结构响应特性的影响,可得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排水特性,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在川东丘陵地区具有较佳的适宜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10)

张舒畅,李振霞,陈渊召[6](2013)在《复合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从路表弯沉值、承重层、设计使用寿命和路面分析年限等方面分析了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了复合基层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类型,提出了适合我国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与标准。分析了主要设计控制指标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层底部拉应力和辅助设计控制指标路表弯沉值、路基顶面压应变的控制标准,提出了基于疲劳、车辙和弯沉的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复合基层沥青路面主要设计控制指标与标准为:沥青层层底拉应变εr≤65με、半刚性层底部拉应力σm≤σR;辅助设计控制指标与标准:路表弯沉值l s≤(45H F-210)N-0.2e、路基顶面压应变εz≤180με。(本文来源于《华东公路》期刊2013年05期)

李海滨,武金婷,任红丽[7](2013)在《沥青碎石与半刚性复合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明显的现象,为达到减少路面裂缝和车辙的目的,结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可以影响路面裂缝和车辙的力学分析指标。通过对设置沥青碎石层的沥青路面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沥青路面结构在沥青碎石层和半刚性基层厚度变化时的力学行为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半刚性基层的增大,通过设置沥青碎石层满足沥青路面结构整体性、控制裂缝和控制车辙的目的,其厚度分别是18~20 cm、10~12 cm和12~18 cm;综合考虑路面结构整体性、经济性和施工经验,提出合理的沥青碎石厚度为10~15 cm,此时半刚性基层厚度为20~30 cm。研究结果有效利用了沥青碎石过渡层,可以减少路面病害的出现,提高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适应性,为设置沥青碎石层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肖亮,吉军鹏,牛肖,拜亚男[8](2012)在《沥青路面复合基层抗裂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问题,提出复合基层路面结构,通过抗裂机理分析,得出在防止反射裂缝性能方面,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远优于半刚性基层。(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2年15期)

原驰,王朝辉[9](2011)在《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的合理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沥青路面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组成的复合基层的合理结构,通过构建复合路面计算模型,利用BISAR程序计算了不同轴载作用下路表弯沉、路面各层底应力、各结构层的顶面压应力及各层面剪应力,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整面层、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的厚度,对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重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响应分析,并提出了复合基层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1年04期)

刘斌清[10](2010)在《基于控制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复合基层合理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裂缝始终是困扰我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的难题,该问题是造成我国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因素。为缓解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产生,减少路面早期破坏、提高道路使用寿命,近年来我国普遍采用复合基层的结构。由于目前未有针对抗裂性能的设计理论,现有研究在对该结构的厚度及材料进行确定时多参照经验,未有合理的定量计算方法。这使得该结构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沥青层厚度取舍差异较大,因此复合基层沥青路面应用亟需一套针对控制路面反射裂缝的设计方法,以提高设计过程的科学性。本文结合河北省青红高速的应用实践,在对国内外复合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半刚性基层的开裂特性,建立了综合干温缩状况的半刚性基层开裂预估模型,对裸露及沥青层覆盖的半刚性基层开裂状况进行了开裂规律分析,并确立了半刚性基层开裂状况等级划分标准;对比了柔性材料路用性能及抗裂性能,针对目前柔性材料抗裂性能研究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建立了柔性材料抗裂效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半刚性基层早期开裂的特性,建立了复合基层沥青层抗裂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分析了裂缝扩展规律,首次提出了沥青层抗裂功能分区,并建立了抗裂区抗裂疲劳寿命计算公式,同时提出了8年使用寿命下路表反射裂缝过程控制计算方法;综合影响复合基层沥青路面的气候因素,建立了复合基层沥青路面气候分区,依此提出了相应的推荐结构。根据以上内容,首次提出了基于控制反射裂缝的复合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为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同时探讨复合基层施工技术,现场铺筑了10种复合基层结构方案4960米的试验,现场检测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预测模型均较为贴近实际,为我国复合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0-04-25)

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评价防裂基布复合式应力吸收层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中的抗反射裂缝性能,通过室内汉堡车辙仪成型复合车辙试件,采用德州罩面试验仪对设有防裂基布、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SAMI-AR的复合试件和空白试件分别模拟反射裂缝的产生与发展,试验温度为13℃和5℃,加载频率均为0.1Hz,分析不同荷载作用次数下不同防反射裂缝方案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防裂基布复合试件达到了最大循环次数,抗裂性能良好,且防裂基布的铺设能特别有效地分担水平荷载,使其较慢地出现由基层反射裂缝而引起的开裂破坏,在低温下这种延缓开裂的作用更加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参考文献

[1].杨芙蓉,尹秀杰.基于模量衰变的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剩余寿命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2].布穷.高寒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防裂基布复合试件防反射裂缝性能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9

[3].蒋松利,丁淑巍.基于法国标准的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案例分析[J].中外公路.2018

[4].刘凯,张祥,王芳,金灿,谢泓州.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复合土工格栅最佳层位研究[J].中外公路.2018

[5].曹明明.刚柔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特征与荷载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张舒畅,李振霞,陈渊召.复合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华东公路.2013

[7].李海滨,武金婷,任红丽.沥青碎石与半刚性复合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肖亮,吉军鹏,牛肖,拜亚男.沥青路面复合基层抗裂机理分析[J].价值工程.2012

[9].原驰,王朝辉.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的合理结构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

[10].刘斌清.基于控制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复合基层合理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

标签:;  ;  ;  ;  

复合基层沥青路面论文-杨芙蓉,尹秀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